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树琴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笔下田园生活的和谐美好,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词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重点
通过读词、赏词、想象,感悟作者笔下田园生活的和谐美好,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难点
将作者笔下的和谐美好与心中的痛苦牵挂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感受“和谐”
1.复习旧知
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齐读,指名说出其出处)
师:四年级时,我们已初步领略了词,词与诗相比,有什么不同?(指名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词的世界,去品读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
(齐读课题,注意“乐”的读音)
2.理解词牌
师:“清平乐”和我们熟悉的“水调歌头”一样,都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呢?
出示: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这些格式就是词谱,也就是词的调子。人们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自读)
交流:你还知道哪些词牌?(“水调歌头”“西江月”“菩萨蛮”“永遇乐”“满江红”)
3.感悟“村居”
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自读)
师:你是怎样理解“村居”的?村居生活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吗?(板书:和谐)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词,但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从课文《但愿人长久》中接触到词,联系旧知导入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词的特点。交流词牌名,既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又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复习古诗《村居》,则让学生感受到村居生活的和谐美好,为下面理解词的内容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感知“和谐”
师:辛弃疾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笔下的田园世界吧。
1.多形式读课文
第一遍:读准字音。正音:翁媪(ǎo)、卧剥(bāo)、莲蓬(péng)。
第二遍:读准节奏。
2.师:同学们,我们常说,读书就像放电影。在一遍遍的读中,你仿佛看到哪些画面?
(交流)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诵读,为领悟词意、感知“和谐”奠定基础。
(三)品读课文,感悟“和谐”
1.感悟景物之“和谐”
(1)词中哪句话着力描写景物?
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交流: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3)指导朗读。
师:茅檐、小溪、青草,这些景物(板书:景物)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
(指名想象描述)
师:温暖的阳光下,一所低矮的茅屋,一片绿茵茵的草地,清澈的溪水在草地的一边潺潺流过,那么恬静,那么柔和,如诗如梦,这样的画面是多么让人向往!我们一起美美地读。
(齐读)
【设计意图】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和谐优美。通过想象读,让学生在大脑中再现画面,感悟到田园风景的和谐美丽。
2.感悟生活之“和谐”
(1)师:景物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让人向往。那么,村居生活本身呢?想一想:词中写了哪些人物?这些人分别在干什么呢?
(2)品读“相媚”之和谐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①师:“媚”是什么意思?看偏旁想一想。
出示“媚”的象形字,让学生观察,说说像什么。
②师:“媚”的本意有美好、可爱的意思。老爷爷和老奶奶年纪都大了,作者为什么还用“相媚好”来描写他们?(恩爱、亲热)
③质疑:作者辛弃疾认识这对相亲相爱的老夫妻吗?为什么?
师:这“谁家翁媪”意思是“不知道是谁家的一对老夫妻”。只是普通的一对夫妻,辛弃疾为什么如此关注他们呢?
④除了感情好,还有什么原因让他们“相媚好”?
(3)品读劳作之和谐
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交流:大儿子和二儿子在做什么?(告诉学生“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师: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你会怎么夸这两个儿子?
师:老人安享晚年,长大的孩子辛勤劳动,他们的勤劳懂事让作者,也让我们感悟到乡村生活的和谐美满。
(4)品读“无赖”之和谐
师:如果说大儿子、二儿子的勤劳懂事令老人家“相媚好”,那么小儿子的什么令一对老人“相媚好”?
①出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指名读)
②想一想:“无赖”在这里应该取什么意思?
出示:“无赖”的6种解释:
a.指人没有本领。
b.指人狡猾多诈。
c.憎恶、讽刺时的用语。
d.撩拨逗人时的用语。
e.特别喜欢时的用语。
f.痛苦呻吟时的用语。
③“最喜小儿无赖”,作者特别喜欢小儿子的什么?再读一读这句词,你从哪儿感受到小儿的活泼可爱?
师:看看图,你能想象小儿子顽皮的动作、神态吗?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他此时的样子?看到这个小“无赖”,辛弃疾禁不住会想些什么?
(5)回味生活之和谐
①师:眼前的村居生活是多么和谐美好!这老两口,有简陋却温馨的茅屋,有勤劳懂事的大儿子、二儿子,还有活泼可爱的小儿子。他们甜甜蜜蜜地喝着酒,说着吴侬软语。他们在聊些什么呢?
(练说。同桌一个演老爷爷,一个演老奶奶,相互唠唠家常)
②醉的仅仅是老两口吗?还有谁在醉?词人因为什么而醉?
③师:这一切都让作者向往,也让我们向往。多么亲热的一对老夫妻,多么幸福的一家人!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体会这美好和谐的村居生活。
(齐读全词)
【设计意图】作者通过简单的情节安排,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在教学这一环节时,要紧扣“和谐”,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品读感悟,将文字还原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进而感悟作者笔下田园生活的和谐美好。
(四)拓展延伸,理解“不和谐”
(1)师:这和谐美丽的景物,这和(下转第51页)(上接第44页)谐美好的生活在这个小山村有,但是在辛弃疾的家乡——山东却没有,作者所处的南宋王朝偏安江南,长江以北的地方全部被侵略者占领。此刻,词人的家乡正处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眼前的一切是那么和谐,作者的内心却是不和谐的。
(2)师:再读读词,词中的什么是在作者的家乡看不到的?
(学生交流、讨论)
(3)师:所以眼前的小草虽然普通,茅屋虽然破旧,但却给人什么感觉?
师:这份宁静温馨,这份和谐美好,才是最令作者深深向往的呀!(板书:向往)谁来通过朗读把这和谐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古人写诗词,往往是为了言志,抒发自己的感情。这一环节适当植入写作背景,便于学生能较快地读懂作者的心声。让学生讨论“词中的什么在作者的家乡看不到”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向纵深处进行思考,领悟作者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配乐朗读,词曲“和谐”
师:古代的词都是可以唱的,词牌名就是曲调的名称。让我们和着《清平乐》这首曲子,来读一读这首词,感受一下词和曲交融在一起的和谐之美。
(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学习词,始终不能忽略词的形式。第一个环节从词的形式入手,最后一个环节回归词的形式,在学生理解了词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之后,对词的形式的演绎会更到位。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词曲交融之“和谐”。(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