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为先 顺学而导促成“学会”转变为“会学”

2015-03-23 13:44李伟中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背影学会文本

李伟中

[摘 要]

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学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用已知去探索未知,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自学为先,顺学而导,使“学”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的“学会”转变为“会学”。促进学生“学”的课堂,才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

学与教;自主与引导;能力发展

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核心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引领者,教学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用已知去探索未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学为先,顺学而导,“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合理选择教学策略,使“学”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的“学会”转变为“会学”。以“学”为本的课堂,才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源头活水。

一、自学为先:在体验、发现、领悟上下功夫

学习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也是探索未知的过程。语文课应成为学生的探索发现之旅。让学生扬帆起航,能破风浪而济沧海。呈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昂扬激情。让学生的智慧被激发,潜力得到挖掘。

(一)以自主体验为起始点,尊重独特理解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看的条件,给学生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突出学生作为主体的亲历性和参与性。以已知的知识和阅读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进行加工和理解。遵循课程目标和知识体系,为学生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导学案设计成有梯度的、有层次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学习方案,让学生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地解读文本、自主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而有目标地自学,并都能有所得,获得个性化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学习。

如学习《我的叔叔勒》一课时,学生在探究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巧遇于勒后而嫌弃躲避他的原因这一问题时,他们凭借自己不同的阅读经验和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解读。有的认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代替了手足亲情;有的认为是由于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怕人嘲笑的性格导致了躲避穷困潦倒的于勒;还有的认为是菲利普夫妇的拮据的家境,自身的生活已难以维持,更怕窘迫的于勒加重生活的负担。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发挥,然后再在各抒己见中达成共识。尊重学生的独特的理解,让学生对文本理解得更远更广。

(二)以自觉发现为触发点,激发动态生成

通过个性化的自主阅读体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积极主动,也更加多元化,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读出各自的独特的发现,或是“妥当贴切,切中肯綮”,或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或是“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学生的这些“即时发现”“个性创造”,可以成为深入探究文本的最好的触发器,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灵魂”和思想的“精髓”。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以学生的生成变化作为触发点,可以巧妙化解难点,学生的“节外生枝”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安恩和奶牛》中,分析安恩出场时的外貌描写时,通常的理解为她年迈而贫穷、节俭而自尊,但有位学生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的细节表现了她对于此次外出是郑重其事的,也是为了“故意要吸引更多的人的注意”。笔者觉得这个“意外情况”很有抛砖引玉的价值,并进一步追问

“安恩为什么会十分重视这次外出,为什么要吸引更多的人注意呢?”引导学生发现安恩和老牛一样孤独寂寞,都要出来散散心。不仅让学生理解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的主题,而且又体会到作者唤醒人们对身边如同安恩一样的人给予关注的人文关怀。

(三)以自我领悟为落脚点,绽放思想火花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刘勰语),学生应通过优秀的文学的熏陶,提升思想道修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与文本对话,潜心地读,用心体味、捕捉和追寻文本的情境,而入其境;沉思着读,揣摩感悟文本的意蕴,获得一种心领神会、豁然开朗的领悟,而明其志。文中之情,言中之意,只能独立思考,自我领悟,才能真切地体会其情感,领悟其意蕴。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在心中激荡起他们的情感涟漪。如在阅读海伦·凯勒的《享受生活》时,让学生读出了海伦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并能站在文中人物的立场,与人物感同身受,触摸情感,走进人物的心灵,说出感动来。学生读出了海伦·凯勒的光明乐观的心灵;读出了她不甘屈服于沉寂黑暗、自强不息的坚毅;读出了她的心怀追求、绽放精彩人生的执着。通过自身的感悟,从海伦·凯勒身上读懂一种生命的态度: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面朝阳光,享受生活。

二、顺学而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生自主学习,定然会有“看不懂的地方”“读不透的地方”和“想不到地方”,心头不禁涌起“青山缭绕疑无路”的困惑,路究竟在何方?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些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进行二次备课,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削枝剪蔓,精选教学重点,选择教学的策略,引领学生探究疑难,走出困惑,获得“忽见千帆隐映来”的恍然大悟。

(一)以“引导”为助推力,提炼学的策略

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有时可能是表面的和肤浅的,往往还存在诸多的疑难,并且不能归纳出脉络清楚的学习方法和规律。教师要依据学情,教学生所不足,教学生所疑之处,加强相应的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并会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发展智力,以教促学,授之以渔,达到“为学而教”的目标。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善于诱导,将苦学化为乐学;巧于引导,将死学化为活学;妙于疏导,将难学化为易学;精于指导,将学会化为会学。教师的这些“导”都会增强学的效果。

例如,在《背影》解读中,学生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背影”,引导学生统观全文的谋篇布局,梳理父亲背影出现的背景,体会特定背景下的对父亲种种行为的描写意图。领会文中的父亲面对“祖母去世”和“父亲失业”的惨淡境况,为了养家糊口而忙于谋事,面对千难万苦的逆境,压抑自己的悲伤焦急,无微不至地体贴关心儿子,体会到父亲的感情是细腻而真挚的,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如海,含辛茹苦的父爱如山般坚毅,理解父亲的背影聚焦着父亲的慈爱和隐忍、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这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从而让父亲的背影也走进学生的心中,让学生真动情。

再引导学生如牛吃草式反刍式地阅读,从细微之处,抓住文中的隐含的信息:“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了我的不好”,作者讲述自己的“不好”有什么用意呢?学生通过逆向思考,进行自主的分析和探究,领会到当初我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暗笑他的迂”,自嘲当时“真是聪明过分”“真是太聪明了”,表达自己对不理解父爱的自责和追悔。这是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回想深深父爱时,对自我内心解剖,对父爱的觉醒和忏悔。在自主探究中,对作者的内心真实情感获得更深层次体验和领悟。

(二)以“探疑”为突破口,优化学的品质

“学校应该教什么?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即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可见,学生不仅要学会自主学习,更要会质疑,会思考,会探究,这是学生会学的核心。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从自学中发现疑难,在教师的极积引导下,合作探究,使知识技能得到发展、巩固和完善。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形成善于发现新事物的习惯。通过学法的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逆向、发散思考,让学

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评价和质疑,让质疑成为开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一把钥匙。例如,在探究《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月下赏月所流露的内心情感这一问题时,学生从诗人对月慨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了诗人以自居“闲人”流连光景而自适自乐的情怀。同时有学生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诗人感慨“但少闲人”呢?这与前文的“念无与为乐者”又蕴含了怎样的情思呢?笔者面对学生的质疑,引用了苏轼同时期创作的《卜算子》,借词中的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引导学生探究并理解“但少闲人”的原因:他不愿做追名逐利的小人,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甘愿作月下一“闲人”。从而更深入地揭示“闲人”的内涵:既有享受月下宁静的旷达,也有感慨命运有志难酬的孤高自傲。

质疑是创新学习的起点。创新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不断质疑而后释疑,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过程。因而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独辟蹊径,产生全新的看法,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

(三)以“拓展”为试金石,锤炼学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针对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思维。制定出有层次、有梯度的训练,让学生自我训练、自我强化,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学得到全面的提升。

例如,笔者针对散文《背影》语言朴素自然而情思绵绵的特点,进行语言赏析训练,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平实的细节,鼓励学生咬文嚼字,体会语言的情味。例如,要学生细细地体会“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这句话所隐藏的的内心活动和深沉的情思,引导学生抓住“混入”这个词,想象出“我”望着父亲背影消逝的情景,似乎可以看到“我”一直望着、找着而久久不忍离开的画面,体会到“我”内心怅然若失的苦痛。借助语言赏析的训练,读懂文章,自主阅读能力自然能得到了锤炼和提升。

总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而教的课堂,才是真正具有发展性的课堂。“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秉承“一切为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的理念,让学生在“学校”中学习,而不是在“教校”中承教,这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只要他们能自主探究,主动发展,作为教师便可拈花含笑了。

[参 考 文 献]

[1][美]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王灿明、朱水萍等翻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2版(杜殿坤编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背影学会文本
主题:背影里的爱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背影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学会分享
背影
学会分享
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