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列平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哈尔滨特产研究所150038 卫喜明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150038
韩欢胜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哈尔滨特产研究所150038 张海燕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150038
鹿肠毒血症主要是由C 型、D 型魏氏梭菌毒素引起的以胃肠出血为特征的传染病,常呈散发流行,在国内养鹿场常有发生。
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条件性,但以6~10月多发,呈散发流行,同群膘肥体壮、食量大的鹿先发,而弱鹿则少发或不发。
突然发病,一般10 小时内死亡,很少见到明显症状,个别病程2~3天。病鹿精神沉郁,离群独卧一隅,鼻镜干燥,反刍停止,腹围增大,口流涎,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至40~41℃。粪便带血呈酱红色,含大量黏液,有腥臭味,肛门及后肢常被血液污染。有明显疝痛症状,常呈四肢叉开、腹部向下用力姿势,个别鹿回头望腹。死前运动失调,后肢麻痹,口吐白沫,昏迷倒地死亡。
剖检发现主要病理变化在胃肠道。腹腔有多量红黄色腹水流出,大网膜、肠系膜、胃肠浆膜明显充血和出血,呈黑红色。瘤胃充满未消化的食物,瓣胃和网胃轻微出血。真胃变化明显,胃底和幽门部黏膜脱落。小肠变化最为显著,外观呈“灌血肠样”,剖开有大量红紫色黏液流出,黏膜和肌层剥落。肾脏稍大,变软。肝稍肿大,个别有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胸腔有多量淡黄色胸水流出。心脏扩张,冠状沟胶样浸润。心房和心室有紫黑色血块。心内膜和外膜有点状出血。肺充血和水肿。显微镜下可见胃肠黏膜层血管充血,上皮细胞脱落和淋巴细胞浸润。最突出的变化是黏膜的肠腺中出现大量杯状细胞。
无菌条件下剪取肝病料或脾病料,用铂金耳钩入厌氧肉肝汤中,剪取碎病料小块,用铂金耳在葡萄糖血琼脂培养皿上划线接种。置37~38℃温箱中培养。
魏氏梭菌在厌氧肉肝汤中,培养5~6 小时即呈现均匀浑浊,并产生大量气体。在葡萄糖血琼脂上,菌落多为圆形、光滑、隆起、淡灰色,直径2~4mm,但也可形成圆盘形、边缘呈锯齿状、表面有辐射状条纹的“勋章”样大菌落。菌落周围有棕色溶血区,有时表现为双环溶血,内环透明、外环淡绿。魏氏梭菌可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产酸产气,能还原硝酸盐,不产生靛基质,可产生硫化氢,液化明胶,最突出的生化特性是对牛乳培养基的“暴烈发酵”。涂片可用铂金耳钩取该培养物,均匀涂于载玻片上,在酒精灯火焰上轻微干燥固定,用革兰氏染色方法染色。在800~1000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粗大、两端稍方的正直杆菌,有的单在,有的成双排列,短链较少出现。
取死亡鹿回肠10~17cm 的肠内容物,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1~3 倍,充分混合后经3000 转/分钟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通过除菌滤器过滤,用滤液对试验兔耳静脉注射2~4mL。如毒素含量高,10 分钟试验兔死亡;毒素含量低,试验兔30~60 分钟卧倒,心跳、呼吸加快,60 分钟以后恢复正常;若肠内容物不含毒素,试验兔不出现反应。
毒素中和试验。准备肠内容物滤液,小鼠6 只(分3 组),C 型、D 型抗毒素血清,灭菌生理盐水,注射器,6 号针头,试管3 支。取灭菌试管3 支,编为1、2、3 号,分别加入C 型、D 型毒素抗血清及生理盐水各0.1mL,并各加入肠内容物滤液0.5mL,混合均匀后在37℃下作用40 分钟。肌肉注射小鼠,第一组注射C 型抗毒素血清与肠内毒素的混合液;第二组注射D 型抗血清与肠内毒素的混合液;第三组注射生理盐水与肠内毒素的混合液,以作对照。如果第一组的小鼠死亡,第二组的小鼠不死,说明肠内毒素可被D 型毒素抗血清中和,不被C 型毒素抗血清中和,则为D 型魏氏梭菌毒素;如第一组的小鼠不死,第二组的小鼠死亡,说明肠内毒素可被C 型抗毒素血清中和,不被D 型抗毒素血清中和,则为C 型魏氏梭菌毒素。第三组小鼠均应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