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以长春大学学生为例

2015-03-25 13:23
长春大学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新生心理健康

周 婷

(长春大学 学生工作处,长春13002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不仅因为大学生研究取样较易实现,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是当今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承载着家庭和社会多重期望,承受着较大心理压力。而且大学阶段是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阶段,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如果不能很好的适应生活、学习、人际等方面的变化,极易产生各种心理危机。近年来大学生自残、自杀、伤人、杀人等校园安全事件屡见报端。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83 年起,精神疾病已超过传染病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首要原因[1]。所以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将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学校的安全稳定有重要意义。

1 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长春大学3681 名大一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施测3681 人,有效测试3644 人,有效率为98.99%。其中理工专业学生1318 人,文科专业学生465 人,艺术专业学生339 人,综合专业学生1522 人。

2 调查工具

2.1 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该量表共90 个题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睡眠、饮食等方面)十个因子,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即无=1,轻度=2,中度=3,重度=4,严重=5),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其中当因子分大于等于2 时,考虑筛选为异常因子。

2.2 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

该量表共64 个题目,两级评分,包括A 类学生、B 类学生、C 类学生三个维度。其中A 类学生:指可能存在心理异常,各种神经症、心理矛盾冲突激烈,明显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需要接受心理咨询来进一步确诊;B 类学生:指心理正常,但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尚可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可自愿决定是否接受心理咨询;C 类学生:无特殊问题,症状暂时不明显或已解除。

3 调查程序及数据处理

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由各学院心理辅导员担任主试,通过心理测试软件对学生进行调查,然后采用SPSS19.0 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4 调查结果

4.1 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

4.1.1 被测新生SCL-90 异常因子检出率

表1 新生异常因子检出率(单位:%)

由表1 可知,被测新生SCL-90 异常因子检出率为34.7%,其中理工类学生占13.4%,文科类学生占4.3%,艺术类学生占3.4%,综合类学生占13.6%。存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的学生人数比例相对较高。

4.1.2 被测新生心理问题等级评定

表2 新生心理问题等级评定(单位:%)

由表2 可知,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29.59%,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4.66%,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0.35%。

在轻度心理问题中,存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的学生较多;

在中度心理问题中,存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的学生较多;

在重度心理问题中,存在强迫症状、敌对的学生相对较多。

4.2 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测试结果

表3 新生UPI 测试因子检出率(单位:%)

由表3 可知,5.76%被筛选为A 类学生,即可能存在心理异常;1.48%的学生有自杀倾向。在A 类学生中,理工和综合类专业学生较多均占2.44%,文科和艺术类专业学生较少。在有自杀倾向的学生中,综合类专业学生最多,其次是理工专业学生,艺术专业学生最少。

5 分析与讨论

5.1 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分析

由表1 和表2 可知,被测新生SCL-90 异常因子检出率为34.7%,其中理工类学生占13.4%,文科类学生占4.3%,艺术类学生占3.4%,综合类学生占13.6%;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29.59%,中度占4.66%,重度占0.35%。存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的学生人数比例相对较高。这一结果与我国学者普遍研究结果较为一致,众多研究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问题心理与行为检出率在20%~35%之间[2]。在存在的主要心理症状方面,研究结果与王志学[3]、马蓉[4]等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90 后新生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大体相同。从这一研究结果来看,目前我国大学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几乎没有变化。这可能由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复杂,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大学生普遍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大学之前生活环境相对单一,生活内容几乎由父母包办代替,导致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对简单,适应环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差。当学生在新环境中面对新问题时,已有的认知结构不足以解决新问题,又不适应通过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来积极应对新变化,从而极易产生各种心理危机。

另外,大学生面临的主要成长环境和问题基本相似,所以产生的心理问题类型没有明显变化。大学生通过了激烈的高考,又投入到全新的大学生活中,一连串的挑战与压力使得他们应接不暇,很难得到心理的放松,所以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强迫症状;还有些学生由于离开了父母的呵护,摆脱了学习为主的环境,来到了一个张扬个性,注重能力的环境中,突然发现自己不知如何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不知如何推销自己、接纳他人,从而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敏感。

5.2 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测试结果分析

由表3 可知,5.76%的新生被筛选为A 类学生,即可能存在心理异常;1.48%的新生有自杀倾向。在A 类学生中,理工和综合类专业学生较多均占2.44%。在有自杀倾向的学生中,综合类专业学生最多,其次是理工专业学生,艺术专业学生最少。而我国学者王志学[3](2011)和罗小兰[5](2013)的研究显示被筛选为A 类学生的比例均为10.5%,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的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在自杀倾向方面,本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并无较大差异。自杀倾向往往指个体体验不到生活的意义,缺少必要的社会支持,多与个体的认知因素有关[6,7]。90 后大学生自主独立、思维活跃,当遇到危机事件的时候,往往能够较快转变认知角度,所以较少产生自杀念头。另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应对消极情绪和事件的方法,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自杀倾向的产生。

6 建议与对策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学新生中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存在某方面心理症状或心理问题,这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绝不是学生个人或学校单方面的工作,而是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本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为此,本研究将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四方面提出一些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建议。

6.1 社会方面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祖国未来的繁荣和稳定,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另外,通过新闻媒体等途径加大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和正确认识,对各种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突发事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解释,将对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6.2 学校方面

各高校应根据学生总数引进相应数量的专业心理教师,并鼓励心理教师通过培训、督导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各高校还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了解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以及如何寻求心理援助。学校心理机构还应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或心理排查,建立心理档案,并对筛选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进一步干预或转介。学校心理咨询是解决学生心理困惑的主要途径,心理老师要注意提高心理诊断的准确性和心理咨询的有效性,努力为学生提供心理帮扶。另外,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校园文化活动,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6.3 家庭方面

家长应通过网络、书籍、电视、培训等途径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子女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学会与孩子做朋友,努力与子女建立积极的双向沟通关系,多给予正向引导,尽量避免单向的指责、训斥和抱怨。这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6.2 个体方面

大学生应该通过网络、图书、讲座等多种形式了解大学生情感、人际、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运用科学方法更好地指导自己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另外,大学生还应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当遇到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时,积极寻求各方面的社会支持,尤其是在必要时学会求助于学校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解决问题。

[1] 郭卜乐.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EB/OL].http:∥www.chinapsy.net/view-8090.html,2004-03-08.

[2] 陈顺森,陈春玉.近20 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迁[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6-101.

[3] 王志学.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20(4):17-19.

[4] 马蓉,刘晓军,叶信宇.基于SCL-90 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33(4):55-58.

[5] 罗小兰,刘天月.山西省某师范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2):1511-1512.

[6] 刘智勍,李雅,冯嘉颖,等.大学生自杀意念与领悟社会支持相关度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89-91.

[7] 梁瑛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与干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新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重获新生 庇佑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