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探讨

2015-03-26 00:57:32曾照玲
文学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新课程

曾照玲

内容摘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实践在新理念下,必须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社会适应性发展,所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从课堂教学设计、课堂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研究。

关键词:基础教育 新课程 课堂教学活动实践

基础教育新课程正在中小学逐步推进,并已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在新课程推进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新课程的理念如何走进中小学的教育实践,走进中小学课堂,成为当前新课程理念推进的主要问题之一。课堂教学活动应成为当前新课程研究的重点内容,怎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呢?经过实践探讨,我们认为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其效果才最好。

一.建立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1.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明确提出课程应“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①新课程强调基础教育是一种大众型教育,而不是精英式教育,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现代课堂教学不仅仅使一部分学生获得发展,更非使一少部分学生达到升学的目的。现代课堂教学要承认并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育人的活动,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哪里?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在重视原有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出了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实现课堂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而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获得。新课程在实施中提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课堂教学要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②新的课堂评价应关注学生全面综合评价,通过评价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动态的评价体系,这个也成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

3.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怎样的角色出现,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还是一个主动的发展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以积极的态度还是被动的态度学习,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在积极的体验中学,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要交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等的学习中获得主动发展。

二.优化新课程体系与课堂教学的重建

(一)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总的思想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

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全面性。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不仅提出知识技能的目标,更强调了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改变原有只关注知识技能的倾向,切实研究教学内容,把握新课程的理念,设计出适宜学生发展的全面的教育目标。

2.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建构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简单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与教师的合作与对话中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当是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一个发展的平台,使学生能在这一平台上,自主性地建构,主动性地发展。

3.作业设计应体现多样性。科学的作业练习是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重要保证。但传统的作业由于内容死板,形式单一,主要侧重于学生知识的复习巩固,很难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新课程下的作业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应当是多样化的,既有巩固知识的书面性作业,又有训练技能的口头作业;既有理论作业,又有实践作业;既有复习性作业,又有创新性作业。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的运行需要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的支持,而课堂氛围的创设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上。传统的师生关系不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它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紧张,甚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运行。本次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及其主体性。学生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他们个个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因而,新课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所谓民主平等,是针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家长制而提出的。民主平等首先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在课堂的所思所想;民主平等还意味着尊重学生在课堂应有的权利,比如提问的权利,质疑的权利,保留自己不同意见的权利。民主平等还表现为教师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不是把学生仅仅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平等把它们看作主动发展的个体,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允许学生通过犯错误积累更多的经验。

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那么,师生关系就应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教师和学生应积极互动,加强交流与对话,从而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因为通过互动,才能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通过互动,才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所以,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成为现代课堂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的交往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主体首先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有关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教师无疑要对知识做一定的簡化处理,以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把握;其次,教师应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再次,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如课堂讨论,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讨论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的主体首先意味着学生学习的主体价值,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由外到内的输入复制过程,而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从来不是简单地占有知识,而是始终在追求知识,知识的画面是按照学习者的理智和意志以他自己的方式展开的。作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永远是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为前提的;其次,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主动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次,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了解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努力创设适宜于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教学中教师的主体与学生的主体是互为条件的,教师主体的发挥是学生主体性体现的保证,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同时,教师主体性发挥的最终是为了使学生主体性的实现。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不是对学生的学习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教师依然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监控。

三.组合最佳的教法和引导新式的学法

(一)转化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不应当把儿童在课堂上的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理解成连续不断地紧张状态,所谓儿童的生活并不是指让每一个人单独地去苦思冥想。孩子是在跟教师、跟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有时是相互争论。这里面有游戏的成分、有开玩笑,也有笑声……”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在对课堂教学认识时发出了如此的感慨,是的,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毕竟是以学习为主的一种精神存在的特殊形式。可是,只要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学习活动,不是故意造作的生活,它一定会是既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充满愉悦的习得活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仅传授知识,也要鼓励学生的精神愉悦。具体的做法是:

鼓励教学法:促进学生自信心、进取性的发展,也有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的支配力,富有理智的特征。同样学生尊师,是对教师爱生的回应,往往是根据个人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更富有情绪色彩。所谓情商的力量大约在学生身上表现得更明显些。因为尊敬和信赖,学生更多地表现出主动参与的激情,所以鼓励教学法正是爱的教育法。

兴趣引导法: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兴趣能直接转化一个人的动力,进而产生积极性,满足学习上的求知欲。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和情感对人的智力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补偿作用,不妨做一个实验:一个人在相同的时间里听一则有趣的故事,往往觉得时间短;而听一个枯燥问题的讲解,感觉心烦,有厌倦情绪。这说明情感、意志、兴趣这几种非智力因素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同时也共同制约着一个人的学习情绪。所以教师应将课堂教学搞活,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课堂竞赛练习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真正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而课堂竞赛练习法是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好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课堂竞赛练习法是指把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各个知识点编成小题目,让学生分组共同操作练习,竞争,即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又提高学生的练习速度;即可变回答问题为实际操作;变少数人练习为整体训练,变尝试学习为效果检验。还可以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然,关键是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做到三控制:控制时间、控制内容、控制题量。

(二)引导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在重视接受性学习的同时,更强调教师引导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当前我们应重视以下学习方式的研究。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能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积极的学习意愿。主体性意味着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可见,自主学习是与受他人支配的接受性学习截然对立的,它能够使学生对自己负责地、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探究学习。学习的过程除了被动地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活动,这就提出了探究学习的要求。探究学习的特点,首先是问题性与真实性。问题情境是探究学习的出发点,因而,探究学习展开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有,探究学习往往是针对当下某一实际问题而展开的,它要求为学生提出一个真实的学习任务。其次是过程性与开放性。它注重探究的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同时它具有开放性,它不以某一固定答案为标准,而是提供了开放的、多元的价值选择,这种开放性尤其体现在评价方面。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强调合作,强调发挥集体的智慧去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的基础上以小组进行或者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和全校交流。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和个性发展有积极的意义。首先,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其次,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他们彼此间的了解与理解,并培養团队精神,凝聚人心;最后,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也必然会促进自我反省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注 释

①②③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王月芬《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孙景华《教学指导行为有效策略的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6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06: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7:35:04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22:42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0:58:38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2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