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柳丹
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治疗分析
李柳丹
目的 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5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经治疗后,均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疾病复发率、误诊率较高。结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易被误诊,借助超声及细胞学检查能有效降低误诊率。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彻底清除病灶组织,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治疗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指在女性非哺乳期发生的炎症性病变,对患者的身心均会产生很大伤害,是一种难治且反复性很大的乳腺疾病。由于病因不确切,以及患者体征多样化,易被误诊为其他乳腺疾病。若治疗不当,则易导致乳管瘘,久治不愈。现对5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广东省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2±5.3)岁;病程7d~5年;已育35例,其中无哺乳史10例、有哺乳史25例,未育15例。
1.2 临床表现 乳腺炎部位:右侧25例,左侧20例,双侧5例。肿块集中分布于乳晕周围43例,其中形成瘘管4例;其余7例分布于周围各象限内,其中形成瘘管3例。肿块直径:9例肿块直径小于2cm,30例肿块直径处于2~5cm之间,其余11例肿块直径大于5cm;合并乳头凹陷20例,合并有乳头溢液22例;除3例有发热等全身性中毒症状外,其他并无明显的全身性症状。
1.3 术前诊断 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征、询问病史以及超声检测,可初步得出诊断结果的有31例。其余19例患者行X线钼靶、刺活检后进一步确诊[1]。患者中多存在肿块,并伴有乳头凹陷、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现象,易误诊为恶性乳腺肿瘤。进行穿刺活检等相关的辅助检查后基本排除了恶性乳腺肿瘤的可能。对于乳头溢液者行乳管镜检查时可见沉积物导管异常扩张、乳腺导管开口处比较狭窄、且能见导管内存在絮状沉积物或炎性渗出物。
(1)心理治疗 现代社会工作、生活的各种压力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人体的免疫系统,使致病因素有机可乘,引起各种疾病。进行心理治疗已成为医学上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医务人员通过行为、语言、态度、表情等,并通过利用相关的医疗仪器等改善患者的情绪、心态和行为,促进患者机体代谢,使其恢复身体功能,有效消除紧张、恐惧等的心理状态。心理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治疗依从度,从而促进身体的尽快康复。
(2)手术治疗 对于非哺乳期的患者一般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分期选择治疗方法。若为急性感染期患者,则先给予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7~10d左右的时间,待症状基本受到控制后可行乳腺区域的切除术。若患者出现脓肿破溃的情况,则应在手术时采取梭形的切口,切除坏死的皮肤以及乳腺坏死组织,然后进行一期缝合。若为慢性迁延期患者,可直接进行乳腺区域的切除术。若为部分感染严重、病变范围较广的患者,则可行脓肿切开引流术,能有效控制感染,然后进行二期手术。由于非哺乳期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多,且变化大,因此,需对不同类型的乳腺炎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本研究中,有3例患者合并有全身性重度症状,在给予抗生素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局部病灶也明显缩小,但仍未完全痊愈。其余47例患者在采用抗生素治疗后效果不佳而入院治疗。在7例瘘管患者中,有6例行瘘管切除术,将周围病变乳管及病灶全部切除,手术后有1例患者复发。另外1例瘘管患者由于乳头凹陷、病变组织较广,造成乳房的外形改变,行单侧乳房切除术。对合并有乳头溢液的22例患者,在亚甲蓝药剂的引导下进行病变乳管及病灶的全切除术[2],术后未见复发情况。对于43例乳晕周围肿块患者先行抗炎治疗待红肿现象减轻后,再行肿块的全切除术,切除范围包括病变周围组织,并对近端的乳管进行结扎,手术后有4例复发情况。
(3)中药治疗 所有患者均采用了中药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中药内治的主要功能是能起到活血、理气、疏肝、消肿、解毒的效果。对于发病比较早、病灶范围较小的患者,可使用冲合膏外敷操作。对于脓肿患者则可使用千锤膏贴到患处的方法。
非哺乳期乳腺炎又被称为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非细菌性的慢性炎症。研究表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占乳腺良性病变的1.15%~5.38%之间[3]。多发于40岁以上妇女,尤其是绝经前后的中年妇女。由于其发病原因目前仍未明确,且临床症状多变,因此,极易被误诊为乳腺癌或其他乳腺疾病,其误诊率达到55%以上[3-4]。因此,掌握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鉴别。
3.1 病因 非哺乳期乳腺癌的病因尚未明确,但有学者认为乳腺导管阻塞、扩张是导致该疾病的重要原因[5]。乳腺分泌物由于某种原因淤积在乳管内,导致导管阻塞、狭窄或扩张,从而阻塞管腔,引发炎症或出现继发性感染。也有学者认为非哺乳期乳腺癌是人体自身免疫反应疾病,因为此病在后期经常合并有大量的浆细胞侵润,出现病程反复的情况。但也有学者认为是细菌感染导致。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乳管内有大量的致病细菌,需氧菌均为厌氧菌的1/2,且已检查出的致病细菌有结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6],因此,认为这是多种细菌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
3.2 诊断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如脓肿、无痛性包块、疼痛、皮肤溃烂等,行X线片检测,会与乳腺癌存在一些相似点,而易被误诊为乳腺癌。有学者认为超声图像能更好地反映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理,可作为鉴别的首选手段[7]。另外,还可进行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方法以及术中快速冷冻切片检查的方法进行诊断分析,可有效降低误诊率。
3.3 治疗 外科手术适用于由于乳房脓肿破溃并形成瘘管、有肿块的致使炎症反复发作的患者。若为局部脓肿、发热患者则可通过引流合并使用抗生素的方法进行治疗。脓肿、瘘管的周围炎性组织应切除完整,这是治疗疾病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8],若切除不完全可能致使疾病复发。复发后,会给患者的身心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需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对疾病转归能起到积极作用。除了进行手术治疗之外,中医辅助治疗也对促进病情恢复有很大帮助。中医具有活血软坚、疏肝理气、消肿解毒的功效,是有效的内治手段。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1] 徐忠.3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5):142.
[2] 刘翔龙,何建军,任予,等.51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0,18(11):2157-2158.
[3] 王丽娟.82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4):447-448.
[4] 位红芹,文戈,李颖嘉.非哺乳期乳腺炎症性病变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4):521-523.
[5] 王颀.应重视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治和研究[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3,7(3):1-3.
[6] 马培新.急性乳腺炎46例的临床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 (28):48.
[7] 王先明,吴恢升,陈伟财,等.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治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3,34(6):14-15.
[8] 徐剑,刘湘晖.非哺乳期乳腺炎82例诊治分析[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4,41(3):177-180.
10.3969/j.issn.1009-4393.2015.4.030
广东 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李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