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波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24)
赵武灵王(公元前340-前295年),赵氏,名雍,是战国时期赵肃侯之子。他年少登基、结姻韩国、迎立燕王、秦王;修筑长城、开垦边疆、设置郡县、实行“胡服骑射”、推行改革;远攻林胡、北灭中山,使赵国跻身强国之列。他专心于军事并传位于少子王子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公元前295年,赵公子章发动沙丘宫变,兵败逃入主父宫。赵大臣李兑、公子成发兵围困主父宫,主父欲出而不得,3月余而饿死沙丘宫,一代枭雄竟然落得如此下场,着实令人惋惜。赵武灵王传奇的一生在文献典籍中多有记载,且文化遗迹也在多处发现,但历代文献典籍关于赵武灵王陵的位置记载不一,总结起来主要有灵丘说、沧州说和邯郸说。
《汉书·地理志》中有东汉应劭为灵丘县所作的解释,书中记有:“武灵王葬此,因氏焉。”[1]1623这是目前所见最早关于赵武灵王陵位置的记载。刘宋裴駰的《史记·集解》引用应劭曰:“武灵王葬代郡灵丘县。”[2]1815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滱水注》:“滱水又东迳灵丘县故城南,应劭曰:赵武灵王葬其东南二十里,故县氏之……瓒注《地理志》曰:灵丘之号,在武灵王之前矣。又按司马迁《史记》‘赵敬侯二年败齐于灵丘’,则名不因灵事,如瓒《注》。”[3]187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引用李泰《括地志》云:“‘赵武灵王墓在蔚州灵丘县东三十里’应说是也。”[2]1815唐颜师古为《汉书·地理志》中灵丘县作注释时分别提到了“应劭曰:‘武灵王葬此,因氏焉。’臣瓒曰:‘灵丘之号在赵武灵王之前也。’师古曰:‘瓒说是也’”[1]1623。
从这些史料记载可知,东汉应劭是最早提出赵武灵王葬于灵丘县的,其说法分别被后世的裴駰、李泰和张守节引用并表示认同,但是也有臣瓒、郦道元和颜师古对赵武灵王葬于灵丘表示怀疑,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灵丘”这个地名存在异议。其实“灵丘”在《史记》中多有出现,例如《史记·赵世家》载:“敬侯二年,败齐于灵丘。”[2]1798《史记·魏世家》载:“武侯九年,使吴起伐齐,至灵丘。”[2]1842《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威王元年,三晋因齐丧来伐我灵丘。”[2]1888《史记·赵世家》记载:“惠文王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2]1816《史记·赵世家》记载:“孝成王七年,赵以灵丘封楚相春申君……”[2]1827其实这5个“灵丘”均指一地,即今山东高唐、荏平之间,该地先属齐,后属赵,再由赵封于春申君,而且该地在赵武灵王生前就有。《史记》中认为“灵丘”均为代郡灵丘县,应该是错误的。既然“灵丘”在赵武灵王生前就有,且《史记》中关于“灵丘”的解释也均存在错误,当然也不排除此“灵丘”是当地人出于缅怀赵武灵王的目的,在其死后为其所建的衣冠冢。所以,笔者对赵武灵王陵位置在代郡灵丘的说法持怀疑态度。
《太平寰宇记》出现了最早关于赵武灵王陵位置在沧州的记载,书中记有:“沧州旧城内东南隅有赵武灵王墓。”[4]176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对赵国的疆域做过具体描述:“赵分晋,得赵国……又得涿郡之高阳、鄚、州乡。又得……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皆赵之分也。”[1]1655。沈长云先生认为:赵国的鄚、州乡、中邑、束州、章武等地均位于现在的河北沧州境内[4]180-181。由此可见,如今河北沧州的部分地区确实位于战国时期赵国境内。所以,沧州出现关于赵武灵王的遗迹和传说就变得顺理成章,这也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赵武灵王的势力范围曾经波及到这一地区。《太平寰宇记》是宋代的著作,这本书的成书年代距赵武灵王去世已千年有余,令人怀疑的是这种说法在此之前并无人提及,直到宋代才出现。所以,笔者对赵武灵王陵在沧州的说法持怀疑态度。
《邯郸县志·地理志·陵墓》记有:“赵武灵王墓,在县西二里照眉池之高岭也。”引自《大清一统志》[5]237。《邯郸县志·地理志·山脉》记有:“灵山,在县西北三里许,赵武灵王登灵山,以石凿人马形,其下有井,以石覆之,俗呼为灵井。”引自《隋图经》[5]177。“一云武灵王葬其上,故曰灵山。”引自《太平寰宇记》[5]178。“今城西北有照眉池:池西有高岭或以为即古之灵山,刘邵赵都赋云西有灵邱是也。”引自《方舆纪要》[5]178。
从上述史料可见,《太平寰宇记》中记载赵武灵王是葬于灵山的,清《方舆纪要》和《大清一统志》中记载赵武灵王是葬于城西北(县西)照眉池之高岭上,而《邯郸县志》是直接引用这些记载。现存的赵王陵园就分布在邯郸城西北郊区的较远地带,其中南陵区有3座陵园,位于邯郸县陈三陵、周窑一带,北陵区有两座陵园,位于永年县温窑、张窑一带。另据考古调查报告称:“自赵敬侯迁都到邯郸后,传了8代。八代国君的陵墓,《史记》注释中只注明了3个……其他的5个除地方志外找不到其他记载。陵区中的陵台恰好是5座,这5座陵台可能是敬侯、成侯、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等5人的陵墓。”[6]由于5座陵园均建在丘陵地带并且建筑形制也基本相同,一般人确实难以准确区分,以上古籍中记载的王陵应是赵王陵而不是赵武灵王陵。所以,对赵武灵王陵位置在邯郸的说法持怀疑态度。
关于文献典籍中赵武灵王陵位置的记载,笔者通过逐一分析后对灵丘说、沧州说和邯郸说均持怀疑态度,认为赵武灵王陵位于常山元氏县的可能性最大,即元氏说。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证赵武灵王葬于常山元氏县:
第一,《史记·赵世家》记载:“肃侯十五年,起寿陵。”[2]1802对于寿陵的位置《史记·正义》引用徐广云:“在常山。”[2]1802。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对赵国的疆域做过具体描述:“赵分晋,得赵国。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皆赵之分也。”[1]1655沈长云先生认为:赵国的常山位于现在的河北元氏附近[4]180-181。赵敬侯、成侯父子葬在永年县赵王陵北陵区,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祖孙3代葬在邯郸县赵王陵南陵区,这些陵区都是父子陵寝且相距不远。所以,赵武灵王陵也应该沿袭这个传统,即赵武灵王陵也应在常山,而且应距肃侯的寿陵不远,故认为赵武灵王陵位于常山元氏县。
第二,《隋图经》记载:“灵山,在县西北三里许,赵武灵王登灵山,以石凿人马形,其下有井,以石覆之,俗呼为灵井。”[5]178而《隋图经》失传,灵山的具体位置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是从这句话中可知,灵山是位于赵国境内且赵武灵王曾登过灵山。《读史方舆纪要》中对元氏县的描述有:“县西三十里曰灵山,与无极山并峙。”[7]60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对元氏县灵山解释时有“隋置灵山县于山下”[8]1362。两座“灵山”,不仅都位于赵国境内,而且隋朝时名称一样,所以两地应为一地,即元氏灵山。《太平寰宇记》记载有:“一云武灵王葬其上,故曰灵山。”[5]177所以,赵武灵王葬在元氏灵山也不无可能。
第三,《史记·赵世家》记载:“二十四年,肃侯卒,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2]1803可见,赵肃侯去世后,赵国为其办理了盛大的丧葬仪式,但《史记·赵世家》对赵武灵王死后除了有“主父定死,乃发丧赴诸侯”[2]1815的记载外,并没有其他的记载,而邯郸地区本来就有“武灵王四门出殡,不知灵王哪里埋”的传说。由此可见,当时统治者或者当权者对赵武灵王死后采取了秘密埋藏的方式,而赵大臣李兑和公子成不仅是沙丘宫变的制造者,还是沙丘宫变后的专权者和最大受益者,他们这么做除了传统上的防盗外,更重要的还可能是为了掩人耳目。常山元氏既远离政治中心邯郸,又不在偏远的代地,正好位于二者之间,这样既可以为赵大臣李兑和公子成做好掩护,又可以蒙蔽不明真相的国人,对赵大臣李兑和公子成来说,把赵武灵王陵建在常山元氏应该是最佳的选择。
综上所述,在现存的文献典籍和考古资料中并不能直接找到赵武灵王墓的准确位置,对赵武灵王陵的位置进行深入探讨后得出赵武灵王葬于常山元氏县的看法,当然把赵武灵王陵和常山元氏联系在一起,不可避免地存在拼凑的嫌疑,敬请批评指正。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郦道元.水经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4]沈长云,魏建震,白国红,等.赵国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李世昌.邯郸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
[6]河北省文管处,邯郸地区文保所,邯郸市文保所.河北邯郸赵王陵[J].考古,1982,(6):597-605.
[7]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