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文字复制比后检测的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规范探讨
——以2014年CSSCI“新闻学与出版学”期刊为例

2015-03-26 01:39丁明刚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收稿页码参考文献

■丁明刚

巢湖学院图书馆,安徽省巢湖市半汤路1号 238024

科技期刊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来稿进行文字复制比检测,能够有效遏制抄袭、剽窃、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为净化学术环境筑起新的防线。由于各刊对稿件文字复制比许可度不同,以及检测误差、稿源缺乏、关系用稿等原因,导致部分已发表论文文字复制率较高,出现了学术不端问题[1-3],对已发表论文进行文字复制比后检测因而成为当前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和机构职称评定、学位申请、课题验收、科研评奖等必不可少的环节。检测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期刊论文因刊物在收稿日期标注、参考文献标引、引证内容核准等方面存在着缺陷,难以据其确认或推断出文字复制的截止日期、标识和内容,导致无法准确地检测出文字复制比,影响了学术成果的合理评价和有效利用。因此,制定适于文字复制比检测的编辑出版规范,为文字复制比检测提供充分的保障,成为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按照学术规范的要求,文字复制应属学术引证行为,其引证性主要体现于时间性、呈显性和适中性。所谓时间性,是指文字复制行为发生于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并随着作者定稿而结束。呈显性,是指复制的文字必须在文本中清晰地展现出来,因而具有可视性、可查性。适中性,是指复制的文字量必须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并且为论证所必须[4]。本文从引证性的三个方面揭示出因编辑出版“不规范”所引发的文字复制比偏高的问题。从引证时间的揭示、引证文献的使用、引证内容的核查等方面提出规范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新举措,为文字复制比检测筑起更加有效的防范机制。

1 规范引证时间的揭示

论文创作中的文字复制主要表现为引用,它包括无需标引的重复使用和必须标引的合理引用两种情况。合理引用发生于特定的时间内,时间性成为文字复制的重要特征。对合理引用的文字复制现象进行检测,必须明确文字复制的终止日期,该日期也即作者终稿投出日期,合理引用于当日终止。文字复制比检测时,以该日为分界点,对此后出现的文字复制信息予以删除,即能基本上从时间维度内确定文字复制量。如果期刊论文未标注该日期,则会使检测者随意设置文字复制的时间结点[5],导致误检误判。这就要求期刊能够明确揭示这一时间点,给文字复制比后检测增设第一道保险。

1.1 刊物引证时间揭示的间接性与模糊性

论文发表时通常要标注“收稿日期”、“修回日期”、“修订日期”、“定稿日期”等。对2014年CSSCI收录的15种“新闻学与出版学”期刊排检发现,仅标注“收稿日期”的有《出版科学》,标注“收稿(日期)”和“修回(日期)”的有《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这几种“日期”有些表示编辑部对被登载论文终稿确定与接收的当日日期,有些则是作者稿件投出日期。前者非作者文字复制的截止日期,而后者却是。由于此类日期往往并非稿件寄送当日日期,也不能直接显示出寄稿周期,因而不足以据其推断出稿件文字复制的截止日期。鉴于刊物对这类日期认识与使用的不一致,为便于检测,以作者稿件投出日期作为“收稿/修回/定稿日期”的可以直接在文章首页或末页标注,以编辑部收稿当日日期作为“收稿/修回日期”的,还须针对稿件的不同载体和寄送方式予以进一步注明,即在“收稿(修回)日期”后作适当说明或者标注“稿件寄送类型码”,并在《稿约》中告之作者,以便检测时可以推算出其寄送周期,从时间上对被检出的文字复制进行取舍。

1.2 引证时间揭示的不确定性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当刊物将收稿当日日期定为“收稿/修回日期”时,作者论文引证截止日期则无法直接显现出来,这对于论文后检测的文字复制比是否存在着影响呢?为了弄清该问题,笔者随机选择了2014年某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第3期登载的10篇文章,通过某省学术文献鉴定中心进行文字复制比检测。经咨询,该刊规定载文的文字复制率<15%,逢双月20日出版,所有来稿只标“收稿日期”。为避免节假日对收稿的影响,所选文章所标的“收稿日期”均为工作日日期。假设不知该“收稿日期”是“作者投出稿件日期”还是“编辑部收稿当日日期”,也不知稿件的投出方式,分别按照这两种日期列出检测结果(见表 1)。

表1 2014年XXX学报第3期10篇文章收稿日期与后检测文字复制率情况统计

上表中,如果“收稿日期”是“作者投出稿件日期”,那么,它也是终稿文字复制的截止日期,该日期及其之前出现的文字复制现象在剔除了该文自身或一稿它发所引发的文字复制现象后,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其文字复制率。第3列数据中文章9、10的文字复制率分别为16.7%、18.4%,高于刊物规定的标准,超出部分的文字复制是由于作者在文章投出前引用了几篇新面世的文章,可能该刊未能测定出它们的文字复制率,尽管作者作了引证标识。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检测系统未能及时收录到比对文献所造成的。经了解,本期杂志主要是满足部分教职工评职称提交论文的需要,文章8、9、10的投稿日期距离杂志6月20日的出版日期期限较短,“仓促发稿”时作者投稿临近期内引用新文献的情况往往难以被检测出来,无论是作者的合理引证还是蓄意抄袭。

如果“收稿日期”是“编辑部收稿当日日期”,那么,除了作者发送电子稿或直接送稿到编辑部当日可以确定为终稿文字复制截止日之外,其它方式的投稿日期应早于编辑部收稿日期。经调查,我们不妨设定作者稿件投出日至编辑部收稿日的周期(T)分别是快递稿2日、平信稿4日、挂号稿7日,那么,作者投出稿件日期=编辑部收稿当日日期—(T—1),如上表第8、10、12列所示,这些日期就是终稿投出及文字复制截止的日期。假设作者在该日期及之前的引证文字可以被检测出来,那么,该引证率应该低于或等于以“编辑部收稿当日日期”作为引证终止日所检测出的文字复制率,检测结果验证了该推测。上表中,文章4的挂号稿的文字复制率为5.6%,低于以“编辑部收稿当日日期”为截止日期所检测出的7.8%的复制率,后者比前者多出的部分是由于作者引用了某书籍的内容,该内容恰巧也被某作者发表的某论文所部分引用,检测系统判前者引用了后者论文中的相关内容,显然,这种引用不属于被检测论文作者所为,应予剔除,即复制率应为5.6%。文章9、10的平信稿、挂号稿的文字复制率均低于以“编辑部收稿当日日期”为截止日期所检测出的复制率,且挂号稿比平信稿的文字复制率低些,是由于作者在文章投出前几日引用了几篇新面世的文章,未被用稿时及时检测到,按照平信稿、挂号稿投出日作为文字复制截止日检测,这些应有的引证信息则会被删除,而根据后检测,它们的复制率应该是16.7%、18.4%。

综上所述,当“收稿日期”不明时,上表中每篇文章第3、5、7列检测结果相同,这就可能会出现作者投稿临近期内的引证被漏检或者非作者引证被强加于作者的失误。由此可见,引证截止日期的确定对后检测中文字复制率存在着影响。为此,编辑部除了对初稿进行文字复制比检测外,还需在文章发表前再进行检测[1];对于后检测者,则必须设法确定作者稿件的投出日期,严格核查引证的时间及其内容,尽力做到准确取舍。

1.3 明确标注稿件投出日期及投送方式

(1)电子稿件 (electronic manuscript, 缩写为“E”)。一项对123种学术期刊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刊物通过电子邮件收稿[6]。15种“新闻学与出版学”期刊中除《新闻大学》和《当代传播》要求寄纸质稿外,其余杂志也都要求通过投稿系统或电子邮件投稿。因此,采用电子邮件或编辑系统接受稿件是当前科技期刊的普遍做法,这也决定了作者寄送稿件的主要方式。由于此类稿件终稿的寄送与收稿是瞬间完成的,因而当日日期便可作为稿件文字复制的截止日期。对于要求同时寄送电子稿和纸质稿的刊物,其所接受文章的文字复制截止日期及收稿日期也应以电子稿接受日期为准。这类电子版终稿可用“E”作代码,收稿、发表和出版时可标注为“收稿/修回/定稿日期:2014-01-12(电子稿)/2014-01-12(E)”。

(2)纸质稿件(papermanuscript)。 接受纸质稿件目前仍然是一些期刊唯一的或辅助的收稿形式,包括作者直送编辑部、邮寄、快递三种寄送形式。

作者直送稿件(paper manuscript author sent straight):部分作者直接送稿到编辑部时“收稿日期”记为当天日期,可用“PAS”(“paper author sent”的缩写)作代码,标注“收稿日期:2014-02-25(作者直送)/2014-02-25(PAS)”。当日日期便可作为文字复制的截止日期。

邮寄稿件(papermanuscriptmailed):通过邮局寄送的最终稿件,可用“PM”(“paper mailed”的缩写)作代码,标注“收稿日期:2014-02-25(邮寄稿)/2014-02-25(PM)”。由于纸质邮件包括平信邮寄或挂号邮寄,平信邮寄周期为2~5日,挂号邮寄周期为7天左右,这与作者稿件投出当日日期有着一定的日差。如果按照实际收件日期去标注“收稿(修回)日期”,则检测时文字复制截止日期需进行推算。由表1可知,由于邮件送达周期的非唯一性,使得推算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邮寄稿件的“收稿(修回)日期”应以寄出当日邮戳日期为准,以该日期作为作者投稿日期及文字复制截止日期。

快递稿件(papermanuscript expressed):通过快递送稿可用“PE”(“paper expressed”的缩写)作代码,标注“收稿日期:2014-04-16(快递稿)/2014-04-16(PE)”。快递投送周期一般为1~2天,以此来推算文字复制截止日期同样也有误差。因此,应以包裹上快递单的发件日期作为“收稿日期”,以该日期作为作者投稿日期及文字复制截止日期。

由上分析可见,确定作者引证终止日期最科学的依据是作者稿件投出日期,以此来确定文字复制的截止日期准确可靠。因此,论文编辑出版时标注的“收稿日期”等均应是作者投出终稿的日期,编辑部收稿时只要及时记下电子稿或作者直送稿的当日日期、纸质稿寄出当日的邮戳日期、快递稿的发件日期即可。同时,还需要提醒作者来稿时注明“稿件投出日期”。例如,2013年《研究生教育研究》杂志就在“征稿细则”中强调“稿件投出日期(注:重要,电子版与纸质文档均需注明)”[7],这种做法值得提倡。当然,为了避免将“收稿日期”等理解为编辑部接稿日期,建议将这几种日期统一命名为“终稿投出日期”,或同时依次标注“初稿投出日期,修改稿投出日期/修定稿投出日期”。

2 规范引证文献的使用

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简称“老《规则》”)规定参考文献必须以“参考文献表”列于文后,新颁布的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简称“新《规则》”)规定“引文参考文献可以集中著录在文后、书末或页下端”[8]。引证文献无论置于文章何处,都必须对其进行规范著录并对引证内容明确标识,才能进行有效检测,这无疑为文字复制比后检测增设了第二道保险,为引证文献源的核查提供了保障。通过对上述15种期刊的调查,发现在“参考文献”标引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1 正确规定引证文献的名称

“引证文献”通常称为“参考文献”,是文字复制比检测的主要对象。“引证文献”与“注释”有着严格的区别。参考文献是表明引文具体出处的;注释是对文章篇目、作者及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即释疑、举证、申说[9]。 目前,引证文献多以“参考文献”称呼,也有的称为“注释”。以上15种期刊中,仅标“参考文献”的有《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科技与出版》、《编辑之友》,仅标“注释”的有《出版科学》、《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编辑》、《新闻记者》、《现代传播》,同时标“参考文献”或“注释”的有《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当代传播》、《现代出版》、《新闻大学》,仅标“引用文献”的有《国际新闻界》。这些称呼中,大多数是引证文献,也有部分是用于注释的说明性文字或对文献的指示,有的刊物甚至将引证文献与注释文字统称“注释”混排在一起,如《新闻与传播研究》[10]。这些做法使得文字复制比检测时难以区分,易于造成检测障碍与误差。因此,用于引证的文献最好称为“引用文献”或“引证文献”,而用于解释、说明、指示等的非引证性文字及文献一律以“注释”称呼。

2.2 清晰呈现参考文献表

表”是进行文字复制比检测与核查的最重要依据,若此表陈列不当将会直接影响检测效果。检测实践表明,若“参考文献”作为文章标题出现,会使整个参考文献表产生出大量文字复制情况[11];同时,“参考文献表”的文献与其文中相应引证内容必须构成映射关系,文献列举应具有纯粹性和易识性。尽管15种刊物均具有文后“参考文献”表或“注释”表,但不少是将非引证文献与引证文献混排在一起;并且,在标注序号上,《新闻与传播研究》将引证文献和注释文字合在一起用“[1]、[2]…”列举,《新闻记者》、《当代传播》、《现代传播》用“①、②…”列举;《出版科学》、《中国编辑》、《中国出版》用“[1]、[2]…”列举“注释”,其中《中国出版》用“[1]、[2]…”分别列出“参考文献”与“注释”。这些做法不仅不符合有关规定和著录习惯,而且还易于造成文字复制比检测时难以区分。因此,引证文献应与注释性文献及其它文字采用不同类型的序号分开罗列。

2.3 引证内容必须标注引证文献的序号

文中引证文字与其文后标注的引证文献是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关系,只有明确建立起这种对应关系,才便于对其进行文字复制比检测。这种对应关系是通过将文中引证部分标注序号再在文末或当页将其引证文献列举出来予以揭示的。然而,部分杂志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标出相应的序号,如《现代出版》;也有的尽管在文中有标注,但不够全面,使得部分被检测出的复制文字因没有参考文献与之对应,或者找不到相应的参考文献,无法确定是否属于引用,导致可能或直接被判为“抄袭”。因此,文中所有的引证文字必须与引文参考文献对应一致,明确地为其标注序号,这是证明合理引证的必要条件。

2.4 用于引证的文献必须列举出来

现实中,部分科技期刊的参考文献缺失情况较为严重[12]。某些刊物为了节省版面,不要求作者列举参考文献,或者将作者原稿参考文献删减一部分,这种情况下,如果作者文中作了引证而文末或页脚没有列出或被删除了相应的参考文献,则文字复制比检测中,这些无“参考文献”的引证文字通常就会被检测为“文字复制”并直接判为“抄袭”。因此,文中所有引证文字必须在文末或页脚列出其出处文献,才能在检测时被正常地判为“引用”。

2.5 杜绝滥用非引证性文献

部分刊物规定论文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于是,作者便增加一些非必要性的引证文字并在文后列出相应的参考文献,也有作者未引证却随意列举出参考文献。不必要的引证文字增加了文字复制量,与其参考文献一起给检测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在人工核查时也可能“因文字复制率偏高或过高”而被判为学术不端行为受到制裁。因此,刊物采用文稿时,不必要的引用及其参考文献应予删除,不提倡、不要求作者增加不必要的引用及参考文献。

2.6 标注引证内容的具体页码

文字复制比检测核查引证内容时,通常要看其所在引证文献的具体页码,这就要求期刊在编辑出版时明确标注这种页码。由于老《规则》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等原因[13],以致于目前几乎没有哪种期刊能够完全这样做,大多数刊物标注了期刊论文的起止页码、报纸所在的版面、书籍所在的页码。上述15种期刊中,参考文献不标页码的仅有《新闻记者》,有的期刊论文不标页码而书籍却标注了页码,有的期刊论文标注了起讫页码而书籍未标注页码,有的期刊论文标注起讫页码且书籍也标注页码;绝大多数是一期杂志登载的文章中,对参考文献页码的标注非常随意,无论是同一篇文章还是不同的文章,要么有页码或没有页码,要么同一个参考文献表中有的有页码有的没有页码,这种情况在15种期刊中最为普遍。 仅有《出版科学》[9]、《现代出版》[14]部分文章的参考文献中出现了引证内容所在原始文献的具体页码。标注引证内容所属文献的具体页码,能够确保检测时迅速准确地对文字复制部分进行比对、核查与评判。参考文献通常标注报纸的版面和书籍的页码,而忽视对期刊引文具体页码的标注,这对文字复制检测显然不利。令人可喜的是,新《规则》已明确规定“引文参考文献的页码著录引用信息所在页”[8],可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2.7 引证文献著录项必须齐全、准确且规范

尽管《规则》明确规定了引证文献的著录要素及格式,以指导和促进学术期刊编排规范化,但不少刊物并未严格遵照执行,导致引证文献著录残缺及错误频现,表现为:引用文字不标注具体页码,或者期刊标注起迄页码或文字引用的页码而书籍不标注页码,或者书籍标注具体页码而期刊不标注页码,报纸不标注版面;不列出作者姓名;不列出被引文献的出版年;被引文献刊名错误[15-16]。这些将会直接影响检测成效。要么,因刊物的规定而带来的引证文献著录不规范将可能被检测系统判为“学术不端”而归咎于作者;要么,引证文献著录不规范将直接导致某些引证内容及其引证文献难以或无从核查而被判为“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参考文献著录的标题零容错”即为明证[11]。因此,尽管检测系统“对参考文献标题外的其他项宽松”[11],但从便于编辑、检测等核查考虑,引证文献也须如实、规范著录。

3 规范引证内容的核查

引证内容是通过参考文献揭示出来的。文字复制比检测中,许多被引用的网络文献、非公开出版物文献、会议文献、转引文献、数据库文献无从核查,加之参考文献列举不明、作者有意不列参考文献等,使得“引证”内容无法准确检测而导致漏判或过判。这种情况下,尽管参考文献使用不存在“公开性原则”,刊物还是应该提倡作者首选公开发表的文献[13],以确保参考文献能够准确核查到。同时,最有效的办法是请作者对其引证内容进行必要的解释与说明,难以查检到的参考文献应该要求作者提供原件或复印件。这些措施无疑会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字复制比检测的准确度,这对于来稿检测及发表后检测都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引用文献来源十分广泛,引用行为异常复杂,往往非有限的编辑学力和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所能完全核对出来,更何况目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收录的比对文献基本上是公开出版物[17],还没有收录图书、非英文的外文文献、非正式出版物、书法绘画作品等文献。这些文献是文字复制比检测的盲区,其内容若被引用,对于已发表文章的文字复制比检测无疑是个难点,悬而难决。如果刊物在文章未发表前对引证内容进行充分核查[18],尤其是对处于检测盲区内的出版物严格审核,力求无误,则无疑会为发表后的检测增添最为可靠的第三道保险,充分发挥出“信息把关人”的神圣职责,为净化学术作出独特的贡献。

4 结语

新闻学与出版学期刊是研究编辑出版规范与规律的主阵地。建立并执行适于文字复制比后检测的编辑出版规范,明确标注文稿投出日期、收稿日期及其寄送标识,规范参考文献的标引与使用,严格审核引证内容的必要与真实,不仅会使科技期刊办得更为规范和严谨,而且“举手之劳”可以使文字复制比后检测更为便利和有效,推动学术事业迈上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放.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刊登论文检测结果的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26):125-127.

[2]刘清海.学术不端医学论文中重复文字的分布[J].编辑学报,2010,22(5):447-449.

[3]李林.学术期刊论文出版后撤稿现象及防范措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624-626.

[4]朱大明.应注重参考文献引用的学术论证功能[J].科技与出版,2008(12):43-45.

[5]丁明刚.文字复制比检测的误区及其防范[J].出版广角,2015(1):95-97.

[6]林丽芳.数字时代学术期刊服务意识的转型[J].现代出版,2014(3):36-38.

[7]《研究生教育研究》编辑部.《研究生教育研究》征稿细则[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3):封三.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1-20.

[9]刘进.学术论文注释的功能及存在的问题[J].出版科学,2014,22(3):49-53.

[10]《新闻与传播研究》编辑部.本刊来稿格式及引文注释规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8):封三.

[11]谢文亮,李俊吉,张宜军.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误检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126-1129.

[12]王君学.试论学术论文中引用参考文献的缺失及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10(11):69-72.

[13]陈浩元,颜帅,郑进保,等.关于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若干问题的释疑[J].编辑学报,2011,23(2):109-113.

[14]莫曲波.试论我国数字版权市场交易机制的完善[J].现代出版,2014(3):29-32.

[15]陈志文.新媒体视域下我国出版物标识的分析与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4(7):109-112.

[16]张嘉燕,冯文全,杜明璋.我国高校特色化建设及战略措施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2):17-19.

[17]郑雨田.未发表文章与已发表文章内容重合度分析——以医学文章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894-897.

[18]罗杰,程春开,孙立杰,等.参考文献首页复印件对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编校质量影响的定量研究[J].编辑学报,2005,17(4):248-249.

猜你喜欢
收稿页码参考文献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and Fatigue Study of Steep Wave Risers Under Irregular Loads
CONTENTS OF 2020
感谢
The Muted Lover and the Singing Poet:Ekphrasis and Gender in the Canzoniere*
Consequences of early adverse rearing experience(EARE) on development: insights from non-human primate studies
Study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and its receptors
The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Trilingual Education in inghai
Phase selection rules for complex multi-component alloys with equiatomic or close-to-equiatomic compositions
A Presenting with Successful 131I Therapy of Thyroid Storm Accompanying Severe Hepatitis:a Case Repo
Overbased Calcium Sulfonate Detergent Technology Ov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