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光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代王湾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言律诗,最早见于唐代芮挺章选的《国秀集》,原题为《次北固山下作》。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目改为《江南意》,内容上也有变动:“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此番初中语文教材课文选篇依据出于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版本。
一、教师自主、充分、透彻地解读案头文本
第一,审题意。作者停留在镇江北固山下,此为旅途中的一站,是暂时栖居之所,点明游子的背景。
第二,理脉络。判定作者的定位,是舟行水上的所见所感:远望青山,驿路消逝在青山之外,行舟水上,眼前呈现的是一派碧绿的江水。首联的视角由远而近,写出江南青山绿水的一片青绿景象。颔联,是工整的对仗句。写出因潮水平满而两岸视野开阔、因顺风和畅而一帆高悬,传递出一种气顺通达、风景宜好的状态。诗句妙处在于既有前因后果的逻辑联系,又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潮平两岸阔”的风平浪静、平野开阔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颈联,描绘出旭日东升的明丽景致:一轮朝阳从海面上冉冉升起,渐渐褪去了残夜的阴影;大江两岸泛出略微的春意,在旧年中孕育出新春的气息。这两句诗异曲同工,从空间的变化和季节的推衍都反映出辞旧迎新的景象,富含哲理。尾联,触景生情,见天空掠过北飞的大雁,引起对故乡的思念。
第三,细品写法。北固山北临长江,石壁嵯峨,风景绝佳,号称“天下第一江山。”“悬”字用得精妙。表层义是悬挂,其隐含义:牵念,心如风筝悬在空中一样;孤,与“一帆”照应。望见大江茫茫的开阔水面的广远之景,易引发思远心情。如晚唐赵嘏的《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影依稀似去年。
第四,深化背景的凸显。王湾是洛阳人,属于初盛唐时期的北方诗人群体。被玄宗誉为“一代词宗”的宰相在理政的同时,在京都与北方诗人群体唱和交游,受其提携的诗人有王湾在内。这些北地诗人的作品风格虽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带有北方独特气质的的豪放壮阔的情怀。所以本诗所体现的阔境,是作者的主流风格。
第五,设疑造思。如何理解首联的隐含思乡之意?流水意象有阻隔和绵绵不尽的意思,所以往往与离别的愁情有关。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如何发现首尾呼应的脉络?第一句,开头用字“客”;最后一句,结尾用字“边”,奠定整体的空间格局——横向结构和心域格局(心理空间),即孤独的异地游子(到此一游)——纵向结构。
二、找准路径,咬文嚼字,得出结论
1抓住关键,游子心理
审题,次:停泊,路途中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矗立。跳读(速读——为解决问题):找出或明或暗的思乡线索词句+景物映衬的合理佐证,如:客、外、绿水(漂泊在外)、一帆悬、残夜(含淡淡的感伤)、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抒思乡之情)。
2选择一种合适的教学模式
老课力求新教,如:物境美·理趣美之两个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设定,突出主线,旁枝删减,板块清晰,一节课下来,能检测出对教学重难点突破的效果。
学会提问:残夜中看见归雁,为什么?[新颖的问题]早晨思乡与黄昏思乡的不同?多元思考:为什么是淡淡的乡愁?[个性化理解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质疑的方式解决问题,可留下较深的印象。如:风正,指的是顺风,因风力不大,所以帆才能悬挂着。景物宜人,也能淡化作者的愁情。残夜,是指夜将尽时分,太阳正从东方升起,光明渐渐驱散黑夜,作者心境也随之开朗。旧年:指过去的一年未尽,春之气息却已到,初春开启新的一年,但作者仍是北方游子的身份,岂不让人有几许感伤?乡书即家书,诗人托书于归雁,想寄给洛阳家中一封信以报平安。注:旧谓鸿雁可传递书信。
学生提出的问题看似简单,但这是他们自己感到的疑难处,必须经过探究才能自主解决,这点空间教师应留给学生,而不能越俎代庖。
三、“倒嚼甘蔗法”教学《次北固山下》
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再现”文本,更在于“重组”建构,课堂教学不必刻板地按照文本原有的结构和思路来实施教学,课堂教学的思路完全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进行重构,一言以蔽之,即首先探析文本的思路、结构,其次去适度重构文本的教学结构。
用“倒嚼甘蔗法”教学《次北固山下》,作者设计了以江水为主要线索的《次北固山》教学简案:
情境(江山)——墨客(名诗词)——设想:游子到此所感,知人论世(王湾生平介绍,洛阳人,进士)。首联:如何突出主线?“青山绿水”生态环境;颔联:如何突出主线?潮水平满的想象力;颈联:如何突出主线?望极到天涯,自然引想象(物理发现);尾联:如何突出主线?江上望大雁的特殊心理。
《次北固山》教学简案设计思路:首先,个性化——从江水切入;其次,“穿行在字里行间”的文本细读理论支撑——从字词中找出中心线索:水、潮、海、江,都与江水有关;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江水的留白,烘云托月:古人画画,画云彩不画月亮,但云层的中间留有圆的空白,以暗示月的形象。所以,烘云托月的写法,反而能引发想象,弥合空白。
四、《次北固山下》不同版本之比较
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殷璠改王湾《次北固山下》为《江南意》: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教师可留些空间给学生思考,就会发现,从相同点来看,两篇写作的时间、空间相同;从不同点来看,前篇突出景物、哲理与思乡,后篇结构朴实,出以自然;从读者偏好来看,可能大多数人会偏向前篇,而也有一部分人会觉得后篇更好,因为它明白顺畅。这在课堂活动中,正好可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发展个性,是训练学生主体角色的较好课堂练习内容。
总之,对于初中语文课堂的定篇文本《次北固山下》,从教师备课的透彻解读文本到课堂教学的策略转化与跟进,当精益求精,更上台阶,使经典诗歌的文本解析在与动态课堂的联系中不断焕发出新意,而这也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有效传承古典文化的责任。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1001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