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 要: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一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教育内容的教育方式。本文解释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点,分析了影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探讨了提高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特点;因素;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245-03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主要方式,二者互为补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甚为融合,所以在运用显性教育的同时要充分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使这一教育方式能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的,是后来产生的。那它究竟是怎样提出的,其具体内涵和特点又是什么呢?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内涵
1968年,美国的教育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活》里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这一提法很快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杰克逊认为,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基础的文化知识,而且也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方面的成长。而关于态度、动机和价值等内容的学习并非在学术课堂上学到的,而是在学校的非学术的环境中学习、感受到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结果。杰克逊把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无论社会、技术如何进步,无论教师、课程水平如何提高,总会有一些东西不是通过课程传递给学生的,这些内容既不需要在课程中集体灌输、讲授,但是学生总会从中学到各种知识、经验。“隐性课程”使一些以前在学校、课堂上未被注意的成分进入人们视线,因此成为课程领域中的新的研究课题,而关于这一教育方式的研究也正处于进行时之中。
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是指,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比较含蓄、隐蔽的方式,运用文化、制度、管理、隐性课程等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是受教育者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触动、震动、感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方式。简单的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接受行为,接受的过程是没有压迫力的,自然而然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到学生的思想中去,而且效果是稳固的,教育内容会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资源,渗透内心,且影响深刻。用中国的一句古诗来表示这一教育方式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江泽民同志曾说:“思想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1]。这种教育事实上就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教育相比,它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第一,教育内容的隐蔽性。显性教育内容上是直白的、外显的、明确的,而隐形教育则是迂回的、内隐的、不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是隐藏在一定的活动和环境之中的。现代教育家认为,人的思想存在一种“自身免疫效应”,即当人与自身固有的思想体系相区别的外界思想进入时,人原有的自身思想就会形成一个“保护层”阻止外界思想的“入侵”,并且这种思想被人感知的程度越大,它所受到的抵触也就愈强烈。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则是化解这一效应的灵丹妙药,使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的内容。
第二,教育方式的间接性。显性教育的意图和方法是“赤裸裸”的,一般采取正面的灌输教育。而隐性教育中教育者或学生一般是间接接触的,教育者不直接言明教育的内容、目的,而是通过语言诱导,形象暗示,情景感受等手段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
第三,教育途径的开放性。由于隐性教育是受教育者自己有意或无意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获取某种经验的过程,它摆脱了教育者对教育因素的控制,学校、社会、家庭各种因素均可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需要、接受能力和身体条件适时选择活動时间和空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隐性教育称得上“无课堂”教育或“跨时空”教育,它的教育途径是开放的,可以在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可以在网络上,而不是仅仅的拘泥于学校教师的课堂教育。
第四,教育氛围的轻松愉悦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是轻松愉悦的,是为学生所乐于接受的,而不是压抑、强制的。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在轻松、愉悦的时候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想象最活跃,精神系统的活动最顺畅,对所传信息容易入耳入心,反之则容易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生能自然地受到感染,在感染中接受教育,使教育过程和内化过程同时展开,收到良好效果。古今中外的很多教育家,都提倡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熏陶,提高教学效果实效性。
第五,教育效果的持久性。根据大学生心理实验证明,对于灌输性或诱导性过于明显,强度过大,学生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容易激起对这种信息的抵抗,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起到反作用。而隐性教育摒除了“赤裸裸的教育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思维的批判,在没有明确目的、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接受教育内容。这样不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作用持久,甚至影响学生终生。
二、影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各种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涉及到众多方面,主要有:
(一)校园环境
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熏陶的重要作用就在于潜移默化。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地方,这里一草一木都会深深的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与思想。目前有些高校在这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容、校貌不够好,还有一些是校园内的文化氛围不够浓,这些都会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学校通过设置一定的环境,营造一种氛围来激发学生的情绪和智慧,做到形真、情深、意远的统一。
(二)现代传媒载体
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普及,在为学生们增知识、开拓视野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西方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思想也乘虚而人,使一些学生对“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产生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观念渗透到校园中,导致学生思想观念混乱和价值观失落,对现实生活感到困惑,对党、政府产生怀疑,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也采取抵制态度,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要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显然仅仅依靠显性教育已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借助隐性思想教育进行补充,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管理载体
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是维护一个单位正常秩序和生活节奏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而利用管理载体,是寓教于管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是运用一定的组织纪律或行为措施来约束、规范和协调人们的行为,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作风的做法。同样,对于高校亦是如此。一个人,包括学生在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有效的管理,只有把教育和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才能使各种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并能用来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例如领导制度、监督制度、效果评价制度等各种制度的不健全,会影响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常运行,挫伤师生的积极性,影响教育效果。
(四)教师人格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是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者,人文情感的引领者,道德修养的示范者。但是近年来在高校教师身上出现了一系列舞弊、受贿、剽窃、投机诈骗等现象,不仅使教师形象受到严重损害,败坏了校风,还直接影响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处事方式,严重打击学生积极性,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构建。
三、提高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这里所讲的校园环境既包括外化的“硬件”环境,也包括内化的“软件”环境。在高校,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及各种教学设施、人文景观等,蕴涵于其中的人文要素的作用是巨大的。高校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上可以把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要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优美的校园,明亮的教室能使学生产生清新舒适的感觉,并且在整体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会自觉的形成爱护环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优秀的道德品质。而关于“软件“环境包括正确的舆论氛围、进步的人文知识、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心理暗示等,即要创造良好的校风,形成积极的文化氛围。学校要经常开展比如知识竞赛、座谈讨论、报告演讲、社会调查、书画展览、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的参与中提高修养,陶冶情操,达到潜移默化,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抢占网络阵地,正确引导学生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适应新形势要求,思想工作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大众传媒和文化设施,采取容易为群众所接受、所欢迎的方式方法进行”[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要充分的运用现代传媒技术,不断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现代传媒的几种常见形式如电视、电子报纸、微博、微信早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就要求高校要积极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建立专门的版块或分类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其内容要注重基础理论与当前时势结合,形式上注重创意、新颖性,以提高点击率和教育效果性,还要组建专兼职的网络宣传和教育队伍,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及时了解学生群体的真实想法和思想变化,以便于进行宣传、疏导教育,使学生在一个经常性的“习惯”中,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受到感染。
(三)健全制度
高校要加强和完善领导、监督、保障、效果评价等各种规章制度,坚持党委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领导与工作机制,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有奖惩,充分调动和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的整体效能。
(四)发挥教师榜样作用
常言道:“師者,人之模范也”。大学生虽是学习教育的主体,但是教师是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仪表风度、敬业精神、知识背景以及价值取向等因素,是促进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提高的至关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以身作则真正做到“学识、德性和践履”三者的有机结合,依靠人格魅力树立起榜样来影响学生,以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
(五)通过实践挖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充分发挥团结和教育青年的作用。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努力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涉及到人生活的不同层面,内容多具实践性,更容易在学生思想上产生共鸣,易被学生接受。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求教育者积极创造条件,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和“三下乡”活动,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开展“文明校园”“文明班级”建设,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将内化了知识的外化为一定的言行。因为实践不仅会促进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而且还会对大学生施加一种心理刺激,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使受教育者在长期的社会实践陶冶中逐渐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品质。
四、结语
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其特有的特点增强了教育内容的亲和力,使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内容,而且效果显著。高校应注意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从各个相关方面着手更进一步提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3.
〔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55.
〔3〕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8.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