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郝钰 马瀚青 侯春梅 李 慧 韩向娣 迟秀丽 孙力炜
1)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地球科学进展》编辑部,甘肃省兰州市天水中路8号 730000
2)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遥感技术与应用》编辑部,甘肃省兰州市天水中路8号 730000
3)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编辑部,北京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 100101
开放获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简称 OAJ)是促进学术交流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相对于传统期刊而言,OA期刊的基本模式是“作者付费发表,读者免费使用”。OA期刊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同时,扩大了读者对学术信息的使用权限,极大地提高了知识交流的时效性[1]。
近年来,OA期刊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科研机构和出版商的普遍关注,PeerJ作为2013年新创办的OA期刊,很快就吸引了一些学者的目光。Peter Binfield[2]以PeerJ为例,介绍了从期刊层面如何提高研究者的合作度;Emily Ford[3]介绍并比较了PLoSOne,Atmospheric,Chemistry&Physics,PeerJ和F1000Research5种刊物的同行评议过程;崔剑颖等[4]详细介绍了PeerJ的终身会员制;谢文亮[5]对PeerJ和《中国社会科学》两种期刊的编辑档案公开方式、公开内容、实施要点等进行了比较。但这些论文均只介绍了PeerJ出版模式的单个方面,为了使读者对PeerJ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文从PeerJ的出版策略、同行评议制度、运营模式等内容出发,分析并总结了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全面研究了其独特的出版模式,旨在为国内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发展提供借鉴。
2012年6月,PLoS ONE的原出版人在PLoS ONE的基础上,创办了非营利性质的开放获取、同行评议期刊PeerJ,其涉及的主要领域为生物学和医学[6]。PeerJ于2013年2月正式出版第1期,并陆续 被 PubMed Central,Scopus,EMBASE,CAB Abstracts,ACS和DOAJ等数据库收录。
自创刊以来,PeerJ展现出很强的发展势头,2014年10月被Web of Science收录,年度发文量逐年增加:2013年235篇,2014年481篇,2015年528篇。PeerJ的 h指数为13,总被引频次为1648次,年平均引用次数为549.33,论文最高被引为53次,被引频次超过10次的论文有35篇(以上数据均来自Web of Science,统计时间为2015年9月22日)。据2015年6月汤森路透发布的2014年度JCR,PeerJ首次影响因子达到2.112。从以上数据可以客观地说明,PeerJ已在学术交流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7]。
2013年4月3日,PeerJ创办了预印本PeerJ Preprints,这是继arXiv之后又一个预印本网站,只需免费注册,即可无限量投稿,而且最快会在数小时内在线刊出。PeerJ Preprints的特点为:①包括“公共预印本”(面向所有读者开放)和“私人预印本”2种类型;②涵盖生物科学、医学和健康科学领域;③与PeerJ有机结合,作者可将发布的预印本投稿到PeerJ,有助于加快文章的整个出版流程;④使用网络运用成本降低方案,PeerJ和PeerJ Preprints在 Amazon EC2上运行,内容存储在 Amazon S3 上[8]。
2015年 2月,PeerJ又创办了新刊——PeerJ Computer Science,这是一个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开放获取期刊,该刊弥补了计算机专业开放获取期刊的空白。
科技期刊业在我国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期刊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实际上,这也是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比拼。所谓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即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科技期刊在质量、品牌、经营、影响力等方面形成的相对于对手的独特优势,以取得可持续性的生存和发展的竞争能力[9_11]。研究认为,人力资源、出版周期与传播方式、运营策略、管理机制和创新理念是科技期刊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要素[12_13],本文基于以上几点对PeerJ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与总结。
期刊的被认可度反映了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有较广范围的稿件来源,则说明该期刊已被很多国家的作者所认可。
通过Web of Science统计发现,截至2015年9月PeerJ共发文1244篇,作者分布超过100个国家,发文最多的前10位国家如图1所示。其中,美国发文最多,490篇(占39.39%);其次是英国,163篇(占 13.1%);第三名是澳大利亚,103篇(占8.28%);中国发文48篇(占3.86%),排名第6位。而2014年度生物类SCI期刊作者国家分布平均为86.7个,医学内科类SCI期刊作者国家分布平均为92.6个。由此可以看出,PeerJ虽然仅创刊2年,但作者的国家分布已很广泛,已有了一定的国际知名度。
图1 PeerJ发文作者国家分布
期刊的主体是编辑,因此编辑也是期刊竞争的核心,优秀的编辑可以通过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业务素质使期刊形成品牌效应,并具有核心竞争力[14]。PeerJ通过严格的遴选程序对学术编辑进行筛选,其1000多位学术编辑均来自于全球各大高校和研究所的知名教授。除了这些高水平的学术编辑以外,还有包括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20人的顾问团,顾问团可以对刊物各个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15]。同时,PeerJ的编辑部成员还具有在PLoS,Mendeley,Nature,Springer等期刊工作的丰富经验。
出版周期是当前国际学术期刊竞争力的主要参数之一[16],有效缩短出版周期,可以提高期刊影响力。PeerJ有一套专业的投审稿系统和大量的学术编委,因此其审稿周期相较于其他同领域刊物缩短了很多(表1、表2);另外,PeerJ充分利用网络化资源,出版时间没有限制,只要通过了严格的同行评议,就会即时发表,即每天都会有新的文章上传至网上,这种新的出版策略,极大地缩短了文章的出版周期。
文章发表费用的高低与期刊的学科领域及影响因子有关[17];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研究论文的平均出版费用分别为1319美元和1052美元,该费用远远高于物理学、化学、经济学等领域的论文发表费[18]。PeerJ则打破这一传统,采用“一次付费,终身出版”的模式,即用户仅需一次支付会员费用,便可享受终身免费出版的权利。这种运营模式将大幅度降低作者的发表费压力,对于经费紧张的国家和实验室尤为重要。当然,该模式要求发表论文所有作者均成为会员,才可以正式发表论文,或者也可通过“团体计划”支付费用,即作者为其所在的机构成员建立一个独立的付费账号,统一支付会员费,但是并不要求一篇文章的所有作者都在同一个“团体计划”中[19],这有助于增进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2]。
表1 PeerJ出版周期
表2 生物医学类部分期刊审理周期
PeerJ为作者提供了3种“会员级别”,即普通会员、高级会员和钻石会员。其中,普通会员每年交99美元,即可在PeerJ发表论文1篇,并可提供无限篇数的公开预印本和1篇私人预印本;高级会员每年交199美元,可发表论文2篇,同时可提交无限篇数的预印本;钻石会员每年交299美元,则可在1年内发表无限篇数的论文与预印本。如果作者想进入更高层次的会员,仅需补交2种级别会员的差价即可。作者可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会员级别,只需每年提交一份评论,便可维持会员资格。
在PeerJ的这种收费模式中,要求论文的每个作者均需成为付费会员,而这些已成为会员的作者还会与新的合著者一起出版新的论文,就会有更多的合著者成为会员;同时,每天会有很多新的研究者诞生。因此,PeerJ可以很好地处理收支的平衡问题。
PeerJ的同行评议标准是:①保证论文的首发性;②关注论文的实验、统计及分析是否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标准,并有详细的说明;③论文要有符合实验数据的结论,避免夸大结论;④不要求论文的“重要性”[20]。
同时,在PeerJ同行评议系统中,审稿专家和作者可以选择是否公开审稿过程(评论意见和历次修改过程)。目前,有46%的审稿专家选择实名审稿,84%的作者选择公开审稿过程。PeerJ实行“先发表,后评论”的方式,读者可以浏览下载该论文从投稿、修改、编辑意见、审稿意见和作者回复信等所有有关审稿过程的内容,并可以随时对论文进行评论。这样做首先可以增加稿件评审的透明度;其次,可以让读者监督稿件的审理过程,同时学习如何更好地撰写学术论文,提高稿件录用率;再次,作者会更加认真地去修改稿件并回答专家和读者提出的问题,是一个拓宽知识面的过程;最后,可以增强编辑和审稿专家的责任感。
PeerJ还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①论文可以以PDF、Word、LaTeX或OpenDocument任意格式提交;②可提供每篇论文的引用量、下载量、浏览量以及读者来源;③作者可以上传论文相关的多媒体附件,读者可免费下载;④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不同于blog的工具进行交流,可对每篇论文进行评论、提问、添加链接,也可针对论文中的某段进行提问,所有提问将会很快得到反馈;⑤向机构和作者自动传送机构作者所发表论文的各种当期和累积的统计数据(投稿量、发文量、发文速度、下载量、下载率、引用量、引用率以及社交媒介引用链接数据等),特别是为作者提供浏览用户的地区及国家分布,使作者更加清楚哪些人对自己的研究感兴趣;⑥是唯一为用户提供学术编辑和审稿专家信誉度的出版商。
被作者认可是OA期刊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作者是否愿意将论文发表在OA期刊上,最看重的是OA期刊的原则[22],其次是期刊国际影响力、资助基金、出版速度及作者支付费用等[23]。目前最流行的OA模式是“作者付费,读者免费”,对部分科研人员进行调查后发现,大部分科研人员不愿意选择这种模式发表论文,也有少数科研人员认为,如果有基金资助,他们也愿意在 OA期刊发表论文[24]。而PeerJ的OA原则与其他OA期刊差别很大,其终身会员制为作者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时还可以通过开放的审稿内容进行学术交流。因此,PeerJ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
传统期刊编辑部正在面临审稿专家难找、编校过程繁琐、出版周期较长、期刊传播力不够等压力,而OA期刊具有容量大、传播快、获取易、交流广等优势[25],PeerJ依靠其强大的学术编辑阵容,具有审稿周期短的特点;同时,PeerJ公开审稿专家的姓名及稿件原稿和各版本的修改稿,公开作者在审稿中与审稿专家的往来邮件,这些都可以促进期刊的公开透明,建立品牌形象。
目前,多数已具规模的OA期刊主要依靠收取论文处理费(APC)来支持期刊的可持续运行,作者和机构都很关注APC的经济性和合理性[26]。而PeerJ的APC价格水平和“团体计划”缴费模式等都极大地吸引了用户,同时,他们还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知识服务,这些均将冲击到其他OA期刊的发展。随着出版效率的提高和这种新的商业模式逐渐走入正轨,PeerJ对作者的收费将会越来越低[27]。
截止2015年10月,DOAJ已收录 OA期刊10674种,其中,一直作为期刊大国的中国只有80种,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此外,国际发展最迅速的几个知名期刊,如PLoS Biology影响因子为9.343,Genome Biology的影响因子为 10.81,eLife的影响因子达到9.332,这些均属于OA期刊。由此可以看出,OA是大势所趋,也是让我国期刊迅速发展的必经之路。OA政策作为推动OA运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28_30]。近些年,国内对OA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31_33],但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政府应制定更多的支持政策,加大对OA期刊的重视程度,相关研究机构和社团要增加对OA期刊发展的财力和人力投入,稳固其根本,保证其健康发展。
对于OA期刊,评价其质量如果只考虑引用量等指标是不公平的,因为引用量是要经过时间的积累才可以得到客观的结论,因此,评价OA期刊质量还应借鉴其他指标,如评价编委会或审稿专家成员水平、同行评议质量水平[34]、同行评议流程透明度、社会/经济效益等。同时,还可以使用一些新型影响力指标,如网络下载率、网络使用深度、网络使用密度、转载量等进行综合评价。
科技期刊的运营模式主要是期刊实施经营运作的方式,是科技期刊获取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35]。目前,国内很多科技期刊采用自主经营的单一运作模式,主要以收取版面费维持生计,往往缺少竞争力。而PeerJ则开创了一种新的运营模式,不但可以稳定作者群,还可以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共赢。因此,国内科技期刊应该逐渐减少作者出版费用,实施多元化的运营方式,实现优势与资源的互补经营。
服务方面,OA期刊不但要为用户提供论文资源,还要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知识服务。如设计个性化的推送方式,为用户提供相关领域的最新咨询、新闻,让用户可以对论文进行评论,对专业问题可以向专家提问、交流。为专家、作者、读者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数字化平台。同时,利用参加专业会议和业界会议的机会,主动走出去,推广自己,提高影响力。
PeerJ在短短2年时间内,已发展创办了3种刊物,并且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认可,除了其独特的经营模式,高质量的论文资源,多层次的开放资源外,重要的一点是期刊的集团化发展。因此,OA期刊在发展初期,应集中优势力量,重点发展一个项目,获得成功后依托该项目的影响力,为新生刊物提供一个较高的学术发展平台,带动期刊发展。
OA期刊和网络出版是未来学术出版的发展趋势。要创办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OA期刊,需要有精品期刊领跑,要在政府、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要用国际化的标准来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OA期刊。一方面,OA期刊不等于改变期刊的收费方式,而是一种全新的模式,PeerJ就通过降低财务门槛、尝试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和鼓励活跃的学术出版参与者,为我们阐释了一种全新的OA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传统纸质版期刊已受到很大冲击,在发行方式、发行范围、读者范围和提供的服务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强的局限性,需要通过全面与网络融合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方式,科技期刊才可能进行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根据国内的学术氛围和期刊发展的基础,借鉴PLOS、PeerJ等成功期刊的办刊模式和经验,来探索适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道路。
[1]武庆圆.开放获取期刊的知识交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Binfield P.PeerJ—A case study in improving research collaboration at the journal level[J].Information Services&Use,2013,33(5):251_255.doi:10.3233/ISU_130714.
[3]Ford E.Open peer review at four STEM journals:An observational overview[J].F1000Research,2015,4:6.doi:10.12688/f1000research.6005.1.
[4]崔剑颖,郑建程,尹高磊.开放获取期刊PeerJ的终身会员制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4):80_83.
[5]谢文亮.学术期刊开放编辑档案初论[J].编辑之友,2014(5):52_54.
[6]Van Noorden R.Journal offers flat fee for all you can publish[J].Nature,2012,486 (7402):166.doi:10.1038/486166a.
[7]陈爱香.开放获取期刊PLoSONE网络出版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2,32(9):69_70.
[8]Arstechnica.Pay (less)to publish:Ambitious journal aims to disrupt scholarly publishing[EB/OL].(2014_10_21)[2015_03_27].http://arstechnica.com/science/2012/06/newopen-access-journal-aims-to-disrupt-scholarly-publishing/.
[9]刘景慧.论中国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建构[J].怀化学院学报,2003,22(6):134_137.
[10]张军,张士莹,陈玉堂,等.办好期刊须优化核心能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1):97_99.
[11]贾晖,李朝前,陈晓锋,等.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途径[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31(3):13_15.
[12]俞志华.论精品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和提升[J].编辑学报,2005,17(5):321_323.
[13]陈翔.科技期刊构建核心竞争力中作者队伍的组建原则与措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98_501.
[14]蒋亚辉.编辑是期刊竞争力的核心[J].传播与版权,2014(4):40_41,43.
[15]果壳网博文.PeerJ:学术出版的新玩家,抑或搅局者?[Z/OL](2013_02_12)[2015_09_29].http://www.guokr.com/article/436696/.
[16]王秀玲.科技期刊论文编辑初审的量化指标体系[J].编辑学报,2010,22(3):200_201.
[17]胡德华.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18]WaltersW H,Linvill A.Characteristics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in six subject areas[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2011 (4):372_392.
[19]Peer J.Group Plans Make It Even Easier[EB/OL].[2014_10_27].https://peerj.com/pricing/.
[20]PLoSONE.AE Training Document 2.pdf[R/OL].[2014_06_13].http://plosoneedboard.Plos.org/main/summary.
[21]谢文亮,王石榴.PeerJ的网络出版新模式及其对我国开放存取期刊的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15 (5):82_85.
[22]Swan A,Brown S.Open access self-archiving:An author study[R].Technical Report,External Collaborators,Key Perspectives Inc.,Truro,2005.
[23]Schroter S,Tite L.Open access publishing and author-pays business models:A survey of authors'know ledge and perceptions[ J].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2006,99(3):141_148.
[24]Coonin B,Leigh M Y.Publishing in open access education journals:The authors'perspectives[J].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Librarian,2010,29( 2):118_132.
[25]李贺,周金娉.国外开放获取期刊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7(9):135_144.
[26]顾立平,张晓林,初景利,等.开放获取期刊的评价与遴选:质量水平、开放程度和服务能力[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49_54.
[27]美国开放获取出版新生力量PeerJ引 发 关 注 [EB/OL].[2014_10_20].http://www.dajianet.com/world/2012/0706/190058.shtm l.
[28]陈娟.Scopus和WoS收录开放获取期刊的定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405_413.
[29]任翔.学术出版的开放变局:2014年欧美开放获取发展评述[J].科技与出版,2015(2):18_23.
[30]周玲元,李水茂,段隆振.国外开放存取的国家层面政策进展评述[J].情报杂志,2014,33(4):41_45.
[31]郭进京,彭乃珠,张梦霞,等.2014年国际开放获取实践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9):119_126.
[32]张晓林,李麟.资助学术论文开放出版的挑战与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9):1093_1099.
[33]张晓林,陆彩女,李麟.学术期刊支持开放获取的良好实践指南[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333_1339.
[34]Fang Qing,Xu Lifang,Lian Xiaochuan.Peer-review practice and research for academ ic journals in China[J].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2008,39( 4):417_427.
[35]袁桂清.我国科技期刊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938_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