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的当代中国旅游地理创新探索

2015-03-24 15:24杨载田邱国锋何清华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旅游地理文明旅游

杨载田, 邱国锋, 何清华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的当代中国旅游地理创新探索

杨载田1,3, 邱国锋2, 何清华3

( 1.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9;2.广东嘉应学院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广东 梅州 510000;3.衡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湖南 衡阳 421008)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中国人民的最大追求和奋斗目标.一直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的中国旅游地理,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为其教材建设的主体内容之一.该文结合《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版)创新实际,仅就中国旅游地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及其构架进行了探索.参9.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教学内容构建;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创新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特别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是我们党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布局,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家庭还是学校,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应尽其所能,积极参与,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家园[1].作为肩负着对高等院校学生进行生态文明专业教育和对广大人民大众进行生态文明普及教育的中国旅游地理,理所当然应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主体研究内容.结合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版[2]改革创新进行初步探索.

1 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在中国旅游地理教育中的地位

1.1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相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明确到2020年要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并以此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只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所绘就出中国通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诗意蓝图,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路径.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对全人类文明建设的自觉担当.当前摆在人类面前的诸如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难题,危及到整个人类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保护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愿景.同时,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种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率先抢占以绿色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赢得新的发展主动权.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为“我们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是我们和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

1.2 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任重道远

回顾人类发生发展的历史,人类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产物.人类产生后便不断向环境索取自然资源,以获取自身的发展,便产生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原始社会时期,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农业时期,人类基本上与其自然界和谐相处;工业时期,人类对自然进行征服,无止境索取,遭受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而且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自然界的报复接连不断,越演越烈,诸如大气污染、森林破坏、荒漠化扩展、水资源危机、环境越来越恶化,历史上重大公害事件不断出现,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文明时期人类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中国传统文明有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理念,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万物一体”、佛家的“和谐共生”等,都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渊源.中国的工业时期比西方发达国家来得较晚,但给其自然生态环境仍然带来了巨大冲击和破坏.尤其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几十年来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同时也使中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十分严重的挑战.诸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酸性、盐渍化和耕地减少,河流断流,湖泊退化,地下水位下降,冰川后退,湿地破坏,海洋生态恶化,森林生态功能退化,珍奇野生动物面临灭绝威胁,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矿产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破坏等,都有范围扩大、程度加剧、危害加重之趋势.尽管中国共产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予以创新阐述,并且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制度和措施上的力度也很大,但要真正建设成为一个生态文明中国,还任重道远,仍需付出极大的艰辛.

1.3 中国旅游地理肩负着生态文明专业教育和生态普及教育的双重使命

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2014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指出,人类必须自觉的与自然友好相处,人类必须与生态的发展平衡共进,应该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平衡,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坚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平衡,将生态环境修复作为重大基础工程来抓,同时积极营造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风尚;坚持开发资源与节约资源的平衡,形成严格的制度规范、有效的治理体系,严格的法律约束,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和低碳产业.这里的所谓必须、树立、努力、坚持,都是一种理念和意识,而其制度规范法律约束,即为路径,其目标结果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其生态文明建设,外置于“青山绿水”、“秀美山川”的美丽中国,内显于民众理念、意识和价值观,乃至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但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指引,再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既需要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转变观念,进行制度建设.也需要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也就需要通过系统的生态文明专业教育和大众普及教育,既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和执行者,也培养具有生态善美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4]的合格公民.实践表明,中国旅游地理既是地理旅游类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各院校跨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程,还是经济、管理、外语等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而且普遍受到欢迎,教育教学效果好.事实证明,中国旅游地理肩负着生态文明专业教育和大众普及教育的双重使命,应该强化其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教育内容体系建设.

2 中国旅游地理生态文明建设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实践

纵观目前的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各个版本,都或多或少有生态文明建设及其生态旅游的内容,但均还不够,有待构建适应时代需求而科学的教学体系.我们主编,科学出版社于2014年8月出版的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版进行了大胆尝试,也就是探索性的建设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文明教学内容体系.

2.1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系统

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版承接第三版体例体系内容,仍然由三篇14章构成.上篇为中国旅游地理基础,共2章;中篇为中国旅游地理总论,对中国旅游资源、环境、资源产品、区划及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分述,共4章;下篇为中国的八大旅游协作区及其所属34个旅游省进行论述,共八章,每章之后有一个技术技能训练的实战演练.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就穿插在各章各节和章后的实践演练知识板块中,在上篇中国旅游地理基础中就有环境在旅游体系中的地位及与其他要素的联系,环境调研、旅游环境、评价与规划等内容.在中篇中国旅游地理总论中有中国的旅游环境特征,中国的旅游环境问题及保护,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专章专节的论述,并有“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旅游发展中国传统的堪舆学(风水学)与环境,中国南北居住与环境的关系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应实践演练内容.在下篇的8大旅游分区中对各区及其各旅游省都有其旅游资源与环境、旅游开发与规划的相应环节论述,在各旅游省的主要旅游区建设中,有着生态文明建设省、生态旅游城市、生态旅游区、蓝色海滨旅游带,以及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景区景点、魅力旅游湿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和世界地质公园、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地等高品味等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2.2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倡导者和践行者典范教学内容体系

由于现代旅游业的综合性特点,涉及的部门和行业很多,需要有政府统一领导和全方位协调.由此,国家旅游局直属于国务院领导,各级政府也有一名副职主管,尤其是省一级不仅有一名副省长主管,有的省长、省委书记也积极参与策划与督导.生态旅游及其相关属于生态旅游性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各级各类遗产地、水利风景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所开展的旅游活动,要求高、难度大,更需要政府主导及有关主管领导的全力支持,同时也需要有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以及具有精熟技术技能实践能力的学者参与规划和设计.故而本教材精选了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倡导者、践行者典范及其相关成果.如上海市长谈东方明珠电视塔的旅游规模开发;湖南原省委书记(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构建湘西州吉首矮寨大悬索桥旅游景观;湖南原省长(现任省委书记)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以及湖南现任省长构建“记得住乡愁”的未来长沙.中国著名旅游学家、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教授所策划的生态旅游项目最多[7]也最具影响.本版本教材也精选了“专家谈自然回归”、“专家谈吉林省的文化旅游开发”、“专家谈新疆巴州与库尔德市的深度旅游开发”等数例,极富启迪性.被中国旅游界公认的中国“游圣”的徐霞客,毕生从事祖国的科学地理考察事业,“其行不从官道,但有名胜,辄迂回屈曲以寻之”[8].主要以步行的方式,其足迹遍布其时的大半个中国,也是一位公认的古代生态旅游的伟大践行者[9],故而在第一章的实践演练中就以“旅游行家徐霞客与中国旅游日”为题,对徐霞客其人、其事、其文、其精神进行简要论述,从而使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学有典型、行有典范.

2.3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典案例体系

案例教学是当代被广泛采用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可以使学生通过理实存在的事实案例,进行创新思维的开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强调,为培养类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要积极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旅游地理教材的主线、中国旅游作为中国现代旅游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构建一个科学实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学经典案例系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情感和科学价值观.故而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版除生态文明建设倡导者、践行者的哪些典型案例外,在每一章章后的实践演练中精选了诸如“深圳世界之窗——打造中国第一旅游品牌”、“北京四合院与胡同游”、“岳阳构建中华山水最美十字飘带——高铁(武广)加游轮(长江)城市联盟”等生态旅游创新案例;“强化上海都市旅游的理论实践”、“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筹谋大香格里拉”等生态旅游目的地创新案例;“走进神秘的茅台酒祭酒节”、“经典旅行考察线路的设计——内蒙古自然人文风光的高度浓缩”、“CCTV-4大型田播节目——远方的方”,以及“中国人传统颜色观”、“旗袍与中山装风韵”,迅速兴起的旅游等名具不同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经典案例.即使一个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版的封面和封底,也是由国家旅游局命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县、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共同评审出的“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并被誉称为“中国最美乡村”和“最后的香格里拉”、江西婺源县的“山水型”徽式古村镇典范可以说全书里里外外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经典案例,充满着浓烈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3 余 论

生态文明建设及其所涉及的生态理念、生态意识、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消费、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生态科技、生态制度,以及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旅游等要素,共同形成一个内涵丰富而复杂的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万众一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进而建成富强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之际,加强生态文明及其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播,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共识,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氛围.提高广大人民大众的生态文明素质,并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尤显重要而紧迫.中国旅游地理属于使用对象较广的一门高校教材,应该主动承担这方面的使命,我们在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版建设中进行大胆创新实践.但望一石激起千层浪,在21世界高校新一轮的教材建设,共同探索,努力实践,已构建更加完善的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建设的生态文明教学内容体系.

[1] 新华社北京专电.2014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贵阳共识》[N].光明日报,2014-1-3(3). Xinhua Beijing. Guiyang International Forum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uiyang consensus” Guangming Daily [N]. GuangMing Daily,2014-1-3(3).

[2] 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第四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YANG Zai-tian. Chinese Tourism Geography(Fourth Edition) [M]. Beijing:Science Press,2014.

[3]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连续之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光明日报,2014-7-11(7).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series important speech reader for nine. Green mountains and rivers is the gold and silver mines -- on the effort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Guangming Daily,2014-7-11(7).

[4] 高吉春,张林波,潘英姿.21世纪生态发展战略[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 GAO Ji-chun,ZHANG Lin-bo.Pan ying-zi.21 century ecological development strategy [M]. Guiyang:Gui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1.

[5] 唐彩玲.生态旅游与生态道德教育邹议[J].旅游纵览,2013,(6):175. TANG Cai-ling.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tourism and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J].Tourism overview ,2013,(6):175.

[6] 杨载田.高校公选课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建设探索[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141-145. YANG Zai-tian. The explore on Chinese tourism geograph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J]. 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6,(1):141-145.

[7] 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WEI Xiao-a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 research [M]. Beijing:China Tourism Press,2002.

[8] 徐弘祖(褚绍唐 吴应寿整理)徐霞客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XU Hong-zu(ZHU Shao-tang,WU Ying-shou finishing) .The travels of Xu Xiake [M].Shanghai:Shanghai rarebooks publishing house,1990.[9] 杨载田.徐学研究纵横[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YANG Zai-tian.XU Xue Study on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M].Chengdu: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ress, 2014.

Biography:YANG Zai-tian,male, born in 1944, Professor, specialized in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征稿启事

本刊为国内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季刊,刊号为CN43-1522/Q),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本刊力主立足湖南,面向全国,反映相关高校教育与科技的新成果,及相关专业领域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和新经验,突出实用性、理论指导性,为湖南生态事业发展、科技进步提供交流平台.为办好学报,提高期刊编排质量,全面执行编排规范,特制定如下稿约:

1.文摘务求论点明确、文字精炼、数据可靠.文章通过电子信箱投稿(不收纸质稿件).文中图表必须使用三线表,注明图表序、图表题并翻译,图、表一般不超过5个.图、表均应放在有关文字说明附近.

2.文稿应依次包括:文题、作者署名、作者单位(包括单位名称,所在省、市、邮编),英文翻译(包括英文标题、汉语拼音的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内容摘要、关键词),中文摘要(用第三人称写,200字左右),关键词(3~8个),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正文,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基金项目,参考文献.英文文章则对照翻译成中文.

3.作者简介及其基金项目介绍可在篇首页地脚处标出第一作者的姓名、性别、出生年、籍贯(所在省、市或县)、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等并翻译.基金项目指文章资助背景,如属于国家或省部级资助基金的项目,并请注明编号,如是多项目基金应同时列出.

4.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列出的参考文献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公开刊物上的文献.参考文献表中的序号要按中文中引用文献的标注序号进行著录,序号外加方括号.其顺序依次为:序号、作者(译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用英文单字母方式标识: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A-专著或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出版地(著作)、出版者、出版年或刊期(卷号)、起止页码并翻译.

示例:

[1] 龙 玲.近代长沙的城市变迁与发展研究 [D].长沙:湖南大学,2005. Long Ling.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of modern Changsha city[D]. Changsha:Hunan University, 2005.

[2] 尧 舜.湖南大辞典 [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YAO Shun.Dictionary of Hunan [M].Beijing:Xinhua press,1995.

[3] 邓小飞.室内绿化布置 [J].湖南林业,2003,19(10):9-11. DENG Xiao-fei.Interior green layout[J]. Hunan forestry, 2003,19(10):9-11.

[4] 中国科学院.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14. CAS. 2014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R].Beijing:Chinese Science Press,2014.

[5] GB/T 50329—2012,木结构试验方法标准[S]. GB/T 50329-2012,Timberwork test method standard[S].

本稿约希望作者支持协助.来稿不符合规范要求者,先退请作者修改或补充,然后再进行审理.编辑部有权按照新规范对稿件作适当修改,不同意者请事先申明.

5.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等,在中国知网、维普网等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已一并支付.作者使用版权费与稿酬自动抵付样刊费用,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

6.湖南生态科学学报联系电话:0734-8591122,E-mail:2514634782@qq.com

7.请勿一稿多投;限于人手,编辑部概不退稿;作者于3月内没有收到采用通知,稿件可另行处理.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编辑部

2015年3月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of the China Tourism Geography Innovation Exploration

YANG Zai-tian1,3, QIU Guo-feng2, HE Qing-hua3

( 1.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Hunan Institute of Traffic Engineering,Hengyang 421009,China;2.GeographicalScience and Tourism College,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514015,China;3.Department of Resources & Environment andTourism Management,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2,China)

Realizing the great revival of Chinese nation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rewards and goals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in order to realize this pursuit, they should continues to promot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 The Chinese tourism geography always serves for national economy, it's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was one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of the Chinese Tourism Geography, we explored the content systems in this book abou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discussed how to build it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9refs.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of tourism geography Chinese

2015-02-12

湖南普通高校新世纪教改重点项目(湘教通[2001]178号);湖南省高教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项目(湘教通[2002]2号);湖南省首批精品课程续建项目(湘教通[2011]314-315).

杨载田(1944-),男,湖南益阳人,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2095-7300(2015)01-057-05

G420

A

猜你喜欢
旅游地理文明旅游
中等职业学校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研究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探究新时代有效开展旅游地理教学的途径
旅游地理
对不文明说“不”
旅游
文明歌
试论职业能力取向的高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建设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