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亚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河南中高职教育衔接协调发展探讨
赵俊亚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论述了河南省中高职教育衔接协调发展的意义,进行了可行性探讨,分析了面临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主要从招生角度探讨了河南省中高职教育衔接协调发展的措施。
河南省;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当前对策;中长期对策
2010年出台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中高职衔接概念的提出,就是希望能够给中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更长远和更广阔的空间,为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完善的体系、全新的体制和灵活的机制,促进中高职教育在实质上的有效衔接,在拉动中职教育发展的同时,也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河南的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笔者作为一名高职教育工作者,与来自专业教学、管理岗位的一线教师一起,针对国内外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行搜集、整理、归纳、总结,结合所调查院校的实际情况,借助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高职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1.1 河南省中高职教育衔接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1.1.1 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能够优化人力资源
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强调:“河南是经济大省,但不是经济强省;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是人口大省,但不是人力资源强省。要解决河南一亿人口的就业压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教育。这当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职业教育。”[2]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劳动者综合素质偏低和技能性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我省高职高专在校生从2007年的44.73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74.13万人,尤其是在2011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职业教育被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不少办学水平较高的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如省政府新建了建筑、化工、机电、护理等一批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数量由职教攻坚前的51所增至71所[3]。通过布局调整,高职院校的培养能力明显增强,我省职业教育的院校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向社会输送了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据统计,目前已包括富士康在内的6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河南投资,越来越多的东部沿海地区企业也将河南作为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这与河南职教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才递增效应不无关系。
1.1.2 有利于中高职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自2008年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战略以来,河南省的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财政投入、项目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高职教育衔接协调发展,有利于降低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基础能力建设的总体成本,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有利于构建由低级到高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由浅入深的培养,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共同发展。不仅如此,还可以为中职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升入高等学校学习的通道,增加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从而为河南省职业教育的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助力。1.1.3 满足学生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能力的需求
随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于高学历的毕业生的需求量也愈来愈大。中高职教育衔接协调发展,能够解决学生对于现有文化层次和学历层次不满足的情况,使更多的中职学生有机会实现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满足他们对于提高学历层次的要求,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从而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制定合理有效的衔接与沟通方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更新现有的教育观念,才能使得职业教育的地位在中国得到真正的提高,才能使更多的青年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河南省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
1.2 中高职教育衔接协调发展的可行性
1.2.1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同源教育
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两者虽然有所不同,但其人才培养目标都具有职业性、技术性和技能性。经过20多年的教育改革,两者在管理格局、政策措施、教学指导等方面已经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加强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能够整合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2.2 中职办学规模的扩大为高职办学增多了生源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已经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截止到2013年,我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1321所[4]。根据2014年的统计,我国每年普通高等职业教育计划招生人数为335万人。如何满足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源需求,已经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为607.5万人,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有69.38万人,占14.57%,与2012年相比,2013年升学比例增长了2.97个百分点,增加了9万人。这说明中高职衔接工作不断加强,升学“立交桥”不断拓宽,已经初步形成中职学生“求职有道,升学有门”的良好局面,而且还有很大的生源潜力[5]。把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效地转化为高等职业院校重要的生源,从而壮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满足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完善中高职“立交桥”建设的重要目的和有利条件。
1.2.3 河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提供了条件
2012年,随着河南省职业教育攻坚任务的全面完成,河南省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已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社会职教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政策体系基本健全,为统筹规划和改革发展职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和制度基础。
2008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职业教育5年攻坚计划的重大决策。到2012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90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的50%以上,而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72万人[2],初步建立起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也为河南省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河南省中高职教育衔接尽管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河南省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中高职招生方面探索。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中职毕业生升学渠道单一、中职毕业生升学意愿不强、中职学校宣传力度不够、新生报到率低而让高职院校对招收中职毕业生心存顾虑等,致使现阶段河南省中高职教育衔接总体规模偏小,与河南省教育支持地方建设发展、巩固职教攻坚成果、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不符。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中职学生自身升学压力不大的原因,也有中职学校“推力”缺乏、高等院校“拉力”不够,中间环节“阻力”过大等原因。
2.1 衔接形式单一,无法形成“立交桥”
目前实际存在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从本质上讲都是以参加统一的文化考试为前提、以考试成绩为主要选拔依据的所谓“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文化统一考试成绩在选拔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选拔模式带有精英化高等教育阶段的烙印,精英化高等教育在当时的历史发展阶段也确有其注重体现公平的作用。但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现阶段,这种单一的选拔方式既不符合高校多种形式选拔人才的趋势,也不符合多元评价考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考核内容上过于偏重文化考试,与现代职业教育注重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方向有较大差距。因此,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的选拔模式被某些人士极端地认为是“独木桥”,也具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样做不符合招生考试制度应有的科学选拔人才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高等教育选拔方式对高中阶段教育固有的指挥棒的作用,其导向也很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2.2 部分中职毕业生升学要求不强烈,畏考心理影响升学愿望
2.2.1 就业成为中职毕业生的首选
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多年以来所提倡的职业教育办学原则,“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是我国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所提出的明确要求;同时,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劳动者的需求旺盛,中职毕业生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认可。正是由于政策导向和就业市场供需两旺、互动良好,大部分中职毕业生直接走上了工作岗位,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的愿望不强烈、动力不强。
据统计,中职学校在校生中来自农村的学生约占90%,这些学生的家庭经济能力有限,其中不少学生是依靠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才得以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2013年河南省高职院校(包括文、理、医、艺)的平均学费为4225元/年[6],再加上学习期间衣、食、住、行的必要开销,相对于2012年河南省农民人均8475元的纯收入而言[7],即使能够争取到助学贷款,这一经济负担仍然是相当沉重的;如果再考虑到因放弃就业岗位而产生的机会成本,经济负担更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中职学生升学意愿的主要因素。
2.2.2 目前主要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除了上述原因,河南省目前按升学人数算,规模最大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是高职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模式,按河南省现行政策,对口升学的高职学生没有“专升本”的机会,高等职业教育对中职毕业生而言仍然是一种终结教育,未能体现职业教育也是一种终身教育的理念,满足不了中职毕业生持续深造、追求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缺乏吸引力。
2.2.3 对文化课考试的畏惧是影响中职学生选择升学的主观原因
河南省目前的中职毕业生对口升高职参加的文化课考试的试题,是依据河南省中职学校专用教材的教学大纲所出,总体难度不算高。但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在考试设计上仍然需要有效度——即考试结果的区分度,因此,不可避免地还应有一定难度。不过,就现状而言,河南省的中职学校的部分学生本来就是因为不喜欢学习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才选择进入中职学习的,因为在中职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是以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教学内容的重心不是普通高中的语文、数学、外语,教学与考核的形式也不以书面为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河南省中高职对口升学的主要途径,在选拔方式上是“教”与“考”脱节的。这也导致部分学生对传统模式的文化课考试在情绪上有抵触、心理上因不自信而产生畏惧心理。调研表明,对中职学生来说,因畏惧考试而放弃自己的升学愿望是一种常见情况。
2.3 高职院校缺乏录取中职毕业生的动力
2.3.1 高职院校只录取普通高中毕业生符合经济理想主义的效率至上原则
2010年之前,河南省的高职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处于买方市场的买方地位,没有遇到过多所院校同时生源不足的情况;而且,使有限的办学资源发挥尽可能大的效益,才是符合逻辑的自然选择。所以普通高中毕业生是高校的主要生源,即使是对高职院校而言,普通高中毕业生也占95%以上。因此,高等学校的课程、教学、管理等完全围绕普通高中毕业生来设计,才最符合效率原则。学校如果对口录取中职毕业生,一方面由于学制的不同,影响学校的收入;另一方面,因为普通高中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存在知识背景、学习方式、专业素养等各方面的差异,学校需要为中职毕业生另外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在学校不缺生源的前提下,完成这些工作的机会成本巨大,显然不符合经济上的效率原则。因此,在招生工作的实践中,越是生源好的高职院校及其专业,越不愿意安排专门用于录取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计划。越是这样,高职院校对中职毕业生的吸引力就越低。
2.3.2 报到率偏低致使高职院校对安排对口招生心存顾虑
调查显示,大多数针对中职学校开展对口招生的高职院校反映,来自于中职毕业的新生报到率偏低,造成学校招生计划的浪费,导致学校在来年安排这类计划时越来越谨慎。分析原因,一是中职毕业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比普通高中毕业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他们中有相对多的人选择放弃升学机会是正常的;二是由于招生考试机构与招生院校的原因,中职毕业生不能像普通高中毕业生那样,有更为快捷的途径(比如声讯台、网站、手机短信等)查询或确认自己的录取信息,从考试结束到接到录取通知书,通常有近三个月的时间,导致在等待过程中出现比普通高中毕业生高的流失率。
3.1 当前对策
3.1.1 招生录取
在招生计划方面:其一,采取政策措施,要求省内主要的高职院校,特别是办学水平较高的高职院校,应该安排其优势专业按一定比例招收中职毕业生,增强吸引力;同时,对于因故不能完成的此类招生计划,允许学校用于同一层次其他途径的招生,以消除学校担心此类招生计划因不易完成或流失率高而浪费的顾虑。其二,在报名开始之前就应公布当年有招生计划的院校及其专业和计划招收人数,而且这一部分的计划安排,应提前半年甚至是一年时间得到公布,以便中职学生及时掌握并作出选择。
考核方式方面:其一,对现行的对口升学考试进行调整,降低文化考试结果在选拔中的权重,原来分2个时段进行的语文考试及数学、英语中任选一门的考试,应降低难度、缩减题量、多科并卷或考试综合性试题,内容以通用的公共知识为主,在一个考试时段内完成,以减少中职学生的负担和畏惧心理。其二,对专业技能考试,继续坚持由第一志愿院校组织专业测试的做法,同时,应尝试使用职业技能证书、职业技能竞赛名次来替代专业技能考试成绩;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学校的毕业生,可以免于专业考试,由学生所在中职学校根据学生的技能成绩替代高考中的专业技能考试成绩。这样可以减少考生的应考负担。
录取方面:其一,原则上由各招生学校自主完成,录取结果报省招生办公室备案。各招生学校要充分考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在公布招生计划的同时,就应向社会公布对口招生工作办法,事先明确选择标准及方式。在实际录取中适当划定文化课分数线,使绝大多数考生都有被录取的机会。对于合格生源多于招生计划的学校,只要学校容量许可,可追加计划,让招生学校尽可能多地录取合格考生。
其二,对口录取中职毕业生的数据备案的时间应适当提前。相关数据一经审核通过,即应通过普高查询渠道向考生提供录取结果查询服务,同时敦促有关学校及时通知考生,减少因等待时间过长而造成新生流失。
3.1.2 政策突破及手段创新
其一,在考虑对口招生的教学模式从3+2向2+ 3转变的可能性的前提下,允许中职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报名甚至参加对口升学考试。按现行政策不允许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报名,这需要寻求政策上的突破。其二,放宽中职生对口考试报名条件,在我省中职学校就读的外省籍学生,应不需将户口迁移至河南省也可以参加报名考试。由于目前高等学校招生计划以省为单位划分,如果允许外省籍学生报考,就意味着占用了河南省的高等教育资源。尽管目前河南省部分专科院校招生存在以结构性生源不足的问题,但因其在户籍制度、教育公平等方面可能引起的关注,户籍问题仍然制约着外省籍中职生的升学。其三,继续延续并不断开发具备数据采集、资格审核、照片上传、网上交费等功能的网上报名系统,方便中职毕业生报考。
3.1.3 激励机制
其一,构建对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激励机制。①给予通过对口招生入学的高职学生享有同等的“专升本”的机会。②将政府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资助政策扩展到高职阶段,完善通过对口招生升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的奖、贷、助政策。其二,构建促使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及其他相关单位支持改革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有关改革试点的中、高职学校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经费、招生计划、项目安排上应予以倾斜。
3.2 中长期对策
3.2.1 在认识上强化中高职教育衔接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在推动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要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和无法代替的作用,但也仍然应该关注人、尤其是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的需要。因此,河南省职业教育在适应由“调结构、转方式”所引发的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响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同时,也应当充分考虑河南省的高等教育将要跟随全国步伐,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迈进的现实,关注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重新认识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将有利于明确衔接工作的政策目标。中高职“立交桥”相关政策应更关注中职毕业生的个人发展,通过提供升学机会增强中职学校的吸引力。而在现阶段,“立交桥”建设在政策目标上还应该注重为产业转型服务、为河南省的高等教育扩大规模服务、为职教攻坚注入新内涵服务。
3.2.2 在管理上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协调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对于职业教育的管理是按层次划分的,这种管理模式已经明显不适应职业教育现阶段的发展,甚至已经成为阻碍中高职教育衔接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职能划分上,河南省教育厅职业与成人教育处负责中职教育的管理,对高职教育没有任何形式的管理权;而在整个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因其处于高等教育层次的最低端,受重视程度不高,这在院校设置、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科研、重大建设项目、经费的安排等方面都有体现。客观上形成了愿意管的没权管,有权的不爱管,或者顾不上管的窘境。
因此,必须在统一认识、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调整河南省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建立归口一、部门间目标一致、沟通无碍的协调机制(比如主要的相关部门应由同一个教育厅领导具体分管),这样才有利于避免新形势下暴露出来的管理上的政策缺陷,有利于整合政策资源,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全面推进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3.2.3 建立多元选拔模式,完善中高职衔接的立体化
进一步完善原有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继续发挥以文化考试与专业技能测试(1+1)的综合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的选拔方式的作用,但对考试内容及方法实行以下改革:①合并文化考试科目,缩短考试时间。②建立专业技能测试可选择模式,包括现行的由第一志愿院校组织专业考试的模式、分专业大类进行的全省统考模式和以专业技能证书代考的模式。③对考生进行职业性测试、性格测试,以便全面评价考生,引入对考生专业取向的评价内容。
进一步完善单独招生。在国家示范性高职单独招生原有关办法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有单招资格的院校单列针对中职毕业生的单招计划,并在招生实践中探索与对口培养相适应的评价、选拔标准和办法。
进行免试、注册入学尝试。获得省级(含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的中职应届毕业生,列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学校”的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只需参加招生院校组织的面试,面试合格的可免于入学考试,直接填报志愿,就读高职对口专业。
构建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发展河南省的职业教育事业,首先应当机立断,抓住当前机遇,抓住当前机遇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地促成质的飞越;其次,转变观念是中高职教育“立交桥”建设的关键,同时也是确定河南省职业教育发展格局的关键;最后,河南省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注重结合个人就业、院校发展、行业需要,因地制宜地构建中高职教育“立交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分析比较,学习研究国外的先进措施和经验,加强公共政策领域的分析、监控、改进和调整。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全文[DB/OL].[2014-07-18].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4. htm.
[2]刘先琴,方莉,李苑.职业教育的“平桥样本”[DB/OL]. [2014-07-18].http://edu.gmw.cn/2012-05/18/content_4176233.htm.
[3]王晖,陈小平.好风凭借力 职教春来早[N].河南日报, 2012-05-04(2).
[4]杨秋波,王世斌.2014年度高职院校招生录取情况抽样调查 [DB/OL],[2014-07-18].http://www.jyb.cn/zyjy/ zxzs/201410/t20141027_602256.htm l.
[5]焦新.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6.81% [DB/OL].[2014-07-18].http://www.jyb.cn/ zyjy/zyjyxw/201402/t20140226_571551.htm l.
[6]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教育收费项目和标准一览表[DB/ OL].[2014-07-18].http://www.haedu.gov.cn/2012/05/ 10/1336637745718.htm l.
[7] 中国网河南频道.2013年河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475元 [DB/OL]. [2014-07-18].http://henan.china. com.cn/special/nc/201402/L47750GUM 9.htm l.
[责任编辑 樊建科]
G473.2
B
1008-486X(2015)01-0054-05
2014-08-28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中高职协调发展对策研究(2014RKXB005)。
赵俊亚(1978-),女,河南郑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