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剑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在体育领域的体现和发展,是体育精神在中华民族的诠释和升华,是体育精神与民族精神合力作用的结晶[1]。中华体育精神历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对其内涵的阐释虽有争论,但是大家一致认同,它是一种传递“正能量”的时代精神,且在实践中具有育人的功能。中华体育精神主要包含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健康快乐等内涵。它不仅资源丰富、教育面广泛、且内涵深刻,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它具有正本清源,弘扬正气,促进和谐和修正、疏导社会病态等重要作用。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需要,也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这是一个伟大的目标,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坚定的决心和信心,需要实实在在的文化依托和内容载体。而中华体育精神文化中的爱国、自强、拼搏、竞争等内涵是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华体育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体育精神是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诸多精神品质,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超越国界、超越种族的,其内涵表现为敢于挑战、拼搏超越、公平竞争等多重精神特质。费孝通先生就认为,体育精神就是人类精神,就是公平竞争、运动家风度、团队精神[3]。谢琼桓先生把体育精神高度概括为“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4]。黄莉博士在充分考虑其历史性与时代性、适用性与稳定性的基础上,认为中华体育精神是指“爱国奉献、团结协作;赶超求变、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快乐健康”[5]。诸多学者对体育精神内涵的阐释,不可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而中华体育精神的最终形成是中国五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的沉积。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创新性的勇气,首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完整论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概括立足现实、承接传统、面向未来,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指向。而中华体育精神就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普世价值,如爱国、民主、进步、自强、公平、竞争等,可以说中华体育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渊源、精神纽带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与中华体育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等,在内涵与价值取向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华体育精神内涵是一脉相承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正确认识中华体育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才能更好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立场和信念。所以,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离不开中华体育精神的熏陶和教化。
李力研曾指出:“东方体育是一种哲学体育,其实质是对宇宙的把握”,“西方体育是一种物理体育,其实质是对生命的展现”[6]。两者在价值观上具有差异性。中华体育精神是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义利兼顾的行为准则、克勤克俭的生活信条,其核心是整体主义的儒家价值观。正是这种精神品质激励了无数人的爱国热情,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爱国、奉献、求实、创新、团结、拼搏”为主要内涵的中华体育精神不断得以丰富和深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鲜明旗帜。体育为中国人民树立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进取精神,唤醒了民族意识,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正如钱烨、张瑞玲所说,体育对改善海外侨民的政治地位、加强他们对祖国的归属感具有也有重要的价值。中华体育精神携健康向上的竞争意识,作为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精神动力,驱除宗法等级、论资排辈等封建专制遗毒,改善了中国数千年传统积累和熏陶所形成的民族精神,为改革开放的启动提供了意识形态营养[7]。以“振兴中华”为口号的中华体育精神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发挥了恢复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从容国团的“敢为人先精神”、到“乒乓精神”、“女排精神”,再到新时代的“刘翔精神”、“李娜精神”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宝贵体育精神资源,极大鼓舞了全国各条战线的人们在其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尽心尽职、奋力拼搏,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体育人的奋斗史和奋进史,它凝聚了太多的民族情感和意志、理想和追求,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它是民族精神的思想地,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源泉。充分运用中华体育精神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对于大学生,可以帮助他们认清国情,体会到体育人的顽强奋斗的历程和艰辛的强国之路;可以陶冶其灵魂和情操,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说,中华体育精神的教育是充实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教材。
中国儒家文化认为,人都要修身养性,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人生的一种抱负,对“天下”的自觉关心和勇于担当,表现出对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理应担当起这个重任。中华体育精神本质就蕴含了“国家兴亡,体育有责”的爱国责任意识。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依托中华体育精神资源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吸收他国文化的基础上,把中华体育精神加以提炼、挖掘、整合,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中华体育精神中为国争光、顽强拼搏,不甘落后等精神品质不仅能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信仰和执著追求,还能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顽强奋斗的作风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有力消除和抵制各种腐败行为和腐朽思想,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激发和鼓舞爱党、爱国热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导向功能是通过教育、参观、缅怀、纪念等不同体育文化教育形式,汲取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精髓,引导人们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贯穿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价值导向。从容国团的“人生能有几回搏”,到许海峰“零的突破”,再到“中国乒乓精神”、“女排精神”等等。中国体育健儿始终把国家利益和荣誉放在首位,始终为实现国家强大、人民幸福健康而努力拼搏,这也是中华体育精神的最大魅力和吸引力。当代中国,多种社会思潮碰撞,多元价值观并立,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一些辨别能力差、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就容易走向歧途,失去学生本真角色。因此,借助中华体育精神中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引导大学生摆正价值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培养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夯实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与自觉的基础,始终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和方向,坚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到位,这是中华体育精神的基本内涵要求和责任。
体育绝不是一般人理解的简单的肢体运动和对成绩的追逐。事实上,体育以人自身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体”为手段,“育”为灵魂,其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冲动,是人生态度的呈现。而宣言社会主义价值观,需要发挥他律的约束力,但根本上需要靠大学生个体的内心价值选择,将自身的价值要求变成日常行为准则,进而养成自觉自律的行为习惯。只有每个大学生养成自觉自律的行为习惯,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才能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才具有真正的活力。中华体育精神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大学生道德自觉自律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为中华体育精神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拼搏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怀,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促使他们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充分发挥中华体育精神在价值培育方面的导向功能,推动中华体育精神的道德化进程,引导大学生追求真善美,探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价值体系正在形成和塑造中,中华体育精神的缺失很容易使他们走上价值观念的歧途。因此,运用中华体育精神中蕴含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和崇高目标培育、教化大学生,使其从中汲取思想的滋养,从而养成有崇高的理想、健康的道德和正确的行为,构建“三位一体”的科学价值观体系,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不仅需要制度作保障,还需要外力的激励。通过条件诱发、激励个体的价值需要和动机,从而促进大学生进行自我价值修养。当代社会,教育价值观面临诸多挑战:一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流变性增强,价值取向多元化,行为方式多样化,而带来的后果就是,盲目崇拜、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等系列问题。在此情况下,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生个体价值觉醒、激发其价值观驱动力,就有赖于中华体育精神文化资源。中华体育精神中丰富的内涵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提供了价值标杆。而像李娜、姚明、刘翔、林丹等一些体育明星模范,更会激发大学生向榜样学习的决心和动力,锤炼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的价值体系。更可贵的是,不管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当代社会,中国体育人总是凭借坚强的意志、顽强的作风和不服输的革命精神,向不同时期的全中国各行各业的人传递正能量。“容国团的胜利曾使中国少年人手一拍,在这些少年中就涌现了郭跃华、蔡振华、江嘉良这样的一代英杰,使乒乓球运动号称中国的国球;中国女排的成就推动了中国排球运动的普及,很快就成为中国学校体育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之一。[8]”应该来说,中华体育精神所传递是价值正能量,感动和鼓舞了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们。所以说,中华体育精神文化是激励大学生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和源泉,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体育的历史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和积极的影响。中华体育精神中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和主张“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强调以“和”为中心的和睦、和谐、和平,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建立一个和平而美好世界的心声。积极开发和利用中华体育精神文化资源,并把它纳入高校体育教育、教材体系,是拓展和丰富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除在大学生体育课中传播中华体育精神文化的内容外,还应结合体育实践教学、专项训练等形式,把中华体育精神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把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编入教材,让其走进课堂,构建以“体育运动—体育文化—中华体育精神”为主线的集物、事、人、魂为一体的体育精神文化教育内容体系,使在校大学生提升激励志向、鼓舞精神、提升素养的独特魅力,使中华体育精神文化教育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优势特色。
体育运动是一种互动性和交流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它不仅包括个体、集体,甚至还有国家和民族。随着体育运动的大众化和生活化,越来越多的体育活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通过对多位大学生访谈和调查,许多大学生表示:“最让他们自豪和感动的是看到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披荆斩棘,勇夺桂冠,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想这种感情不仅使人趋于高尚,还会转化为推动一个国家发展强大的力量。个人和民族,拥有这样的感情,无疑是一种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敬仰为国争光中国健儿,体验中华体育文化历史,在提炼优质体育文化教育资源,并将体育文化资源与专业学习结合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高尚品质;通过中华体育文化的渗透,历史真实与现实理想的对话,让大学生树立更好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确保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向。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扬中华体育精神,增强中华体育精神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体现。体育精神的展现是人类通过体育运动对自身力量、智慧与进取心理等的一种升华[10]。体育精神的魅力在于能够产生较强的鼓舞力、感染力和征服力,从而成为指导和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最积极因素之一。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要大力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因而利用体育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教育,应该充分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和支持体育文化活动,包括政策导向,财政保障和社会动员,为大学生参与和参加体育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其次,学校是中华体育精神教育和传播的主阵地。学校应该把体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实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教育。把体育精神内涵、奥林匹克精神、体育名人等内容引入课堂教育,并组织学生对体育明星、世界冠军等进行访谈,了解世界冠军为国争光的奋斗历程,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怀;第三,以家庭为单位的家长可以通过陪同子女亲临体育比赛现场,观看奥运会,亚运会等具有影响力的大型赛事,让其身临其境、感同运动员的不拍挫折、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等精神品质;第四,以社区、农村基层组织等要充分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借助开展全民健身引导大学生建立一种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环境。
[1] 武学军.中华体育精神的儒家文化溯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0(2).
[2] 黄 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序言[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2008.
[3] 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4] 谢琼桓.中华体育精神是全民族的精神财富[J].求是,2000(21).
[5] 黄 莉.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来源[J].中国体育科技,2007(5).
[6] 李力研.野蛮的文明——体育的哲学宣言[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7] 胡小明.论中华体育精神的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3).
[8] 邹克宁,余文龙,刘 彤.当代体育明星崇拜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社会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31(4).
[9]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4).
[10]孙大光.中华体育精神与爱国主义[N].光明日报,2012-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