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花
【摘要】高中文言文因其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又因传统教学方式的刻板,学生内心具有畏难情绪,导致在课堂上失去参与的热情。本文意图在文言文课堂上通过运用影视作品、变化教学方式、师生角色换演等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关键词】有效参与;学生兴趣;激发兴趣;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师表演的再精彩,都如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涟漪,终将失去语文教学的神韵。而高中文言文教学,因其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学生课堂参与的匮乏感尤为明显。那么,要想在高中文言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必须了解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的原因。
客观分析:因文言文距离我们的时代比较久远,与现代语言的习惯出入比较大,又因文言文具有言辞简洁、意蕴丰富的特点,这就使文言文阅读不能像阅读现代汉语那样一目了然,而在考查上,却又占据了一定比例的分值,所以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会滋生畏难情绪。而教学课堂的沉闷,便是学生畏难心理最明显的体现。再者,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偏重工具性而缺乏人文性,更具有功利性,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字、词、句及课文的翻译和背诵,学生变成只会机械背诵应付基础考查的机器。久而久之,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就漠视了学生参与思考的环节,而学生也习惯了只管记笔记,没有思考、没有分析、没有参与的课堂,最终导致学生丧失语言表达能力,而这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就失去了语文教育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提出需要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凸显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者的有效参与,教学要融入学生个体思维,实现知识的个体性的要求。所以,在教学高中文言文时教师要着力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深入文本的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要“授人以渔”,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为任何学习只有自身具有了参与的热情,才能激发深入研究的潜能,才能孕育更辉煌的成果。
一、运用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叶澜教授说:“让学生快乐、努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让学生思考,不断感受到挑战。”因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摒弃刻板枯燥的教学方式,可以借助影视传媒在视觉冲击上的优势,赶走学生的瞌睡,赶走课堂的沉闷,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神经,积极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中。
在初次教授断句内容时,就要深谙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和排斥情绪,就学生而言,断好句的文言文尚且不想阅读,更何况是还要自己断句的呢?所以,如果已经因教学的功利性而毁了学生的认知观的话,那么,在初次接触文言文断句时,就不能再将学生推入厌烦的境地。
因此,我在教学断句内容时,先播放了周星驰主演的《九品芝麻官》中知县“包龙星”与反叛代表“方唐镜”在公堂上对案件辩论的视频,内容是这样的:“本人林大福将大树街石屋租于恩人黄老十一家未能报恩万一不交租亦可收回黄公年租银两三十万不能转租别人立此为据本人儿孙不得有违”。很明显,这就是断句的技巧,双方不同的断句方式,得出的结果是天壤之别。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就轻易地了解断句的作用。另外,视频中在善恶对决时正面人物智慧的断句令人产生反击的快感,给学生带来情绪上的冲击,一下子就激起学生的兴趣。
接下去的课堂教学我根本不需要费力气,而学生的参与热情就高涨了,高效轻松地就完成了断句的教学任务。因为学生在观看了视频之后,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表达出自己对视频中文段的断句的理解,甚至学生最后都得出了合理断句对意思表达的重要性的一致肯定。此时我再将准备好的几个文段让他们练习,学生会凭着语感进行断句,一定会有不同的地方,在热情高涨下,学生并不需要教师的反复引导,势必就会与异于自己的同学进行讨论或者辩论,孰对孰错,一些规律也会自然就清晰了。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规律,教师再适当引导学生注意遗漏的规律,帮助学生补充完整。而整个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只是起到合并同类项的作用,那便是最有效的文言文教学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则尤其不可容忍。”我也反思,如果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只知道灌输学生方法规律,让其陷入死记硬背的境地,而不想办法促激学生思维的迸发,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那么就真正是所谓的误人子弟了。
二、变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叶澜教授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任何一堂课都不应该是备课笔记的套演,而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智慧火花的及时碰撞。如果课堂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么,教师应该适时地变化教学方式。因为,只有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当被学生定位是晦涩乏味的文言文遇上夏日炎热烦闷的下午第一课,可想而知,学生的兴趣是恹恹的。如果教师依然在“不放心”的心理作用下,抱着文言文的文本逐字逐句进行翻译,会更有催眠的效果。往往会有这样的表象:学生的笔在记,思维却是空白的。而这就是“累死老师,困死学生”的不明智的做法。
于是看着满脸不耐的学生,我告诉他们:这节课要做游戏,我将圈出文本中的重点字(教师刻意找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原则便是宁缺毋滥),学生分组找出曾经学过或见过的含有这些字的句子,当然要明确表示,有物质的奖励。这样更能刺激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顿时来劲了,分组讨论进行罗列,查找以前的书本和做过的习题,忙的不亦乐乎。在规定的时间内,各组都派出代表到黑板上写出本组找到的句子并进行了解释,还附带了出处。效果远远超出我设想好的预期。看着学生因智慧的闪现而激动的面庞,深有感促。叶圣陶先生说的“自己摸索得来比向别人学更重要”这句话的真理性。通过学生们协作得出的总结,难道不会比教师磨破嘴皮强行灌输的记得牢吗?
当然,物质奖励是一定要兑现的,有时是获胜组每人得到一根笔芯。获胜的学生那神气便是不一样的了,感觉双眼都是炯炯有神的。其实真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来看待高中生,他们实际上也只是个子高点的孩子,一根笔芯就能乐半天,不是因为多么的值钱,仅仅是得到了肯定与赞赏,所以教师不能吝啬赞扬。有时,根本是临时起意,我就用几张白纸作为奖励,当然会得到学生充满笑意的唏嘘。实质上,学生根本不在乎物质的贵重,而是让他们在文言文的课堂上得到了成就感,那么,自然就会有参与课堂的热情了。
三、师生角色换演,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叶圣陶说:“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绝对的主导性地位就形成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学生逐渐产生依赖性,懈怠于思考,失去课堂参与的热情。这便要求教师懂得在课堂上放手,可以尝试师生角色换演,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文言文的文本疏通是必要的,但采取费时费力却难以理解的传统方式,只会让教师为了节约时间而自己逐条分析,学生做听众和记录员,不甚理解。硬生生把古代文学的美韵都泯灭了,这是对古典文化的摧残。长此以往,在文言文梳理的课堂上,学生也就游离于教学中心之外了,还何谈让其参与教学呢?而只有学生肯说,才能发现问题,教师才能找出策略解决问题,才能达到知识的巩固。所以,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千万不能为了追求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的参与度,要明白有“舍”才有“得”。
不妨在文本梳理时,师生之间进行角色换演。有时教师设置一些环节,故意出错,教师应该会有此感受:学生对教师偶尔的出错会有种莫名的纠错的亢奋之情。而这也不失为一种激励学生参与课堂的良策。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会乐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在互相讨论教师对错时甚至会有更加意料之外的深层次的理解。
长久如此训练,我想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做回“小老师”也不再是天方夜谭的事。选定一个学生,教师之前不声张地指导学生做好相应的课前预习工作,让其借助参考资料,再将平时教师的备课思路告知学生,并且给予他充分的准备时间和绝对的信任。试想某天讲台上换了平时坐在自己身边的同学执教,还会有课堂气氛沉闷的说法吗?执教的学生会带着其他学生的羡慕与钦佩的眼光,自信满满,侃侃而谈。其他学生也会有跃跃欲试的热情。而且在这样真正平等的课堂上,学生之间会少去很多的拘束,质疑、答疑、分析、争论、结疑,热闹非凡却不会脱离教学内容。所以,下次无论是执教的还是参与的学生,为了在课堂上双方的辩论中取胜,一定会做足了课前的准备工作,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热情就不会冷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缺少了学生的参与,课堂便是了无生趣的,学生也终将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而兴趣却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方法。所以,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要拘泥传统,要勇于创新,善于尝试,更要见招拆招,寻找最适合学生当时状态的招数,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陈莲丽.课堂有效参与[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
[2]熊梅.高效课堂[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
[3]张磊,赵亚霞,彭瑶定.有效的课堂管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5]何旭明.学习兴趣的唤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