转型期外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研究———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

2015-03-27 04:25丛惠媛
关键词:技能型日语外语

丛惠媛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日本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11605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要求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按照文件要求,2000年以后建立的地方本科高校均应该主动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以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把办学定位转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一、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定义

(一)技能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也称技艺型、操作型人才,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主要应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他们与技术型人才的区别在于主要依靠操作技能进行工作。

(二)技术型人才

技术型人才是一种智能型的操作人才,因此也需具备一定的学术(学科)能力和基础学科课程知识,但这种能力和知识的要求远不如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高,而是更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在知识方面的要求满足“必需、够用”即可。技术型人才需要比工程型人才具有更宽泛而不是更专深的专门知识面,更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技术型人才所从事的生产现场的劳动需要群体协同工作,因此还需要较高的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能力等重要职业能力。

(三)技术技能型人才

技术技能型人才属于介于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复合型应用人才。相关行业专业知识面更要宽,还要有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特别要具备解决现场问题的应变能力及一定的操作技能。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素质结构中的智力技能需求越来越高,而对操作技能的要求却在逐渐减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需要更多的技术技能型即复合型应用人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

二、转型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一)外语专业技术技能型即复合型应用人才岗位变化趋势

外语专业生源文理科比例失调,文科多,理科少,这就决定了毕业后大都从事非技术型岗位工作。单纯的翻译岗位用人数量极少,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及文革前的外语专业毕业后主要从事翻译,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翻译型人才已经不是主要的需求,大量的外资公司需要大量的既能做翻译,更能担任管理、经营工作,能在业务方面独当一面的外语人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要呈多元化的趋势,如今的外语专业毕业生大都从事着各行各业事务性或专业性不是很强的业务工作。从行业类型人才增量来看,涉外的机关事业单位增量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毕业生中的八成以上将面向以企业为主体的生产与服务性行业即经济行业涉外企业。这表明,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高等教育毕业生的供求出现了新格局,客观上要求高校必须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及时调整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外语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各种职业岗位的职能要求

教育服务的对象是社会。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革新,涉外企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职业道德方面要人文修养与心理状态兼备,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在专业素养方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与多元综合的知识结构;在能力结构方面,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果断决策的能力等。社会需求决定了课程要求与内涵。

三、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脱节

现阶段外语专业课程体系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符,脱节现象较为严重。课程体系是以学科为本位、以专业为主线进行设置的,注重学科体系自身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而对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特点、职业需求和职应用等问题重视不足。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是,学生一旦选择了外语专业,就只能按照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修读完,别无选择。一般采用五大模块式,即公共必修、公共选修,这两部分与外语专业无直接联系,属全校公共课程;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选修,这三个模块是外语专业相关课程,课程设置一般由“语言习得”和“语言、文化知识学习”两部分构成。其中,“语言习得”是外语专业的基础课和主干课,课程类型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各个学校基本上是按照教育部外语专业指导性教学大纲安排课程的课时和排课顺序。尽管在具体学时设定时也分别有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安排,但也是理论上的设计,并无严格界定,也无可行性调查研究分析,侧重于语言和文化知识及理论,而学生毕业后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及技能基本没有涉及。公共必修、公共选修课程中有职业教育、就业指导类课程,但没有针对性,只是些笼统的概述,对学生就业没有直接指导意义。

一些学校开设了专业方向课程,但也是在专业课程基础上,增加了一部分其他专业的几门象征性课程,也没有安排与职业有关的课程。

实践教学体系中虽有专业实践安排,但也基本上是围绕语言实践和毕业论文写作展开,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训练几乎没有。在经济社会和教育都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这一状况显然已不符合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从观念上、模式上乃至要求上加以变革。

四、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一)港台以及国外大学外语专业课程体系

作为参考对象,本文选取以下几所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台湾辅仁大学日本语文学系、香港大学日本研究学系、韩国外国语大学东洋语学院日语系、伦敦大学日语系、悉尼大学日韩系。从专业方向的类型看,这几所大学虽然都是“日语文学专业”,但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还是有差别的。其中台湾辅仁大学、悉尼大学的“交际方向”和伦敦大学的“日语学士学位”明确将培养目标锁定在熟练掌握日语上,不要求更深的专业知识。而韩国外国语大学则在日语之外,还要求学生在语言学和文学方面有所钻研。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大学在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块组合上的探索。香港大学的日语专业一方面抓牢学科的立足之本——“日语学习”,提供一套有关该门学科的必修课程,另一方面,又没有把学生死圈在“日语学习”一个专业上,而是提供了横跨专业学习的平台。学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以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学分的方式来辅修其他专业或攻读双学位。这种以课程模块组合来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显然比日语专业自己设立新专业(方向)要好得多。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全校的学术和教师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教学资源的浪费,更不需要学校增加投资对日语专业教师进行其他专业培训或另外高薪招聘双师教师。其次,因为有全校的教学资源作为后盾,复合型专业的方向可以随着社会需要而不断重新组合,学校也不需要承担因社会需求情况变化而致使教师专业不对口的风险。再次,辅修或攻读双学位的选择权在学生手上,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志愿选择方向,又可以根据自己能力大小选择进入其他专业学习的深浅程度。

英国伦敦大学的联合学士专业也是走的这一路线。该校日语专业和其他专业联合开设课程培养横跨两个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这里的“其他专业”几乎包括该校所有的文科专业,他们也是提供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供学生选修。

(二)国内大学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作为参考对象,本文选取以下两所具有代表性的大学:上海外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日语专业、大连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

上海外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日语专业复合型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日语)课程分设为以汉语和日语为授课语言的两大类课程。以汉语为授课语言的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等。以日语为授课语言的课程有:簿记、日本金融、日本商法、日本经济概论、日本经贸文选、日本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学等。近年又新开设日本企业文化等课程。日语英语双语型专业两种语言课程同时连续开设,要求学生不得偏倚一边,以日语专业带动英语专业的学习。

大连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虽然设定了几个专业倾向,但教学内容与形式还是偏重于日语语言、文学的知识传授,尤其是高年级所开设的课程比较单调,除了“日语精读”主干课之外,就是“翻译”、“日语概论”、“日本文学”等课程,主要还是知识的传授,教学形式仍然是教室活动,教师讲课,学生聆听。社会普遍反映大连外国语大学的日语专业毕业生,日语语言实践能力强,尤其是听说能力,但因为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有所偏颇,缺少专业知识,加上实践能力培养得不够,缺少实践能力。换言之,即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脱节。

五、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设置目标

打破以往建立在学科体系上的知识结构,紧密结合外语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的职能和知识能力要求,构建起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多元化要求归根结底都体现在一个“实”字上,实际、实用、实效,在强调知识素质的同时,更注重能力素质。外语作为一种技能和工具,不仅依附于语言文学,更多地依附于其他各种应用性专业,构成复合型知识构架,这就是高等院校外语本科专业的课程要素。要使外语专业人才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的外语专业知识,还要使他们具备某一专业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

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既注重培养基本功,又拓宽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正好与外语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的职能和知识能力要求相吻合。

(二)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设置要抽掉专业这根主线,淡化专业,突出职业和岗位的需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提高为核心,强调理论性课程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职业”特色,以职业分类为基础,职业能力标准和要求为依据,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通过加强实践型课程建设,建设一批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技术基础课程和技术专业课程,增设一批实践操作性强的职业技能课程;不单单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和技能,将语言和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

课程设置以模块(课程组)加拼接式的形式建立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由若干可选择的公共基础课模块、技术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课模块组成。课程模块突出的是职业性和岗位性,专业与专业之间是相互渗透的,课程模块与模块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专业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不是唯一的,而是可以变化的。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课模块相同,不影响其打牢专业基本功的同时,可以按自己将来要就业的领域选择不同的公共基础课模块,拼接不同的技术基础课,从而满足不同的职业和岗位需求。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基于CDIO理念的大学生培养质量的真实性评价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G14DB180”;辽宁省成人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成人高等教育专项科研课题“成人高校外语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LC1328)

[1]王俊.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商务英语函电教学改革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93-194.

[2]王玲.高技能人才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及培养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13,(28):11-15.

[3]丁晶,冯伟年.“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3):62-63.

[4]谌莲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以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53-54.

[5]张从旻.高职院校西班牙语人才培养模式——“外语+技能”复合型西班牙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职业技术,2014,(1):62.

[6]向国华,阎莉.通识教育视阈下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04-205.

猜你喜欢
技能型日语外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文化育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