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绮云
随着我市高效课堂的逐步开展,当前的课堂教学与以往相比确实有了巨大的进步,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正在积极努力以适应高效课程的要求,但在高效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不利于高效课程的实施。
误区一,师生关系处理的误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把握失度
高效课堂倡导教学是一个师生“学习共同体”,这无疑是有别于传统的“教师自我”主导的课堂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这种理念的出现却导致了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即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几乎是完全放权给学生。一些无原则的“尊重”、“多元思维”的背后正是折射了这种现象。诚然,课堂中如果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或“教师为中心”都是一种极端的做法。 “学习共同体”理念,其出发点是力求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一种场所,而非一味地“迁就”学生。否则会导致教师的有效引导作用失去意义。
下面是一个七年级思品课《报得三春晖》片段。
师:假如你可以给你一个帮助父母实现愿望的机会,你希望帮他们实现什么愿望呢?请以“我祝愿爸爸\妈妈……”为话题,展开想象,说一段话。
生众说纷纭。
其中一生:我祝愿妈妈永远年轻,让她永远照顾我。
师:(点头)你真有人情味,想得真好!
另一生:我祝愿爸爸赚更多的钱,给我买一座大别墅,再带全家去周游世界。
师:(一愣)你的想法真奇妙。
很显然,上述案例中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很到位,不仅意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意在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心态,但面对学生千姿百态的答案时,教师却无所适从。实质上这两生的想法都存在问题,希望妈妈永远年轻,让她永远照顾自己,永远生活在别人的关爱之下,自己能真正长大吗?另一生:祝愿爸爸赚大钱,却是为了能实现自己的物质愿望,这能达到感恩父母的目的吗?面对有问题的答案,为什么教师却这样回答呢?
正确解决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并非是一种简单的要教师“让出”或“放弃”多少权利的行为,本人认为,作为教者,一方面应始终热情饱满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去;而另一方面又应始终要保持冷静与理性,适时对学生的理解与回答作出引导、点拨、矫正。如果教师能具备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机智,则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会表现出一种柔和与弹性,促使整个教学过程保持一种融洽与民主的和谐氛围。所以说,“多元”不等于“无元”,“尊重”不等于“盲从”,这句话说得实在有理,课堂上教师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学生的理解陷入困境或歪曲时加以正确点拨。
误区二,对教学效果认识的误区:重形式,轻结果
有时听一些课,课堂上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很多学生对重点难点并不能很好地掌握。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目标层次浅,为热闹而讨论,无深入、实质性的内容,只单纯为了探究而探究,还有的教师认为提问多,讨论多就是实施高效课堂改革了。于是非常浅显的问题也让学生讨论且讨论的要求简单、草率,在一节思品课上,我听到任课老师安排学生小组讨论30秒,可想而知,30秒钟的讨论能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呢?还有的教师课堂上喜欢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问题,整节课教师提了十多个是非判断问题,看起来气氛热烈,学生回答得也没错,但没有一个问题是学生主动提出来的,教师都包办了。直接导致基础知识教学的目标无法实现。
其二,评价时只注意了过程评价而忽视了终结性目标评价。如一节思品公开课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老师说:“回答得真好,表扬他”学生啪啪啪的鼓起掌来,另一位学生又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但却忽视了后面的学生基础训练、拓展性训练及评价。
所谓的“合作”,应该是同学之间相互支持,互相帮助。合作的内容有探究、讨论、活动、练习等。合作的时间不仅限于课堂,还包括课前和课后。小组合作不仅有当堂课的学习任务,还有一个阶段、一个学年的学习目标,而且小组组成是相对稳定的。
高效课堂的实施当然有很大的挑战性,问题颇多,操作颇难。本人所认识的仅是课程改革领域中小小的一方面。为了今后的不断进步,实验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就应该进行反思,我们相信,高效课堂会与时俱进,经过广大思品教师的努力探索,一定会找出一条路子,让我们的学生轻快地走在高效课堂改革的大道上,让思想品德课成为一门具有魅力的学科。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