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学互动论的侦查策略实施过程探析——以侦查员与嫌疑人的互动为例

2015-03-26 23:12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侦查员领会侦查人员

吴 丹

(江西警察学院 侦查系,江西 南昌330100)

一、导言

目前,国内对侦查策略的研究大多是对侦查策略的概念、特征、类型等方面进行静态式分析,也有少数研究从动态层面探究侦查策略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但探析路径仍依循刑事诉讼法学、心理学、侦查学的传统分析思路。基于社会学互动论探究侦查策略的实施过程有其必要性。首先,从社会学互动论的理论角度研究侦查策略,能拓宽对侦查策略的动态研究视域,能使我们从新的视角理解侦查策略的实施过程。其次,以社会学互动论为视角考察侦查策略的实施过程,能使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侦查策略实施中不同个体的角色定位及行为取向,并能深刻理解侦查策略实施中的情境意涵,为实现侦查策略目的,推进整体侦查工作服务。再次,运用社会学互动论研究侦查策略能有效掌握侦查策略实施中的互动规律,能科学、有效地制定和实施侦查策略,从而提高侦查策略在案件侦查工作中的价值。最后,由于侦查策略本身具有灵活性特点,人际互动行为本身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用社会学互动论研究侦查策略的实施活动,能更好地阐释侦查策略动态表现中灵活运作的特性。

二、侦查策略的内涵

侦查策略是围绕侦查策略主体、侦查策略目的、侦查策略对象而展开的合法、灵活、有效的一种侦查活动。其中,侦查策略主体是制定和实施侦查策略的侦查人员,侦查策略对象是指侦查策略实施行为指向人;侦查策略目的有总体目的和具体目的,总体目的是查明案件事实,具体目的是获取证据线索或查明嫌疑人。[1]侦查策略的实施过程是侦查人员与侦查策略指向人围绕侦查策略目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侦查策略的实施活动中,侦查人员在一定侦查目的的指引下采取特定的行为方式作用于侦查策略对象,不同的行为作用方式产生不同的侦查策略效果。

三、社会学互动理论

社会学互动论是对社会微观层次中的个体行为、角色扮演、人际关系、互动等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种理论分析框架。最先提出人际互动观点的社会学齐美尔强调社会的人际层次,其认为,社会指的是人们之间彼此互动的模式。[2]他提出了“互动形式”概念,统治与服从、冲突与凝聚、二人互动与三人互动均是其所认为的“互动形式”。20 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提出在互动过程中存在互动双方之间进行的“情境定义”活动,认为人与人是通过对互动中的情境加以解释定义而发生彼此间的互动行为。之后,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提出了符号互动论说,[3]认为人将自身看作客体,具有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且同时通过“扮演他人角色”(角色领会[4])来理解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意向,在个人基于互动对方的表现进一步做出某种行为反应之前,人在自我反思及对他人“角色领会”的过程中通过运用符号来建构互动所处的社会情境,即给互动情境赋予一定的意义,来形成对互动双方及互动本身的一种理解,从而决定自身在互动中的行动方式。本文将综合上述互动理论中的关键性概念,勾画出侦查策略实施中复杂多变的互动图景。

四、社会学互动论视角下侦查策略的实施过程

侦查策略的作用发挥需以一定的刑事侦查关系存在为基础。在刑事侦查关系研究方面,国内有学者提出用博弈论来研究侦查中的不同个体关系形式问题,认为侦查是侦查人员与侦查过程中其他人员相互作用的博弈过程。这种侦查博弈可以分为合作侦查博弈、非合作侦查博弈。前者强调侦查过程中侦查人员与侦查中其他人员的合作关系,后者则强调侦查中人际间的对抗关系。[5]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侦查人员与侦查对象间的人际互动关系形式分为合作型互动形式和非合作型互动形式。据此,侦查策略实施中的人际互动形式可分为:侦查策略实施合作型互动形式、侦查策略实施非合作型互动形式。在侦查策略实施中,人际互动不仅发生在侦查人员与嫌疑人之间,侦查人员与证人、被害人等侦查策略指向的其他人员之间也存在某种形式的互动。本文以侦查人员与嫌疑人互动为例,从互动论视角勾勒出侦查策略实施中侦查人员与嫌疑人之间的互动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侦查策略中的人际互动活动规律。

(一)互动论视角下侦查策略实施中侦查员与嫌疑人合作型互动形式

互动论视角下的合作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6]基于对抗关系的侦查人员与嫌疑人在一定侦查情势下,会因利益的相关联而在侦查策略中表现出合作型互动倾向。

以侦查人员给予嫌疑人“好处”的“示利”策略行为促使嫌疑人与其合作为例。“示利”策略是指侦查人员以提供利益或好处的方式作用于相对人,以实现一定侦查目的的策略。[7]侦查人员根据对案件侦查情势的判断,认为采用给予嫌疑人减轻罪责、奖励等“利益或好处”的“示利”侦查策略符合案件侦查需求,以“利益或好处”为交换条件谋取嫌疑人的配合;嫌疑人通过理性分析,认为协助侦查员有利于自身罪行的减轻,因此,嫌疑人为了“好处”的获得提供犯罪证据或供述其他案犯的犯罪事实。

1.“示利”侦查策略中侦查员的“自我反思”及“角色领会”

采取这一侦查策略时,侦查员担负的具体工作职责包括:在符合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合情合理地承诺“利益或好处”的给予;在不侵犯嫌疑人权利的前提下改变其对抗态度,使其配合侦查机关的工作;围绕获取证据、查明犯罪事实的侦查目的进行策略实施活动。侦查员在进行“示利”策略行为表现时应对具体工作职责内化,事实上,这是一种侦查员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能力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侦查员跳出“主体”意识,将自身符号化为“客体”,站在“主体”之外对自身的“示利”行为进行反思与评价。这种自我反思与评价,有利于侦查人员发现在采用此种侦查策略时所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调整。如:侦查方是否给予了嫌疑人有足够吸引力的“好处”。侦查员在决定做出“示利”策略的时候,还应站在嫌疑人的立场理解嫌疑人在侦查活动中的“角色”,即通过“扮演嫌疑人的角色”来理解领会嫌疑人的意识及行为动向,在领会到嫌疑人有意志薄弱、禁不住“好处”诱惑时,侦查员据此做出“示利”策略,通过谋取嫌疑人的合作,以更好地查获线索、证据或查明案件事实,推进案件整体进展。

2.“示利”侦查策略中嫌疑人的“自我反思”及“角色领会”

嫌疑人在此过程中,同样经历着自我反思及角色领会。自我反思是嫌疑人将“自我”客体化,在客观立场认知自身犯罪行为的含义及犯罪行为实施的结果。角色领会是嫌疑人通过“扮演侦查员角色”,站在侦查人员立场理解领会侦查人员做出“示利”策略行为的含义,其认为侦查员提供一定的“好处”是想以此为交换条件获得案件相关线索、证据或作案同伙人,而侦查员所给予的“好处”确实能给自身带来某种利益。嫌疑人通过对侦查人员“示利”策略行为含义的理解完成对其“角色领会”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从对抗转变到合作”的行为反应,表现为配合侦查员工作,提供侦破案件的有利线索与证据,或提供作案同伙人情况。

3.“示利”侦查策略中互动侦查情境的构建

“示利”侦查策略中的合作互动是侦查员与嫌疑人基于互利关系进行互动演绎的过程。在这种互利关系中,嫌疑人对侦查员给予的“好处”予以认同并积极配合侦查员的工作,双方在具体的侦查策略目的上达成了一定限度的共识。合作式互动关系是在“示利”侦查策略实施的侦查情境中形成,侦查员与嫌疑人在自我“客观化”及“扮演他人角色”的过程中,通过达成对“示利”行为中“利益”交换意涵的共同认识来完成对侦查情境的定义,而“示利”策略的侦查情境又影响侦查员与嫌疑人具体互动活动中的行为选择。对于侦查员而言,反思自我侦查行为的同时,又站在嫌疑人立场领会嫌疑人愿意“合作”的动因,在侦查策略目的指引下结合侦查中的主、客观情形,完成对“示利”策略互动中侦查情境含义的赋予,做出适应具体侦查情境的“示利”行为。对于嫌疑人而言,同样经历了“自我反思”与“角色领会”过程,通过理解特定侦查情境中的侦查员“示利”行为含义,据此做出予以合作的行为反应:为获得侦查员提供的“好处”,顺应侦查员思路,协助侦查员办案。

(二)互动论视角下侦查策略实施中侦查员与嫌疑人非合作型互动形式

冲突,是一种非合作互动形式。作为合作的对立面,冲突一方为了达到追求的目标,打败对手是必要的。[8]它是互动个体相互斗争的方式与过程。侦查策略实施中的冲突互动形式以侦查人员与嫌疑人之间的对抗为主,侦查员与嫌疑人因不同的利益需求表现为合法和非法的对抗、进攻与防御的对抗。[9]

以“迂回”侦查策略中的冲突互动为例。“迂回”策略是侦查人员及其代理人以迂回包抄方法作用于相对人,以实现一定侦查目的的策略。[10]假如“迂回”侦查策略的实施者为侦查人员,而作为相对人的嫌疑人为作案人,在“迂回”侦查策略中,侦查员采用迂回包抄方式作用于嫌疑人从而攻破其防备,以从“侧面”包抄的方式达到“正面”出击的效果。嫌疑人针对此种侦查策略往往表现为:与侦查方对抗,不配合侦查员工作,极力掩盖犯罪事实;实施反侦查措施,逃避侦查人员视线。此时,嫌疑人与侦查员的行为目的指向相反,嫌疑人为了极力逃脱罪责,言语上不作有罪供述,或行动上销毁犯罪证据、逃避侦查;侦查员则需围绕查获犯罪证据、查明案件事实的侦查目标开展与嫌疑人斗智斗勇活动。“迂回”侦查策略冲突互动形式,同样含有作为互动个体的侦查员与嫌疑人的“自我反思”及“角色领会”过程。

1.“迂回”侦查策略中侦查员的“自我反思”及“角色领会”

侦查员实施“迂回”侦查策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证据、查明案件事实、查获同案嫌疑人。在“迂回”侦查策略中,侦查员通过对侦查情势的分析,认为自身所掌握的嫌疑人犯罪事实不多,或不熟悉嫌疑人活动轨迹,在与嫌疑人直接或间接接触的过程中,若采取“直接正面”出击的方式,直入案件侦查的核心目的,很可能引起嫌疑人心理上的防备抗拒,或很可能造成惊动嫌疑人,以致其逃脱侦查方侦查视线的后果,而使用“迂回”措施,通过“绕开”“隐匿”的方式与嫌疑人“接触”,达到实际上“掌控”嫌疑人的目的,以获取与侦破案件相关的侦查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侦查员进行着自我侦查能力的反思。这一“反思”过程使侦查员能够客观合理地判明案情,同时,其通过站在嫌疑人立场理解嫌疑人“逃避”“对抗”的心理特点及其所处境况。这种“自我反思”与“角色领会”的结合,使得侦查员能够做出有利于案件侦查的“迂回”策略。

2.“迂回”侦查策略实施中的嫌疑人“自我反思”及“角色领会”

嫌疑人面对“迂回”策略“扮演”着“对抗”角色,其同样经历了自我反思及对侦查员角色的领会过程。“迂回”策略中,嫌疑人不仅客观地对自身犯罪行为及身处境况进行反思,认为依靠自身的“狡辩与抵赖”能力能逃脱罪责,同时也领会侦查方的行为意涵,分析判断侦查情势及侦查员的侦查能力,认为侦查方没有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实,没有全面查清案情,其侦查能力有限,可以通过反侦查伎俩与之对抗。嫌疑人正是在这种“自我反思”与“角色领会”同时并有的过程中做出“对抗性”行为选择。

3.“迂回”侦查策略实施中互动侦查情境的构建

“迂回”策略的侦查情境是冲突互动的产物,侦查员与嫌疑人是在“对抗”关系的演绎中完成对侦查情境的定义,双方通过反思自身及领会对方,在互动情境意涵明确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迂回”侦查策略中双方均认识到各自利益不可调和的一面,以站在对方利益的相反面围绕侦查策略目的进行博弈并进行相应的行为选择。侦查员与嫌疑人在“对抗”侦查情境中,通过各自的“自我反思”与“角色领会”,理解自我及与对方的关系意涵,侦查员为削弱嫌疑人的“抵抗”行为,使用“迂回”侦查策略,巧妙揭露嫌疑人的犯罪事实,而嫌疑人使用各种伎俩阻挠侦查活动,竭力掩饰犯罪真相。

五、结语

从对侦查策略实施中侦查员与嫌疑人两种互动形式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整个侦查策略互动中,侦查人员往往是互动的发起者,决定最初的互动形态。在互动的起初阶段,嫌疑人通常扮演着互动活动的“受动者”角色,随着互动行为的推进,嫌疑人的行为表现会影响最终互动形式的形成。侦查员与嫌疑人在侦查策略互动中所经历的“自我反思”与“角色领会”是各自对互动活动中各种行为意义进行理解的基础,“自我反思”与“角色领会”并不是相互分离的两个阶段,而是相互交织、共同融合在侦查员与嫌疑人之间的同一互动活动中,并且形塑着侦查员与嫌疑人在侦查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构成了侦查情境定义的主观因子。侦查员与嫌疑人是通过对侦查情境的定义展开某一互动形式,双方在互动中做出的行为反应均为了适应互动中具体的侦查情境。这种适应性表现为侦查员在侦查目的引导下,结合具体的客观侦查情况采取某一侦查策略影响嫌疑人,嫌疑人据此情形选择某一行为回应侦查员的策略采用。

通过对侦查员与嫌疑人在侦查策略实施中互动形式的探析,对侦查策略中含有的人际互动规律可概括为:侦查策略实施活动的参与者在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围绕侦查策略目的开展互动活动,其各自的自我理解及对他人角色的领会决定其在策略互动中的行为表现,具体的行为表现是基于互动对方的行动而做出的自身行为反应。侦查策略中的具体侦查情境由互动双方共同定义,并影响着互动双方的行为表现。掌握了侦查策略实施活动中的互动规律,能深刻理解侦查策略实施中侦查策略主体与侦查策略对象的行为意义,并能根据侦查策略实施中自有的互动规律特点,制定出合理、科学、有效的侦查方略。此外,在侦查策略实施中,掌握策略互动的规律,能随时应对案件相关人多变的行为表现,适应案件的侦查情境,以把握案件侦查的主动权。

[1]蒋开富.侦查策略正当性原理[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6:6-9.

[2][美]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314.

[3]毛晓光.20世纪符号互动论的新视野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1(3):13.

[4][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36.

[5]刘为军.侦查中的博弈——侦查的对抗与合作[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77-94.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6.

[7]蒋开富.侦查策略正当性原理[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6:102.

[8][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47.

[9]刘为军.侦查中的博弈——侦查的对抗与合作[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82.

[10]蒋开富.侦查策略正当性原理[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6:119.

猜你喜欢
侦查员领会侦查人员
当代年轻人不能领会之痛
侦查人员出庭问题实证研究
主办侦查员的侦查资源管理权配置研究
主办侦查员制度的运行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
认真领会全会精神 努力推动人大工作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问题研究
判定逃跑方向
我国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的构建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困境及完善策略
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下的主办侦查员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