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剑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突破原有的教育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势,树立正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基本条件,深入领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意义和功能是开展工作的先导。
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仅仅通过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是不能完成的,高职院校的教育内涵及使命决定了学校必须从服务地方经济和自身的特点出发,以培养企业用的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做好院校的定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彰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内在需求。
首先单靠学校的教学资源是无法满足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学校的教学设备、人员往往和实际工作现场存在差别,教育行为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同时也不能紧跟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职业岗位的对接吻合度是企业服务于职业教育的根本条件,企业的生产环节和产业链的布局应和专业有效对接,配合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教育投入的积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内容和形式是不断拓展的,高职院校要强化服务意识,在人员培训、人员供给、产教结合、学研结合上多想办法,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周期和岗位特征,同时兼顾学习的一般规律,努力解决好课程全局性的与岗位单一性,技能操作与企业安全,学徒与熟练技师在人员配置等方面的矛盾。
以企业用人为主体,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如何将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将教学管理和企业管理想办法融合起来是解决工学结合的核心工作。
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首先成立包括企业人员在内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发展规划。在实践教学中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指导教学工作,教师也要定期的下企业进行劳动锻炼,学习现场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作为企业的员工直接感受企业文化和技术难题,将实际问题融入课程教学内容。
以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石,把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与本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工业流程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并根据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以职业能力导向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对能力的评定和实践的考核,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对实践技能的学习。
根据工业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需求,建设“学做合一、产训合一、教学与服务相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学校甄选一批优秀企业,校企双方根据“产权明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利益共享”的原则“共建共享”实训基地,进行双向选择,拓宽校外实训场所的建设渠道,建立多种类型的实训基地,开发多专业实训功能的校外实训基地,以体现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紧密衔接。
因为校企合作的重要问题之一是需要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结构的师资团队,其中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需要一些在本专业或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要把职称和学历的晋升与研发能力和实践本领的提高相结合,要让培训进修作为老师必须履行的一种义务,但学院一定要出台一定的激励政策,制订教师需要完成的进修培训计划,并要有详细的评估标准。
发挥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优势,为所在行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主要通过与对应的行业企业建立服务平台、重点实训室和实验室等,校企合作开发新产品、做新工艺的研发与相应的技术服务,使校企合作平台成为推行新技术,研发新产品的中心,以科技服务加强校企之间的关系。
兼职教师队伍要实现“校企互通、动态组合”,要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拓宽兼职教师的来源,通过柔性引进、正式引进与企业“共引共享”等模式,聘请对应企业经验丰富的技师和工程师来学校兼职上课。为了加强管理,不仅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培养、选拔、引进的机制,还要科学的管理兼职教师。可以采取行业或企业委派的方法聘任他们,建立校企之间“共引共享”的双赢机制,采用“企业高薪聘用+学校提供相应岗位”的模式与企业“共引共享”高层次专业人才。同时,对兼课的教师要进行教学能力的培训以及高职教育理念的灌输,让他们尽快适应课堂,完成角色转变。
工学结合在实际教学管理运行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按照“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要求,不断完善和革新教学管理的实施系统、反馈系统、评价标准、考核系统,学院应成立工学相结合的督导室,定期对工学结合的效果进行监控与反映,并成立工学结合办公室,全面协调和领导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的相应工作,建立一套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体系。
目前的市场体制环境决定了要建立一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优势,关键在于形成一种良性的运行机制。
要有利于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发展的需求与前景,才会激发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才会有存在的生命力。这需要政府把职业教育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并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模式的配套政策法规,制定合适的管理办法,使校企合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校要成立校企合作督导和管理办公室,从学校层面指导和管理各专业与企业的合作,统一协调解决双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 号.
[2]陈解:“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3]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换的必然要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0
[4]杜学森,论工学结合方式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J];教育与职业;200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