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峰,岳上植
(1.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6)
少数民族林区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
祖国峰1,2,岳上植1*
(1.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6)
本文对少数民族林区研究范畴进行了界定,通过运用AHP分析法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少数民族林区可持续发展指数和能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少数民族林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可能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
少数民族林区;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
关于少数民族林区范畴理论界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通过区域、区划和林业区划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主要采用将全国分为东、中、西三大区的划分方法,从三大区的各地区中找到少数民族聚居度高的区域,再结合各地区森林资源、林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因素,综合我国各种区划、功能规划的法律法规,最终确定少数民族林区的研究范围。按照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15%(或近似)的比例,确定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省份有西部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青海、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重庆、西藏11省(市、区),中部吉林、湖北、湖南3省,东部海南1省。在这种广义的界定方法下,少数民族林区的范围与所包含的行政地理区域的范围是高度重合的,因为根据国家不同的区划和功能规划的设计,每个省份都同时处于不同的区划或功能区域当中,对每个省份的研究也是综合性研究,既涉及经济、社会、人口,又涉及资源、环境和生态;况且在定量研究方面也能找到充分的统计数据及相关资料,减少定性研究的比重,使研究结论更贴近实际。因此,对少数民族林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就是对这一区域内各省(区、市)级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研究分析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民族人口、文化、经济因素,森林资源情况、林业经济及生态建设状况等内容,从民族、林业与生态的视角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聚居区)的可持续发展。
1.1 运用AHP分析法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1.1 选取评价指标
在可持续发展庞大的指标体系中,分经济、社会、资源、生态、人口5大系统,选取41个指标变量,确立了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变量层4个层次,基于5个准则、13个指标、31个变量(由41个变量组合而成)的少数民族林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见表5)。
1.1.2 构造判断矩阵
首先由多位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专家对每一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判断,采用两两指标比较的方法,然后将这些判断的结果用评分值表示出来,写成判断矩阵。
根据表1得出判断矩阵B(表2),判断矩阵B具有三个基本性质,即:aBij>0;bBij=1/Bji(i≠j);cBii=1(i,j=1,2,…,n)。
表1 评分标准及含义
表2 判断矩阵B
1.1.3 进行层次单排序
1.1.4 进行一致性检验
(1)计算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其中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
(2)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中查找上例检验中所需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表3)
表3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3)计算相对一致性指标:CR=CI/RI
一般来说,相对一致性指标CR愈小,判断矩阵一致性愈好。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要调整判断矩阵,使其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1.1.5 进行层次总排序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自上而下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最低为变量层。
(2)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的相对重要性(单层次排序及进行一致性检验),与单层次模型方法、步骤相同。
表4 各层次的组合权重
(4)评价层次总排序计算结果的一致性。同样,设定CI为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指标,RI为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1.1.6 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根据前面计算方法(计算过程略),得出结果见表5:
表5 少数民族林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结构及权重
1.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2)》,《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09-2012)》,《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0、2011)》,《青海统计年鉴2012》,《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文化部关于命名一、二、三级文化馆的决定(2011)》,内蒙古、吉林等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及各省(区、市)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数据,个别数据经过汇总、换算处理。主要数据均为2011年数据,其中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教育投入指标根据2010年数据所得,森林覆盖率、人均林地根据第七次森林资源普查数据所得。
2.1 可持续发展指数排序
限于篇幅,在计算各种发展指数时,少数民族林区所属15个省份的统计数据省略,只标明计算方法。
2.1.1 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
(1)经济基本指数。
地区单项指标得分=(地区数值/全国平均数值)×60,综合得分为各单项指标乘以各自权重后求和。
(2)人民生活指数。
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分=(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平均数值+地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平均数值)×60/2,恩格尔系数得分=(全国平均数值/地区城镇恩格尔系数+全国平均数值/地区农村恩格尔系数)×60/2,综合得分为各单项指标乘以各自权重后求和。
(3)经济发展指数。
地区单项指标得分=(地区数值/全国平均数值)×60,综合得分为各单项指标乘以各自权重后求和。
2.1.2 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数
(1)社会基本指数。
文化状况指标得分=(地区每十万人三级以上文化馆数/全国每十万人三级以上文化馆数+地区每十万人图书馆数/全国每十万人图书馆数+地区每十万人博物馆数/全国每十万人博物馆数)×60/3,卫生状况得分=(地区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全国平均数值+地区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全国平均数值)×60/2,就业状况指标得分=(地区数值/全国平均数值)×60,综合得分为各单项指标乘以各自权重后求和。
(2)社会安全指数。
城乡收入比、失业率得分=(全国平均数值/地区数值)×60,社会保障得分=(地区数值/全国平均数值)×60,综合得分为各单项指标乘以各自权重后求和。
2.1.3 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数
(1)资源基本指数。
土地资源指标得分=(地区人均耕地数值/全国平均数值+地区人均林地数值/全国平均数值)×60/2,水资源指标得分=(地区数值/全国平均数值)×60,综合得分为各单项指标乘以各自权重后求和。
(2)资源转化指数。
地区单项指标得分=(地区数值/全国平均数值)×60,综合得分为各单项指标乘以各自权重后求和。
(3)资源消耗指数。
地区单项指标得分=(全国平均数值/地区数值)×60,综合得分为各单项指标乘以各自权重后求和。
2.1.4 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数
(1)排放水平指数。
地区单项指标得分=(全国平均数值/地区数值)×60,综合得分为各单项指标乘以各自权重后求和。
(2)生态水平指数。
环境污染与破坏指标得分=(地区数值/全国平均数值)×60,生态脆弱指标得分=(地区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全国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地区森林覆盖率/全国森林覆盖率)×60/2,综合得分为各单项指标乘以各自权重后求和。
(3)环境保护指数。
地区单项指标得分=(地区数值/全国平均数值)×60,综合得分为各单项指标乘以各自权重后求和。
2.1.5 人口可持续发展指数
(1)人口发展指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标得分=(地区出生率/全国平均出生率+地区死亡率/全国平均死亡率+地区自然增长率/全国平均自然增长率)×60/3,人口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指标得分=(地区男预期寿命/全国男平均预期寿命+地区女预期寿命/全国女平均预期寿命+地区预期寿命/全国平均预期寿命)×60/3,人口资源素质指标得分=(地区6岁及以上人口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比重/全国平均6岁及以上人口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比重)×60,综合得分为各单项指标乘以各自权重后求和。
(2)人口教育指数。
教育投入指标得分=(地区教育经费占GDP比率/全国平均教育经费占GDP比率+地区人均教育经费/全国人均教育经费)×60/2,高等教育指标、基本教育指标得分=(地区数值/全国平均数值)×60,综合得分为各单项指标乘以各自权重后求和。
2.2 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基于上述计算方法,经过综合测算得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终得分及排序。
表6 少数民族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表
在15省中,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只有海南、内蒙古、新疆、吉林和重庆5省,占少数民族林区的1/3,其余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说整体水平不高。
在得分较高的5省中,海南综合排名第1位,这与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有一定关系。但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较低,恩格尔系数较高;文化与卫生状况不好,城镇参加养老保险比例较小;生物转化率低,工业生产耗水大;废水、废气排放大,生态保护投入少;人口素质较低,基本教育占比大,高等教育占比小。内蒙古、新疆、吉林和重庆虽然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发展不平衡,各具优势与劣势,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其余10省中,可持续发展能力普遍存在恩格尔系数较高,GDP增速较快,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展程度低;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较低,第三产业占比低,外商投资占比太低;文化状况很好,文化、卫生、就业状况不好,失业率较高,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镇参加养老保险比例小;土地和水资源不平均,资源转化率低,单位产值耗电、水量大;生态较脆弱,虽然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大,但工业三废排放大,环境污染严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预期寿命偏低,素质较低,教育投入尤其是基本教育得分较高,但高等教育占比小。
3.1 少数民族林区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主体效益较差、经济增长极难以确立等问题。
(2)社会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低、社会保障水平低、贫困现象严重、社会不安定因素存在等问题。
(3)资源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地区间资源分布不平衡、可采资源面临枯竭、森林质量下降、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4)生态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生态建设不容乐观、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5)人口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地域分布不均、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素质不高、人口贫困普遍等问题。
3.2 影响少数民族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因素
(1)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包括产业布局和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民族边境贸易与利用外资、民族旅游、民族观念等。
(2)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包括历史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机制、不安定因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
(3)影响资源发展的因素包括地理区位及自然条件、少数民族生态观、林权制度改革等。
(4)影响生态发展的因素包括社会生产方式、自然条件、环保意识与力度、人口增长等。
(5)影响人口发展的因素包括教育、资源环境、少数民族文化、经济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
[1] 刘宁.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
[2] 陈达云.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2-58.
[3] 马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92-193.
[4] 汪中,黄清.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缺失点及治理对策[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3):33-35.
[5] 张慧平,郑小贤.现代林业与林业生态文化探讨[J].林业经济,2007(3):22-24.
Empirical Analysis of Minority Forest Are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u Guofeng1,2,Yue Shangzhi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2.Heilong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Harbin 150066, China)
This paper defines the research category of minority forest area, through the use of AHP analysis to construct the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minority forest are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and capacity are analyzed, put forward the main problem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inority forest area and the various possible factors to affe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inority forest are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mpirical analysis
2014-09-20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核算模式研究(G200923)。
祖国峰(1973-),男(汉族),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林业经济管理。
10.3969/j.issn.1006-9690.2015.02.013
F327.8
A
1006-9690(2015)02-0054-06
*通讯作者:岳上植,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会计,资源与环境经济,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