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祥
【关键词】 历史教学;史料;作用;运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3—0112—01
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构建关于过去人事的论述。史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史料的运用,即是确立史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认识各种历史材料如何被运用于过去的重建。因此,历史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一、运用史料,以趣引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重视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必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由此产生积极的课堂氛围。
如,在讲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课时,教师可先介绍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它已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舍生忘死,英勇作战,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志愿军功臣,被作家魏巍称为“最可爱的人”,这一称呼并成为志愿军的代名词沿用至今。经过这样的讲授后,学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的原因及经过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抗美援朝的经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显然这一教学目标还没有完成。对于这一教学内容,我通过放映幻灯片介绍邱少云的史料和图片,让学生了解邱少云的英雄事迹。这样学生就能够直观地感受英雄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的意志,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把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通过讨论,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这样,使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的升华,课堂既生动有趣又不乏思维深刻性。
二、运用史料,培养能力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在史料教学和训练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外,还必须把学生的思维激活,把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授之以渔”;还要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一把掌握材料解析题的钥匙,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例如,中学生对漫画作品兴趣浓厚,我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历史漫画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20年代的国际关系》一节中有一幅“一战后德国、英法和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漫画。
首先,我针对漫画,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提出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图中显示英、法、德和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分别是怎样的?2.这说明了怎样的历史事件?3.图中所指的核心问题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可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找准材料(漫画)的关键词。如时间关键词:战争时、战后;空间关键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历史名词:贷款、偿还、赔款,以及图中箭头所示方向等。
其次,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将史料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简单而言,就是“知识回位”。通过对一战结果、一战对四国产生影响的分析、思考,归纳出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就是美国利用战争大发横财,是最大的债权国。
再次,让学生构思作答,进行史论结合的口头或文字评述。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锻炼了学生动脑的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运用史料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对史料的运用一要有所选择,二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几题几问,问题之间要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应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
2.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精心设问,进行学法指导;学生必须动脑、动口、动手,学会方法,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教师在设问时,要有适当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提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或能促进知识迁移,或能促使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切忌提问的问题太难,当然也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兴趣。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