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忠林
内容摘要:教学节奏如同人的思想感情变化一样变化无穷,但肯定的一点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必然有相对稳定的节奏变化规律。掌握节奏变化规律,调整课堂教学节奏,使其达到最佳节奏状态才能符合新教材改革的教学观念,才能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 节奏 艺术
语文教学艺术并非深奥莫测,一个有追求的语文教师完全可以从一般教学经验的“此岸”,通过实践的积累、探索、创新,达到理想的教学艺术的“彼岸”,去攀摘语文教学艺术桂冠上的明珠。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节奏要进入艺术的境界,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第一,语文教学内容“详”和“略”结合的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传授的多与少,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全面系统地涉猎知识的精华,教师讲得面面俱到、详中又详,不分主次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像小河流水平平而过,无波涛起伏,毫无疑问,不会产生强烈感人的节奏效果。如有的语文教师,不分文章的体裁,都是从作者介绍,文章字词讲起,然后段落结构分析,总结中心,最后归纳写作特点等,千篇一律。因此说,教师应从文章的体裁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传授知识时必须做到突出重点,克服难点。重点内容要“浓墨重彩”,次要内容“轻描淡写”。找准文章难点,减少坡度,难易相间,精心点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详有略,详略安排得当。只有這样,才能够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富有节奏感。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语文教学容量“密”与“疏”结合的艺术。
语文课堂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是有“密”有“疏”,疏密相间。有的教师往往会担心学生不会,在课堂上只“密”不“疏”,学生也只能“上气不接下气”地紧跟,时间一长,造成脑力劳动超负荷,产生抑制,效果会适得其反。也有的课堂教学“疏”而不“密”,教师慢条斯理,课堂松松散散,学生的思维如“慢镜头”晃悠。由于集中刺激大脑皮层中的一个区域,就会使大脑进入无兴奋状态,思维停滞。故当语文教学进入最佳状态时,应该是让学生精神抖擞,或讲或辩,或练或议,或观察或参与,使兴趣达到高潮。大密之后,定要给之以小疏,让每一个学生有回味再三的空间。
第三,语文教学速度“快”和“慢”结合的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进度,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调整进行的频率,做到准确把握好教学过程。速度如果过快,则会使学生思维紧张疲劳,造成“消化不畅”;速度假如过慢,会使学生思维松松散散,厌倦无聊,“营养缺乏”;速度如果平稳,会使学生思维漫不经心,索然少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要从整体节奏上做到有效控制,使其速度快慢交替,此起彼伏,形成有规律的变化。例如在散文教学,特别是名家的散文,对散文的意境美、形式美、语言美,讲授时节奏要相对慢些,其他方面的知识则要讲得快点。而在说明文教学中,就应该把弄清事物的特征,掌握说明文结构和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作为重点,此时教学节奏一定要放慢。语文课堂教学的速度要因课堂内容而定,做到抑扬有致,波澜起伏。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第四,语文教学语调“高”与“低”结合的艺术。
语文教师语文教学时声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因此要做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声神融会,相得益彰,语调有变,应做到随境而迁,高低起伏。当讲到重点时,缓和语气声调,音调委婉、清晰,当阐述成功时,语气应庄重严肃,铿锵有力;当解剖失败时,语调应沉稳,诚然有理。声调不能太高震天响,也不能嘶哑低沉,既有高亢情激的鼓励,也有轻声细雨的推动,一堂课有时像“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有时像“三月里的小雨”形成高低结合、轻重交替,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这毫无疑问会将知识的甘露和谐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第五,语文教学环节“紧”和“松”结合的艺术。
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是连结课堂教学结构的纽带、链条的扣节。必须按照教学规律组织衔接,正确处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关系,合理安排和设置教学内容和时间,一节课的教学环节,搞单一的“满堂灌”不行,搞“平分秋色”同样也不行,搞只追求热闹的“花架子”更不行,假如这样,那么会给学生带来不良感受,从而使他的思维效果受到影响。教师在把握教学环节时,必须审时度势,在不削弱,不忽视“双基”的前提下,将课堂教学环节根据轻重缓急设置,搭桥引路,探究获取。使记忆巩固,总结归纳,灵活运用各教学环节,环环紧扣,有紧有松,有张有弛。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按其规律有节奏地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作者单位:甘肃临潭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