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中的古籍整理经验探析
贾 忠 峰
(黄河科技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郑州 450063)
摘要:《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分为“书本”等10个部分,是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有关编辑校勘出版业务工作的条例。其中记录的古籍整理经验多隐藏在具体例子和工作程序背后,可以概括为5条:选择最好的传本并详细参订后作为整理所用底本;邀请与古籍相关内容关系密切的专家、学者参与;综合运用校对方法;虽然对某些内容有所怀疑,但不轻易改动,保持古籍原貌;注重借鉴前人好的做法,积极探索新的整理方法。
关键词:《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古籍整理;经验总结
收稿日期:20150325
作者简介:贾忠峰(1978-),男,山西高平人,黄河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字训诂。
中图分类号:K 204文献标识码:A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50604.1457.022.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06-04 14:57
《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下文简称《沿革例》)是元初岳浚在南宋廖莹中刊刻九经时的《九经总例》基础上增广充实而成,是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有关编辑校勘出版业务工作的条例”108。据笔者所见,目前对该书的研究成果有崔文印的《相台岳氏〈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及其在校勘学上的价值》、林申清《相台岳氏及其所刻〈九经三传〉辨》、李建军《〈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校勘思想探微》。这些成果集中在作者的考辨和校勘思想上,崔文印、李建军主要依据《沿革例》的“注文”和“考异”两部分总结该书中提出的校勘原则和校勘方法。该文在全面考察《沿革例》内容的基础上,探究其中的古籍整理经验,以期对当代的古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有所助益。
一、《沿革例》内容概述
《沿革例》分为“书本”等10个部分,各部分内容概括如下:
“书本”中介绍了南宋时九经版本的修订情况及相台书塾选择底本的过程。
“字画”中评论了魏晋以来古籍文字的变动及相台书塾改动文字的依据和原则。
“注文”中提出“以疏考注”的方法,并举13例说明这种方法的具体使用。
“音释”中列举了九经注音中需要整理者注意的18个条例。其中第九条是关于注音方法的,第十一条说明有的音切以吴音为准,第十五、十六条说明“字同音异”的情况,第十七、十八条说明有些注音和《经典释文》相异的情况。其余条目可概括为4种情况:注音重复累赘;注音有错误;不需要注音却注音;需要注音而没有注音。
“句读”中介绍了各本句读的情况及相台书塾增加句读的依据。
“脱简”中介绍前人对脱简的处理方式及相台书塾的处理方式。
“考异”中列举23例,其中第一例说明古籍用字上使用“音近字”的问题,第二例说明避讳字的处理。其余可概括为3种情况:辨析各传本相异之处,指出哪个是正确的;虽有疑问但没有轻易改动的例子;论证后依据某个传本改定的例子。“春秋榖梁传”中说明考订“公羊传、榖梁传”的情况。
“春秋年表”中总结年表的错误之处及相台书塾的修订情况。
“春秋名号归一图”中总结各本的讹错之处及相台书塾的修订情况。
二、《沿革例》的古籍整理经验
《沿革例》中关于古籍整理的经验散落在各部分内容中,多数经验隐藏在具体例子和工作程序背后,可以概括为以下5条:
(一)选择最好的传本并详细参订后作为整理所用底本
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个版本,这些版本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如何确定底本是整理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相台书塾刊刻九经时认为:“世所传九经,自监、蜀、京、杭而下,有建余氏、兴国于氏二本,皆分句读,称为善本。廖氏又以余氏不免误舛,于氏未为的当,合诸本参订,为最精。”①它以廖莹中世綵堂本为当时九经的最好传本,并且收集多种传本,反复参订,“今以家塾所藏唐石刻本,晋天福铜版本,京师大字旧本,绍兴初监本,监中见行本,蜀大字旧本,蜀学重刻大字本、中字本又中字有句读附音本,潭州旧本,抚州旧本,建大字本,俞韶卿家本又中字凡四本,婺州旧本,并兴国于氏、建余氏仁仲,凡二十本,又以越中旧本注疏、建本有音释注疏、蜀注疏,合二十三本”书本。又“证以许慎《说文》、毛晃《韵略》”,“偏旁必辨,圈点必校”,始命良工入梓。
(二)邀请与古籍相关内容关系密切的专家学者参与
古籍校勘中发现的相异之处,孰是孰非,如何取舍,对整理者而言是个重要且比较棘手的问题。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在《与诸同志论书校之难》中曾说:“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701相台书塾邀请与古籍内容等密切相关的专家参与这项工作。一是在以其他本子参订所选本子时,“专属②本经名士,反覆参订”。九经内容各异,属于某经的部分,就委托传习和研究该经的知名学者参订;二是请文字学专家参与解决有关文字的改换等问题。“实与同志之精于字学者,逐一探讨折衷,不使分毫差误,虽注字,偏旁点画必校,庶几圣经贤传不堕于俗学之陋。”字画
(三)综合运用校对方法
《沿革例》使用了多种校对方法,既有单一的对校法(各本对勘)、本校法(如提出“以疏校注”,注文“间有难晓解者,以疏中字微足其义”)和他校法(如以石经校“注”,以字书、韵书校对文字),也有各种方法的综合使用。
一是“理校”与“他校”相结合。“如《记·王制》:‘屏之四方。’屏,必政反,系去声。至‘屏之远方’,则必郢反,系上声。同一义而有上去之殊。及以监韵参之,去声训‘除’,上声为屏蔽之屏。若是,则去声为是。”音释汉语中,多音多义字的某个义项一般只对应一个读音。上例中两处“屏”字意义相同,注音却不相同,让人生疑,参考监韵中“屏”字的音义,认为注音中的上声是错误的。
二是“本校”与“他校”相结合。“如《书·舜典》:‘朕堲馋说殄行。’‘殄’训绝。凡《书》中殄字,皆徒典反,系上声。惟《益稷》‘用殄厥世’乃徒现反,则去声矣。及考监韵,只收上声,不收去声。乌有义同而音异哉?合改为徒典反。”音释根据《尚书》中“殄”字的大部分注音,发现《益稷》中“殄”字注音可疑。参考监韵,认为“殄”字只有上声,《益稷》中的注音需改正。
三是“对校”与“他校”相结合。如“《檀弓》:‘孔子过泰山侧,问妇人之哭于墓者,实使子贡。’而兴国及建诸本皆作子路,考之疏,亦不明言何人,及考石本、旧监本、蜀大字本、越上注疏本,皆作子贡,未知孰是。以《家语》证之,则子贡也。”考异此处出现的人名,对勘时发现各本分为两种情况,根据《孔子家语》的记载,得出“子贡”正确。
(四)对于“改动”和“保持原貌”的处理
语言文字处于有序的变动中。古籍中的文字、注音等,有些会和整理者所处时代的用法不同。同时,古籍在流传过程中不免产生讹误,“书经三写,乌焉成虎”,有些内容各本互不相同。对于这些相异之处是否改动,如何改?相台书塾做了3方面处理:
1.为便于读者使用,改动了部分文字和注音
一是改换了形体变化较大、对于当时多数读者来说不易识别的文字,“其有甚骇俗者,则通之以可识者。谓如之为宜,之为晉之类”字画。二是在前代因避讳而改变形体,影响读者识别的文字,恢复其本来面目。“唐太宗讳世民,若单言民,则阙斜钩而作;若从偏旁,则阙上画而作氏,如《书·盘庚》之‘不昏作劳’,《吕刑》之‘棼棼’,《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若弃之’之类,今皆更定。”考异三是删除部分重复的和不必要的注音。“其有音切虽多而只同前音者,与别无他音而众所共识者,未免择其甚赘者间削去。”音释四是改动部分错误的读音。包括“因字画相近而疑传写之讹,失其本音者”,“一音而前后自差杂者”音释。五是增加注音。“有当音而不音,合增入者”,如“《记·曲礼》‘则左右屏而待’,屏字无音……凡此类,增音亦多”音释。
2.改动之处及对各传本内容相异之处是非与否的判定都经过充分论证
改动之处都经过充分论证,如文字改动的依据是上述两条原则,且由精通文字的学者参与认定。如果某种经传的几个传本有内容不同之处,对这些不同之处都要经过周密考证,判定是非,择善而从。例如:“《小宰》:‘凡祭祀,赞王幣爵之事。’诸本‘王’皆作‘玉’,惟越注疏及建大字本作‘王’。以义考之,良是。诸本作玉幣爵者,因大宰职有‘赞玉幣爵’之文,遂以此‘王幣爵’亦为‘玉幣爵’。小宰所赞之幣爵,固大宰所赞之玉幣爵也,但于此则决非玉字。何以明之?大宰赞玉幣爵,上文先有赞王牲事,明赞玉幣爵,赞王之玉幣爵也。小宰职卑,不获赞王牲事,而与赞幣爵之事。上文未有王字,故以王幣爵言之,亦明其赞王也。注所谓从大宰助王,其义甚明。由此言之,则‘王’字是而‘玉’字之为非也,昭昭矣。”考异首先分析诸本作“玉幣爵”的原因是受了大宰职责的影响。然后根据上下文,分析大宰是“赞玉幣爵”而小宰是“赞王幣爵”的理由,并以注文做旁证,认为此处应当为“王幣爵”。
3.对有些疑似有误的内容,因证据不足而不轻易改动,保持古籍原貌
如:“注文”中列举的《高宗肜日》《洪範》和《顾命》等篇的文句,分析过疑似有误之处后,都表明“此不敢添”、“此不敢改”、“亦不敢改,此类甚多”。“音释”中认为“有误音而不容尽改者”;“诸本皆然,今不轻改”;“然亦有不敢增音者”;“今亦皆从其旧,不欲更为音切”。“脱简”中说明《礼记》中的《玉藻》《乐记》《杂记》和《丧大记》脱简较多,依据注疏可以补足,“兴国本依注疏更定,亦觉辞意联属”,“今则不敢仿之”。“考异”中分析了《月令》里“蚯蚓”用字不同的情况,表明“诸本皆然,不敢轻改”。《礼记·曲礼》的文句中表明“仍习既久,不敢如蜀大字本、兴国本轻于改也”。相台书塾这种做法是古籍整理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近人黄侃在《手批白文十三经·前言》中就说:“凡轻改古籍者,非愚则妄!”
(五)注重借鉴前人好的做法,积极探索新的整理方法
相台书塾注重借鉴前人好的整理方法。如在增加句读方面,比较了监蜀诸本、建本、蜀中字本和兴国本的做法:“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开卷瞭然,於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句读相台书塾借鉴了蜀中字本、兴国本经文和注文都加句读的做法,并修订了两个本子中标点错误之处,“今就其是者而去其未安者”;在注音方面,比较了各版本对注音的处理方式,认为唐石本、晋铜版本等“音释自为一书,难检寻而易差误”,建本、蜀中本“附音于注文之下,甚便繙阅”。借鉴了建本、蜀中本的做法,“亦附音释如建蜀本然”音释。借鉴石经的做法,专列“考异”一篇。“石经亦别有考异一卷,今放之。”考异
同时,相台书塾在处理某些问题时也积极改进原来的做法,有所创新。如在处理脱简时,没有按照前人根据注疏所记直接补充到经文的做法,而是“第以所更定者,系于各篇之后”脱简。这样既保持了古籍原貌,也使读者看到了根据当时所见资料推断出的比较完整的内容。又如,在经传之后增加了参考性辅文“春秋年表”和“春秋年号归一图”。“廖本无年表、归一图,今既刊公榖,并补二书,以附经传之后。”春秋年号归一图这种做法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春秋三传。
注释:
①《沿革例》原书竖排无标点,引文中的标点为笔者所加,下同。
②读为zhǔ,意思为“委托,交付”。参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6)。
参考文献:
[1]崔文印.相台岳氏《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及其在校勘学上的价值.史学史研究,1986,(3):40.
[2]中国编辑学会,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3]林申清.相台岳氏及其所刻《九经三传》辨.图书与情报,1996,(4):82-83.
[4]李建军.《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校勘思想探微.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6):58-60.
[5]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知不足斋丛书本(第十三集).古书流通处景印,1921.
[6]沈祥源.古代汉语.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Experiences of Collating Ancient Books inKanzhengJiujingSanzhuanYangeLi
JIA Zhong-feng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Zhengzhou,Henan 450006,China)
Abstract:Kanzheng Jiujing Sanzhuan Yange Li consists of 10 parts which are the earliest working rules of compilation and collation.The experience of collating ancient books,usually hidden in the particular examples and the rear part of working routine,can be summarized into 5 pieces:choosing the best edition and using it as the basic copy after detailed proofreading and correction;inviting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ncient books;using the compiling methods comprehensively;altering some characters and phonetic notations for readers;fully demonstrating the corrections and controversial content;keeping the originality of some details in doubt;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edecessors’good practice and exploring actively new sorting methods.
Key words:KanzhengJiujingSanzhuanYangeLi;ancient books collation;summary of experiences
(责任编辑白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