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娜 杨主泉
摘 要:在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中,旅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实现旅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内在要求。通过对2004-2015年旅游生态系统相关研究文献的系统回顾,从旅游生态系统设计、旅游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估、旅游生态系统能值以及旅游生态系统健康、旅游生态系统管理、旅游生态系统补偿六大方面进行系统的总结与述评,以期为我国旅游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3001403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成为放松身心、调节生活节奏的休闲度假产品,人类也因此迎来了全民旅游时代,但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诸如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地矛盾凸显等,旅游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旅游生态系统糅合了旅游地自然生态要素和经济社会要素等多因素,近些年旅游地快速增长的旅游需求和生态环境供给上的不平衡,形成了旅游生态系统内部的基本矛盾。国内学者对于旅游生态系统的研究多注重对生态安全模型述评、不同尺度旅游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实证和评价等方面,然而,通过对文献资料研究发现,这些研究除了具体案例地有差异之外,其他很多成果存在雷同,且对现有研究成果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述评上,缺乏深入细致的总结。本文主要从旅游生态系统设计、旅游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估、旅游生态系统能值和旅游生态系统健康、旅游生态系统管理、旅游生态系统补偿六大方面展开旅游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综述研究,从中整理出主要影响因子,并归纳其中不足之处,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借鉴。
2 资料来源
本文以“旅游生态系统”和“旅游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关键词条检索中国知网(CNKI)2005~2014年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这十年的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初步的筛选,力求获得的资料文献与研究的内容相关,并且进一步将文献期刊质量较低、引用量较少的文章剔除,以确保最终得到的文献资料具备较高的质量以及可信度。通过以上的检索方法,最终得到的符合条件的论文共有92篇,其中期刊论文61篇、硕士论文20篇、博士论文11篇。从统计结果来看,国内研究学者对于旅游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定性为主,以2010年为分界线,2010年以后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偏向于数理统计分析,研究的理论支撑主要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恢复力理论、可持续理论、能值理论、生态足迹理论等,研究的内容多是出于对旅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估,对旅游生态系统的设计与管理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旅游生态系统的补偿也纳入了研究的范围,并逐渐成为研究重点。
3 研究主要内容
3.1 旅游生态系统设计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旅游生态系统的研究多是停留在对旅游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估方面,在设计层面的研究较少。李娜(2007)研究了西部生态旅游系统可持续发展,并构建了中国西部生态旅游系统,主要包括主体、客体、媒体和载体四大方面,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通道,提出了西部生态旅游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文首文、徐勇(2013)等构建了基于游客教育的旅游生态系统随机动力学模型,通过对随机模型的分析,获得了在游客教育等诸多外力干预之下,旅游生态系统的存在性以及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杨梅、牟红(2014)通过对长江三峡旅游地生态系统的深入调查,提出了三峡旅游生态系统设计原则和手段,并认为生态系统的高级形式是生命系统,应该把旅游对象作为生命体来研究,提出了长江三峡旅游生态系统的共生策略。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旅游生态系统设计是对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模拟和还原,力图恢复和构建旅游地完整的生态系统,依托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实现旅游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形成一条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旅游生态链条。
3.2 旅游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估研究
(1)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测度生态系统健康、完整和可持续性的主要理论之一,在旅游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估研究中被广泛的应用。曹新向(2006)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开封市生态安全进行了测评,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活动对开封市生态系统压力呈现加大的趋势。马艺芳(2009)对桂林市生态安全进行研究,在实证分析和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分析了生态功能的可持续性和影响旅游系统的关键因素,进一步提出桂林生态安全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杨主泉、张志明(2014)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桂林生态安全的动态发展过程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桂林处于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的阶段。
(2)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法被认为是测度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比较成熟的理论,虽是近几年才被应用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但由于计算方法简单直观、指标体系操作性很强而被广泛应用。近些年,国内对于旅游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多是用生态足迹模型来计算的(章锦河(2004)、谢高地(2006)、李偲等(2010)、俞颖奇(2012)、沈金明(2012)、程莉、赵捷等(2014))。蒋依依等(2005)运用生态足迹理论,构建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餐饮、交通、游览、购物和住宿五个子系统组成的生态足迹模型,并将旅游生态足迹和当地居民生态足迹结合以评价旅游区的可持续状态。张燕(2007)研究了桂林旅游生态系统承载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合生态足迹理论和耦合理论,分析了“旅游-经济-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桂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重建对策。
总结相关学者对旅游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估研究,多是从生态系统自身安全、生态服务和案例地生态测评分析三大方面展开,其中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研究侧重于评价指标的构建和指标值的确定,这些研究成果除了具体案例地有差异之外,其他很多成果存在雷同,研究缺乏统一的衡量尺度,评价指标具有单一生态偏向性,因此,建立客观地评判标准和科学的指标值评价旅游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成为以后研究的重点。
3.3 旅游生态系统能值研究
能值理论近些年才被引入旅游生态系统,国外学者主要用能值理论测度研究地的承载力,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改进和发展,除此之外,能值理论还被用来分析研究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和旅游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关俊利、李肇荣(2006)用能值理论对十万大山旅游生态系统能值投入和产出状况、环境承载力和旅游生态系统运行效果进行定量分析,认为十万大山生态系统能值产出效率低。王楠楠(2013)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系统能值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其旅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中等水平。
3.4 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研究
国内关于生态系统健康研究起步较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前沿性研究在于生态系统健康概念、应用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监测生态系统健康。国内有关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虽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已经显示出了强劲的势头。徐柳园(2011)在研究中采用PSR方法对湄洲岛旅游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海岛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的管理与调控建议。唐婧、陈国生(2011)研究了湖南低碳旅游生态系统循环构成因子,提出构建由生产因子、消费因子、还原因子三部分组成的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经济系统,以保护旅游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余子萍、张彦儒、张丽洁(2012)在研究中,建立了湖南玄武湖风景区旅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研究结果显示,2007-2009年玄武湖风景区生态系统健康度分别是0.60、0.61、0.63,该旅游区的生态系统上升到较为健康的状态,综合健康指数也呈现出逐步提高态势。
3.5 旅游生态系统管理研究
生态系统管理起源于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和利用过程,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佟玉权、宿春丽(2008)认为实现旅游生态系统内旅游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发展与社会文化结构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对旅游生态系统结构进行优化。耿庆汇(2005)在研究旅游生态系统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生态系统平衡与调控的主要手段,主要是加强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进行旅游地生态容量的预测与控制、开展生态环保知识的教育活动、建立旅游开发环境审计制度等。对旅游生态系统的管理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旅游生态系统的平衡,旅游生态系统因有人员参与其中从而具备理性,应该在旅游生态系统中引入管理协调概念,更好的协调系统各要素之间关系,控制旅游者、旅游参与者的行为,科学规划、管理、发展旅游生态系统,促使旅游生态系统在动态平衡中发展,最终实现旅游业、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3.6 旅游生态系统补偿研究
与其他生态系统不同的是,旅游生态系统属于能够提供具有高效用价值服务的特殊生态系统,就旅游生态系统的本质而言,旅游生态补偿是基于旅游生态服务价值实现基础上一种交换支付行为,就旅游生态服务的提供与受让而进行的交换。莫延芬(2010)从旅游生态补偿服务价值实现的角度,认为旅游生态补偿的实质是一种基于交换的支付行为,是就旅游生态服务的提供与受让而进行的交换。吴耀宇(2011)认为,旅游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旅游地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要方式,调节利益相关者彼此间关系的制度安排。旅游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理论在旅游产业的延伸,而旅游生态补偿研究的基础是旅游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近年来,旅游生态补偿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其中对于旅游生态系统的补偿成为非常重要的部分,成为实现旅游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4 结论与展望
旅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开展的基础,协调旅游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更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本文系统综述了国内旅游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通过对十年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发现,旅游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将更注重数理统计分析,而在可持续性评估方面,需要进一步统一生态测度衡量标准,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避免指标单一生态偏向性,在旅游生态系统中引入管理协调的概念,使旅游生态系统在动态发展中保持平衡,因此,旅游生态系统的设计和生态系统管理是未来研究的趋势和热点,生态补偿作为实现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旅游生态系统理论涉及的面较广,目前国内对于旅游生态系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也有待后来的学者进行进一步研究总结,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意识渗透到社会的各层面,未来旅游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研究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
参考文献
[1]李娜.中国西部生态旅游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6(8):107110.
[2]文首文,徐勇.游客教育干预影响下的旅游生态系统随机动力模型[J].生物数学学报2013,28(1):95102.
[3]杨梅,牟红.“还本求原”——长江三峡旅游生态系统设计[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8(2):4246.
[4]曹新向.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分析[J].经济地理,2006,(06).
[5]马艺芳,韩海荣.旅游城市生态评价研究——以桂林市为例[J].生态经济,2009,(05).
[6]杨主泉,张志明.基于PSR模型的桂林市旅游生态安全动态评价[J].福建林业科技,2014,41(1).
[7]蒋依依,王仰麟.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度量——以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例[J].地理研究,2006,25(6):11341141.
[8]张燕.桂林旅游生态承载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9]关俊利,李肇荣.十万大山旅游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5).
[10]王楠楠,章锦河.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系统能值分析[J].地理研究,2013,32(12):23462356.
[11]徐柳园.海岛型旅游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以湄洲岛为例[D].泉州:华侨大学,2011.
[12]唐婧,陈国生.湖南低碳旅游生态系统循环构成因子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4850.
[13]余子萍,张彦儒.基于PRS模型的旅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南京玄武湖风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0296032.
[14]佟玉权,宿春丽.旅游生态系统及其要素配置结构[J].生态经济,2008,(12):119121.
[15]耿庆汇.论旅游生态系统及其平衡与调控[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5,24(3):2834.
[16]莫延芬.生态旅游中的社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0,24(12):4953.
[17]吴耀宇.浅论盐城海滨湿地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J].特区经济,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