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芝,杨业华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根据湖北省教育厅网站上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 年5 月10 日,经教育部审批或备案的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96 所,其中中央部委属高校8 所,省属本科高校32 所(其中民办6 所),高职高专学校56 所(其中民办11 所)。另有独立学院26 所,成人高等学校7 所(不含已停办学校)。湖北省拥有如此多高校的数量,拥有较多的教师数量,其样本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青年博士教师在社会上属于高知识群体,备受瞩目,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较多的问题。2013 年5 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教育部党组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要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因此,对湖北省青年博士教师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十分必要。
此次调研采取普遍调研与重点调研相结合,听汇报与座谈相结合,问卷调研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深入39 所大学进行调研,共召开座谈会10个,136 人参加。与高校党委、行政、人事、科研、工会等部门及男女比例、不同专业、不同留学背景的青年博士教师进行座谈,同时印发问卷3800 份,回收3586 份,问卷有效率94.4%。在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中,35 岁以下的青年博士教师2178 人,占比60.7%;36-40 岁1384 人,占比39.3%。其中男性2098 人,占比58.5%;女性1488 人,占比41.5%。本土培养的博士教师2590 人,占比72.5%;海归986人,占比27.5%。数据显示,湖北省青年博士教师队伍呈现出学历高、年轻化的特点,为高等学校的教育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青年博士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分布在一线的教学、科研、管理岗位上,他们为学校的发展播撒青春和热血、为学术的创新贡献智慧和拼搏、为社会的服务奉献力量和爱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青年博士教师是教学一线的生力军。
问卷显示,高校青年博士从事一线教学占100%,绝大部分教师同时承担几门课的教学任务,当问及您一周平均上几节课?显示12 课时以下2143人,占比55.5%。13 课时以上1719 人,占比44.5%。在召开座谈会的136 位博士中,普遍都兼任了班主任,这些经历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的迅速成长为省级或校级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在湖北省教育工会组织的两年一次的全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青年博士教师担当重任。自2008年以来,有155 人获得全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称号,有30 人同时荣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有两人在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一人获二等奖,其中有一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高校青年博士教师是攻克科研课题的中坚力量。
问卷显示,近五年内主持或参与过省级及以上科研课题项目2 项以上的有1901 人,占比49%;近五年内有公开出版或参与编写专著或教材1 部以上的有1931 人,占比50%;近五年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3 篇及以上的有2199 人,占比61.3%。湖北省青年博士教师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一共有5 人5 篇,获得很高的国际影响力,这标志着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走向国际学术舞台,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积淀后劲。课题组在和青年博士教师座谈时了解到,他们当中有“长江学者”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等。这些成绩充分表明,湖北省青年博士教师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和实力挑起科研的大梁。
3.高校青年博士教师是服务社会的先进分子。
青年博士教师胸怀回报社会的理想和抱负,不满足于课堂教学和闭门造车的科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来实现人生价值。通过参加“博士服务团”、“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等组织的活动主动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入湖北当地的会计事务所、机械制造企业、医疗机构以及农村乡镇等基层单位提供科技服务,既为地方和企业贡献了智力资源,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源泉。从刚开始企业的领导不够信任,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最后签约,希望带更多老师去。这期间博士们付出了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个老大难,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
有一位青年博士教师在为企业服务期间,担任某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通过深入了解公司的产品结构和生产现状之后,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通过大量的研究实验,提出了充分利用金银花的花茎叶和生产金银花露后的残渣残液进行绿原酸、精油、多糖、黄酮等活性物质的提取,通过金银花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出非常有价值的附加值产品6 个,积极促成校(院所)地合作项目2 项,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推出、申报新专利各2 项,帮助解决技术难题2 个,撰写调研报告和高质量专业论文4篇。
4.青年博士教师在志愿者服务方面起着表率作用。
青年博士教师不仅知识丰富,而且充满爱心,乐于奉献自我、帮助他人。据统计,被调查对象中有2435 人经常或偶尔参加志愿者活动,占比68%。2008 年,武汉市成立了首支“博士义工队”,队员全部为具有博士学历的高校教师组成。他们利用休息时间为社区的老人写春联,为养老院里的孤寡老人服务,为患有白血病的儿童讲课,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法律、经济方面的知识援助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好评。
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决定着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高层次人才的质量决定着高校整体实力与水平。因此,各高校领导高度重视博士队伍的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创造有利于青年博士教师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1.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为了引进博士教师,增强师资队伍的能力与水平,各高校根据学科、专业及课程的建设状况,制定年度教师引进计划,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对于引进的博士在安家费、科研启动费、住房补贴、配偶工作安置、高层次人才津贴等方面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以解决青年博士教师的后顾之忧。
2.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传帮带”。
一是抓好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集中时间对新进教师的理论素养、科研能力、教学技能、校园文化融合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培训。二是实施导师“传帮带”。当问及“在您的成长过程中,是否得到过单位或导师的培养和支持时”,回答经常或偶尔得到的占80%,这说明学校对青年博士教师的成长是充分重视的。三是引导和鼓励青年博士教师申报国家或省部级科研课题,帮助他们走建功成才之路。四是实施“博士出国研修工程”。许多学校每年都要选送一流的青年博士教师,到国外一流的大学,师从一流的导师进行研修,开拓视野,提升专业化知识水平。
3.建立激励制度。
对教学科研水平突出青年博士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上在政策上给予优先支持,对有能力的青年博士教师进行提拔。如有2 名青年博士教师破格选为副处级干部,走上管理岗位。这种激励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博士教师奋发向上的热情,同时也显示了高校“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魄力和决心。
部分学校高度重视青年博士教师的发展,定期组织博士教师座谈会,学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一一到场,和青年博士教师面对面进行对话,了解他们在思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激励青年博士教师加快事业成长,督促相关部门逐一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5.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
“博士化工程”指由学校出资鼓励没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并和相关职称晋升挂钩。如有学校规定,自2013 年起,凡1976 年9 月1日以后出生的教师申报晋升副教授专业技术职称的,必须具有博士学位。问卷显示,参与调查的3586人中,博士在读586 人,占16.3%,已获得博士学位2610 人,占73.3%。这说明广大中青年教师学习深造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生活压力大。
当今社会的价值体系发生倾斜,当权力和金钱取代知识和道德成为评价的核心指标时,现实生活的窘迫使得高校青年博士教师们困顿不已。加之近十年来,学校人才的引进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造成了不同时期进校的青年教师的待遇差异,青年教师与有资历的老教授们也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距,由此引发了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正如老师们在座谈会上自我调侃的那样——“拥有体面的职业,却没有体面的生活”。根据此次调查,85.7%的青年博士教师月收入水平集中在3000 元—5000 元中间,这对于飞速上涨的物价和家庭生活的需要来讲都是不够的。目前,青年博士教师生活上的压力依次来源于住房问题、收入问题、教养子女、工作问题、生活费用上升问题等。尽管有的学校在引进博士人才的时候会给予一笔安家费,但学校为了降低人才流失的风险,往往不愿意一次性支付,而是每个月以补贴的形式打入工资账户上。个别学校10万元的安家费甚至要10 年才能给清。这样一来,这笔钱并不能真正起到“安家”的作用。此外,青年博士教师们还面临着小孩上学难的困境,每年新学期开学,各个高校有关部门总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此事绞尽脑汁、费尽周折。
2.教学任务繁重。
当问及“您认为工作中最大压力来自于哪方面时”,老师们普遍反映教学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绝大部分一进校就给安排了大量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完成了才能发补助,完不成的要倒扣。22.6%的被调查者反映一周有12 个课时以上的教学量,以每周5 天的工作日来计算,平均每天要上近5 节小课,光上课就要花费大半天的时间。有的教师一个学期十几门课,一年带7、8 个班,除了备课、上课,还要带实习和毕业设计。因此,44%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学工作量占去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
2)高职生就业的岗位是在一线,而在具体处理事情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设备和仪器,要求高职生具备很宽泛的、相关联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制造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学生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更为广泛。
3.发展条件受限制。
不少高校对不同职称的教师在论文、课题、经费等方面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在“没有科研就没有一切”的指挥棒下,34%的教师认为工作中最大的压力来自于申报课题,23%认为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在未来五年内的发展目标中,72%是加强科研能力。然而青年博士教师在资源分配上得不到倾斜与扶持,造成了他们在科研项目申请上的失落与无助,大多数高校为保持专业特色,加强对优势学科的重点投入,这种“扶强不扶弱”的做法使其他边缘学科的教师感觉到不被重视。职称方面,被调查者中副高以上仅为41%,35%认为工作中最大的压力来自于职称晋升。以湖北省一所重点院校评定职称的标准为例,研究型学科讲师评副教授的标准是主持国家级项目1 项以上,SCI 论文达3 篇,影响因子累积达到5.0 以上;副教授评教授的标准是主持国家级项目2 项以上,SCI 论文单篇影响因子5.0以上,累积SCI 论文3 篇以上,出国进修半年,而且限报3 次。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缺乏必要的科研条件和设施,使青年博士教师原来的研究方向被迫中断,严重影响其专业发展的现象屡见不鲜。32%的被调查者认为阻碍其专业发展的原因是科研设备不足。有些高校的图书馆文献检索数据库资料不全,个别学校甚至连EI 数据库都没有。部分高校科研条件不够,设备不足、药品不足。
由于发展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边远山区面临着人才匮乏和引进人才难的困境,许多年轻博士宁愿选择武汉市的三本院校甚至民办高校教书,也不愿意去边远山区的二本院校。以湖北省某个市级高校为例,近三年来,离开的教师数量竟然与现有的师资队伍数量相当,跳槽的教师去华师、华科的都有。加上我国东部、南部经济较发达省份的高校常年以优厚的待遇向高端人才抛出橄榄枝,近年来,湖北省高校青年博士教师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4.身心状况堪忧。
从自身接受的教育和职业发展看,高校青年教师处在高竞争群体中,多是博士毕业、博士后出站、海归等高学历、高科技人才,不论是自身的努力成本还是相对付出的经济成本都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同龄人多一些。由于这些付出所期望获得的回报、外界所赋予他们的高期望、还有自身对高目标地追求都无形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调查显示,10%的被调查者目前的工作状态为心情压抑,感觉无聊;15.3%常常因为精神太差而无法做事情;9.7%希望离开现在的一切,有个新的开始;1.5%甚至有不想活下去的念头。
由于繁重的工作负担,很多教师表示每天从来没有在晚上11 点之前睡过觉,睡眠时间6 小时以下的占比22.7%。15.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常常因为精神太差而无法做事情,近40%几乎从不锻炼身体,咽喉炎、颈椎病、失眠、冠心病等健康问题屡见不鲜。
5.思想政治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平时工作太忙,部分留学回国或理工科研究方向的教师,表现为对国内外政治形势不敏感,部分青年博士教师认为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据调查,62.7%的被调查者认为,个人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对工作能力方面帮助一般或帮助较小甚至没有帮助;41%的被调查者只是偶尔甚至从不看新闻、报纸了解国内外大事;20.2%的被调查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认同感或是没有感觉。针对当前师德师风问题,29%认为育人意识淡薄,26%认为爱岗敬业精神不强。由此可以看出,湖北省青年博士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还有待提高。
1.关注青年博士教师的“民生”问题。
青年博士教师刚入职不久,工资低没职称,申请课题经费难度大,很多教师的工资收入与支出基本持平,有时还会亮起“红灯”。有的教师迫于生活的压力,一进校就整天撺掇着怎么赚钱,无心教学和科研。各高校的青年博士教师也是湖北省的优秀人才,为湖北省的教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能让青年博士教师在入校后能安心工作,建议能参照经济发达省份(如浙江省)的做法,由政府出面设立“青年生活基金”,每月给青年博士教师发放一定的政府津贴,让青年博士教师在生活待遇上有一种职业优越感。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许多学校面临缺乏周转房的困境,32%的被调查者的住房条件为租房。如有一位从日本回来的女教师,由于学校一时腾不出周转房,只能住宾馆,一晚光房费要100多块钱,而她的工资才2000 多,不够的钱还要倒贴,其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因此,建议出台相关住房政策,在经济适用房、高校自建福利房等政策方面向高校青年博士教师倾斜,以解决当前青年博士教师普遍面临的住房问题;各高校给予新进教师的安家费应一次性拨付,让这笔钱在支付购房首付时能够派上用场;针对每年小孩上学难的问题,希望政府能出台一个专门的政策来解决高层次人才小孩入园入托的问题。
2.关注青年博士教师的教学成果。
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博耶曾针对大学重学术研究、忽视教学的现象,提出“教学学术”的概念,认为教学也属于学术的一个重要部分。[1](p80)教学作为高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是传播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其好坏势必影响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指出,我国“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因此,针对目前高校职称评定“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学任务的完成、担任班主任的经历、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的成绩、指导学生参加创业竞赛的成绩等都应纳入到职称评定体系中来。此外,为了给予青年博士教师一定的教学过渡时间,可以采取差别化的工作量定额办法。在这方面,湖北省一所重点院校实施的办法可以推广。博士毕业来校第一年不作教学工作定额要求,只要求其找准研究方向;第二至第三年定额为50%教学工作量;第四至第五年定额为80%教学工作量;讲师任职满5 年或者年龄超过35周岁或者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才定额为100%的教学工作量。
3.关注青年博士教师的专业成长。
青年博士教师多为助教或讲师职称(占比59%),身处高校专任教师系列底层。正如前面所述,他们在课题立项目、评审、科研条件和科研经费分配等方面处于劣势。为了能让其专业方面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针对61%的被调查者认为阻碍其专业发展的原因是缺乏资金,建议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通过省财政对青年博士教师国家级课题的实现相应比例的经费配套,下大力气改善科研条件,确保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大幅度提高省级项目的资助力度和数量,并放宽年龄限制,让更多的青年博士教师能够在资助下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三是职称评定,僧多粥少,每年都有很多老师评不上,大大挫伤了青年博士教师的工作积极性,2012 年某校一留法博士就因为职称没评上,辞职去了企业。因此,建议完善向青年博士教师适度倾斜的教师绩效评价、职称评定体系。四是建议积极选派青年博士教师挂职锻炼,如增加“博士服务团”的名额等,保证每名青年博士教师每年至少参加1 次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五是利用互联网建立湖北省青年教师发展交流协会,利用这个平台及时发布求知、求才、组合科研团队的需求信息,利用各自的专业优势来共同解决科研难题。
4.关注青年博士教师身心健康。
有研究认为,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来源不仅源于个人,与组织、社会环境、工作本身这几个方面息息相关。[2](p174)因此,身心健康问题,一方面需要教师自身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以积极的方式排解压力;一方面也需要整个社会尤其是上级部门、校方深切关注,予以必要的帮助。工会组织多开展一些健康的文体活动,丰富青年博士教师的业余生活,营造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校方分层次设立教职工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加强对青年博士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身心健康情况的动态监测,长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科学、有效减低工作压力培训,要注重引导,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针对中、重度有心理问题的教职工进行有效干预,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积极宣传健康生活理念,定期让青年博士教师进行身体检查,保证青年博士教师的身心健康。
5.关注对青年博士教师的思想教育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考察时指出:“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体会,这样的大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3]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加强对青年博士教师的思想教育引导非常必要,要充分运用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作用,努力提高青年博士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加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健全青年博士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创新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建设信息化学习平台,增强政治理论学习“润物细无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回答青年博士教师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高校青年博士教师在职期间的师德教育,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注重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内化,强调教师主体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和教育,将外在的道德和规范自觉转化为自身道德品质的过程。[4](p85)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重师德、重育人的考核评价机制,以达到全面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1]张俊超.大学场域的游离部落[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8.
[2]高芸,周刚,周薇.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及控制策略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7,(6).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4-05-05.
[4]张婧.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内化问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