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创音乐剧的身份认同研究

2015-03-26 04:37张宜霞
关键词:原创音乐剧戏剧

张宜霞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公共艺术教育中心,江苏 泰州225300)

音乐剧是一门整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因素的综合艺术,它以戏剧为基础,以音乐为核心,以舞蹈为表现形式,通过故事性的讲述和人物的刻画来实现艺术的娱乐化。音乐剧是欧美重要的大众娱乐艺术,一部经典的音乐剧可以反复不断地展演几十年而长盛不衰,并且其文化感染力可以超越国界。例如,通过文学作品改编的《巴黎圣母院》就被翻译成25种语言在全球演出,其跌宕起伏的剧情、色彩艳丽的舞台装饰和华美的音乐韵律,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情感共鸣。但是,在中国的艺术世界里,音乐剧这片领域却是空白,这对具有悠久戏剧传统、艺术表现丰富的国内戏剧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2003年,被称为“音乐剧之王”的英国原版音乐剧《猫》在中国演出,让中国的观众和音乐剧人以敞开的胸怀真正领略了成熟的音乐剧制作理念,也让业界对中国音乐剧发出了强烈的质疑。国内对音乐剧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舶来品的定位上,美国百老汇和伦敦西区是经典音乐剧的代名词,而对中国原创音乐剧的认识基本上是陌生的。国内音乐剧的发展还处于形成期,以国外引进的经典音乐剧为主要形式,观众群体也主要是音乐专业人士。中国的音乐剧目前还处于“补课”阶段,即首先需要了解和学习国外经典的音乐剧作品,“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让音乐剧在中国落地生根,最终制作出本土原创的音乐剧”[1]。“补课”当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对中国的音乐剧进行合理定位以及明确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文化发展必然性和必要性。

音乐剧作为一种“舶来品”,在国内其他戏剧形式整体式微的情形下,因为其新奇性和时尚性逐渐被一些精英阶层和部分中产阶级所喜闻乐道,其实这是文化肤浅的表现,也是消费文化带来的必然结果。音乐剧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流行开来,是文化一体化、文化交流和文化趋同的必然结果。20世纪80年代,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再加上大众文化理念的广泛传播,中国传统的戏剧形态在相对自由开放的外来戏剧形式的映衬下显得活力不足。而音乐剧、歌剧等西方经典戏剧形式,因为具有很强的通俗化、娱乐化等特点,契合了中国观众对新奇、时尚、去政治化的戏剧形式的需要。中国音乐剧最初的十几年基本都是援引西方的经典音乐剧形式,无论是改编的《巴黎圣母院》还是大制作的《狮子王》,从舞台表演的样式、演员的身份再到音乐剧的语言形式基本都是国外元素,这也被称为中国音乐剧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最基本的特征是音乐剧作为一种戏剧概念被引入中国,中国观众开始接触并认知音乐剧这种西方音乐形式。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文化整体实力的提升,以及中国观众对音乐剧等文化产品需求品味的提高,开始出现了音乐剧形式为中国观众适当调整的现象,最先的改变就是带中文字幕的原版剧目的出现。文字理解是通向音乐剧深层内涵的桥梁,适当的文字解读也是音乐剧能被理解的重要前提,这个时候的中国观众开始从形式上的纯粹欣赏转变为对音乐剧内涵的把握。接着便是音乐剧演员的中国化,让中国面孔来演绎西方经典音乐剧,虽然对这一问题理论家争论很多,但正如原版《妈妈咪呀》的制作人朱迪·克莱默所说的那样:“西方音乐剧中文版的出现,应当被视为中国音乐剧市场发展的进步,比起最初的概念普及,本土语言所演绎的版本是市场培育的‘第二阶段’。”[2]这一阶段,中国元素开始融入到音乐剧当中,虽然这种介入仍然是浅层次的,但这是世界经典音乐剧“汉化”过程当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以后中国原创音乐剧的真正产生起到了牵线搭桥的重要作用。

2005年4月,以凄美爱情故事为主线的音乐剧《金沙》拉开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序幕。该剧通过“金“和”“沙”两位男女主人公跨越3 000年的爱情故事,以优美的音乐和舞蹈形式,将古蜀国的文化场景加以再现。中国元素在这部音乐剧中不再仅仅是形式,其中贯穿的文化思维方式、文化底蕴以及古老的中国文化传统,都让音乐剧具有了很强的原创气息。如果说《金沙》还是国内原创音乐剧的尝试的话,那么《蝶》则在中国原创音乐剧国际化的创新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蝶》的取材完全是中国化的,但是它的创作是国际化的,有5个国家的创作团队参与音乐剧的创作,不同文化视角和文化元素的融入让《蝶》产生了多元化的文化解读。此后由周映辰导演的通过影视剧改编的音乐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更是以西方音乐剧的形式进行的本土化的音乐创作,将中国音乐剧人的创作理念和文化积淀映射其中,这也是中国音乐剧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中国音乐剧摆脱了汉化实验的模式,开始以原创的方式,通过音乐剧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文化思维和艺术感悟。这一阶段的中国原创音乐,音乐剧的形式是“面子”,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是“里子”。

中国音乐剧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照搬到“汉化”到原创的历程,中国音乐剧未来何去何从仍然是摆在中国音乐剧人面前的重要问题:是以西方音乐剧的形式结合中国传统的戏剧艺术形式和文化因素来演绎中国的艺术情怀?是突破欧美音乐剧的表演模式,进行艺术革新从而引领中国先锋艺术潮流?还是面对大众文艺市场进行艺术的蜕变和升华?中国的音乐剧在发展进程中必须要处理好几组关系。

首先,中国原创音乐剧必须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国际化的文化形态是音乐剧具有独特时尚和娱乐因素的重要原因,也就是中国观众所喜欢的“欧美范”。毋庸置疑,中国音乐剧的母体是欧美戏剧形式,中国的原创音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脱离这种心理“断乳期”,总认为音乐剧就是西方的,融入中国元素就不能再称之为音乐剧了。这也是中国很多汉化音乐剧和原创音乐剧遭到强烈质疑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凸显了中国音乐剧对外来戏剧形式的绝对遵从:戏剧中突出音乐的灵魂作用;将音乐、戏剧、舞蹈融为一体。这是中国原创音乐剧在创作过程中所坚持的形式要求,也是中国原创音乐剧最初的形式规定。但是,原创是中国音乐剧的生命所在,任何僵化的形式在异质文化环境当中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没有观众的认可与异质文化的认同,它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音乐剧被引入中国后,中国的音乐剧人也在努力寻找其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点。音乐剧的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中国观众的现实生活就是结合点,音乐剧的形式要反应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观众可以理解和欣赏的艺术形式,其中涉及的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必须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

音乐剧必须是时代精神的演绎,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产物。对中国原创音乐剧来说,中国观众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就是其创作源泉,观众的情感需要、生存现状、思维状态是原创音乐剧把握的重点,如果没有观众的支持,中国原创音乐剧必定会缺少生存和发展空间。中国原创音乐剧在创作和演出时要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但也要适当地引导观众的审美情趣,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戏曲工作者应主动走进大众,深入调查和分析他们对戏曲的要求和期待,在此基础上确立和锁定本剧种的目标受众,采取措施加强与这些受众的感情联络,加深他们对戏曲的认同和喜好,培养他们对戏曲的观赏习惯。”[3]原创音乐剧《昆仑神话》就是将中国的神话传说和现代爱情观念相糅合,用现代的情感思维方式展示古老文化的深层内涵的典范,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对中国观众情感的良好把握。

其次,中国原创音乐剧在处理原创和模仿时必须坚持独立的艺术理念,西方至上是不可取的。由于片面的求新、求奇,对欧美、日韩等国家的艺术精品和艺术糟粕不加辨别地引进过来;把音乐剧作为一种文化的高档消费品,非音乐剧经典不演出,非艺术的经典不改编;将音乐剧的观众定位在高端文艺精英层次上,这是典型的艺术不自信的表现,也是“显性媚外心理”。而原创音乐剧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按西方的艺术标准和审美标准来对中国的原创音乐进行框定则是“隐性媚外心理”的表现形式。中国百年来的艺术实践证明,这两种心理都不是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方向。中国音乐剧汉化实验是进行原创的必经阶段,适当的观众群体的培育和音乐剧市场的养成离不开引入西方经典音乐剧这一过程,这种“移植”和“汉化”的过程也让原创音乐剧在边演边学的过程中,对音乐剧形式和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真正的音乐剧原创应该是对人类情感的真切把握和体味。情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恨情仇、人生百味这些人类相通的情感体验是不分国界的,只有对情感进行真挚演绎,才能获得不同国界的观众的共鸣,也才能让音乐剧具有真正的艺术价值。对媚外心理的纠正表现在原创和改编的问题上。中国原创音乐剧前期的成名作基本上是对文学、影视作品的改编,例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及即将上映的《妻妾成群》,这些音乐剧作品已经不同于前期对《茶花女》、《基督山伯爵》等欧美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而是更着眼于本土的文化产品,具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虽然这种改编还只是浅层次的艺术再现,但是对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无疑是具有过渡意义的。

再次,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必须重视音乐剧的工业化现象,正确处理市场化、娱乐化和艺术性的关系。音乐剧从本质上讲是大众文化发展的产物,它对音乐形式的重视是和它强烈的消费、娱乐功能分不开的。一部音乐剧作品如果一年只能对外演出十几二十场次,那么它的存在价值就值得商榷了。但是目前,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年产量非常低,仍然停留在作坊式的制作层面上,不仅没有专业的创作团队,也没有正规的商业运作程序,更谈不上音乐剧的工业化了。如果将音乐剧的生产作为一个工业流程的话,那么“一个标准的工业流程,对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具体的考量甚至数据的支持。比如要有专业的调研团队在前期作观众分析、对市场前景进行研判等”[4]。

中国音乐剧作为西方艺术形式的“中国化”,在经历了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之后,开始反思自我艺术存在的必要性,这种身份认同是对西方艺术形式和民族艺术底蕴的适当厘定。从模仿到汉化到原创,中国原创音乐剧开始面临更多的思考,原创的冲动也让这一音乐形式越来越向中国艺术特质靠拢,而这更是艺术自觉和艺术独立的重要表现。

[1]周豫.“猫”如何变“狮子王”?——中国音乐剧呼唤原创[N].南方日报,2012-12-09(1).

[2]许晓青,孙丽萍.中国原创音乐剧时代何时到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11/17/c_12786538.htm.2014-10-22.

[3]李仲才.以文化自觉自信发展中国戏剧[N].文艺报,2012-03-26(3).

[4]高艳鸽.音乐剧如何进入工业化流程[N].中国艺术报,2014-03-24(3).

猜你喜欢
原创音乐剧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从题海中来,到原创中去
——记我的原创感悟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戏剧类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