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养老机构的空巢老人心理状态及其应对
丁金锋,肖霖,唐四元
摘要:对不同养老机构的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希望为机构养老事业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养老机构;空巢老人;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R473.2
作者简介:丁金锋,硕士研究生,单位:410000,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肖霖、唐四元(
收稿日期:(2014-03-30;修回日期:2014-12-16)
Psychological state of empty-nesters in different pensions and its coping
Ding Jinfeng,Xiao Lin,Tang Siyuan(Xiangya Nursing College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Hunan 410000 China)
AbstractIt analyzed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empty nesters in different pensions and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that hop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aged career.
Key wordspensions;empty nesters;psychological state
据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人,占总人口的13.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23亿人,占总人口的9.1%;据估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将达20%,2050年这一比例将达25%。为解决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我国已实施了多种养老方式,如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等。由于各种原因,如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421”家庭的出现(指1个孩子、2位家长、4位老人)和失独家庭的增多,机构养老在我国社会化养老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成为很多空巢老人以及高龄老人晚年的归宿。目前我国有多种养老机构,如老年公寓、养老院、托老所、老年护理院等,在不同的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问题。
1养老机构分类
机构养老是指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自助的方式,将老人集中在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服务的机构中养老的模式[1]。社会养老机构形式可分为政府投资兴办的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日间托老所以及近些年发展趋势较快的合资或个人投资的养老单位,如老年公寓、老年村、老年护理院[2];按性质划分可分为福利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养老机构三大类;按照机构的所有制类型,可分为国办养老机构(主要指由民政部门管理的老年社会福利院)、集体办养老机构(包括城镇集体举办的福利院和农村集体举办的敬老院)和民办养老机构3类[1]。
2空巢老人的特点
所谓空巢老人就是指子女离开家庭,没有晚辈同居,只和配偶一起或独自一人生活的老人;2006年,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达49.7%,其中大中城市达到56.1%;邬沧萍[3]预计到2030年空巢率将达到90%。空巢老人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如年龄偏高、收入水平总体偏低、生活状况偏差、身患多种疾病、健康状况堪忧、对社会支持性服务需求高等[4]。这些特点决定了空巢老人面临着很多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问题,而养老机构如养老院等对这些极度弱势的老年人可能是一个有效的保护因素,能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5]。所以,相对于非空巢老人来说,空巢老人会更趋向选择机构养老的方式,组成了机构养老的主要人群。然而多数养老机构给老人提供的只是生活上的照顾和医疗护理,而很少甚至没有提供精神上的慰藉和情感上的支持,因此,入住老年机构的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心理上的困扰。
3不同养老机构的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态
3.1养老院养老院(包括福利院和敬老院)是指为生活没有保障的老年人以及有养老需求的一般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为主的综合性服务的院所,是机构养老的主体[6]。陈孜慧等[7]对宁波某养老院老人的心理调查研究发现,有72.3%的老人存在心理障碍,其中抑郁障碍者占43.5%,所占比例最大,这与王惠珍等[8]和王庆华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范红艳等[10]的研究发现,某福利院老人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9.6%,痴呆的发生率为20.6%,均高于社区老人抑郁及痴呆发生率。然而,韩露等[11]的研究发现,与居家养老相比,养老院老人不易产生孤独、寂寞、焦虑等负性情绪,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居家组好,产生相悖结果可能与地域不同有关;钱小春[12]对福州市某福利院的调查发现,有 71.77%的老人感到孤独、寂寞,同时失落无助、悲观恐惧、焦虑抑郁、多疑自卑、健忘依赖等心理也普遍存在。这些都表明生活在养老院中的老年人普遍存在各种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其中以抑郁最为严重,孤独寂寞、老年痴呆症状等在养老院老人中发生率也较高。
3.2老年护理院老年护理院是指为需要护理服务的老年人提供以生活照料、疾病康复护理为主的院所[6]。入住老年护理院的老人一般都有一定的护理、医疗或康复需求,他们的生理及心理状态跟老年住院病人相似,王庆华等[9]研究发现,焦虑是影响住院老年病人心理状况的主要因素,轻度焦虑者占68.5%,中重度者占31.5%,其次抑郁特别是中重度抑郁发生率也较高。
3.3老年公寓老年公寓是指为健康老人提供的专用住宅,按照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设计的独立居住单元,内有卧室、起居室、浴室、厨房等,并配备专业服务人员为老年居住者提供服务[13]。邰葆清等[14]调查表明,入住公寓老年人心理问题按发生人数排序占第一位的是抑郁,其次为孤独,且入住老年公寓半年以上的老年人发生抑郁的比例较高。
4各种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原因
养老机构的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痴呆、孤独等。这既有老年人自身方面原因也有养老机构方面原因。
4.1老年人自身方面抑郁在不同养老机构里老年人中普遍存在,这是由于入住不同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有相似的特点。比如,不同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都不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老年抑郁症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生活质量水平越低,抑郁患病率就越高[15]。另外,Li-Qin Xie等[16]发现抑郁的发生与空巢老人经济状况差、缺乏社会支持及家人关爱、消极应对方式等有关,而入住养老机构的空巢老人一般不同程度地具有这些特点,因此,抑郁在不同养老机构的老人中普遍存在,程度稍有不同;养老院中老人的交际圈局限于养老院,与外界相对隔离,加之思念儿女,甚至有些老人有被遗弃感,因此,多感到孤独寂寞;老年痴呆症在养老院老人中较普遍,可能因为老年人智力衰退、身心机能有明显退化、自理能力欠缺、记忆力丧失的老人,高龄者居多;焦虑作为影响老年护理院住院病人心理状况的主要因素,这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入住老年护理院的老人健康状况都比较差,杨秀婷等[17]通过多元回归方程进行排序发现空巢老人焦虑的影响因素由高到低排列为:躯体疾病、宗教信仰和文娱活动,其中,躯体疾病数与焦虑程度呈正相关,这与谢姣等[18]的研究结果一致;老年公寓里的老人生理状况一般都较好,经济状况及生活环境也比养老院及老年护理院优越,他们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缺乏亲人的关爱而选择入住老年公寓,虽然公寓里有一定的文娱设施可以排遣孤独,但是最能够满足他们精神需求的莫过于亲人的关爱,因此他们的“空巢感 ”即孤独感较普遍。
4.2养老机构方面不同的养老机构本身也存在着区别。养老院一般都是公立养老机构、福利性机构,享受政府的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能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它一般单纯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但财政支持有限,资金申请程序繁琐,加之公立养老机构一般缺乏竞争意识,服务内容少、水平低,所以,养老院里的老人一般只能得到生活上的照料,而无法满足其精神需求;老年公寓及大多数老年护理院都是私立养老机构或营利性机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更多的自主权,发展的空间更大,具有竞争意识,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适应市场的经营策略,提供相对较好的服务。但民办养老机构一般不享有国家的优惠政策,运营成本较高,往往无法聘用高质量的专业服务人才,护理人员知识匮乏,不能及时给予老年人保健指导和心理疏导。
5应对措施
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它的改善依赖个人、家庭、社会、政府的共同关注。
5.1家庭与个人方面首先,对于个人而言,应该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对待生活,主动与机构里的老人交流互动;其次,子女应该多去养老机构探望,传递亲情的温暖,让老人感受到家人的关爱;更重要的是老年人应该主动转变养老观念,2008年2月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只有6%~8%老年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而85%以上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有研究显示,主动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相比被动入住的老年人抑郁率明显较低。因此,卢鸿燕[19]认为老年人应该主动转变养老观念,①观念一:老年父母和子女分开生活是正常的;②观念二:老年人到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办的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各种机构养老是很正常和合理的;③观念三:老年人独立养老、自我养老以及老年夫妇的互助养老应该成为首要考虑的和最为平常的养老形式。
5.2社会方面社会的慈善力量是弥补政府养老资金不足的重要途径,应该鼓励人们向养老机构捐款捐物,特别是养老院、福利院,以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鼓励学生、义工走近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献爱心,以缓解老人的孤独感,当然这些都要以老人的需求为导向;积极的社会舆论对于老人及其子女改变养老观念也很重要,因此,应该倡导机构养老的积极舆论氛围。
5.3政府方面无论是公立养老机构还是私立养老机构的发展都要依赖政府的帮助,才能更趋完善。第一,政府应该加大对公立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以改善目前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服务内容少、服务质量差、服务人员不足、专业化程度低、设施配备不齐等现状,提高老人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第二,加强机构养老的宏观管理机制和政策扶持,目前,养老院一般只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政府应该改变管理模式,加大养老院的文娱设施建设,引进老年心理咨询人员,定时开展心理辅导,把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来衡量养老院服务的标准。第三,对于私立养老机构,政府应该给予适当支持和优惠政策,如政府应给予老年公寓适当补贴,降低其运营成本,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服务质量的提高自然能带动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对于老年护理院,政府则应该重点帮助其改善医疗条件,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配备专业的医务人员,满足老人的医疗需求,一旦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自然也会得到改善。第四,政府还应当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以提高公立养老机构的竞争意识,促使其提高服务水平,改善老人心理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不同养老机构的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态都不容乐观,既有相似处也有差别,而其影响因素也有异同。期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机构养老的发展和完善,提高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岩,李玲.机构养老服务研究文献综述[J].劳动保障世界,2011(14): 47-49.
[2]孙建萍,周雪,杨支兰,等.国内外机构养老模式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7):1264-1266.
[3]邬沧萍.提高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科学认识[J].人口研究,2002,26(5):1-5.
[4]刘腊梅,路丽娜.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现状及对策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8):1707-1709.
[5]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中国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7):543-546;549.
[6]朱征.城镇“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比较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1(5):83-84.
[7]陈孜慧,袁珊珍,冯立毅.宁波某养老院老年人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7):149-150.
[8]王惠珍,史蕾,高钰琳.广州市省级养老院内老年人抑郁情绪及生活满意度调查[J].护理学报,2007,14(2):5-7.
[9]王庆华,段晓明,宋荣荣,等.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10): 5-8.
[10]范红艳,万巧琴.福利院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发生及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9):2059-2061.
[11]韩露,王冠军.不同养老方式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需求的比较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1):52-54.
[12]钱小春.机构养老空巢老人心理分析与护理对策[J].理论导报,2011(7):46-47.
[13]石谦飞,李东锋.中国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老年人公寓[J].山西建筑,2008,34(2):13-14.
[14]邰葆清,郑思明.入住公寓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满意度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9,23(11C):3021-3023.
[15]郑晓莉,化前珍,陈长生,等.西安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质量与抑郁患病率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1B):106-108.
[16]Li-Qin Xie,Jing-Ping Zhang,Fang Peng,etal.Prevalence and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for empty-nest elderly living in the rural area of Yongzhou,China[J].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2010,50(1):24-29.
[17]杨秀婷,王春昕,王桂茹,等.我国空巢老人焦虑抑郁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8):2712-2713.
[18]谢姣,高艳斌.城市空巢老人焦虑抑郁发生率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1):2785-2786.
[19]卢鸿燕.浅议老龄化社会下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J].现代交际,2010(2):14-15.
(本文编辑李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