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维度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2015-03-26 20:34:09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理念

周 俊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融合维度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周俊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崇尚人文精神,体现人文价值,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要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应掌握科学的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必须具有成熟的思想和方法以及良好的态度和情感。高等教育的现实是:过分强化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甚至以科学教育代替人文教育,从而导致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存在人文学科教育的缺失,由此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因此,在思想上应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体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融合;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志码:A

文章编号:编号:1008-7966(2015)04-0152-02

收稿日期:2015-05-21

基金项目:2014年信阳农林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10)

作者简介:周俊(1971-),男,河南信阳人,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近年来,钱学森之问再次引发我们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深思,长期以来深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思想的影响,一味地强调理工科教育,弱视、漠视人文学科教育,短期内其消极影响不容易发现。应当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这种高等教育机制对于急速缓解工业化进程所需人才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为迅速建立我国自主化工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从培养人才的周期看,这种急功近利行为,导致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健全人格体系中存在缺失,影响科技人才的开拓创新能力。而民国时期大师们的成功经验证明,只有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共同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人才,才有可能在学术领域取得最高成就。

一、厘清人文教育的重要使命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高校教育之所以出现今天的令人不满的状况,主要是高教历史沿革过程中,高等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使然的结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有自身的发展周期,不能一蹴而就。但是高等教育终究要为国家社会培养所需人才,要为国家社会经济建设服务,这就促使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高教人才培养目标上,首先要偏重于社会经济发展所稀缺的理工科人才上,从而解决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人才的燃眉之急。而人文学科类人才主要体现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在文化、教育、哲学、历史、社会、法律、艺术、宗教等方面通过社会道德风尚和行为习惯潜移默化民众思想行为,从而引领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势,具有滞后性、渐进性、持久性,其成效不像经济效益可以用数量价值权衡,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的,但其价值不可小觑。若一个人思想出现问题,即便是掌握过硬技术本领,那么他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同样一个国家、民族思想根基动摇、人心涣散、信仰缺失,那么这个国家、民族就会走向灭亡深渊。已故美国总统尼克松写过一本书《1999不战而胜》,其中讲到若中国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危机,美国就可以不战而胜。至此足见人文教育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举足地位。国内学者原西北大学校长张岂之先生认为:“文科教育是大学推行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引导和保证。”[1]杨叔子院士强调人文教育事关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社会进退、事业成败[2];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3]。

1.传统重理轻文理念影响高校人文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因为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思想,倾向于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学习借鉴苏联发展社会经济经验,从其成功发展经济模式上看到了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曙光。集中一切力量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在这种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下,高等教育培养大量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理工科人才显得尤为紧迫。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解决了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而当今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全面教育,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人才不仅需要掌握高精尖技术,而且要求人文思想素养高尚,按照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说法,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完整的格式塔封闭体系,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融合形成一个塔形人格体系,否则,有可能成为祸国殃民的歪才。

2.人文教育的缺失弱化人才培养质量

享誉海内外的诺贝尔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准的重要因素,多年来,诺贝尔奖成为许多科学家人文学家孜孜追求的目标,比较欣喜的是作家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早在1948年,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作了题为《半个人的时代》的演讲,过早地强调文理分家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即人文教育的缺失,导致人格整体性不完善,从而一定程度上阻碍科学技术创新活动。著名学者赵鑫珊指出,“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多半只能培养出平面型的物理学家,但是,只有具有广阔的文化背景和对物理世界进行哲学思考的立体型物理学家才有可能成为爱因斯坦、玻尔或海森伯”[4]。据说爱因斯坦会拉小提琴,开普勒是天文学家,也是音乐家。

近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注意到过早文理分科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现在全国各省已稳步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其中一项重大改革就是高中阶段文理不分科,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注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此项改革有望改善学生过去单一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宽口径的知识阈,为未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从而高等学校的全面教育就具有良好的开端,打通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通道,成为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

二、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路径

1.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全面教育思想

著名学者、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提出,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落伍”了。“过去10多年,中国高等教育走的路越来越窄。我们要培养的也许不仅仅是人才,而应该是全面的人。”[5]“全面教育”来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的General Education,是哈佛自2007年启动的一项新的教学改革。“全面教育”,是指所有课程都必须包含除了知识以外的更多内容,例如伦理、情感、态度、能力等等,全面课程教育中用的词是Approach,哈佛的主要的意思是让学生永远都探索知识,无限接近真知。因为哈佛越来越意识到,所有的毕业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首先需要具备的是道德意识和伦理意识。随着生命科学、新能源等新兴学科的出现,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这一点越来越重要。而这些教育目标,只有全面教育才能涵盖。

2.推动高教内涵发展 实现德才融合目标

改革开放初期,为适应我国计划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干预下,将一些原本综合性、多科性大学转变为专业性、行业性学院,形成了文理分家、理工分校的局面,忽视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与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背道而驰。当今国际社会综合国力的角逐演变为各国高科技人才之间的竞争,科技人才为国家民族的创新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发展保障。因此高等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教内涵发展,贯彻高教分类改革精神,在不同层次上培养各类创新人才。人才培养立德为先、立学为基,既要加强专业教育,注重“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也要加强思想品格教育,注重“树理想、强意志、勇实践、讲奉献”,使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广阔的眼界胸怀,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培养模式,推动跨学科专业交叉培养,实现联合育人目的。

3.通过课堂教学渗透 增加人文选修课程

无论是传统的板书教学,还是当今的慕课视频教学,师生主体间的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形式,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人文教育思想,从而实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特别是在理工科高校,这种课堂教学渗透模式能积极影响学生人文精神,能起到春风化雨的功效。比如动物解剖学实验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实验时,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同情怜悯之情,首先要讲清楚实验要求,特别是注射足量麻醉药,使实验对象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这样,在整个解剖实验过程中,师生都可以得心应手进行解剖分析。当然有的学生经验不足,没有注射足量麻醉药,有可能导致实验对象哀叫,进而影响其他同学的解剖实验效果。通过增设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选修课程,开阔理工科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在获取人文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身人文素养。著名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不仅开设了丰富多彩的人文、艺术和社会课程,作为学士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规定学士学位只有修满不少于8门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的科目,才能顺利过关。在其院部规定的公共必修课中,人文学科已超过化学、物理、计算机数学三门课时之和,达到50%以上。哈佛大学也非常重视人文教育,在其学士学位课程中,人文学科几乎占了一半,即便是理工类学士,也必须修满25%的人文学科课程[6]。

4.制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科学精神追求的是认知的真理性,其本身并不决定人类行为的价值取向,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并不由其自身决定,而是由掌握它的人决定。科技可以为善,也能够做恶。人文精神追求的是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关怀,追求的是真善美。科学技术若脱离了人文精神的支撑,就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性后果。当然,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只能是善良的愿望,很难给人类带来真正的福祉[7]。因此,教育教学工作者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举措[8]。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界就不断探索在理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宽厚的科学基础和文化修养与高深的专业知识融合起来,使科学教育人文化,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旨即为了一切人和完整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岂之.关于教育人文观的思索[C]//侯样祥.我的人文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247).

[2]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3]杨叔子.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谈正确认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4]许苏民.人文精神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126.

[5]丁学良.用“全面教育”替代“通识教育”[N].上海:文汇报,2011-03-03.

[6]刘胜利.美英日大学人文教育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

[7]吴德星.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4,(1).

[8]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J].教育研究,2005,(2).

[责任编辑:赵天睿]

猜你喜欢
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幼儿科学教育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克服小学化倾向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19:50:00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5:49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