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庆
(西藏白朗县巴扎乡小学,西藏 白朗 857300)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乐意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就因此应运而生。国外最早将其应用于理科性质的学科,但事实上,只要教师与学生能够积极沟通和配合,“翻转课堂”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大有裨益。
翻转课堂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全新的教育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提高学习成绩。其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有着很多细节的不同,从教师的层面来看,传统课堂上教师扮演着知识的传授和课堂管理的角色,而翻转课堂上教师则扮演学习的指导和促进者的角色;从学生的层面来看,传统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翻转课堂上,学生则成了知识的主动研究者;从教学模式层面来看,传统课堂倡导课堂讲解+课后作业来表示,而翻转课堂上主要以课前学习+课堂探究的形式呈现;以技术应用来看,传统课堂只是将所总结好的内容加以展示,而翻转课堂将自主学习、交流反思作为学习的核心[1]。
翻转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前的预习和课中的探讨两个环节:(1)课前的预习:学生不再是单纯地坐在教室,等待老师的教授,而是提前预习,将自己理解的地方加以巩固,将不懂的地方加以总结,做到心中有数;(2)课中的探讨:在正式课堂上,学生要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向老师加以反馈,与同学之间进行互相交流学习,通过不同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探讨,进而提出问题、搜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最终再重新进行自我总结和反馈。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都会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这一行为看似与“翻转课堂”所要求的课前任务没有差别,实际上却是大相径庭。传统教学模式所要求学生进行的课前预习,只是教师为了更加顺利的进行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所进行的必备工作,在课堂上,通常不会重视学生的预习成果,只是一味地讲授知识,而学生往往没有带着问题去学习,只是机械地完成课前预习这一连贯的动作而已,不仅使得课堂教授与课前预习毫无关联,更会使得课前预习难以坚持;而“翻转课堂”通常是带着一定的课前任务进行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对教师准备的相关教学视频和教学任务进行学习和完成后,更好的将自己的不足展示给老师,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讲解更加富有针对性,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做的课前任务联系更加紧密,潜在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确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各自的主体地位。
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设计,一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2.1 课前教学视频的制作以及相关资料的查阅
课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学生提前制作好相应的课堂应授予内容的PPT,交给学生课下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老师制作的或是相关的理论知识来提前了解和自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将自己不懂的地方进行总结,在上课之前,可以与老师同学把相关问题放在QQ、微信群或是论坛里进行讨论,如果遇到复杂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解决,颠覆了传统教育的教师一味教、学生只管学的错误的观念,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即自主学习的能力;
2.2.2 课后网上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
教学效果评价是提升教学水平最重要的一环,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对老师和学生都进行中肯的评价。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创建一个教学评价(包括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建议、学习心得)的平台,老师可以在上面对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对老师进行评价。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相应的互评,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知识技能、活动参与、团队意识以及情意表现等多方面展示出来。以此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要紧扣即将学习的语文知识。“翻转课堂”上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切身感受,在做到知识内化的同时,更要展现语言的魅力。通常可以采取小组团结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或是通过情景设定,来充分感受人物心理。例如在学习《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一课时,可以让四名学生分别扮演画师和三位徒弟,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按照课文内容设置相同情境,通过学生临场反应以及合作,最终确定在课堂上应该着重讨论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更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探究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根本就在于基于“翻转课堂”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上,只有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才能够真正实现“翻转课堂”对于小学语文辅助教学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创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多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1]牛晓白.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7)
[2]王 珣. 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J].教育信息技术.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