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思想中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工作的建设与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无产阶级政党严密的组织形式是党发挥其作用和功能的前提;党的基层组织是党与群众联系的纽带;党的基层组织要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带领群众;党的基层组织要善于利用其他群众性组织或社会团体来做群众工作;实行民主集中制是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服务作用的重要制度保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中国共产党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5)02-0013-05
作者简介:柳李华(1980—),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赵亚男(1990—),女,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2013年度中央组织部重点课题“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问题的理论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思想
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无产阶级政党正处于初步探索时期。因而我们不能以现在“基层党组织”的定义去考察那一时代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这一概念,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就没有进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工作的建设与理论探讨。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思想的历史发展。
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期,同盟的支部、小组就是党的“基层党组织”,其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理论宣传,并积极参加工人运动,促进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同盟各支部的作用,认为各支部组织是党存在的基础,是党的战斗力的保证。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对其进行了改组,同时他们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改建为同盟的一个支部,马克思担任了该支部的主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应“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1](p411)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1](p413)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建党之时,就把党看成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工具。《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规定了同盟的组织机构,并且规定同盟的组织机构要按照民主原则建立,此外对“支部”的地位、作用以及任务也作了具体论述。1848—1849年欧洲大陆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共产主义者同盟在整个革命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领导,同盟的各支部却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导致同盟在革命中没有发挥其领导作用,反而成为了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随声附和的合唱队。这次的革命使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到建立独立工人政党的重要性,他们呼吁恢复和健全同盟组织,“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都成为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在这种工人协会中,无产阶级的立场和利益问题应该能够进行独立讨论而不受资产阶级影响。” [1](p558)这里指明了同盟的各支部不仅要与工人阶级保持密切的联系,而且要成为工人阶级的“中心和核心”,同时也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不做资产阶级的尾巴。这次的革命还使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他们提出“工人也应当与农村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1](p562)随后他们又认识到农民由于居住地区分散,难以形成统一意见,因此工人阶级要推动和引导农民阶级。 [1](p572)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提出同盟各支部和盟员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影响和领导各群众组织。 [2](p428)由于反革命势力的强大以及同盟内部的分离,同盟于1852年11月宣布解散。这一时期,同盟在各地的支部不断建立并积极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扩大了党在工人阶级中的影响,但是由于思想和组织建设的不成熟,同盟的各支部在工人运动中没有起到领导作用。
第一国际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实际上是指国际工人协会的各支部、小组和委员会。虽然这一时期工人运动逐步走向了高潮,但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仍未占主流,党的基层组织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在群众中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促进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共产主义者同盟解散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续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并且同工人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他们于1864年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并为其制定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以及《国际工人协会的共同章程和组织条例》。在《成立宣言》中,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并且要加强工人政党和工人阶级的国际团结。在《临时章程》以及《国际工人协会的共同章程和组织条例》中规定了国际工人协会的组织原则,并对协会的支部作了一些具体的规定。 [3](p483)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同非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的斗争中,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基层组织的任务,即国际“所有支部的专门任务,毫无疑问是不仅要成为工人阶级的组织中心,而且要支持各国的任何一种有助于达到我们的最终目标——工人阶级的经济解放——的政治运动”, [4](p483)并且对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原则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即要在民主基础上实现集中统一的领导,并提出国际各支部要服从纪律 [3](p519)。1871年,法国巴黎爆发革命,建立了“巴黎公社”政权。但这一政权仅仅存在了72天。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明确地提出在每一个民族国家内建立独立的工人政党的思想。同时,他们还总结了防止国家工作人员由公仆变为主人的经验,提出了“公仆”思想。随着无产阶级国际运动的发展,国际工人协会这样的组织已经不能满足工人运动的需要,因此于1876年解散。这一时期,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导下,国际工人协会的各支部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和各国的工人运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国际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可以说是指加入第二国际的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第一国际解散后,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帮助下,欧美各国工人阶级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独立政党,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指导各国的工人运动,恩格斯于1889年建立了“第二国际”,即“社会主义国际”、“社会党国际”。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农业资本在欧洲各国也迅速发展起来,这大大加速了农民的破产。为巩固工农联盟,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提出在农村建立党的组织,积极发展农村无产者和小农为盟员,并通过制定土地纲领维护农民利益。第二国际后期,面临着一些领导人退化、犯错误的危险,恩格斯提出,党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开展无产阶级革命。这些论述对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极其重要。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要点。
1.无产阶级政党要有严密的组织形式,这是党发挥其作用和功能的前提。“任何政党没有组织都是无法存在的”。 [5](p519)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之初就很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共同章程》中就明确规定了同盟的组织机构由支部、区部、总区部、中央委员会和代表大会构成,并在实践中积极遵循这一组织结构构建共产主义者同盟组织,在各地积极建立同盟的各支部和小组。这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在革命运动中发挥其积极作用提供了组织保证。
2.党的基层组织是应当“服务于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 [6](p100)与以往剥削阶级政党及国家政权不同,无产阶级政党从建立之初,就表明自己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党。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高度赞扬了“公社”这种政权形式,并提出了“公仆”思想,即“公仆”由人民选举产生,服务于人民并受人民监督,人民有权罢免他们。同样地,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基础部分——党的基础组织也要为人民群众服务。
3.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部分,它既是理论宣传阵地,又是党在革命运动中的战斗堡垒。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支部和小组是共产主义者同盟基层组织,它是同盟的基础,负责吸收盟员,收缴盟费。同时,由于这一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中虽已有影响但还不是主流思想。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极其强调同盟的各支部要深入群众,在群众中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要成为理论宣传的阵地。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强调,同盟各支部、小组以及盟员要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并要成为革命运动中的战斗堡垒。
4.党的基层组织是党与群众联系的纽带。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群众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之初,就注意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同盟的各个支部和小组积极保持与各个工人协会、农民协会等群众组织的密切联系,并利用这些合法公开的群众组织在群众中进行理论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以组织群众和引导群众,从而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此外,党的基层组织也是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联系的桥梁。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一方面工人运动急需同盟的支持,另一方面农民运动也急需同盟的指导。为此恩格斯提出在农村中建立党的组织,巩固了工农联盟。
5.实行集体领导制是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制度保证。共产主义同盟时期,党的各级组织内部实行民主制。 [7](p207)第一国际时期,国际给予了各个支部更大的决策权和自治权。但为了建立一个集体领导的高度集中的中央机关,第一国际在民主的基础上,废除了各支部中的主席职位,逐步建立了总委员会的集体领导制度。各支部在总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这大大增强了各支部的战斗力。
二、列宁关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思想
列宁继承并且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建党思想,他为在俄国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其中,关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思想则是列宁建党思想的重要部分。
(一)列宁关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思想的历史发展。
1898年社会民主党成立前,党的基层组织是指社会民主主义小组,其主要任务就是在工人中进行宣传鼓动工作。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宣传,各地马克思主义小组逐渐联合与统一,于1898年建立了社会民主党。这一时期党的基层组织是指社会民主党的地方组织。但由于没有制定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党纲和党章,各地方组织十分涣散,思想混乱。为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列宁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列宁认为党应当是由少数人(主要是职业革命家)和广泛的地方组织网构成的。他指出“社会民主党地方组织的活动是党的全部活动的基础”, [8](p168)其主要任务不是简单地为工人运动服务,而是要在工人阶级中进行理论宣传和鼓动,提高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 [8](p167、168)列宁还重点强调了建立革命家组织的重要性以及革命家组织要为群众运动服务,并且指出不能够混淆职业革命家组织与一般群众组织的界限。 [9](p404)随后,列宁又对地方党组织的组织结构、主要工作任务、作用及职能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他主张党的每一个地方组织都由领导者(主要是职业革命家)和广泛的外围小组组成,即“必须成立区小组(指在很大的城市中)和工厂小组(无论何时何地)”, [10](p6)而且他对区小组、宣传员小组和工厂小组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也作了具体的论述。此外,为了组织团结更多的群众,列宁还提出“应当适应运动的需要,……建立各种各样的小组”, [10](p9)并且建立了党内报告制以保证了解各小组的具体情况。在《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各委员会和团体向全党代表大会的报告的问题》中,列宁对于地方委员会、地方团体和小组的组织情况以及地方工作的性质、内容和范围又作了详细的论述。这一时期,列宁构想的党的组织结构是:中央机关报和中央委员会——城市委员会——各种小组(区小组、宣传小组、工厂小组以及执行各种具体职能的小组), [10](p59)而党的每一个地方组织都由领导者和广泛的外围小组构成。地方党组织的任务有:宣传、经济鼓动、政治鼓动、散发秘密出版物、收集编写保管地方的和全党的机关刊物、组织游行示威、补充和审查党的关于游行示威的文献等。 [10](p61、62)在此基础上,1903年俄国建立了一个集中的、组织严密的、纪律严格的无产阶级政党。
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后,列宁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不断加强和调整党的基层组织,利用合法公开的群众组织在群众中进行宣传、鼓动和组织工作,为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列宁提出要吸收党员、扩大党的组织, [11](p286、277)这其中包括要扩大党的基层组织。此外,列宁还提出党的各级组织要与其他小组建立和加强联系,争取其能入党,以增加党的力量,并要在农村建立党的组织。革命形势的高涨,也对党的组织结构和党的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列宁在《论党的改组》中提出,要成立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以代替处于地下状态的小组,同时列宁还对新的组织的职能以及组织原则(即民主集中制)作了具体的论述,“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而不是在口头上成为党的基本组织细胞。” [12](p59)随后,列宁在其他的著作中又多次强调建立支部和加强支部的作用。他指出要将公开的支部和秘密的支部工作结合起来,而且秘密的党支部应当将各种各样的合法工人团体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利用其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在群众中进行工作,从而形成公开活动网,成为在群众中“进行鼓动工作、宣传工作和实际组织工作的据点”。 [13](p270)1917年二月革命后布尔维什党没有取得政权,列宁提出“组织、组织、再组织” [14](p449)的口号,党的组织在各地各行各业纷纷建立,向群众进行理论宣传,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革命热情,为布尔什维克党最终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强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
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执政,列宁更加注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基层党组织要为群众服务,要成为党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桥梁。在俄国遭到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期间,列宁提出,党的支部应该起榜样作用, [15](p15)主动地开展活动扩大对工人群众的影响,要调动一切党和群众组织的力量,参加到革命斗争中去, [15](p46)“在每一个部队中成立共产党支部”, [16](p410)在农村“建立农村党支部”。 [16](p418)在党的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列宁又提出“加强内部工作”, [17](p312)开展了“征收党员周活动”。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列宁指出党要依靠工会和“非党工农代表会议”密切联系群众,同时强调哪里有群众,就到哪里去工作,要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在群众中进行宣传鼓动工作,以接近群众、了解群众的情绪、帮助群众、答复群众的要求和领导群众。 [8](p158-201)1919年,为推动世界革命的发展,列宁建立了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列宁提出加入共产国际的各国共产党必须与群众建立正确的关系,更深入群众、更密切地联系群众,同时这些共产党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在工厂、农村和军队中建立共产党的支部,针对各类劳动群众进行宣传、鼓动和组织工作。 [8](p237-243)这其实也是列宁对布尔什维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简要总结。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列宁更加强调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要充分依靠群众,向群众学习,善于从群众中吸取力量,充分发挥先锋队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一时期,在列宁的指导下,布尔什维克党的基层组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充分发挥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以服务群众为切入点,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巩固新生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列宁关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要点。
1.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部分,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社会民主党地方组织的活动是党的全部活动的基础。” [8](p168)而且工人阶级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组织,如果不组织群众就一事无成。 [18](p121)因此,列宁号召在工厂、农村、军队和其他群众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但是,单靠地方组织的工作是不能完成党所担负的历史任务的。因此,列宁提出要“把所有这些地方工作汇合成一个政党的工作”, [8](p166)党的基层组织则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
2.深入各领域各部门各行业,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基层党组织网络。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也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宣传群众、鼓动群众和组织群众的重要阵地。因此,党必须派出自己的优秀党员深入工人、农民、军队、学生等社会各阶层中,在他们中间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基层党组织网,将一切人民群众都团结和调动起来。
3.党的基层组织是“在群众中进行鼓动工作、宣传工作和实际组织工作的据点”。 [13](p270)这一时期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群众中进行鼓动和宣传工作,将所有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列宁强调,党的基层组织不仅是简单地为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服务,而且要将工会等群众组织团结在自己周围,并利用这些组织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在群众中广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提高群众的阶级觉悟,从而调动群众参加革命和建设的热情,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4.党的基层组织要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带领群众。列宁曾多次论述,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布尔什维克要充分相信人民群众,善于从他们中间吸取力量,这是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源泉。同时,列宁还强调“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领导群体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 [8](p646)因此,他强调党员要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哪里有群众,就到哪里去工作,要接近群众、了解群众的情绪、服务群众、帮助群众、答复群众的要求,从而赢得群众的爱戴和支持,最终领导和带领群众取得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
5.党的基层组织要善于利用其他群众性组织或社会团体来做群众工作。不仅在革命时期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列宁都强调党的基层组织要密切联系工会、青年团等群众性组织或社会团体,将其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一方面,可以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与这些群众性组织或社会团体的作用结合起来,共同做群众工作,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
6.实行民主集中制是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功能的重要制度保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但是如果党的基础组织内部没有真正实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它就不能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先锋模范、战斗堡垒等等作用,就会成为口头上的党的基本组织细胞。 [12](p59)可见,要想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和功能,必须重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此外,还得有严格的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