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民主的式微与世界格局的转换
——读张树华的《民主化悖论——冷战后世界民主化的困境与教训》

2015-03-23 09:57贾江华
东岳论丛 2015年7期
关键词:民主化民主世界

贾江华



新书评介

西式民主的式微与世界格局的转换
——读张树华的《民主化悖论——冷战后世界民主化的困境与教训》

贾江华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前,世界上存在着资本主义的西方和社会主义的东方两大对立阵营。两大阵营各自集聚着数量不少的国家,建立起各具特色而又阵营里大致相似的的国家体制,很有意思的是,两大阵营都号称自己是“真正的民主”制度,并且指责对方的民主体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由此掀起了关于“民主及其正确制度”的解释和争议;并且,基于意识形态立场的根本差异,对于建立何种国际政治关系、世界政治格局也有不同理解,从而带来了国际局势的震荡和变幻莫测。

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国家由原来的15个减少为5个,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党员人数锐减,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颓势,社会主义发展遭遇到了历史上的重大挫折,原先社会主义阵营许多国家纷纷改头换面,对西方式民主投怀送抱,皈依对方进行西式民主化改革,一时间,西式民主国际化形成大潮趋势,而世界“社会主义式的民主”走向衰微。

西方世界面对对手轰然坍塌、得意忘形之际,竟然宣扬西式的自由民主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全胜,有关民主自由的意识形态之争从此结束。凭借对民主概念的垄断性阐释,西方国家占据了国际政治制高点*②张树华:《民主迷思与发展悖论——冷战后国际民主化的经验与教训》,《学术前沿》(京),2012年第9期(下),第68-75页,第68-75页。。然而,西式民主国际化遭遇各种挫折与困境,2008年以来,“始于西方的国际金融海啸深刻暴露了西方政治体制的危机,暴露了西式民主的虚伪与局限。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政治对抗、金钱政治、决策不畅等政治颓势使得西方制度的政治能力和民主成色大打折扣”②。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中国模式”初具雏形,给世界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其成就令人瞩目。在理论与现实的面前清醒地瞻前顾后,推动和引导民主研究和国际政治议程的转向,承担“民主理论”推陈出新的历史任务,勇敢的理论家呼之欲出。

站在历史的潮流前头,中国社科院政治学者张树华带着自己的团队深刻反思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民主及其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线索,分析其内隐动力对世界政治与格局的深层促变,他们在诘问:

何种民主?谁知掣肘?去向何方?

一、透析众说纷纭的“民主”迷雾

“民主”是个好东西,人人乐见。作者认为:“民主”是当今国际上使用最广、也最富有争议的政治概念之一。东西方世界的政治掌权者、在野党、学者、政客、文人等等纷纷追捧、热议、炒卖“民主”,其目的有想“占领道义的制高点”的,也有企图在“学术江湖中确立一席之地”的……*④张树华:《民主化悖论——冷战后世界民主化的困境与教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第2页。

其实,“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现象。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④“从古希腊雅典民主到中世纪英国的议会制度,再到当代民主,民主的内涵与形式均发生了诸多演变。”只是到了近现代,民主才成为政治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内容之一。所以,“19世纪以后,随着西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神权和皇权逐渐淡化,选举权逐步扩大,民主在资本主义社会有了充分的发育。之后,民主在西方主要国家实现了从观念向制度、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直到20世纪,民主逐渐转化为一个世界性话题,冷战时期‘民主、民主化’更是变成西方国家手中的政治工具。而冷战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被解释为‘民主化的产物’”*②③④⑤张树华:《民主化悖论——冷战后世界民主化的困境与教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第28-29页,第30页,第30页,第30页。。

然而到了20世纪,则出现了民主理论的一些新的演化,出现了以下几种主要情况:精英民主论、多元民主论、参与式民主论等。其中,精英民主论的代表人物有熊彼特、韦伯、萨托利等。其主要观点为:民主是由社会精英或政治家统治而并非人民统治;民主是多元的精英竞取权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通过采取政党竞争的方式加以实现;精英阶层是一个开放系统,人们有平等的机会加入该阶层;公民定期选举政治精英成为统治者。作者指出:“实际上,精英民主论一直是西方民主理论的重要传统内容。”因为精英民主论可以直接为利益集团的核心——政党政治提供支撑。但是,作者一针见血地揭示:“就其政治实践来讲,精英民主论实际上反映了西方社会中的大型垄断集团控制社会政治生活的意图和现状。从理论逻辑上来看,精英民主论是西方民主理论的一种倒退,它把民主的内涵缩小到仅仅是政治选择的范围内,大大削弱了民主政治的功能并减少了民主政治的含义。精英民主论把社会各个领域中少数寡头控制的社会政治现象称为民主政治,这实际是对民主的一种反动。因为民主首先强调的是平等,而不是自由”②。

接着,作者评述了多元民主论和参与民主论。以美国政治学者罗伯特·达尔为代表人物提出了“多元民主论”,他认为,现代社会存在公民个体、统治者和多种利益集团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统治者需要个体选举产生,利益集团影响公民,各种利益集团通过介入政治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竞争与合作,以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对权力和利益进行多元的公平竞争,是保障公民参与和公民权利的主要手段;对权力的多元角逐可以避免权力垄断,约束精英的权力,同时也防止偏袒少数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最大的社会力量,公民通过选举和利益集团的相互竞争来影响政府的决策。因此民主的决策并不是一个许多人在特定的政策上联合起来向政府庄严进军的过程,而是一个相对来说较小的集团之间的稳步的妥协过程。由此,民主政治是一种创造多元利益集团的政治,它通过多元竞争来约束政府的权力,以维护政治自由。达尔把这种民主政体称为多元政体。对此,作者点明了这种民主理论的实质:“达尔的多元民主理论,揭示了西方现代民主形式的真实机制在于社会集团利益的竞争。用社会利益集团代替社会阶级,实际上掩盖了民主的阶级内容和阶级性质,忽视了政治权力的特殊决策地位和作用。在金钱支配政治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利益集团必须有财力基础,否则难以介入政治。因此,多元民主仍是‘资本控制下的民主’”③。

英国政治学者柯尔和美国政治学者科恩提出了“参与式民主理论”,他们认为,民主是一种人民参与的政治制度,社会成员以社团为基础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自治或者决策。然而,“ 参与式民主理论以参与或参与影响决策作为民主的标志,实际上忽视了民主政治中人民的主体地位,因而,它所定义的民主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民主,可以说是一种民主的附属品”④。

关于民主理论的探索,作者也肯定了美国学者萨托利恢复西方“主流民主学说”的努力,即:“唯一能够真正做到名副其实的民主,只能是宪政制度下的自由主义民主。这种新的民主体制包含着两层重要的含义,一是指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条件下,受决策成本高昂等因素的限制,民主已经难以做到像古希腊那样采用公民大会的方式进行统治;二是指现代民主制度的目的在于保障每个公民的个人自由,为此,它必须对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机构也加以限制。”并且指明:“这一层含义更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⑤

然而,真正对民主理论正确阐释产生威胁的是以色列学者兼政客夏兰斯基在2004年出版的《论民主:自由战胜暴政与恐怖的威力》解释的民主理论:“自由具有巨大的威力,可以将所有暴政社会改造成为自由社会;只有自由社会才可以实现民主,只有民主国家才可以实现和平;自由与民主符合西方国家的安全利益,美国外交政策应该重振‘鲜明道义’。为了保持和平,必须对不自由的国家实行民主改造。这需要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领导人的行动。”“为了对不民主的国家进行改造,可以不惜武力,甚至鼓吹可以从肉体上消灭‘不自由政权的领导人’”*②③④⑤张树华:《民主化悖论——冷战后世界民主化的困境与教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3页,第34页,第33页,第8页,第9-17页。。根据这一观点,夏兰斯基论证了“从美国出发向外推广民主的若干问题”:“第一,自由世界能够通过施加外部压力来推广民主,苏联、东欧剧变就是例证。第二,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世界的领袖能担负起将自由扩展到全世界的重担,可以成为推动民主转变的巨大力量。自由世界不应该坐等独裁政权接受改革或者依靠国际机构的支持来推行民主,全世界的民主政权将粉碎当今和以后对这个世界构成威胁的专制者。第三,向全世界推行美国民主,不仅符合美国的利益,而且更符合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他号召全世界都积极参与美国推行的民主计划”②。由于他的观点符合当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所说的“美国对外扩张不是为了美国的利益,美国是没有私心的”观点,因而深得美国政要和舆论界的欢心。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如获至宝,对此书大加赞赏,奉为案头必读,并邀请作者到白宫,当面与其交流推行民主的心得③。

以夏兰斯基为代表的一些西方民主理论的研究者,逐渐走出了民主研究学术正轨,把它工具化、目的化,致力于民主输出,并与西方霸权势力结合,形成了全球民主化的潜流,驱使许多国家进行政权的民主化改革,颠覆了不少主权国家,掀起了民主国际化的风潮。

二、揭示全球民主化的暗流

伴随着民主逐渐进入由西方世界主导的国际化进程,西方学界对民主的研究也发生了重点转向:由设计和检查自身的民主情况转移到关注对外输出和移植民主④。

根据作者的分析,民主理论研究出现了十种值得关注的倾向:其一,民主潮流化研究。将民主视为国际性的政治现象,而民主进程如波浪起伏一样潮起潮落。苏东政变是“第三波”,并企图制造“第四波民主浪潮”。其二,民主测量与排行热。根据“民主—非民主”、“自由国家—非自由国家”、“廉洁—腐败”、“经济自由—经济不自由”等线性的单一中心为基础对国家进行排行反映了西方世界掌握着“民主”标准制定权和话语权。其三,民主化与全球化研究。这类认为,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将给西方民主主宰全球提供有利的国际条件。其四,民主实现研究。出现了 “民主爆炸说”、“民主孕育说”、“民主精英互动说”等观点。其五,民主转型和巩固研究。20世纪中后期几次波及全球的民主化浪潮后,阿尔蒙德、派伊、亨廷顿等美国政治学者对发展中国家政局以及政治民主化、“民主自由体制”的确立与衰退的关注与分析。其六,民主的区域性和比较性研究。冷战后西方学术界关注“政治落后、民主不兴”的第三世界,并在注重国际间的民主比较研究中将民主视为全球唯一的、绝对的政治进程;忽视了各国政治发展目标的多元性和道路的多样性。第七,民主策划术与设计术。部分学者热衷将民主技术化、模块化和工程化,并出版各种简化版的“民主教程”、“民主行动指南或手册”,大规模地对国外青年进行民主培训,讲授如何酝酿“街头政治”和“民主革命”,教授示威青年如何与警察打交道,如何使用新媒体,怎样迅速召集多数人起来,轻而易举地推翻他国政权。第八,民主标准研究。以西方政治为标本,归纳出一系列评判国际民主的标准,并且将其视为国际援助和西方投资必须参照的条件或规范。第九,民主和平论。这种理论认为,民主国家之间之所以不发生战争,是因为民主制度是和平的保证。然而在国际政治实践中,民主和平的命题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民主和平论的鼓吹者一方面宣扬民主国家之间不开战,但是却保留对非民主国家的开战权,这只会加剧国际政治动荡不安。第十,民主同盟论。2000年6月,由美国、波兰、智利、捷克、印度、韩国、马里七国发起在华沙开会建立了“民主国家联合体”的新国际组织,其宗旨和目的是在世界推广并巩固民主制度。2006年前后,美国部分新保守主义分子出台了一份题为《铸造法治之下的自由世界》的美国国家安全建议性报告。报告宗旨就是,要成立由民主国家组成的国际联盟(Concert of Democracies),甚至可以用它来代替联合国。“民主同盟”宣扬自由民主,如果世界上有违背这些国家的民主意志,则可以发动国际干预,甚至是合法地进行武力干预。在外交上,一些国家的政要公开宣称要实行“转型外交”、“价值观外交”,打造“亚洲与繁荣自由之弧”,等等⑤。

与这些西方民主化潮流互为表里的,是世界许多民主化改革的国家政治发展踏入陷阱,陷入劫难,造成许多政治乱象,这是本书的精彩描绘之处,展示了:民主旗帜高高飘扬,民主战场凯歌猛进,然而民主成果一塌糊涂。且看:

* 西方民主理论输出、扩展与民主外交背后有地缘战略考量,西式民主一元论和民主原教旨主义的思想流毒与现实危害不浅;

* 美国大兵克林顿、小布什、与奥巴马与欧盟的对外输出民主虽有异曲于理念与策略之分野,但是以“民主的名义”行干涉之事确实两者相同之处;

* 冷战后,拉美国家和中东地区分别上演“民主悖论”、“异质民主”,原来都是“移植民主”惹的祸,呈现了“民主裂变”与“民主异化”的怪象,究其实,则是西方大国在“民主和平论”、“民主同盟”、“自由之弧”、“价值观外交”等口号下进行的“唯我独尊”、“分裂世界”之新殖民主义嘴脸;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解体,其实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苏联政治改革与民主化的深刻教训,导致了当今俄罗斯政治转型与民主化的艰难历程与政治前景。

* 21世纪初期一系列发生在独联体国家和中东北非地区的在捷克斯洛伐克、乌克兰、塞尔维亚、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伊朗、突尼斯等国家以颜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其后都有“颜色革命”的策划、爆发及政治诉求的实质,而一次次“广场暴动”带来的只不过是“权力争夺与政权更替”,结果只能是百姓遭殃、西方得利、民主迷失;

* “科学化”、“数据化”的当今国际上一些流行的民主人权测量工具大行其道,这类“政治排行榜”背后的也是全球政治的较量与意识形态的斗争。

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世界各地民主化潮流扫描,我们看到了世界政治格局的风云变幻和主角们的阴险狡诈,真是民主化进程不容乐观,几家欢喜更多人愁。

当作者如此冷眼向洋,他们想要什么呢?

三、谋划中国与世界政治发展的进程

学者以学术眼光看世界民主生活,则知、情、意无不各得其所,当通晓民主发展之古今特别是近30年之世变,对应之30多年以来中国的顺利发展这一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现象,则其历史之规律自然心神理会地知晓于中。中国如何面对“颜色革命”的冲击、如何化解西式“民主化”的挑战?如何走上全面的、科学的政治发展坦途?这些才是该书作者为自己提出的命题。

作者雄辩地指出:在当今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下,中国学术界从思想和认识上有必要澄清笼罩在民主问题上的迷雾,破除不切实际的“自由、民主”神话,树立正确的民主价值观和科学的民主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政治发展和民主道路*张树华:《民主化悖论——冷战后世界民主化的困境与教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76页。。基于此,作者认为,关于民主的诸种问题,更为科学的观点是:

(一)强调发展民主的民族性和主权性。民主是内生的,具有很强的国民性和主权性。世界各国情况和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民主发展道路的多元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因地制宜的民主形式才富有生命力,外部强加的民主模式往往只能是华而不实的“自由外衣”。民主不能强力输出,完全照搬他国的民主模式是有害的。民主建设必须立足本国的历史,必须与国情与本国文化相结合。各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只能根据本国的经济文化状况、传统、民族、宗教、风俗来确定,而不应将一国的模式强行推销给他国。冷战后大量国际案例表明,鼓吹“民主万能论、民主速成论、民主不战论、民主和平论、民主同盟、自由之弧、民主至上论、民主救世说、西方民主普世说”等说教站不住脚。

(二)强调发展民主的历史性和具体性。人类政治发展史表明,民主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民主必须是因地制宜的,要符合社会政治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民主应是具体的,单一的民主化并不是一剂包治百病的救世良方。民主的发展,不能只凭人们的良好愿望,脱离国情盲目发展;更不能脱离民主赖以存在的实践基础,照搬别国模式。民主政治建设,最根本的是要正确处理好民主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三)强调民主的成长性和阶段性。民主有其成长的现实阶段性,民主发展既要有长远的发展战略,又要有近期阶段性目标。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长期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民主有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民主发展是有条件的,要受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公民素质和人民政治生活的习惯等制约,不能脱离社会的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民主化进程应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列宁说过,民主的发展要有一定的“度”,要掌握好一定的“火候”,一定要为生产建设服务,民主的发展超过了限度,则会走向反面。实践表明,忽视民主成长性和阶段性的政治激进主义往往不会带来民主,反而造成政局动荡不宁。苏东国家的“政治休克疗法”带来的只会是国家警惕、民族分裂和政治衰败。

(四)强调民主与政治发展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几百年来,人类社会的民主进程充满了艰辛和曲折。包括英、美、法等国在内的几百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虽相对完善,然而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打上了深深的“资本自由和金钱民主”的阶级烙印。民主是有阶级和有差异的。另一方面,政治发展是有序的,是一个统筹发展的系统工程,民主发展也有其成长的顺序和维度。应当正确处理政治民主、政治稳定和政治效率三者的关系。加强秩序、国家权威与维护民主、保障自由并行不悖。法治、稳定、经济发展与发展民主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五)强调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全世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国际政治中恃强凌弱,肆意干涉他国内政或垄断国际事务是当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表现,已经成为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宣扬“文明冲突论”、“新干涉主义”、“人权高于主权”、“新有限主权论”、“民主使命论”、“新民主殖民主义”、“新民主和平论”等都是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挑战,不仅无益于世界民主进程,而且给世界和谐带来严重威胁。动辄以“民主、自由”划线,甚至打造“民主同盟”,是在唤起新冷战。而打着民主旗号,不惜诉诸武力,对他国进行“民主改造”,是在破坏国际关系民主化,目的只能是妄图缔造新的“超级强权帝国”。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我们主张各国与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的公平正义。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②③张树华:《民主化悖论——冷战后世界民主化的困境与教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76-377页,第330页,第362页。。

最后,也是本书最具创新的观点是:应当发布中国版的世界政治评价报告、提高国际话语权。这是因为:”国际上一些国家或非政府组织热衷于全球范围内的政治评价或排行。由于西方大国主导着话语权,这类政治评价指标体系和排行不能真实反映世界政治发展面貌,西方“排行榜外交”的实质是企图垄断世界政治的话语权、多是反映西式“民主、自由”的政治价值观,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常常面临着“被排名、被贬低”的尴尬”②。针对国际政治评价领域“西强我弱”的局面,评估世界政治需要“中国标准”,因此十分有必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突出政治发展的综合性和全面性,展现东西方国家的政治特色和优势,争夺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话语权,展示中国的软实力和政治竞争力,迫切需要通过全面、客观与科学的比较研究和数据分析,对全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科学的考察与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出富含中国特色并兼具国际解释能力的、强调综合性政治发展力和竞争力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世界政治发展(力)评价和测量体系”,其目的就是要总结中国发展的政治经验和理论价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③。

站在冷战以来世界民主发展洪流潮头,看全球政治格局转换纷纷扰扰、倏忽瞬变,政治学者张树华带领团队如此激扬文字,如此乘浪飞舟,并非仅仅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参与的绵延之力,试图超越,期盼拨动千钧。当然,遍览全书,也有叙事反复、重复,显得繁复冗长之处,影响了论述的精到和批判的力度,期望作者以后再版时出个精编版,把话说得更加简单明了,更加体现“思想的闪电击中人民群众这块园地从而发挥其效力”的学者之愿。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民主化民主世界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论我国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论我国新一轮司法改革:职业化还是民主化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