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堂乐歌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及局限性

2015-03-23 06:25李莹洋
艺术评鉴 2015年4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国

李莹洋

摘要:西学东渐文化的冲击和新式教育思想意识的觉醒,促进了学堂乐歌的产生,学堂乐歌改变了国家教育体质,正式将音乐教育带进学堂,改善受教育者的文化结构。

关键词:学堂乐歌  中国  音乐教育

一、学堂乐歌对当时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学堂乐歌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的旧式私塾中是不存在乐歌这种教育的,然而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状况,打破了了旧式私塾无歌无乐的惯例,为学校的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将音乐作为学校必设课程之一;1907年,颁布了《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音乐被列为女子师范学堂课程;1912年,中小学正式开设音乐课,并引进了西方的音乐教育。

与此同时,我国一批在日留学的音乐教育家也相继回国,为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另外,为了培养优秀的音乐教师,1912年以后,专业音乐教育也在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主要学习的也是西方的乐器演奏方法、西方著名的音乐家以及他们的音乐作品等等。

(二)学堂乐歌促进了音乐教材的建设和师资力量的培养

1.音乐教材的建设

学堂乐歌的兴起冲出了封闭自守的文化隔绝状态,积极吸收外来音乐文化,在音乐教材的建设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宗教歌曲成为最早在中国传播的西方音乐,随之而来的就是作为乐谱的传播媒介——五线谱和简谱记谱法。1904年,沈心工编辑了《学校唱歌集》这一乐歌教材,同年,曾志忞编写了《乐典教科书》等音乐理论教材。1905年,金匮华振编写了《小学唱歌教科书初级》。1906年,李叔同编写了《国学唱歌集》。这些专著都将西方的音乐文化知识在学校以及社会上推广普及开来。

早在清末年间,西方乐器就已经传入中国,在清廷的部分军队中,西方军乐器已被使用,但是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这些西方乐器的介绍以及演奏技巧的传播才刚刚开始。受益于此时期五线谱以及简谱的引进以及印刷出版物的传播,这些西方乐器的概述和演奏技法都能够得以广泛传播。

2.师资力量的培养

李叔同,原名李岸。他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将民族性与现代性相融合,一生中共编创了70 多首歌曲。在日本,李叔同曾创办《美术杂志》,为向国人介绍西方音乐理论起到不小的作用。1906 年,李叔同创办了第一期《音乐小杂志》。1910 年,李叔同学成归国,开始走上讲台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在随后的七年间,李叔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国近代启蒙音乐教育事业中来。

沈心工先生原名沈庆鸿,被称为“学堂音乐之父”。沈心工一生致力于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先河,被当时音乐界称为“中国音乐界开幕的第一人”。沈心工在编写歌词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摆脱了旧式歌词中晦涩的语言,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被群众传唱。当时的学校音乐教育主要是以沈心工先生的作品为教材,成了中国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三)学堂乐歌对我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影响

学堂乐歌的出现,带动了我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发展,是学堂乐歌的出现,引进了西方专业的发声技巧,而在此之前,我国的声乐教育并没有对声乐的歌唱技巧、正确的站姿、正确的发声方法等提出过系统而全面的要求,更没有创作过属于自己的艺术歌曲。可以说,学堂乐歌对我国近现代声乐教育奠定了基础。

另外,学堂乐歌还确立了最早的群众歌咏形式,为我国的群众歌咏奠定了基础,使得我国过去没有出现过的集体歌唱形式逐渐在中国盛行。随着乐歌的旋律以及歌词的广泛传播以及歌咏形式的逐步发展,群众在各种集会仪式上经常采用这种形式,并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学堂乐歌不仅对学校音乐教育有影响,对近现代社会音乐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当时的社会音乐活动如火如荼。如1907年在国内影响较大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在上海设立,这个机构主要传授西洋乐器的演奏技巧,讲解西方音乐的理论知识,以社会音乐教育的方式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培养师资。

二、学堂乐歌内容及创作的局限性

(一)政治目的过重

学堂乐歌的诞生主要是为了满足资产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政治要求和改革社会的愿望,因此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它从诞生就意味着政治目的过重,是服务于政治的产物。它的创作在此基础上,忽略了艺术本身的创造,学堂乐歌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韵味,这样的直接后果便是阉割了属于乐歌本身的艺术价值,削减了其自身的魅力,不利于音乐艺术的健康发展。例如李叔同的《祖国歌》等。

(二)普遍排斥传统音乐,过度美化西洋音乐

由于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音乐家普遍排斥传统音乐,而过度美化西洋音乐。“古乐今乐二者,皆无所取焉”,类似这样对传统音乐的排斥在当时已经十分普遍。音乐家们无视传统曲调,放弃了民族音乐,而是直接采用西方的曲调进行填词创作。例如《中国男儿》(石更词)的曲调采用的是日本小山作之助作曲的《宿舍里的旧吊桶》;《送别》(李叔同词)的曲调采用的是美国奥德威作曲的《梦见家和母亲》等等。

三、结语

学堂乐歌的兴起开启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新纪元。笔者通过对学堂乐歌的探索研究,对我国当下的学校音乐教育现状也有一些反思。当今社会大量的流行音乐充斥着整个校园,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大相径庭,因此笔者认为作曲家们也应该重视校园歌曲的创作,使得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真正的对学生起到教育感化作用。

此外,当时的音乐家竞相采用西方的曲调照搬而成乐歌,这样的绝对西化在当时的音乐界形成了一股风气。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必然的,但在交流的过程中不能抛弃自身的优势更不能采取照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的交流方式才能让我国的音乐文化快速而健康地发展,才能让我国的音乐教育走向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陈净野.李叔同学堂乐歌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刘笑竹.“学堂乐歌”的早期形态及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J].青岛大学音乐学院,2007,(04).

[5]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6]汪毓和.中国近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中国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