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翀
(本溪市图书馆,辽宁 本溪 117000)
古籍记载了人类文明,是保留中华民族永恒记忆的有效载体。古籍图书在分类排架及管理上与现代图书不同,其检索方法也较为复杂,很多读者对于检索古代文献不知从何处查找。原本查阅古籍的读者人数就不多,查阅又麻烦,很多读者就选择了放弃。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古籍目录管理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对文献最快、最全的查询需求,因此,图书馆古籍编目计算机管理势在必行。
古籍计算机编目就是编制古籍机器可读目录,是对古籍内容及其主要形式特征进行详细准确的记录,揭示古籍内容,让读者了解并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编目自动化可以实现集中统一编目,利用网络可以实现联机检索,互享编目成果。
我国目录事业正式发端于西汉。西汉政权建立后就比较重视图书的搜求,经过在社会上的普遍征集,西汉末年国家藏书已经非常丰富,同时,西汉时期对图书进行校勘、分类、编目工作也非常重视。文学家刘向,目录学家、天文学家刘歆父子负责承担了编制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综合性书目《别录》,内容包括叙述校勘经过、作者生平、学术源流、辨书真伪、内容提要、图书评价等。
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图书目录是班固撰写的《汉书·艺文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目录。通过这个目录可以考察先秦学术渊源流派以及古书存轶真伪,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目录学的方法和成就的依据。这本书在历史典籍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从此开始了史书中收入目录的方法,从而创立了一种史志目录类型,开后来史书载目录的先河。
古籍机读目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古籍机读编目能比较全面地收录各个学科的文献,对古籍形式和内容特征作出比较准确的描述,并且能对古籍的价值作出比较客观的评述。
中国历来有利用书目指导阅读的传统,古籍机读目录不仅能客观记录古籍的特征,更具有指导阅读的作用。机读目录有注释、简介等,读者通过目录可以鉴别挑选,快速检索到自己需要的文献。
提供古籍检索是机读目录的重要作用。古籍是零散、独立的,为了使众多的古籍合成一个有机体,需要按特征将古籍组成一个检索体系,提供检索途径,提供选择文献,并且提供选择不同层次的古籍。
古籍是弥足珍贵的特殊文献,现在许多古籍都具有文物价值。图书馆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损耗、保护古籍,对阅读者都作了一定的限制,查阅方式严格规范,而读者利用计算机查询目录,将来使用全文古籍数据库,就可以任意跳跃查找或局部放大珍本书,而对古籍没有一点损伤,避免了直接翻阅古籍的很多不便。
古籍编目专业性较强,因古籍不像现代书籍那样有版权页作为标准著录依据,有的古籍文献在题名页、责任者、版本的标志上极不规范,这些都给编目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中国的古籍数量庞大,机读目录成了检索古籍不可缺少的工具。通过目录,可以清楚了解各个朝代古籍的流通、收藏和存佚情况,还能用于鉴别古籍的版本、年代,判定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传统目录分主要款目、附加款目,管理也分读者目录与公务目录,细分有书目目录、责任者目录、分类目录、主题目录。而在机读目录里,统一包容简便为不同的检索途径,既简化了图书馆工作程序,又方便了读者检索。
古籍计算机编目与传统卡片目录相比存储量大、体积小、节省空间,机读目录可以进行多种途径的检索,输入一个关键字,可以找到很多线索,使读者快速、准确、全面地找到资料。机读目录能自动排序,比传统目录节省时间,目录修改维护也非常方便,不需要像传统目录那样修改时必须将各种款目都找到并都需修改。同时,古籍计算机编目降低了图书馆原始编目的工作量,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也能快速进行各种统计分析,便于图书馆目录管理。读者在单位或家里也能检索到全国各级图书馆目录,为读者带来极大的便利。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大发展及图书馆工作配套的应用软件的开发,古籍编目现代化管理已成为现实,将善本书建立书目数据库是第一步,然后将孤本、善本书全部录入光盘或全文数据库,以图像形式录入、保留古籍原貌,是抢救文化遗产和开发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建立古籍数据库全国联网,进入国际互联网,使世界各国读者都能在家里查阅中国古籍。
古籍书目可以同普通图书编目一样,用书名、卷数、编撰者时代、题名及撰著方式、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本类型及批校题跋著录。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立比全文数据库节省了人力物力,一般中小图书馆都能开发各自特色的古籍书目数据库,为全国古籍联合书目数据资源共享打下基础。
建立我国统一标准的中国古籍总书目数据库,标准化著录是古籍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参加建立中国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各单位图书馆虽然在各自的计算机上用不同的编目软件,但应该按照统一的标准作出规范化的古籍书目数据,通过联网或交换数据,将结构相同的书目数据有序地合并、累计,构成庞大的中国古籍总书目数据库。实现这种办法关键是古籍书目数据规范化,基本上要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统一:一是要有统一的机读目录格式;二是要严格遵守统一的著录规则标准;三是要使用统一的分类法;四是要使用统一的主题标引依据;五是要使用统一的字库。
CNMARC是中国机读目录的缩写,最早《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中国机读目录格式》适用于中国与其它国家及国内图书情报部门之间计算机可读形式进行交换的信息,推进了全国书目数据的规范和统一。后来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成立,国家图书馆和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联合编写的《中文图书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确保了全国多家单位公建机读书目数据库的质量。《国际标准书目著录》简写ISBD,在2011年出版了一版(Consolidated edition),各馆无论在哪一种编目软件上操作,只要按照ISBD著录要求去做,基本上就能做到古籍书目数据库格式规范化。
由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编撰小组编撰、全国情报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中国图书馆学会推荐使用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是与世界书目控制原则相吻合的一套完整、系统的文献编目规则,是为古籍书目开展国内外信息交流,更好地开发利用古籍资源而制定的。
建立统一的书目数据库。古籍分类应采用《中图法》,但古籍内容庞杂,常常文史哲不分家,所以适合采用四部法再一次对古籍分类标引。《中国古籍总目》吸取了《中国丛书综录》、《江苏国学图书馆总目》的优点,把丛书单列,继承了四部法的优点,对古籍适用性更强,能容纳全部古籍。
古籍反映的是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学术发展,如果只用《中图法》编写古籍目录,就看不出古籍本身的文化体系和学术体系,因此,大多数的图书馆都是用“四部法”类分古籍。晋代编撰的《中经新簿》把古籍按甲、乙、丙、丁分为四部;唐代编撰的《隋书·经籍志》,古籍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部分类法”成为我国古籍传统的分类法。清代编撰成《四库全书总目》,形成了“四库法”。该法总结前人经验,对现在古籍分类影响巨大,经、史、子、集四部和各部下面类的设立都比较合理。而计算机古籍编目采用《中图法》和“四部法”分类法同时对每一部古籍分类也很必要。
《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是一部大型综合的信息文献标引工具,相当于一部扩充了的汉语主题词表,是主题标引工具,有国家标准的等同效力,用它可以将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同时完成并相互校正,可以降低标引难度,提高标引质量。具体是标引之后,直接著录在“606学科名称主题”。
古籍著录使用繁体字著录,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古籍的原貌,但会给读者阅读带来不便。书目数据库只是一种存储和检索书目信息的工具,只要能达到存储和检索的目的就可以采用简化字著录古籍,且汉字由繁到简本来就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而且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不会影响对外文化交流。在用字上,主要还是要遵循古籍原貌,不能盲目为了读者阅读只采用简化字。最佳的办法是采用简、繁体字相结合的方法,如书名两个字段,一是用繁体著录,一是用简体著录,既方便了读者,又能准确地反映出古籍的原貌。
古籍编目对编目人员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许多古籍各著录项不是标在书名页上,而是散见于序、跋、版心、末卷等处,需要业务综合素质高的编目人员认真地辨识考证,否则,很容易出错。馆员应掌握目录学、版本学及古代汉语知识,而精通这几方面的人才太少,以前的古籍编目管理人员已经退休,在职的年纪大的对计算机又不熟练,年轻的馆员精通计算机知识但却对古籍不了解,古籍编目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立。
全国中小型图书馆一般只有一位或几位既有古籍知识又精通计算机的馆员,但一般中小馆已经把古籍束之高阁,有的中小市公共图书馆的典藏部门已取消,人员分流到其他部门;特藏书还是卡片目录,特藏书库里的图书并没有计算机编目。
计算机古籍编目必定会减少读者查看原书的频率,这有利于古籍善本的保护。建立计算机古籍书目数据库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除了要有相应的技术设备、应用软件和专用词库,手工检索目录体系的完备准确程度,也直接影响到数据库的质量。古籍计算机编目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传承事业。
[1]章良.古籍编目工作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6).
[2]邢春艳,史伟.古籍普查大环境下的古籍著录及其思考[J].图书馆学刊,2012,(12).
[3]李婧.古籍书目对数据库著录体例的启示[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5).
[4]芦继雯.浅谈古籍文献编目的若干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