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鸿志 范会勇 李红霞 常 颖 李辰媚
中国.渤海大学(辽宁锦州) 121013 E-mail:fanghongzhi2002@163.com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遭遇挫折,大学生也不例外。抗挫折能力指的是个体忍耐挫折、抵抗挫折、应对挫折、利用挫折的心理能力[1]。近年来,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不足问题引发了学界和政府广泛关注和担忧。研究者们不断呼吁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抗挫折教育[2-6]。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2011年,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会议指出,“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因为“这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目前,有关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探讨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及其教育的重要性。已有研究认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影响着大学生成长、成才,对大学生个人和国家都有重要意义[2-6]。第二,初步研究了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现有水平、功能、影响因素等问题。张丽萍、周广亚利用自编的抗挫折问卷调查了河南的2069名大学生,发现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总体良好,但有7%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低;年级、心理健康水平、生活事件与抗挫折能力有显著相关[7]。欧何生、黄泽娇和张旭东发现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与其自杀意念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即抗挫折能力强的大学生,自杀意念少[8]。刘戍和张宁发现大学生父母的养育方式和社会支持与其挫折承受力有显著相关[9]。第三,初步探讨了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结构。张丽萍和周广亚发现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包括消极抗挫、积极抗挫和抗挫特质3个因子[7]。欧何生、黄泽娇和张旭东则认为应该包括:挫折容忍力、挫折复原力、挫折经验、生涯规划能力、信心、人际交往能力、挫折认知水平、意志品质、心理准备和归因能力等10个方面[8]。刘戍和张宁对南京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可能包括内在思维情绪(判断挫折对自己的影响和情绪)和外在行为表现(面对挫折所采取的行为)2个因子[9]。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结构及其测量是进行探讨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功能、影响因素等问题的基础。但是,研究者们在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结构问题上却出现了分歧。如前所述,有的认为是3个因子[7],有的认为是10个因子[8],还有人认为是2个因子[9]。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缺乏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结构的深入探讨。以往研究者并没有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进行清楚的定义,未能揭示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以致概念之间存在重叠关系。例如,消极抗挫、积极抗挫和抗挫特质就不是一个分类标准下的概念。消极、积极就已经囊括了所有的内涵;而且消极抗挫、积极抗挫都可能属于抗挫特质。10因子说也存在这个问题,因子之间存在大量重叠。相互重叠的概念违反了因子分类的基本原则[10]。
有研究显示,社会交往能力、亲友支持、乐观宽容的态度、自我价值观、自我调适、调用心理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能力等心理特质有助于大学生从逆境、创伤、悲剧和威胁等心理经历中恢复[11-12]。这些研究所提出的支持利用能力等因素都可能是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有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研究并没有吸收这些有益的成分。事实上,尚没有实证研究系统探讨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结构及其测量问题。
本研究拟从心理测量学的角度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结构,编制具有较高信度和效果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问卷并加以检验,希望能抛砖引玉,将相关研究引向深入。
1.1 对象
样本来自广西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渤海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校。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42份(90.13%)。其中,男生514人,女生875人,未填写53人;大一537人,大二425人,大三357人,大四58人,未填写65人;文科生511人,理工科789人,美术科73人,69人未填写;城镇生源700人,农村生源689人,未填写53人;独生子女669人,非独生子女718人,未填写者55人;重点大学471人,普遍本科251人,独立学院257人,职业技术学院132人。样本构成涵盖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高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调查数据随机分成两半,一半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n=697),一半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n=745)。
1.2 方法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问卷》是根据以往研究成果自编的。初稿包括自我疏导能力、压力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寻找支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5个维度,其中,自我疏导能力源自欧何生、黄泽娇和张旭东的自我调适能力[8]和复原力中的自我复原力[11-12]。人际交往能力源自复原力文献中的社会交往能力,欧何生、黄泽娇和张旭东的研究中也称之为社会交往能力[8]。在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语境下,问题解决能力主要是解决与挫折有关的问题[11-12]。寻求支持的能力是调用心理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能力[11-12]。压力承受能力与挫折耐受力、挫折经验有密切关系[11-12]。这5个维度构成一个面对挫折、适应挫折、利用挫折的功能关系。
该问卷共40个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记分。问卷5个维度设置依据对大学生抗挫折过程的逻辑分析和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总结。问卷题目根据访谈结果和理论分析,由第二作者撰写。
初试的受调查者来自渤海大学,共240名本科生,其中,男生54人,女生186人;文科103人,理工科74人,美术等63人。根据初试结果,作者修订了语句、语法等文字方面的问题;删除了区分度不高和因子负荷低的项目,形成了《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问卷》正式问卷。正式问卷包括5个维度,23个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记分。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1.5进行数据管理、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计算,利用AMOS 5.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2.1 问卷的结构效度
2.1.1 探索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的KMO系数0.89,比较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Bartlett球型检验,值为5855.21,df=253,P<0.00,说明变量间存在着共享的因子结构。表明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显示,可以抽取5个因子,23个项目解释了60%的方差变异。
第一个因子包括“16、我有方法释放自己的消极情绪。17、我懂得如何安慰自己。18、我懂得如何给自己加油鼓劲。19、我懂得如何应对压力。20、受打击后我能很快恢复过来。”等5个题目。主要内容是自我疏导能力。
第二个因子包括“1、在人群之中,我能够很容易地把气氛调节好。2、建立新的朋友关系对我来说很简单。3、我有一种自来熟的本领。4、我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得心应手。5、周围同学都称赞我会与人打交道。”等5个题目。主要内容是人际交往能力。
第三个因子包括“6、我善于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把握问题关键。7、我常常采取积极的行动和对策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8、遇到问题,我总是立足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发牢骚。9、我善于合理的分配时间来解决问题。10、我总是创造性地寻找方法克服困难。”主要内容是问题解决能力。
表1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结构的探索性因子分析(n=697)
注:提取方法:主成分方法;旋转方法:极大方差旋转
第四个因子包括“11、遇到困难时,我常常会向朋友寻求帮助。12、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会主动向他人请教。13、我会主动倾诉自己的烦恼,以获得支持和理解。14、我会找有经验的人为自己的计划把关。15、我寻找各种资源帮助自己度过难关”。主要内容是寻求支持的能力。
第五个因子包括“21、我认为压力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如何应对。22、我已经习惯压力很大的生活。23、我从不觉得生活很苦”。主要内容是压力承受能力。
2.1.2 验证性因素分析 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我们设定一个两两相关的5因子模型(M1)。设置了一个对照模型,即所有题目都属于一个因子(M0)。根据统计学家的建议[13],相对拟合指数(CFI)、非范拟合指数(TFI)和规范拟合指数(NFI)在0.85以上,渐进误差均方根(RMSEA)和残差均方根(RMR)在0.08以下,模型是可接受的。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很大,因此易受样本量影响的2不宜作为决策标准。表2显示,M1的各项拟合指标表现较好,而M0的各项指标表现很差。此外,根据艾肯信息指数(AIC)五因子模型(M1)更简约。总之,五因子模型得到了数据的支持。
表2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问卷的拟合指标(n=745)
2.1.3 各维度之间及与总分的相关 由表3可见,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25~0.47之间;各维度与问卷总分的相关在0.67~0.75之间。维度之间的相关小于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表3 各维度之间以及维度与总分的相关(n=1442)
注:**P<0.01
2.2 问卷的信度
采用Alpha系数计算问卷的信度。自我疏导能力0.85,人际交往能力0.83,问题解决能力0.78,寻求支持能力0.76,压力承受能力0.52,全问卷0.88。总体来看,除压力承受能力的信度稍低外,其余各个维度和全问卷的信度都高于0.60。说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问卷的信度总体上是可接受的。
3.1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是一个具有独特功能的心理结构
在大学生挫折教育文献中,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挫折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指向培育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2-4]。尽管如此重要,但文献中常常出现将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与挫折感、挫折应对能力等相混淆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区分。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不同于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历的挫折感。研究显示,大学生的挫折感是遭遇某些生活事件时的情绪感受,主要包括人际与家庭挫折感、恋爱挫折感、就业挫折感、学校挫折感、学业及学生工作挫折感、生理与生活挫折感等6个方面[14],受到自我认同、学习、母校认可度、生活费用及人际交往等因素的影响[15]。由于挫折感会带来很多消极的行为,如攻击[16],因此,成为正是抗挫折能力要克服的对象。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与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8,17]的含义相当,是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18-20]、大学生耐受力[21-22]的上位概念。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是为了实现对抗挫折,适应并利用挫折这个功能的心理结构。本研究的创新之一在于通过前期访谈、调查等工作揭示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新的内涵。
3.2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包括5个相互关联的因子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5个因子分别是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疏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支持寻求能力和压力承受能力。这5个因子模型是从大学生如何应对挫折的回答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并且得到了来自大样本数据的支持。这5个因子相互关联,实现的是忍耐挫折、抵抗挫折和利用挫折的功能。问题解决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否把握问题的关键,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自我疏导能力指的是个体是否有方法释放自己的消极情绪,是否懂得肯定、安慰和激励自己,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人际交往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否建立、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支持寻求能力指的是个体是否懂得如何寻找并利用各种支持性资源,包括客观资源和主观资源,并加以利用。压力承受能力是指个体面对压力时的态度、意志和应对方法。其中,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疏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支持寻求能力可以看作是挫折应对能力[17-20]的细化,主要实现适应和利用挫折的功能;挫折耐受力[21-22]的主要功能是抵抗挫折。
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自我疏导能力对应着欧何生、黄泽娇和张旭东的自我调适能力[8]。在复原力研究中,这被称作是自我心理复原力[11-12]。人际交往能力对应复原力研究中的社会交往能力,欧何生、黄泽娇和张旭东称之为社会交往能力[8]。问题解决能力对应复原力研究中的问题解决应对能力[11-12]。在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语境下,问题解决能力主要是解决与挫折有关的问题。寻求支持的能力是调用心理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能力,反映的是挫折经历中的心态[11-12]。压力承受能力与挫折耐受力、挫折经验有密切关系[11-12,21-22]。
总体上看,抗挫折能力的无因子模型符合抵抗挫折、应对挫折的功能要求[1-4],也符合心理学中关于因子构建的基本原则[10]。
3.3 大学生抗挫折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大学生抗挫折问卷正式版有23个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其中,自我疏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寻求支持的能力等因子各有5个题目,压力承受能力因子有3个题目。各个因子之间的相关在0.27~0.48,各因子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67~0.75,因子与总分之间的相关高于因子之间的相关。5因子模型同时得到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的支持。除压力承受能力外,各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6~0.85,总问卷为0.88,符合心理测量学关于信度系数要大于0.60的规定。总体上看,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抗挫折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可以用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测查。
3.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首先,可以进一步搜集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问卷的效度证据,包括效标效度和实证效度。在效标效度方面,可以进一步检查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问卷与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之间的关系。由于二者都涉及应对,特别是挫折情境中的应对,因此,它们之间的得分应该具有较高的相关。在实证效度方面,可以比较培训前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问卷分数的差异。如果有差异,则说明5因子结构是可靠的。其次,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问卷的挫折承受能力的信度。压力承受能力的信度不到0.60,主要原因可能是题目过少,只有3个。在将来的研究和测查中,可以适当增加压力承受能力的题目数,以提高其信度。
在本研究条件下,得到如下结论:①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是为实现抵抗挫折、适应和利用挫折的独特的心理结构,具体包括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疏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支持寻求能力和挫折耐受能力等5个维度;②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问卷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可用于研究和测查。
(致谢:特别感谢郭婉如等同学在数据录入方面的贡献。)
[1]张旭东.当代大学生心理挫折及调适[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5-130
[2]方鸿志,张健.大学生抗挫折教育对策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30(2):73-77
[3]方鸿志,李辰媚.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4,26(6):102-105+110
[4]李辰媚,方鸿志.大学生挫折教育机制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3):70-72+88
[5]范正平,唐晓英.谈加强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J].中国成人教育,2013(2):68-70
[6]杨秀君.大学生学习挫折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高教探索,2013(1):125-128
[7]张丽萍,周广亚.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健康与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关系研究[J].心理研究,2012(2):67-71
[8]欧何生,黄泽娇,张旭东.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对自杀意念影响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3(3):234-238
[9]刘戍,张宁.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父母养育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9):779-781
[10]范会勇.情绪智力的结构和功用[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1-30
[11]刘兰兰.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12]徐家华.大学生心理弹性问卷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13]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54-168
[14]张振新,叶靖春.大学生挫折感自评量表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956-959
[15]方鸿志,李红霞,白玲.大学生挫折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5):749-751
[16]何欣嘏,孙凯.挫折因素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35-137
[17]许可嘉,李炳全.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与挫折感关系:人格特质的中介作用[J].肇庆学院学报,2014,35(1):71-75
[18]田宝伟,吴九君,郑日昌.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陈述性量表编制及结构探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2):145-150
[19]肖大兴.贫困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4(8):43-46
[20]田宝伟,郑日昌,吴九君.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形容词量表的编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132-136
[21]车宝仁.女大学生挫折耐受力调查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4(1):76-78
[22]刘海燕,李俊朝,李星杭.师范类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挫折耐受力关系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8):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