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树立生态思维

2015-03-26 10:53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添加剂道德

陶 焘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飞速推进,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也遭遇了现代化过程带来的负面效应——生态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生态思维是和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思维方式,而且生态思维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指导与支撑作用。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也正是思维使得人成为万物之灵,恩格斯则将思维喻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类的思维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进步。

在原始社会,由于以石器作为工具,所以当时的人类只能通过狩猎和采摘果实获取食物,可以说是靠天吃饭。很多自然现象会令原始人感到害怕,如打雷、大风等等,还有一些凶猛的野兽也会让原始人觉得恐惧。这个时候,自然在人类眼中是非常神秘和无常的,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

随着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人类学会了制造铁器。相比于石器,铁器是非常大的进步,从此,人类开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改造、利用自然,例如耕种土地、修建水渠等等,从而,人类有了种植业和畜牧业,进入了农业社会。相比于原始社会中的人们被动地依靠自然的馈赠过生活,农业社会开始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是主动地、能动地生产物质财富,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这一时期,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仍然非常有限,生产活动还是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要是风不调雨不顺,就很难有好的收成。为了讨好“老天爷”,当时的人们发明了祭祀,以为通过祭祀可以把“老天爷”哄开心。在看待自然的时候,农业社会中的人们主要还是一种崇拜之情。

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从此,人类宣告进入了工业社会。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也是突飞猛进,各种新发现、新发明层出不穷。到了19 世纪,随着电磁学理论的发展,电力开始被利用。在与电力的利用大致相同的时期,以天然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开始出现。电力的应用与内燃机的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的生产力又上了一个台阶。从20 世纪40 年代开始,人类又相继在一些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应用标志着人类开始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也使得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虽然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不同,但都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推进,尤其是到了20世纪的后50 年,全球相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而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然而,反思行为不如先反思思维,因为人的思维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行为出了问题肯定是思维方式先出了问题。

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使得工业社会面临生态问题呢?是“唯经济思维”!“只考虑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增长经济,却对生态环境的好坏置之不理。”在农业社会,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利用能力有限,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因此农业社会不会面临生态问题。工业社会就不一样了,因为科学技术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稍有不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利用就可能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唯经济思维恰恰就是忽略了工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唯经济思维指导下的行为必然会带来生态问题。

因此,我们亟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指导我们的发展,而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应该满足两大要求。第一,能够保证我们继承和发展工业社会的成果。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生态问题就全盘否定工业文明,回归原始的生活方式。工业文明虽然带来了生态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抛弃工业文明带给我们的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第二,能够帮助我们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工业文明是难以持续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与继续发展的前提。

能够满足这两大要求的思维方式可被称为“生态思维”,并且可以将之定义为: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经济与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思维不是对唯经济思维的否定,而是对唯经济思维的扬弃。扬弃指的是事物发展的后一阶段对前一阶段的否定、继承与克服。生态思维否定的是唯经济思维不顾生态环境的好坏;继承的是唯经济思维带来的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克服的是唯经济思维带来的生态问题,以及唯经济思维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中其它方面的发展。

由于领导干部掌握着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决策权,所以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生态环境。再者,领导干部既是贯彻落实党的生态政策的政治力量,也是主导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制度建设的政治力量。因此,领导干部的生态思维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举足轻重。

然而,迟至今日,一些非生态思维仍在影响着不少领导干部,如“唯GDP 思维”、“唯政绩思维”、“留印迹思维”等等,这些思维方式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我国并非近些年才开始遭遇生态问题。例如,我国不少地方曾经流传着一段顺口溜:“50 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 年代水质变坏,80 年代鱼虾绝代”,这段顺口溜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的生态情况。1983 年,面对我国出现的环境问题,在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环境保护”被确立为了我国的基本国策。1996 年,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对我国的环境宣传与环境教育作了规划。2003 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也包含了要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

为什么在“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长达28 年之后,环境宣传与环境教育进行了15年之后,科学发展观提出了8 年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篇成章呢?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环境保护并未取得显著的成效,而且我国遭遇的生态问题已经越来越严峻了。而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虽然我们的党政干部有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还没有真正树立生态思维。

德国诗人海涅曾经说过:“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我们的俗语也有云:“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所以,如果没有生态思维,那么人们就难有生态保护行为,而且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还会不断地发生。因此,没有生态思维,难有绿水青山。所以,领导干部亟需抛弃那些非生态思维,树立生态思维。

生态思维的内涵是:“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经济与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既然生态思维的内涵有三个方面,那么树立生态思维就可以分别从这三方面着手。

1.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经济与社会

人类之所以能够进入工业社会,是因为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而工业社会之所以会带来生态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如果能够更为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很多生态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要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需要了解科学技术的特性——没有善恶之分。科学只有真伪之分,技术则只有效率高低之分。例如,我们不能说万有引力定律是恶的,也不能说它是善的,我们只能说它是真的,或者更为严格地说,在一定范围内是真的,因为万有引力定律在微观领域是失效的。同样的,我们也不会说一台电脑是善的或是恶的,我们只会说一台电脑处理数据的效率高不高。所以,科学技术本身无所谓善恶。

科学技术作为价值中立的工具,它到底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给人类带来灾难,完全取决于人类如何利用。用好了给人类带来幸福,没用好则带来灾难。如果对科学技术的利用带来了诸多灾难,只能说明我们没把科学技术用好或对科学技术的利用不够合理。

我们社会中的很多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例如,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业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一些食品添加剂具有防止食品氧化变质的作用,从而可以延长食品的储存时间。其次,一些食品添加剂可以明显地改善食品的品质,让食品看起来更好看、闻起来更香,吃起来味道更好。正是因为食品添加剂的这两大功用,食品厂在生产食品时都会用到它。食品添加剂按其来源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天然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是人工合成的。从天然物中提取出来的食品添加剂一般不会对人体构成伤害,而很多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却会损坏人的健康。由于人工合成的添加剂的成本要低一些,所以有些食品厂为了降低成本就选择使用廉价的但是会损害人的健康的食品添加剂。因此,作为一门技术,食品添加剂本身是没有善恶的,但是却可能因为有人贪图私利而带来灾难。在这里,是人的价值取向决定着科学技术到底是带来好处还是恶果,决定着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利用是否合理。食品厂老板如果选择使用廉价的但是会伤害人健康的食品添加剂,这就表明他的价值取向是“自己的利益要高于他人的健康”。这种价值取向使得食品添加剂这门技术带来了恶的后果,也使得该食品厂老板对食品添加剂的利用是不合理的。

所以,在发展经济与社会的时候,我们需要价值取向来帮助我们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以减少或避免生态破坏。笔者认为,有两种价值取向可以帮助我们达成这一目标:

一是不再“唯GDP 论英雄”。将GDP 作为唯一的追求,这是一种价值取向,即认为GDP 是最有价值的。但是GDP 考核只能反映经济发展总量,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否协调,以及发展是否带来了负面影响(如:生态问题),都无从体现。如果总是把GDP 放在第一位,调结构、转方式就会永远被放在次要地位,那么科学技术也就会只被用于帮助增加GDP 总量,而不被用于调结构、转方式。这样一来,我们就很难进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模式,我们的生态环境也会因此而难堪重负。2013 年以来,党中央已经多次强调不再简单以GDP 论英雄。例如,2013 年6 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谈到选人用人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说道:“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实际上为我们提出了一种价值取向,即不再“唯GDP 论英雄”,这一价值取向会改变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利用方式,即不再仅仅将科学技术用于增加GDP,而将科学技术用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这种利用科学技术的方式显然是更为合理的,更能够减少、避免生态破坏的。

二是提倡生态道德。人类的道德关怀对象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扩展的。在最早的部落、氏族社会,人类道德的关怀对象只是本部落、氏族的人,其他部落、氏族的人则被当作物品或财产来对待,对他们的处置或杀害不被认为是不道德的。随着文明的发展与道德的进步,人类道德关怀的范围逐渐扩展到了本部落、氏族之外的人。现在,人类的道德关怀范围已经扩展到了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随着人类道德水准的进一步提高与生态意识的普遍觉醒,人们已经开始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到人类之外的生物、环境。有人提出了“生态道德”的概念,呼吁人们对生态环境也要讲道德,主张故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被视为是不道德的,也要予以道德谴责。作为一种道德,生态道德反映着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也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它不仅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标志。[1]P48如果生态道德能够深入人心,并成为我们的行为规范,那么我们在利用科学技术的时候肯定会事先考虑会不会伤害到生态环境。在生态道德的约束下,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利用方式肯定会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利用也会更加合理。作为决策者,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生态道德尤为重要。

2.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我们当前以及将来应该采取的对待自然的态度,也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和“畏惧自然”、“崇拜自然”是不同的,“畏惧自然”和“崇拜自然”这两种态度中包含着对自然的害怕、恐惧。之所以害怕和恐惧,是因为对自然不了解,觉得自然“喜怒无常”,“深不可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全面,很多现象发生的原因被科学揭示了出来。例如,以前的人类由于不明白打雷的原因,以为打雷就是雷公发脾气了,一遇到打雷就吓得要命。现在我们知道,打雷只不过是云层之间的放电现象,并不是雷公在发脾气,因此,我们也就不害怕打雷了。现代人不会像以前的人那样去畏惧自然、崇拜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肆意地贱踏自然。我们的生存依赖于自然。我们片刻都离不开的水、空气都是自然的馈赠,我们必须对自然采取一种尊重的态度。尊重自然并不代表不去改造、利用自然,而是要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关心其它生物的生存,关心整个生态系统是否平衡。

“顺应自然”实际上就是顺应自然界中的规律。之所以要顺应自然规律,是因为自然规律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是客观地存在于自然中的。我们很多时候之所以会破坏生态环境,就是因为没有完全地做到顺应自然。例如,有一家化工厂,利用化学规律生产化工产品,却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排入附近的一条河里,结果造成了河中的鱼虾大量死亡,从而破坏了这条河的生态平衡。这家化工厂做到了顺应化学规律,因为如果不顺应化学规律,就做不出化工产品。然而,这家化工厂没有注意到排出的废弃物对于河中的鱼虾来说是有毒的,也没有意识到河中鱼虾的大量死亡会打破这条河的生态平衡。所以,这家化工厂没有做到顺应生物学规律,也没有做到顺应生态学规律,从而没有做到顺应自然,而不顺应自然的结果就是生态问题的发生。因此,如果我们整个社会要做到顺应自然,那么科学家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发现未知的自然规律,而非科学家(包括领导干部)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熟悉已经发现的自然规律,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因为没有顺应某一条自然规律而造成生态破坏。

“保护自然”的态度相比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则更加地凸现了人类的进步。我们不再像原始社会、农业社会中的人类那样畏惧自然、崇拜自然,也不像工业社会中的人类那样试图征服自然,而是要像自然的管理者那样利用科学技术把自然管理得井井有条,让自然处在我们的保护之中。

由此可见,要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我们才有可能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因此,领导干部在做决策时,特别是事关生态环境的决策时,应该做到“未经调研不决策”、“未经集体讨论不决策”、“未经专家论证不决策”,只有这样,做出来的决策才会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决策,从而是生态的决策。此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对于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党的生态政策,主导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制度建设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

3.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工作之外,和平常人一样,领导干部也要充分地享受生活,体验生活中的快乐。那么在生活中,怎样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小事做起,例如购物时使用布袋;用餐时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等等。再者,可以试着用更加审美的眼光来看我们的自然,而不是只将自然视作可被利用的对象。此外,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这使得我们没有闲心去亲近自然。古人的生活节奏比我们要慢得多,所以他们比我们现代人更善于发现自然的美,也更愿意去亲近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诗词都表明古人非常善于发现自然中的美,也比我们更愿意亲近自然。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也要学会让生活的节奏慢下来,让自己的心闲下来。当我们更多地发现了自然的美的时候,当我们更想去亲近自然的时候,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也就和谐了,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生态问题发生的几率下降也就自然而然了。

[1]陈寿朋.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J].求是,2006,(24).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添加剂道德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赢创扩大在华涂料添加剂产能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地理复习课的“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