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华 贾彦丽 李芹
(滨州市中心医院 山东 滨州 256000)
现在医学模式医患关系浅论
孔令华 贾彦丽 李芹
(滨州市中心医院 山东 滨州 256000)
入冬之际,耳朵有恙,到某医院就诊。登记、办卡、挂号顺利之至,感叹现代医院流程之便捷,诊室外候诊间隙,与其他患者闲谈。其中一老年男性,约莫60岁左右年纪,儿女均成家立业,且小有成就,但都不在身边,每每与老伴发病,无论轻重,大都到这家三级医院就诊,其就诊之流畅、服务之便捷,使他多次受宠若惊,尤其是称谓,深有感触。引导护士每次都称呼"大爷",其夫人"阿姨",有时亲自引导其就诊、检查、取药,有时送至电梯门口,或将检查、检验报告取来交给其本人。其儿女不在身边,偶有嘘寒问暖,徒增牵挂,反而是每次生病就诊,对此种服务乐此不疲;对于医治水平,可能是专业关系,倒是缄言少语,但每次就诊,多能痊愈。
出差至某市,与同学聚会,席间说到毕业后各种体会,大都思绪万千、健谈不止。毕业后到医院工作的同学大都叹东叹西,反倒是那些进入学校、其他企业的同学混的可谓如日中天,有房、有车、有名头。大学时同寝室室友,毕业后进入一家县级医院工作,转科3年,在急诊科常驻,其所见所闻,可谓每天有故事。急诊科就诊的病人大多都比较急,家属心情焦虑,经常有家属这样知会医生∶"钱不是问题,只要看好病,保证病人安全,什么都能接受";稍显理智的家属∶"医生希望你尽快救人,我们就把命交给你了";也有严重离奇的∶"医生你就给我解决什么什么问题,其他疾病就不用管了"。或者"这么个小毛病,花了那么多钱怎么还没治好,抑或是"这么个小手术,一天花了多少多少"。也有强词夺理的∶"病人康复不了,留下啥毛病,别怨我再找你理论理论等等。医生不光得治对病,还的治对人。其中他见过一个茂名顶替的∶"医生,这是我老公,你可得把他治好了,他可是我家的顶梁柱",结果第二天又有人来找老公;也有离奇消失的∶一中年男子送父亲来就诊,抢救的功夫家属就没了踪影,无人签字,只能报告医务科备案。这名病人后来康复出院,院长亲自安排人、安排车送回家,送到家才发现,儿子游手好闲,无业游民一个。老伴也病,家庭十分拮据。
种种及上,病人对目前救治心态的大致可分为几类∶一、治疗及其他方面均满意的;二、对治疗满意,其他方面不满意。三、对治疗、其他均不满意的;四∶对治疗、其他无所谓的,好与不好关系不大。许多医生抱怨病人怎么那么那么多要求,而病人一方面∶"我来了,在你这里消费了,怎么没见什么效果,在超市买个气球还能听个响,在这里病情怎么没控制住呢?造成了医生工作如履薄冰,病人就诊忧心疑虑。社会上也产生了大量关于医护关系不和谐的流言等。凡此以上,此类关系众说纷纭,其复杂程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医护工作者方面考虑,病人就诊,首要解决的不一定就是疾病,很多情况下是心理、社会问题,甚至心理、社会问题地位越来越超越了治病本身。疾病本身已不再是病人自身的医疗问题,更多的牵涉了诸如其儿女、亲朋等更多健康需求者的其他要求,所以医生的工作要满足所有人的心理、社会需求,才能取得信任和理解。最常见的一些老年人住院,病情允许出院了,医师反复催促也不离院。因为在他的角度看来,出院了面临的还是独居、寂寞、生活疗养问题,甚至是经济成本问题。住院期间儿女成群,身边簇拥,嘘寒问暖,出院后儿女各自参加工作,鲜有人问津。这就是病人的心理问题,是我们的社会问题,也是医生诊治中越来越应该备加关注的问题。
从病人角度出发,医院不是消费场所,健康也不是轻易付出金钱就能划等号的东西。医学本身就是一种的科学,有能解决的问题,也有无法探究原因、彻底根治的疾病。将商品贸易中付出货币、获得等值商品或服务的观念应用于现在医疗模式,显然是一种不客观的行为。更有甚者对现在医疗保险分类管理、报销比例较低极度不满。相当一部分人更倾向于获得最高级别的医疗救治。拿最简单的输液来说,在我工作这家医院,病人都不愿意让年轻护理人员穿刺输液,其甚者,见到年轻医护人员,一脸的不屑,这无形当中增加彼此的隔阂。用时下最时髦的一句话说就是"那个爷爷不是从孙子做起",高层次的专家也有他的起点,再高的水平也得从基础开始。从医学角度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学习、传承、再提升的过程。个衷缘由都是由过高医疗健康需求与现实医疗资源不足之矛盾所诱发。
从整个社会来看,目前我国国民经济预算对医疗投入严重不足,与庞大的人口比例,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矛盾日益扩大。据有关资料显示∶2013年度,法国、德国、加拿大、挪威、荷兰等国家对医疗资源的总投入均超过GDP的10%,而美国该项支出高达17.7%,而我国对医疗事业的投资只有4.7%,且欧美等国家经济支柱庞大,健康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处于发展上升时期我国医疗制度、体制改革也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在现实中有许多关于此种关系的描述,学术型∶主动-被动型、指导-参与型、共同参与型等;最简单的描述有∶敌对关系、朋友关系、交易关系等。我觉得以上描述均不妥当,医生与病人的关系是在最明确的新的"医学-心理-社会"模式下共存的微妙关系,是一种与社会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特殊关系。从医患双方简单来看,医患关系沟通的桥梁就是信任,就是这一层薄冰。信任程度越高,冰层越厚,医师治疗越有主见,疗效可能越肯定;信任程度越低,就可能产生"小心翼翼,畏首畏尾"的情绪,医生与病人双方受害。
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管目前形式下医患关系如何紧张,如何不协调,对直接接触的双方来讲,都应该信任和包容。医疗资源或可不足,但医疗健康人人需要。希望见此文章的或医或患,在新的医疗改革浪潮中适应形式,正确面对角色,构建和谐、良好、共赢的医患关系。也希望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更加完善、成熟,满足大众人群的医疗需求,建立高度文明、健康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R197.323
B
1009-6019(2015)10-02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