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美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410001)
中国共产党建党理论的科学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就是因为共产党人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之与当时的“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1],进而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起到指导中国革命前进的巨大作用。在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刘少奇无疑也是其中的代表和典范之一。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智慧结晶。然而,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的过程中,由于统治阶级长期阉割与分化,它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
近代以来,在推翻清王朝及封建军阀统治的过程中,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地位也是饱受质疑。在革命形势的急剧发展和西方革命道路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道德文化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区。
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鲁迅、刘半农等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吹响了讨伐封建传统道德文化的号角,提出了“文学革命”、“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初步出现了否定传统道德文化,全盘西化的思潮。早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等虽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即使马克思主义学说,它也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我们现在固然不可拿这一个时代一种环境造成的学说,去解释一切历史,或者就那样整个拿来,应用于我们生存的社会。”[2]P252但由于当时革命的需要,这种思想没有引起广大革命者的重视。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共产党“以反传统的面貌登上历史舞台,对儒家的纲常礼教进行彻底的批判,激情评判取代了对传统文化的客观分析。“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期这一段时期里,党内弥漫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氛围”。[3]P68而此时,毛泽东、刘少奇作为党内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在克服“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影响的基础上,逐步在农村工作和白区工作中上找到了适合中国革命实践发展的方法。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逐渐发展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夺取胜利的唯一的正确道路,而刘少奇在白区的工作也得到了中央的肯定。毛泽东认为他是过去“在实际工作中领导群众斗争和党内关系,都是基本上正确的”,是白区工作一针见血的医生”,张闻天则认为“他在白区的工作是有成绩的”。[4]P261在对于传统道德文化认识的问题上,毛泽东、刘少奇都继承了湖湘文化的内蕴中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意识,“民为邦本”的重民思想所体现的救国救民情怀,尤其是重视“经世务实”的实践取向,[5]始终保持着一种比较科学的认识态度。毛泽东虽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认为必须推翻封建国家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6]P31但在《实践论》、《矛盾论》中毛泽东却认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有很多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和辩证法的事例。[6]P303、313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更是就如何科学对待传统道德文化做出了明确的回答,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6]P533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毛泽东倡导的科学的认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主要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和总结,强调的是“特别重要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历史”。[6]P798至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以“礼”为核心的传统道德文化和个人修养,毛泽东却很少论及。于是,刘少奇充分响应了毛泽东等中央主要领导的号召,根据自己对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道德文化与个人修养关系的理解,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较早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理论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及个人修养理论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有效地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科学认识。
中国共产党人科学认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依据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但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正确地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以毛泽东为首中国共产党人等虽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但具体的方法还处在探索的阶段。而刘少奇在积极领会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对党规党法与共产党员的个人修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专门对共产党人创造性地继承传统道德文化提出了比较合乎实际的具体方法。
第一、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刘少奇认为,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所谓“圣贤之道”,其目的是要升官发财,去压迫被剥削者,用满口仁义道德去欺骗人民。我们共产党员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我国历史上的一切优秀遗产时,必须去除这种旧社会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的残余,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文化修养结合起来,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坚定立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去抵制和克服自己思想意识上的旧东西,纯洁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并且能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去处理实际问题”。[7]P114
第二、要在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学习。刘少奇认为,传统道德文化中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强调的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批评都具有可取之处,但他们的个人修养“大都是唯心的、形式的、抽象的、脱离社会实践的东西”,片面地夸大了主观的作用,错误地以为只要保持他们抽象的“善良之心”就可以改变现实,改变社会和改变自己。共产党员的个人道德的修养最为重要的是不能脱离当时人民群众面临的革命斗争,而是要“必须结合这种斗争去总结、学习和运用历史上的革命经验,在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虚心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高贵的无产阶级的品质,并且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言论、行动和工作中去,不断地改正、清洗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一切与此相反的东西,增强自己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意识和品质”。[7]P109“共产党员是在不断同反革命的斗争中去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同时改造自己的。”[7]P99
第三、要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抱有强烈的愿景。刘少奇在考察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落后性时认为,由于数千年来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中剥削阶级统治人类的结果,传统道德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剥削阶级在人类社会中造成的长期存在着的各种落后、愚昧、自私自利、尔虞我诈、互相损害、互相残杀等现象的影响。因此,共产党员在继承传统道德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和剥削阶级利用其统治地位在群众中造成的延续了几千年的一些落后意识、落后现象进行斗争,必须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抱有强烈的信心,“把伟大而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切实的实际工作、实事求是的精神统一起来”[7]P128,做一个真正的好党员。
第四、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关系。刘少奇在分析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很多“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事例时认为,这些事例为共产党员的个人修养树立了榜样,但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这种超阶级的道德只是保障少数剥削者利益的“道德”,是带着骗人的幌子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唯心主义的道德。共产党员在批判继承传统道德文化的这些精神内核时,必须抛弃“个人的革命狂热或沽名钓誉”,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关系,在充分认识到“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党的利益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利益的集中表现。绝不能把共产党看作是图谋党员私利的、行会主义的小团体”[7]P134的基础上,毫不犹豫地自觉地将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
第五、反对官僚主义,树立团结平等的精神。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认为,由于传统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的影响,在某些党员中还存在着比较浓厚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的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他们自高自大、爱出风头,在处理党内问题时常常不择手段地对付党内的同志,完全没有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伟大而忠诚的互助精神和团结精神。因此,他们在个人修养的过程中,在党内斗争中必须继承传统道德文化中那种关心同情人民疾苦,帮人改过,“以德报怨”的思想,自觉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了自己,将对付敌人的态度和手段,同对待自己同志和朋友的态度和方法,截然分开”,抛开那种贬低他人,打击他人的特权思想,在自己阶级中的兄弟和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中树立那种“伟大的互助精神,牢固的团结精神和真正的平等精神”。[7]P145
首先,刘少奇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党员个人党性修养关系的审视,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开辟了新的路径和新的领域。刘少奇非常关注党员个人道德修养与党规党法的关系,其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第一部从党员个人的角度来论述党的建设的论著”。[8]在该著作中,他把党性与党员的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引入党的建设,在马克思主义党建史上也是第一次,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一个空白,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一个贡献。因此,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出的有关党员个人修养与党性关系的论述为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原理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有关道德修养的精华融入党员的个人道德修养及党的建设提供了依据,为中国共产党人从传统道德文化中汲取营养加强党员个人修养和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开辟了新的路径和新的领域。
其次,刘少奇有关党员个人修养与党性关系的论述为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独创的正确可行的方法。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第二部分专门地对共产党人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文化提出了比较合乎实际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虽在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很多领导人的论述中都有涉及,不是由刘少奇独创并最早提出的,但其中有关共产党员对待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意识和党内斗争态度的认识,却具有很强的独创性。
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刘少奇说,由于我们党内各个党员间在出身背景、思想意识、观点、习惯、情绪、世界观和道德观方面都存在某些差别,党员间对于事物、对于革命中的各种问题之不同的认识方法和思想方法。因此,在很多问题上就可能产生分歧和争论。“特别在革命的转变关头,在每一次革命斗争加剧和困难增多的情况下,在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下,这种分歧和争论也就必然更加激烈起来。”那么,应如何对待这些党内的分歧和争论呢?刘少奇认为,必须通过党内斗争予以解决,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在明辨是非基础上,站在正确的立场,坚决维护党的利益,用“斗争方法上的灵活性和耐心的说服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在长期斗争中去教育、批评、锻炼和改造那些犯了错误但不是不可救药的同志。”“维护党的团结,纯洁党的思想,巩固党的组织”[7]P153。刘少奇这些有关党内斗争的方法和思想后来在其著作《论党内斗争》中得到了更为完整的阐述,而刘少奇本人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第一个对党内斗争问题有过系统阐述的理论家”。[9]刘少奇论述的对待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意识和党内斗争的态度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独创性,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共产党人正确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科学看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政争”“党争”提供了正确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方法。同时,对于中国共产党不断吸纳新人,在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基础上维护党的团结,强化党组织纪律性,增强党的战斗力,抵制传统道德文化中“内讧”等糟粕文化因素的影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刘少奇创造性转化传统道德文化的贡献及方法对我们今天重新认识和传承传统道德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一是必须理性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其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全盘接受。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日益加剧,他们到处到处散播谣言,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进行诋毁,而另一方面,国内也兴起了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要求恢复汉服、祭孔等传统礼仪的呼声。面对这样的情况,各级党委、政府部门既要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管,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诋毁予以强有力的回击,又要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防止那些带有浓厚封建主义糟粕如族权、神权、夫权等破坏平等、团结,带有浓厚山头主义、小集团利益思想死灰复燃。
二是要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进行提炼而形成的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内涵和发展要求的道德行为准则。在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人们利益追求多元化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只有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才能使各种利益、出身、观念、习惯、和情绪不同的人在为人处世和工作方面形成一种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行为观念,杜绝一些不必要的内讧和内斗。
三是要强化创新意识。刘少奇在革命极为艰难的时候,能根据中央的精神地及时发现革命斗争党员个人修养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解决的方法,其本身就代表一种极为可贵的创新精神。在习近平同志强调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必须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继承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增强自我创新的能力和意识,在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1]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DB/OL].新华网,2014-9-24.
[2]李大钊全集(第3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3]李方祥.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4]金冲及.刘少奇传(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5]程美东.中国传统文化与刘少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J].党的文献,2014,(3).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8]顾保国,文勇,曹绪飞.刘少奇共产党员修养理论的现实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6).
[9]冯夏根,胡旭华.论刘少奇对党内斗争问题的理论探索[J].党史文苑,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