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红 刘 灿 邓 群 骆振福 张贵芬 王彩云
1)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 221008
2)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 221116
SCIE检索系统因其强大的学术评价功能和文献检索功能而受到国人的推崇[1]。抑内扬外的考核奖励机制和国内出版乱象(发表周期长、论文质量不高、编辑服务意识弱、人情稿多等现象)也使得国外SCIE期刊备受国人欢迎,大量优秀论文和高新科技成果被率先刊登在国外期刊[2_3],最终造成国内期刊因缺乏优质稿源而影响力逐步下滑,而且要为重新得到自己研究成果的有限阅读权而不得不付出高昂的订阅费[4]。 因此如何利用 SCIE、Scopus、InCites数据库分析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加大其在SCIE等国际著名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占有量,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改变中国科技界及科技期刊界被国外大型期刊出版集团牵制的局面,变被动为主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献[4_5]认为可以通过在打造精品期刊的同时建立退出机制、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期刊发布和利用平台、培养专业领军出版人才、实施期刊出版集团化发展战略等措施提高我国期刊影响力。文献[6]认为要想成为世界名刊,需要实现科研的国际化,而不能仅仅依靠编辑部的力量去寻找国际科学的前沿。但是这些都只是停留在理论分析,并没有实证分析。文献[7]研究指出,截至2014年初,我国正式出版的英文科技期刊的数量只有244种,在《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四版)》所划分的113个学科中,尚有34个学科领域没有出版英文科技期刊。
笔者在文献[8]中研究发现,我国SCIE期刊学科分布不均,截至2015年5月份,尚有71个学科领域里没有中国的期刊,称之为SCIE空白学科领域。本文分析了空白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并从未有英文期刊和已有英文期刊两个视角,研究在我国的学术研究和科研产出数量及质量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下,空白学科领域如何获取优秀科研成果的首发权,集中优秀学术研究成果,建设科技期刊特别是英文期刊;如何高标准、国际化办一批国内顶尖杂志,最终带动中国科技期刊界国际影响力整体的提升。
InCites是一个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建立的科研评价与分析平台[9]。可以由其分析的国家、各学术机构的学术表现和影响力,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全球同行的机构在同一学科领域的分析比较。2015年4月,InCites进行了改进,在数据和功能上的有一个全面的提升:考虑了引文的时效性,增加了机构类型的指标,丰富了引文指标,可提供灵活的个性化配置和友好的全新操作界面及互动的可视化分析。
本文利用InCites平台分析出我国在这71个空白学科领域中的学术表现,包括已发SCIE论文总量占全球百分比,总被引频次、篇均引用次数等指标,如表1所示。学科按论文总量占全球论文总量百分比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数据检索时间为2015年5月。
表1 空白学科领域已发SCIE论文情况
续表1
在未有英文期刊的学科领域中,选取按论文总量占全球百分比排名靠前的凝聚态物理学科进行举例分析。利用InCites平台获取我国在该学科领域已发表的SCIE论文情况,包括发文总量、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并分析出这些论文的作者机构等信息,提出建设SCIE期刊的可行性方法。在已有英文期刊的学科领域中,利用计算模拟JCR影响因子考察已有英文期刊影响力的方法在笔者的文献[10]中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赘述。本文利用另一个能够对未进入SCIE的期刊进行分析和比较的国际平台——Scopus数据库,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Technology(IJMST)为例,对未被SCIE检索系统收录的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进行评价分析。Scopus收录了大量的同行评审刊、会议记录、开放期刊等,还收录了部分非英语期刊,其收录的期刊数大于SCIE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数。Scimago Journal Country Rank(SJR)以Scopus数据库为基础,对Scopus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进行计量评价。因其期刊数量多,学科涵盖面广,故可以从国际期刊引证角度对某个期刊进行分析和比较[11_13],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估方法。
从表1可知,我国在空白学科领域中的某些领域已经发表了大量的SCIE收录文章,71个空白学科领域中,有18个学科领域的科研产出量占到全球同领域的10%以上,且这些领域的高被引论文量和热点论文量在全球也占有一定比例。说明这些学科领域在论文的产出量、影响力和创新力上都比较强,值得我们去探索建设高水平期刊。
凝聚态物理是一门具有广泛交叉性和极强应用性的学科,它所取得的成果对化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许多高科技本身提供了基础,是我国物理学领域研究人员最多、影响力最大、成果最多的学科。有多位物理学和化学诺贝尔获得者都与凝聚态物理领域相关。我国近几年的凝聚态物理领域发展迅速,无论是在论文的量还是质上(包括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都在全球占有很大的比例,且我国也非常重视凝聚态领域的发展。从2011年开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倡仪下,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全国凝聚态物理青年科学家论坛。然而我国却没有一个专门报道凝聚态物理的英文期刊。
对凝聚态物理(汤森路透公司翻译成冷凝物质)学科进行分析,利用InCites数据库,分析中国大陆2005—2014年所发表的该学科SCIE论文,文献类型为Article(研究论文)和Review(综述),其SCIE论文数、被引频次、论文被引百分比、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等14个指标如表2所示,数据检索时间为2015年5月。从表2可知,我国在该学科领域发表的论文在这14个指标中基本都接近或者是超过全球该学科的平均水平。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为1.03,说明该学科领域所发表的论文水平已经超过全球该领域的平均水平。在该学科领域按论文被引次数排名后,发现总被引次数全球排名前1%的论文占到总论文量的1.21%,大于全球的0.98%,说明我国在该学科领域高水平论文数量已经超过国际平均水平,高影响力论文所占比例较大。
表2 凝聚态物理学科领域SCIE论文分析
利用InCites平台对我国在凝聚态物理学科领域发表论文的研究机构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有318个机构在该领域发表过论文。对这些机构的发文总量、学科规范影响力、被引次数排名前1%的论文的百分比等9个指标进行研究,取按总被引次数排名前20位的研究机构如表3所示,数据检索时间为2015年5月。从表3中可知,这20个机构中有18所高校,2个研究院,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归属于高校类别。有14所机构在学科规范化影响力上高于全球基准线,其它6所机构稍低于全球水平。这20所机构都有被引次数全球排名前1%的论文和ESI的高被引论文,其中14所机构在该领域都有热点论文,说明这20个研究机构在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创新力和发展力上在全球都处于或者接近领先位置。利用ESI数据库分析发现,这20所机构都有在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领域,有7所高校在THE世界大学排名上榜上有名[14]。THE世界大学排名是由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简称THE)与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合作,在每年秋季共同发布世界大学排名[15]。
表3 凝聚态物理学科总被引次数排名前20位的研究机构
在已有英文期刊的空白学科领域里,可以利用2.1中的方法先分析出本学科领域学术研究现状,再给出创办英文期刊的对策。也可以利用数据库分析找出有实力或潜力进入国际著名检索库的期刊,给予重点扶持。
以IJMST为例,在Scopus中查找到它属于Energy Engineering and Power Technology、Geochemistry and Petrology和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Geology学科。
从SJR中统计到该刊各年在所属3种学科中的分区情况,如表4所示,数据检索时间为2015年5月。2013年IJMST在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Geology学科类150本期刊中排第45位,属于Q2区,其在大陆该学科的19本期刊中排第4位。从表4可知,该刊在Energy Engineering and Power Technology学科2008—2013年一直排在Q1区,在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Geology学科2009—2012年在Q1区,2013年属于Q2区。这表明IJMST作为一本专业化、国际化学术期刊,在能源、岩土工程和地质工程等学科领域中都具有较好的排名,正在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成为这些领域期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表4 IJMST在SJR中3种学科的分区情况
为了更精准的为IJMST定位,我们将其与被SCIE收录的3本相近学科期刊:Journal of the Southern Af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Archives of Mining Sciences就SJR和H指数进行对比分析。这4本期刊在SJR数据库中同属于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Geology学科,4本期刊的SJR和H指数对比如图1、图2所示。
SJR数值与JCR中的Impact Factor主要不同点在于将期刊的引用给予了不同的权重,被声望高的期刊所引用对声望的提升比被一般期刊引用更显著,这与JCR中的特征因子引入期刊权重是相同概念。而H指数是显示期刊所刊载高学术影响论文的数量。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IJMST所刊载论文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影响力上都明显高于被SCIE收录的3本期刊,所以IJMST完全有实力进入SCIE检索系统。
图1 4本期刊各年的SJR值
图2 4本期刊的H指数
目前,我国的多数高水平期刊,特别是英文期刊都与Elsevier,Scoups,Springer等国际上的大出版商合作,将期刊版权无偿或者低价“出售”给上述出版商,而我们又要为重新得到自己研究成果的有限阅读权不得不付出高昂的订阅费。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人就开始为了控制本国的知识资源,兴办英文科技期刊,聘请懂英语的主编、国际编委,将期刊编辑部设在英语国家。这给非英语国家办期刊提供一个借鉴。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现在已有足够的实力创办和壮大自己的英文期刊,应当采取措施控制本国知识资源,而不是被国外出版商控制垄断。我国在某些未有英文期刊的学科领域有实力创办高水平英文期刊,在已有英文期刊的学科领域能进一步提高已有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在美国,高水平期刊基本上都是由各个学会创办,如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主办的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和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在地球科学界享有极高声誉,这2份期刊的SCIE总被引频次在地学期刊中遥遥领先,影响因子也表现不俗[16]。我国已经被SCIE收录的期刊中由学会主办的期刊也有着极高的影响力,如中国海洋学会主办的《海洋学报》、清华大学和中国化学会主办的《纳米研究》。这说明学会创办高水平英文期刊是可行的。
比如凝聚态物理学科领域中多个研究机构有高水平论文,建议这些机构联合起来,组建行业学会,再由学会根据自身研究的学科优势,充分挖掘自身办刊优势,创办学术型强、定位精准、特色鲜明的一种或多种行业英文期刊。将本学科领域每年高被引作者的高水平文章吸引在自办期刊上。学会还可以通过组织召开国际会议等方式邀请国外专家的稿件,再严把稿件的学术质量关和语言关。从审稿流程、编辑规范、编辑部管理制度、编辑人员服务意识、语言等各方面以国际高标准来组办高国际影响力的期刊。
从凝聚态物理学科领域的被引频次前20个研究机构中可知有18个是高校。目前来看,各机构都是各自为政,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期刊,重复性的期刊太多。学会可以整合资源,科学合理定位,明确各刊主攻方向,将这些重复性、综合性期刊按细分专业分成多个“专、精、特、新”的专业性、精细化学术期刊,而非广而泛的期刊。这与2015年2月11日印发的《教育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中鼓励高校综合性学报向专业性学术期刊转型的意见是一致的。
实践证明期刊开放获取对其影响力的提高确有推动作用[17],对于有潜力的行业特色期刊,国家应给予先期投入,使其先以开放获取的方式出版。可以邀请国际专业人士担任主编和编辑,还可以通过评选优秀论文、邀请优秀论文作者座谈等措施,提高作者的积极性。国家可以资助组建本土的论文发布和评价平台,将国内优秀期刊都集中至此平台,并实现开放获取,扩大这些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使之成为行业内较好的期刊。目前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推出的F5000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汤森路透公司每年都会对一些期刊进行考察,如发现影响力较好的期刊会主动邀请其加入。同时,国家应改变目前的科研评价政策,鼓励高水平文章首发在国内期刊上。
通过分析发现,在多数未有英文期刊的空白学科领域,我们可以将国内发表论文较多的科研机构组成学会,创办高水平SCIE期刊。学会平台通过组织有先进的出版理念和经营理念的学者做主编、有丰富的科技期刊编辑经验的专业人才担任期刊的专职常务副主编、组织召开国际会议等方式,以国际化标准创办高国际影响力的英文期刊。在已有英文期刊的空白学科领域,可以通过利用Scopus数据库的SJR分析出各学科具有较高水平的期刊,通过改变科研评价政策,重点资助行业特色期刊等措施提升其国际影响力。通过国家资助,在保证文章学术质量的前提下,先开放获取,提高期刊影响力。只有期刊影响力提高了,面对国外各种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才能有更多的话语权。
[1]杨海军.SCIE数据库检索功能及局限性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7(5):131_134.
[2]宋鸿.高水平学术论文外流问题应当引起重视[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5):736_739.
[3]刘鸿翔.SCIE在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中的作用与局限性浅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12):130_133.
[4]赵雁,赵宇,隋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瓶颈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20_627.
[5]高继平,高翠玲.我国 SCIE期刊的计量分析与发展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318_324.
[6]伍军红,肖宏.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统计分析[J].编辑学报,2013,25(5):507_510.
[7]马峥,俞征鹿,潘云涛.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情况的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77_1281.
[8]王继红,刘灿,邓群,等.中国SCIE收录期刊学科分布及建议[J].编辑学报,2015,27(6):576_578.
[9]https://error.incites.thomsonreuters.com/error/Error?DestApp=IC2&wsid=N2eQvBQtZCTjuJEHfs3&locale=en_US&Alias=IC2&ErrorCode=USERNAME_REGISTRATION.
[10]王继红,骆振福,都平平,等.“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非SCI期 刊 的 影 响——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0):1084_1089.
[11]李雪,张潇娴,邱文静,等.我国海洋科学类期刊评价中的SJR指数应用研究[J].编辑学报,2012,24(5):506_510.
[12]周琴,许培扬.基于SJR数据库的巴西、印度、韩国、中国科技论文比较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6):67_70.
[13]耿鹏,汪勤俭,冷怀明.我国医科大学学报学术影响力探究——基于CJCR和 SJR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4):550_555.
[14]2014—2015年THE世界大学排名.[EB/OL].[2015_05_19].http://rankings.betteredu.net/THE/2014-2015/top-400.htm l
[15]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
[16]任胜利.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的编辑理念与做派:GRL案例.[EB/OL].[2015_05_20].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899&do=blog&id=397861.
[17]吴岩,李海兰,毕淑娟,等.科技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大有可为——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联合期刊”为例[J].编辑学报,2012,24(3):274_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