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公共管理思想探析

2015-03-23 01:32梁芷铭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仁政公共管理孟子

梁芷铭

摘要:《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的公共管理核心思想,通过“分”与“和”的管理策略,以及“养民富民”的具体措施,再配之以“善政教民”,从而展现出了封建社会早期相对朴素但影响极为深远的儒家学派在公共管理方面的思想光芒。

关键词:《孟子》;儒家;公共管理;仁政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4)05-0110-03

《孟子》以其深邃的思想、精辟的阐述、犀利的文风,包罗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策略,影响着一代代志士名人,并在当代日益散发出灿烂的光辉。对《孟子》一书进行公共治理语境下的分析,从中能够找出一条源自古代、联系当代的公共管理思想的发展脉路,既丰富了公共管理知识体系,更是能够为当前的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指导。

一、《孟子》公共管理思想的基础——性善

“性善论”是儒家学派的基石,也是孟子系列学说的根基。作为一代学者,孟子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为其系列学说找到一个落脚点,即回答“人的本质是什么”诸如之类的普世问题,其并将儒家思想进一步发挥光大,不仅将“为善”作为人的本性看待,其还进一步认为,如果人能够坚守这种“善”,并且将“善”深入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惠泽于他人,则“人皆可以为尧舜”。众所周知,尧舜作为上古的贤明君主,被当时的人们奉为圣人,人皆向往之,孟子通过“善”将尧舜与普通百姓联系在一起,这种并非遥不可及的愿景,在迎合了人们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也将“善”的指引作用发挥到极致。

同时,作为一种学说,其也不可避免地要回答“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这类最基础的哲理性问题。针对这类问题,孟子认为,人类天生就具有了仁、义、礼、智等“善”的属性,“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即这些“善”的品质只有人类才会具有,动物是没有的,只不过人类有时候没有察觉到而已。当然,针对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一些“恶”的现象,孟子提出了“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论断,他认为,只要人们积极努力,用心去争取“善”,就一定能够“得之”,而如果人们主观上放弃了“善”,客观上也就“失之”,这样离“恶”就不远了,也自然会受到人们的唾弃[1]。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孟子是劝善的,其引导人们积极地向“善”靠拢。纵观《孟子》的整个理论体系,“善”的地位至高无上,这是引领其一切思想学说的根源,包括本文所探讨的《孟子》公共管理思想,同样来之于“善”,并回归于“善”。

二、《孟子》公共管理思想的核心——仁政

公共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施政理念和管理措施。由于根植于内心的“性善论”,孟子审视当时的社会现实,结合儒家学派所倡导的“和谐”、“大同”世界,对统治者提出了“仁政”的建议。

为了宣扬“仁政”理念,孟子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他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更迭,归结为统治者的“仁”与“不仁”,即“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在此基础上,孟子还提出了一句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言,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封建社会初期,君王独霸天下,孟子此言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这非常鲜明地反映出了其“民贵君轻”的思想,以及其对“仁政”理念的鼓与呼。在“民为贵”思想的指导下,孟子提出了“仁政”的目标就是“得民心”。他认为,桀、纣王朝之所以被推翻,是因为“失其民心”,而君王要想真正“得民心”,就必须要给老百姓所需要的东西,切不可将一些百姓不需要、厌恶的东西强加与人,即“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由此可见,孟子将“仁政”作为其公共管理思想的核心,并给统治者描绘了一个很美好的前景,“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2]如此天下归一的繁荣盛景,将孟子“仁政”思想与统治者一统天下、万民朝贺的理想进行了完美统一。

三、《孟子》公共管理思想的策略——分与和

公共管理涉及到的事务和对象非常繁杂,如何使这一行政系统有机运转,达到“仁政”的目的,更好地为统治者服务,孟子提出了“分”与“和”的具体应对策略。“分”与“和”是辩证的统一体,孟子将其有机地溶入到公共管理的具体策略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而能够很好地促进公共管理目标的实现。

所谓“分”,是指劳动分工。孟子认为,工匠们应该有自己的专业分工,不能一边耕种一边从事其它工作。同时,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基于各自的社会作用不同,其劳动分工自然也有所不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动分工后,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孟子提出了“通功易事”的商品交换理念,即社会各行业间进行互通交换,用自己多余的物资来换取生活中的其他需求。而所谓“和”,主要是指工作中的互相合作、配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孟子的经典名言,从中也可以看出“和”在其思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份量。如何在公共管理中体现出“和”的最高境界,孟子认为,国家的强盛不能仅仅依赖广阔的边疆、坚固的城池、兵器的精锐,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仁政,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和谐”,这样“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孟子》公共管理思想的措施——养民富民

孟子以周文王为案例,认为其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业绩,主要归功于其“养民富民”的施政主张。在此基础上,孟子也提出了自己的“养民富民”措施:

一是减税。即通过合理调整国家与百姓的收益比例,将社会财富“藏富于民”。在具体征税措施方面,孟子考察了夏、商、周的税赋制度后,结合当时的社会生产实际,提出了“清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即根据郊内、郊外田地的不同,分别实行不同的税率,以满足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生活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孟子还进一步提出了不得重复征税的主张,以免增加百姓的负担。

二是保障粮食供给。民以食为天,在古代,粮食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孟子认为,“民不违时”,粮食就能够得到充足供应。而“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其意是说,水、火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资料,是需要保障供应的,如果统治者能够给百姓提供充足供给,百姓自然也会讲求仁爱。如果统治者做不到这一点,“率兽而食人”,那么就不能称其为“父母官”了。

三是保护工商业。在封建农耕时代,工商业是受到抑制的。作为仁政的重要措施之一,孟子认为国家应该高度重视并保护工商业,“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关,讥而不征”,即对市场上的工商业,国家不应征收税赋,并且还应为其提供一定的经营、储藏场所,当商品滞销时,也可采取国家征购的方式帮其渡过难关,政府设置的各种关卡只能实施稽查而不应收税。由此可见,孟子对当时工商业的发展是比较重视和呵护的。笔者认为,孟子之所以提出如此过于关爱的保护工商业措施,可以与当时农耕社会时期工商业相对弱势有关,唯有此,才能保护和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四是保护私人财产。孟子提出“制民之产”主张,请求统治者给予百姓一定的财产,即生活资料,以此来满足百姓生产、生活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孟子》还进一步要求“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即给予百姓五亩的土地用于住宅,百亩的土地用于耕种。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制民之产”也为当时划分地界、实行井田制打下了基础[3]。

五、《孟子》公共管理思想的保障——教民

孟子为统治者提出了“仁政”的公共管理思想以及相应的策略,但为了保障这一措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他认为,必须通过“教民”来更好地加以贯彻。《孟子·尽心上》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德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认为,“教民”对于统治者治国理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这也是统治者“善政”的职责所在。

在具体教民措施上,孟子主要提倡德教,即用道德教化来推进统治者的公共管理理念和措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一是明辨义利。孟子把义和利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君子取义,小人取利。如孟子提出的“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与孔子提出的“言必信,行必果,任任然小人哉”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充分展现出了“义”对人的行为的重要规制作用;二是分清理欲。孟子认为,人的欲望与“善”是成反比的,当人的欲望增加时,其善性就相对要减少一些,因此要清心寡欲。当然,孟子对合理的欲望还是认同的,如《孟子·告子上》所言“欲贵者,人之同心也”,其意是指人们对富贵的向往无可指责,只不过要少一些不劳无获的奢求罢了;三是在生命和大义发生冲突时,孟子教化人们要“舍生而取义”。因为在孟子看来,仁、义是至高无上的,值得用生命来守护。

孟子作为一代学者,其通过自己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见解,向当时的统治者传递出一种“仁政”的公共管理思想,并通过一系列科学论述来力求博得统治者的认同。历史证明,孟子及儒家学派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包括时至今日,儒家思想已经溶入到了国家、社会的方方面面。《孟子·尽心下》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笔者认为,孟子及其言论中所散发出来的公共管理思想,实质上就是“仁”与“道”的完美结合,并通过历朝历代的社会实践,产生出了巨大的社会效能,并引领儒家思想和文化深植华夏,扬名世界。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中国伦理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8.

[2]黄森荣.孟子的“仁政”及其管理伦理[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9):94-97.

[3]杨伯峻.孟子译注·尽心章句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0:311.

责任编辑:王敏

猜你喜欢
仁政公共管理孟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
春节联欢晚会的思想导向性增强对于公共管理的影响
我国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功能
孟子说仁德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