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佰明
(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北京,102206)
计算机信息与工程系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和移动互联网专业。并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专业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专业群建设的重点。在对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进行重新定位与设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公共课程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专业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拓展课程满足于学生发展需要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学生的通用人文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课程。它是针对专业群各专业学生所必需学习的共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共性发展要求而设置。专业课程主要是针对不同岗位人才培养目标所设置的专业课程,由体现专业特色的核心专业课程组成。拓展课程是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基础上,开设的可供专业群各专业互选与共享的课程。它为学生专业发展拓宽渠道,增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使毕业生具有就业竞争力提供优势。
专业群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专业群群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是对教师队伍进行整合和优化,从而实现知识技能的互补,有利于团队目标与教师个人目标相互促进,有利于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群师资队伍的建设包括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专业带头人是专业群中某个专业的向导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教学组织能力、科研能力、校企合作拓展能力,驾奴着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根据专业群建设需要,整合专业群相关专业教师资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发挥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教师的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能工巧匠,打造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素质优良、相对稳定、专兼职结合、管理规范的的高水平“双师型”专业群教学团队,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满足专业群各专业教学需要和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
专业群的建设必须具有与其实践教学相匹配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作为教学基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应涵盖专业群所涉及的所有工作岗位链,并能满足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要重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运营规模、数量,更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主要包括校企共同研制实践教学大纲、实习实训项目,学校和企业共同配备指导教师。
集中学校和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围绕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校企之间搭建信息化平台,将企业资源引入教学,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群教学资源。按照核心课程群与专业相关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建设由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课程录像视频、数字媒体素材、教学案例、测试题库、实训题库、模拟实训软件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创建先进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专业群内的广泛共享。
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适合评价的目的与功能,要能为理论所检验和证明,但更重要的是在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上,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工具性的模型、程序和具体文件,有便于操作的工作指标和评价标准,使整个监控与评价过程能够为各部门接受和认可,并积极参与到其中来。
专业群评价工作包括评价管理工作、确定评价人员、确定要解决的问题、设计评价方案、手机与分析信息、撰写评价报告等。因此,构建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不许全面考虑各个因素,注重全面监控和重点评价、一般评价和特色评价、过程监控和结果评价的互补结合。
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其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但是评价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所以对专业群进行的评价也应当是动态的,必须根据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与完善。
专业群的构建有三种方式: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专业群的布局和调整以服务产业为目标,通过对某个产业链应用性人才需求分析,构建专业群;围绕岗位群构建专业群,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分析职业岗位群所需人才要求,构建专业群;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将学科基础相同或相近的专业组合构建专业群。因此要评价专业群的建设是否符合以上三种构建方式之一。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指标对所培养的人才进行综合考核和全面评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有以下4种:(1)由用人单位评价培养人才是否满足行业企业岗位需求。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因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由用人单位进行检验和评价。用人单位是高职教育服务的最直接的需求主体,同时也是客观评价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主体。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工作业绩、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2)由社会实践单位评价学生实习实训情况。高职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在学校完成实践教学的同时,还要去社会实践代为进行定岗实习实训,目的是要在实践工作岗位上接受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形成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单位通过对学生在定岗实习过程中表现的专业技能、职业纪律和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3)由高职院校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是由高职院校实施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主要看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毕业生是否有较强的就业能力以及时间和市场需求和岗位需求的能力。(4)由毕业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是高职教育培养的对象,因此从中可以真实地了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毕业生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就业岗位上是否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是否较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是否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有所创造,为用人单位发展做出贡献的情况,不仅是衡量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从另一面反应学生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数值是实现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要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双师型”教师为主题的师资队伍。因此师资队伍的评价要素有以下:(1)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负责专业群的规划、资源配置、课程开发以及专业群内不同专业间的协调与联系。专业带头人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是否能够掌握最新的行业信息,是否具备较强的领导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进行整合资源、协调专业群的关系对于专业群建设尤为重要。(2)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学能力突出,又具有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在教学活动起着骨干作用的教。由于高职院校的课程多数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需要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3)师资队伍要满足专业群各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要求,并且要不断提高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验室与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必备条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应由3个部分组成:校内应建设以院校出资的校内实验室,供学生完成专业模块教学、技能实训、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竞赛培训等日常教学活动;校内应建由学院主要出资的“校中厂”实训基地,供学生完成定岗实习(中级水平)、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和及实训等;校外应建由行业企业出资的“厂中校”,供学生进行顶岗实习(高级水平)。
建设优秀教学资源库,是为了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最大化。每个专业群都要围绕核心专业,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中应涵盖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教学素材;企业资源包括企业案例、素材等。
目前,多个高职高专院校均开展专业群建设,以便提高自身竞争力。而专业群评价体系又是检验专业群质量的标准,因此创建专业群评价体系是各个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事情。本文在介绍专业群建设内涵的同时,探索专业群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