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德英,刘晓慧
(四川省温江区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1130)
中药穴位贴敷佐治小儿肺炎的临床研究
牟德英,刘晓慧
(四川省温江区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1130)
目的 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8天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 在总疗效及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方面,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穴位贴敷法可明显改善肺炎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中药;穴位贴敷;小儿肺炎;临床研究
肺炎为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和生命。现代医学目前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小儿肺炎,但是由于抗生素对病毒的杀灭和抑制作用差,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因近年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致使耐药菌株增加,部分病例疗效欠佳。中药治疗小儿肺炎安全可靠,但小儿口服中药具有一定的困难。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部分,使用方便,易为患儿所接受。为此,我们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自创中药涤痰散穴位贴敷用于肺炎患儿的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观察对象均来自2011年8月—2012年12月本院儿科住院患儿,收集资料完整者共计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1月-12岁,平均(4.60±2.80)岁,病程1-5 d,平均(3.01±1.21)d;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0月-13岁,平均(4.59±2.94)岁,病程最短1-4 d,平均(3.08±1.03)d。2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所有病例均符合西医小儿肺炎诊断标准[1]、符合中医肺炎喘嗽辨证标准[2]。②年龄10月-14岁
1.3 排除标准 ①年龄<10月或>14岁者②重症肺炎合并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者。③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免疫功能缺陷者。
1.4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 ①患者依从性差,或主动要求退出本临床试验者。②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西医常规治疗:病毒感染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治疗,必要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退热、补液、吸氧、祛痰等。8天为1个疗程,以1疗程为限;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穴位贴敷,药用涤痰散(由温江区中医院制剂室提供)贴敷:方药组成:甘遂,白芥子,延胡索,大黄、冰片等。方法:药物按比例研末混匀,过200目筛,每穴1次用药约1 g,取等量蒜泥将药粉调成糊状,制成约1.5 cm×1.5 cm,厚度0.5 cm大小的药饼,置于医用胶贴中央,分别贴于双侧肺俞、膏肓,大椎穴,每次约30 min~2 h,1日1次,疗程8 d。
4.1 疗效标准[2]治愈:症状消失,体温正常,肺部啰音消失,X 线复查肺部病灶吸收,血象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减轻,肺部啰音减少,X线复查肺部病灶未完全吸收;无效:状和体征均无改善或恶化。
4.2 治疗结果
4.2.1 2组临床表现及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2组肺炎患儿临床表现及住院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
4.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2.3 安全性观察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治疗组患儿出现明显全身不良反应,2例患儿贴敷处局部皮肤红疹,瘙痒,停药后上述症状消失。
中医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部分,是将中药或中药提取物与适当基质和(或)透皮吸收促进剂混合后,制成各种剂型敷贴于人体腧穴上,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和中药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无创痛穴位刺激疗法[3]。
中药穴位贴敷的疗效是穴位刺激效果与药物效果所产生的整合效应,因此,穴位的选择相当重要。本研究中主要选用穴位为大椎、肺俞、膏肓。肺俞穴为肺的背腧穴,肺脏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起到调补肺气,补虚清热之功。膏肓为足少阴肾经穴,肾主纳气,只有肾气充足,摄纳有功才能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大椎穴为督脉要穴,能够调节手足三阳经及督脉之气运行。通过药物刺激以上穴位,可激发经络和脏腑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从而达到治疗作用。同时,大椎、肺俞、膏肓均位于背部,正是人体肺、气管、支气管所在部位,贴敷药物可透过肌肤直接渗入肺部发挥疗效。
此外,“外治之理即是内治之理“,药物除了刺激穴位产生作用外,药效还可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发挥其本身的药理作用。因此,在穴位贴敷药物的选取中也注重了药物本身的功效及配伍。小儿肺炎属中医“肺炎喘嗽”范畴,其病机特点是邪闭肺络,肺失清肃,主要病理产物是痰热,重可致心血瘀滞。治则是宣肺开闭,注重清热祛痰,利气活血等。方中白芥子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有利气豁痰之功,甘遂甘寒,散结逐饮,与白芥子合用,加强祛痰之效,且甘寒与辛温相互制约,使药性平和;延胡索行气活血,疏通肺络;在此用大黄取其清热凉血、活血利气之功。大量研究表明,冰片本身能透皮吸收,并促进其他药物的透皮过程[4-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肺炎症状,消除肺部啰音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小儿肺炎在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临床治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疗效肯定。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5.
[2]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3]刘起华,张萱,文谨,王菲,中药穴位贴敷给药研究概述[J].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2009.
[4]程怡,虞金保.冰片在不同溶载体中透皮速率的动力学特征[J].中草药,2000;31(8)B607-609.
[5]陈寅生,李丽.心脉通贴剂中冰片的透皮吸收实验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5(1)B30-31.
牟德英(1976-),女,四川,研究方向:中医内科。
R272
B
1007-2349(2015)10-0050-02
2015-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