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动员方式与义和团“仇教”、“抗官”双重属性的嬗变

2015-03-26 08:32陆勇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清政府慈禧权威

摘要:从“仇教”、“抗官”的双重属性到逐渐趋于“仇教”的单一属性,早期义和团的发展伴随着极端民族情绪的积聚与地方权威的流失。知识精英的背离、统治合法性危机的加深和社会动员乏力,使晚清政府尝试通过激发强烈的民族情绪,来维护王朝权威。但是“民心可恃”背后是政府权威的流失,由民族主义动员起来的基层社会的失控,对原有社会秩序构成巨大威胁。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5)02-0103-03

作者简介:陆勇(1966—),男,盐城工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ZH085)阶段性研究成果。

义和团运动是下层民众以激进方式表达其政治诉求的群众运动,但是由于它“是基于一种真实的民族主义的狂热”,所以“当仇恨和残忍的冲动一起释放出来时,残酷是无法避免的”。 [1](p15)从早期的民教纠纷、官民矛盾到大规模的民间骚动,以至于酿成“庚子国变”,外国势力在中国扩张固然首当其责,但民族主义动员方式的尝试,其教训同样值得深思。

早期的义和拳是带有“仇教”与“抗官”双重性质的基层民众暴力团体,国家主权危机与王朝统治危机交织下的基层社会动荡以及由此引发社会控制弱化,是义和团运动在基层兴起的社会土壤。义和拳的“仇教”是近代基层社会民教纠纷的延续,但与甲午战争前所不同的是,这时候的民教纠纷突破了普通的民间纠纷,上升为日趋严重的民教矛盾。十九世纪末民教纠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会的武装化,民教冲突不断升级,“仇教”情绪在整个基层社会漫延。如在山东一省,武装的教堂林立,据当时探报,仅武城“县境十二里庄等处教堂内,闻有快枪百余杆,并有大炮多尊”,禹城、平阴的“韩庄白云峪教堂,均有快枪多杆”,而“以西人护身枪枝,每人不过一、二杆”。 [2](p60)如此大量拥有武装显然改变了以往民教纠纷中“民”与“教”的力量对比,教会势力开始以强力嵌入传统基层社会。一方面,教士以教民为爪牙“小则勒索赔偿,大则多端要挟”, [2](p24)教民以教会庇护,“倚为护符,横行乡里,鱼肉良民”; [3]另一方面,“教士之势愈张,则平民之愤愈甚”。 [2](p13)百姓以义和拳等武装团体为依托,以暴制暴,以泄心中的积怨,一旦造成命案,又不能收手,“势成骑虎,一旦解散,教民必不放手,不如再行纠聚,以顾目前”, [4](p20)以至于酝酿更大的事件。但是“抗官”与“造反”不同,因为对于一般农民来说,非到民不聊生之际,他们是不会反叛朝廷的,所以地方官吏针对义和拳的“抗官”行为除了“弹压”外,更多的是“切实开导”。

义和拳的“仇教”、“抗官”的双重属性,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逐渐趋于“仇教”的单一属性,并进而公开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这与地方官吏推波助澜密切相关,也伴随着极端民族情绪的积聚与地方权威的流失。对这些类似义和拳性质的体制外力量,传统的社会控制方式无非是“剿”与“抚”,但是无论是“剿”与“抚”,都必须基于地方政府的权威。甲午战后,一方面,对外战争中的军事失败,使得清政府没有足够的力量维护现在社会秩序,不得不默许民间社会成立各式准军事团体“保卫身家,防御盗贼”;另一方面,外国教会势力不断向基层社会渗透,民教矛盾激烈,地方官吏既怕得罪洋人,又担心民心不服,左右为难,这就无形中使义和拳由“仇教”与“抗官”双重性质向结好官府、专事“仇教”的单一性质发展,这又是符合地方官吏愿望。

首先,地方官吏本身大多也存在“仇教”心理,他们与百姓一样也大多心存积怨。1899年春季,总理衙门将处理教案的权力逐级明确地下放到地方官手中,并规定“议定地方官接待教士事宜数条如下:分则教中品秩:如主教其品秩既与督、抚相同,应准其请见总督、巡抚……护理主教印务之司铎亦准其见督、抚(如主教不在);摄位司铎、大司铎,准共请见司、道;其余司铎,准其见府、厅、州、县各官,亦按照品秩以礼相答”。 [5](p4325)这更使得地方官员在处理民教纠纷时,往往被教会势力挟制,愈发加深其“仇教”心理。其次,基层社会动员乏力,使得地方官员不得不借助“仇教”工具。由于传统社会的动员方式更多的是依靠地方士绅,地方官员要依靠地方士绅就必然受到其“仇教”因素的影响。此外,清政府剿、抚政策不明,使他们在处理拳民问题时无所适从。1896年,清政府规定在处理教案中,“如系事起仓猝,迫不及防,应将地方官照防范不严降一级留任”,“其保护未能得力,系自办理不善,应照办事不力降两级留任”。 [5](p3786)为此,许多地方官员或是隐匿不报,或者把所有社会动荡都归咎到教民纠纷,从而掩盖了义和拳“抗官”的一面。

十九世纪末,由“仇教”所引发的极端民族情绪开始主宰整个华北基层社会,从“仇教”到仇所有洋人、洋物,进而发展到“灭洋”,民众似乎从中找到了发泄所有怨气的出口。“官兵不如拳民”背后是政府权威荡然无存。 [6]但是,通过激发强烈的民族情绪来抵御西方列强对清政府权威的蔑视,却又是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权力中枢所做出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首先,列强对慈禧为首的清政府权力中枢的蔑视。出于自身国家利益考虑,百日维新失败以后,英、日积极营救维新人士,以其作为干涉中国内政的手段,据《国闻报》载,当时“外人籍端干预,讹言四起,公使朝至,兵船夕来,宗社安危,悬乎呼吸,一或不慎,危亡立见”。 [7](p416)西方列国通过控制的报纸表达其对以慈禧为首的中央权力中枢的不满与蔑视,如,《新知报》评论戊戌变法,认为,中国“若有善政为之鼓励,前程实不可限量”,但是“朝廷忽起大变,英明皇帝被陷,一切当行新政俱反其旧,惜哉。” [7](p453)上海的《字林西报》讽刺太后训政,“问现在何人执政于北京,则曰:‘惟雞母乃能伏雏’,是亦可笑矣。” [7](p454)国内的华文报,如《申报》、《万国公报》等,虽然没有公开批评慈禧,但也通过“警告”、“建议”等形式表达其不满。 [8]其次是近代知识精英的背离。戊戌政变以后,清廷上谕规定,“嗣后凡有言责之员自当各抒谠论,以达民隐而宣国是,其余不应奏事人员概不准擅递封章,以符定制”。 [9](p603)这样,一方面,以康梁为首的改革派远走海外,其在国内的激进派唐才常等人,组织“正气会”、成立“自立会”、印发“富有票”,组织自立军,图谋武装勤王。另一方面,支持、同情维新变革的其他知识分子,“人人皆能言政治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 [10]百日维新失败以后,他们大多开始游离于政治之外,不再热衷于传统的仕途。再次,东南地方督抚与中央离心力加大。甲午战争以后,地方势力进一步上升,对中央的政策常施行“变通之法”。清政府“没有建立起有力的新政领导机关,只是一味通过下放事权来推行新政,从而又一次失去了重整中央权威的机会,促使地方利益坐大”。 [11]地方督抚反对进一步镇压改革派,如盛宣怀代表南方诸臣,电告荣禄,认为“深宫举动,似未可操之过急,以防彼族藉口干预内政”,“拿问诸人,连类查办,似宜从宽”。 [12]张之洞也认为,“深宫似不可再有举动,以防彼族干预内政”。 [13]中央与地方督抚之间的这种不协调声音,预示着清政府中央权力中枢将面临来自地方势力的挑战。

外国势力、知识精英、地方督抚这三者在光绪皇帝废存问题上的态度,集中体现出他们对权力中枢的蔑视。慈禧训政以后,为了废除光绪皇帝,慈禧极力制造光绪帝“患病”的气氛。但是外国公使首先揭露其废立阴谋,“八国公使合词以法国名医某为荐”,认为“某经当有患,然决于圣寿无虑也。” [2](p208)国内工商人士联合海外华侨,联名致电,“请保护圣躬(光绪皇帝)”。地方督抚张之洞、刘坤一等,采取了观望的态度。1900年1月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宣布“以多罗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承继为穆宗毅皇帝之子”, [9](p1025)是为“己亥建储”。“己亥建储”引起各方的强烈反应:“日使告总署,若为择嗣,彼将无辞。若为废光绪,则日本将干涉。各国公使商共同行动,要求于元旦依例觐见光绪。”在国内,刘坤一再电慈禧,“君臣之分已定,举国之心难平”; [14]上海绅商经元善(电报局总办)、叶瀚、马裕藻、章炳麟、唐才常、丁惠康、蔡元培、黄炎培等一千二百多人电总署争废立,谓“各国有调兵干预之说”,“务请圣上立疾临御,勿存退位之思”。 [15]可见,实行训政以后的清政府中枢权威大不如前,慈禧只好把希望放到基层社会的“民心”上。

早在发动戊戌政变以后,慈禧就打算通过加强基层社会的团练以维系民心、加强控制,并形成维护政权的辅助力量。《庚子大事记》载,“光绪戊戌年谕令各省劝办团练,以自卫村寨,于是山东有义和团之名”。 [16]基层官僚正是利用举办保甲团练之机,不断地“化私会为公举、改拳勇为民团”。 [2](p15)慈禧正是从这种“声势”读到了所谓的“民心”。但是,民族主义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以民族主义动员起来的基层社会在满足政府动员社会、抵御外侮的同时,也可能对现有社会秩序形成巨大的威胁,甚至可以酿成剧烈的社会动荡。在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中,清政府中央的许多高层决策者,包括慈禧本人,被极端的民族情绪所感染,甚至连义和拳宣扬的“降身附体”、“刀枪不入”、“闭住枪炮”之类的神话都深信不疑,丧失了一些基本的判断力。朝中持不同见解者,如许景澄、袁昶、立山等,他们的建议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而且被诋为“汉奸”、“通夷”等罪名。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奎俊等南方各省总督、巡抚联合忠告,谓“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端不可开,” [17]其言至痛切,但慈禧也不屑一顾。

尝试以民族主义作为社会动员方式,不仅使近代中国的转型陷入严重危机之中,而且清政府自身几乎被民族主义的狂热所吞没,“庚子国变”凸现了缺乏知识精英支持的政治权威在近代化路径选择上的迷茫。

猜你喜欢
清政府慈禧权威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慈禧喜欢野大夫
第二十三回 东阿镇盛产东阿胶 慈禧后喜得小皇子
慈禧:真的是个“好吃家”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权威的影子
多面慈禧:亲民也得看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