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复音词的词典学价值例析

2015-03-26 18:16孙银琼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辞源书证大词典

孙银琼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一、引 言

词典编纂是当代中国的重要语文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从大型语文辞书来看,最重要的成果是:新《词源》、新《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其中新《辞海》属于共时型词典,《汉语大字典》属于历时型字典,新《词源》与《汉语大词典》属于历时型词典。近年来,《汉语大字典》已修订出版了第二版,《汉语大词典》也启动了修订工程。在这些大型历时型语文辞书修订中,及时、正确有效地吸收当前词汇学、词汇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做到查漏补缺,修正已为学者们指出的失误,这是修订工作成功的关键之一。而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重视出土文献语言,特别是商周金文语言的研究成果。历时型语文词典一般“古今兼收,源流并重”,[1]或“结合书证,重在溯源”。[2]欲达此目的,也必须重视金文语言研究成果。

自宋人著录金文以迄于今,商周两代金文已达到16700余篇,[3]蔚为大观。仅以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所收商周金文统计,100字以上的长篇铭文多达190篇,全书所录金文共175319字。[4](p6)金文内容涉及到八个方面的内容:(一)分封赏赐;(二)记功受赏;(三)战争;(四)祭祀;(五)册命;(六)土地交换;(七)诉讼;(八)媵女。[5](p39-45)如此丰富的资料,不啻为“一个重要的语料库”,[6]《西周金文词汇研究》[7](p1-23)、《金文复音词研究》[4](p1-2,15-26)曾对金文的巨大语料价值有过论述,对此本文不赘,仅从词典学的角度谈谈金文复音词的价值。约略而言,金文复音词在四个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增补词条,增补义项,提早书证,修正释义。下面就《汉语大词典》和《辞源》举例说明。

二、据金文复音词增收词条

我们在《金文复音词研究》中提取金文语料复音词1149个,其中有406个因不见于传世文献而《汉语大词典》失收,“重在溯源”的《辞源》也未收录,例如:

1.毖恭。

此词为联合式动词,金文6见,首见于春秋晚期。《邾公牼钟》:余毕(毖)恭威(畏)忌,铸辝(以)龢钟二锗。(春秋晚期:15421,编号为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中的编号,断代亦依此书。金文隶定从宽,有通用字者径改,下不再说明。)《邾公华钟》:余毖恭威(畏)忌,淑穆不?(墜)于厥身,鑄其龢鐘。(春秋晚期:15591)

“毖”有敬义。《说文解字·比部》:“毖,慎也。”《尚书·毕命》:“惟周公左右先王,绥定厥家,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孔颖达疏:“慎彼殷之顽民,恐其或有叛逆,故迁于洛邑。”《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毛传:“毖,慎也。”《说文解字·心部》:“慎,谨也。”《易经·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孔颖达疏:“故君子观此颐象,以谨慎言语,裁节饮食。”《玉篇·言部》:“谨,敬也。”《论语·乡党》:“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何晏集解引郑玄曰:“便便,辩也。虽辩而谨敬。”“恭”也有敬义。《玉篇·心部》:“恭,恪也。”“恪”与“敬”同义。《尔雅·释诂》:“恪,敬也。”《诗经·商颂·那》:“温恭朝夕,执事有恪。”毛传:“恪,敬也。”“毖”、“恭”同义,“毖恭”是由同义语素构成的复音词,谨慎恭敬之义,心理动词。此词传世文献未见,《汉语大词典》未收,新《辞源》也未收录,可据金文增补。

2.祈匄。

此词为联合式动词,金文29见,首见于西周中期。《追簋》:用亯(享)孝于前文人,用祈匃眉寿、永令(命)。(西周中期:05251)《虢姜簋盖》:“祈匄康、屯(纯)右(佑)、通录(禄)、永令(命)。”(西周晚期:05198)

“祈”、“匄”同義,均為求取之義。《说文解字·示部》:“祈,求福也。”《尚书·召诰》:“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伪孔传:“求天长命以历年。”《伯百父簋》:用夙夕亯(享),用祈迈(万)寿。(西周中期:04778)《说文解字·亡部》:“匄,气也。”段玉裁注:“气者,云气也。用其声叚借乞求、乞与字。”《玉篇·勹部》:“匄,乞也,行请也。”《左传·昭公六年》:“禁刍牧采樵,不入田,不樵树,不采艺,不抽屋,不强匄。”陆德明释文:“匄,乞也。”引申为“求(福)”。《启卣》:乍(作)祖丁宝旅尊彝,用匄鲁福,用夙夜事。(西周早期:13321)“祈匄”是由同义语素构成的复音词,不见于传世文献,《汉语大词典》和《辞源》均未收录,可据以增收。

3.册命。

此词为偏正式动词,金文104见,首见于西周早期。《盠方彝》:王册令(命)尹,易(锡)盠。(西周早期:13546)《古鼎》:王乎(呼)入(内)史尹册令(命)古。(西周中期:02453)

“册”为天子之诏书,“命”为任命之义。《韩非子·亡征》:“出君命将太重,边地任太守太尊,专制擅命,径为而无所请者,可亡也。”在金文中“命”为天子任命、封赏臣下之义,册命制度在周代时已形成一种具有一定规程的仪式。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册命”即用诏书来封赏、任命。此词不见于传世文献,《汉语大词典》、《辞源》均未收录,可据金文增收。

三、可据金文复音词增补词的义项

据我们的研究,《汉语大词典》所收之复音词缺失金文之义者有58个,《辞源》亦缺,例如:

4.皇妣。

此词为偏正式名词,金文13见,首见于春秋早期金文。《复封壶甲》:用亯(享)用孝于其皇且(祖)、皇妣、皇丂(考)、皇母。(春秋早期:12447)《叔夷镈》:用亯(享)于其皇祖、皇妣、皇母、皇考。(春秋晚期:15829)

从上举金文来看,“皇妣”为亡祖母之美称。《汉语大词典》收有此词,分列两个义项:称远祖的配偶;对亡母的敬称。均非金文之义,可据金文增补义项。新《辞源》此词释义为“对亡母的尊称”,亦当据金文增补义项。

5.皇帝。

此词为偏正式名詞,金文266见,首见于西周中期。金文“皇帝”有两义。(一)天帝之美称,见于西周中期金文。《师訇簋》:肆皇帝亡斁,临保我又(有)周(西周中期:05402)《簋》:其濒(频)才(在)帝廷陟降,申恪皇帝大鲁令(命)。(西周晚期:05372)(二)天子之称,此称自秦始皇始,金文264见,首见于秦代金文。《始皇诏权》:廿六年,皇帝尽幷兼天下诸侯。(秦代:18889)《阳陵虎符》: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秦代:19174)

《汉语大词典》收有此词,列四个义项:古时对前代帝王的尊称;三皇五帝的省称;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旧时借指赌场上的庄家。缺失金文第一义,可据以增补。新《辞源》此词释义与《汉语大词典》此词前三义同,亦缺金文第一义。

6.大服。

此词为偏正式名词,金文3见,首见于西周早期。《大盂鼎》:女(汝)妹(昧)辰又(有)大服,余隹(唯)即朕小学。(西周早期:01854)《番生簋盖》:广启厥孙子于下,擢于大服。(西周中期:05383)

“服”指职事。《尚书·酒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服》:“古文服字皆用为职事之义……外服内服,即外职内职,犹后世言外官京官也。”[8](p123)《汉书·徐乐传》:“此陛下之服也。”颜师古注:“服,事也。”“大服”即重要的职事,要职,高位。《汉语大词典》收有“大服”一词,列两个义项:十分信服;谓帝王、王后死后国人为之持服。《汉语大词典》不同意义的“大服”其实是两个同形词,与金文的“大服”亦为同形词,但《汉语大词典》同形词不单列词目,当增列金文“大服”之义项。新《辞源》未收此词。

四、可据金文复音词提早词的书证

据我们对金文复音词的研究,可据金文提早《汉语大词典》所收词书证的有209词,新《辞源》所收词书证亦晚,例如:

7.安宁。

此词为联合式形容词,金文1见,见于春秋中期。《国差坛》:齐邦谧静安宁,子子孙孙,永保用之。(春秋中期:19256)

“安”、“宁”为同义语素。《广韵·青韵》:“宁,安也。”《尚书·大禹谟》:“野无遗贤,万邦咸宁。”伪孔传:“贤才在位,天下安宁。”《诗经·小雅·常棣》:“丧乱既平,既安且宁。”“安宁”一词《汉语大词典》、新《辞源》均引《庄子·天下》“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为书证,《庄子》为战国作品,时代较晚,可引金文此例。

8.拜手。

此为动宾式动词,金文35见,首见于西周中期。《录伯簋盖》:录白(伯)敢拜手稽首,对扬天子不(丕)显休。(西周中期:05365)《楚簋》:楚敢拜手稽首,疐扬天子不(丕)显休。(西周中期:05284)

“拜手”为古代大礼的一种,跪倒后叩头至手。《汉语大词典》此词引《尚书·太甲中》“伊尹拜手稽首”为书证,《尚书·太甲》为伪古文,时代太晚,当据金文修正。新《辞源》此词引《尚书·益稷》“皋陶拜手稽首”为书证,《益稷》本从《皋陶谟》分出,其成篇大致在春秋时期,[9](p511)时代亦晚,亦可据金文修正。

9.公室。

此词为偏正式名词,金文5见,首见于西周中期。《卯簋盖》:载乃先且(祖)考尸司荣公室。(西周中期:05389)《逆钟》:乃且(祖)考许政于公室。(西周晚期:15191)

公室指王室,或指諸侯國君之家。《汉语大词典》此词引《论语·季氏》“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和《左传·文公七年》“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阴矣”为书证,《论语》为春秋作品,《左传》为战国作品,时代较晚;新《辞源》引《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为书证,时代亦晚,均当据金文修正。

五、可据金文复音词修正释义

据我们对金文复音词的研究,可据金文修正《汉语大词典》误释的有11词,新《辞源》释义亦误,例如:

10.前文人。

此为偏正式名词,金文36见,首见于西周中期。《善鼎》:唯用妥(绥)福唬(于)前文人,秉德共(恭)屯(纯)。(西周中期:02487)《追簋》:用亯(享)孝于前文人,用祈匃眉寿、永令(命)。(西周中期:05251)

“文”为有文德之义,“前文人”指有文德的先祖。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读吴愙斋中丞字说书后》:“《文字说》谓《书·文侯之命》及《兮仲钟》、《追敦》皆言‘前文人’,知‘前文人’为周时习见之语,因古文‘文’字或从‘心’……后人遂误释为‘宁’。《书·大诰》屡言‘前宁人’,皆当为‘前文人’。”[8](p413)《汉语大词典》收有此词,释义为“前代有文德的人”,引《尚书·文侯之命》“汝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为书证。这个释义与“文人”条释义“古称先祖之有文德者”相龃龉,释义未确,应释为“有文德的先祖”。新《辞源》未收此词,但收有“文人”一词,释义为“有文德的人”,所引书证与《汉语大词典》同,亦为《尚书·文侯之命》“汝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释义亦误,当据金文修正。

11.文考。

此为偏正式名词,金文205见,首见于西周早期。《彭生鼎》:彭生乍(作)□文考日辛宝尊彝。(西周早期:01956)《禽鼎》:禽乍(作)文考父辛宝鼎。(西周中期:01904)

“文考”义为有文德的亡父,与“文父”同义。《汉语大词典》收有此词,释义为:周文王死后,武王颂之为文考。后用为帝王亡父的尊称。引《尚书·泰誓下》“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为书证。考之于金文,不论贵贱,均可称亡父为文考,并非始于武王尊颂文王。用为帝王亡父的尊称应是先秦以后之事。《汉语大词典》释义有误,应修改为:有文德的亡父,先秦以后用为帝王亡父的尊称。新《辞源》未收此词。

12.宗彝。

此为偏正式名词,金文69见,首见于西周早期。《太史觯》:大(太)史乍(作)宗彝。(西周早期:10629)《冉盉》:冉乍(作)宗彝。(西周早期:14969)

宗指宗庙;彝指彝器,礼器。《说文解字·糸部》:“彝,宗庙常器也。”龚自珍《说宗彝》:“彝者,百器之总名也。”王国维《观堂集林·说彝》:“尊、彝,皆礼器之总名也。[10](p153)宗彝为古代宗庙祭祀用器之总名。《汉语大词典》收有此词,释义为“宗庙祭祀所用酒器”,引《尚书·洪范》“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为书证。考之于金文,食器鼎、簋、盨,酒器觯、尊、卣、方彝、觥,水器盘、盉,乐器钟都能自名为“宗彝”,《汉语大词典》释义不确,当据金文修正。新《辞源》此词释义与《汉语大词典》相同,引《尚书·益稷》“作会,宗彝”为书证,释义错误,亦当据金文修正。

六、小结

历时型辞书如《汉语大词典》虽然关注到了甲骨文、金文、敦煌卷子等出土文献语料,但是由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的滞后和词典编纂者对出土文献语料占有的度不足,从而存在一些词条收录、义项分列、书证择取、释义等方面的疏漏之处。为促进辞书质量的提升,历时型辞书如《汉语大词典》在修订时,应该充分重视出土文献,做到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并重,当今甲骨、金文、简帛、敦煌卷子以及黑水城文献等出土文献大量涌现,这些语料不应当仅限于汉语史学者加以运用,辞书编纂工作亦应有足够的重视。

[1]罗竹凤.汉语大词典·前言(缩印本)[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2]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出版说明(合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杨怀源,孙银琼.金文复音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M].待出版.

[5]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刘钊.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J].古汉语研究,2005,(3).

[7]杨怀源.西周金文词汇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7.

[8]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9]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猜你喜欢
辞源书证大词典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辞源》第三版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辞源》注音中存在的问题探析——以肉部字为例
《新论》词语释义:兼论《汉语大词典》之义项疏漏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辞源》注音中的反切选择问题及其思考——以肉部字为例
《汉语大词典》现代书证失误及其影响——以《围城》书证为例
我国民事诉讼书证内涵的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