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芷枫 张晓霞 赵芸芸 汪 杏 任玉兰 廖华强 李 瑛 赵 凌
(1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610075; 2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400010; 3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610075)
运用数据挖掘研究历代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经穴运用规律
陈芷枫1张晓霞2赵芸芸1汪 杏1任玉兰1廖华强3李 瑛1赵 凌1
(1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610075; 2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400010; 3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61007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求中国古代各朝代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经穴运用规律。方法:通过确定数据的来源、制定数据的采集标准、规范病症腧穴名称、检索并整理出古代文献中关于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处方条文,运用“针灸临床循证决策支持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和总结出历代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的选经规律和取穴特点。结果:晋、唐宋、金元时期均对PMS有初步的认识,明朝和清朝的腧穴运用规律和现代的比较接近,历代针刺治疗PMS选用腧穴十四条经脉均有涉及,其中任脉的腧穴选用居历代之首,成为PMS古代针刺治疗的首选经脉。历代针刺治疗PMS累计使用腧穴813次,特定穴累计737次,占90.65%;特定穴类别频次最高的为交会穴,次之为五输穴;其中最常选用的腧穴主要为三阴交、气海、中极、百会和关元。结论:历代针刺治疗PMS的选经用穴规律表现为:以任脉为主,围绕病机取肾经、脾经、膀胱经、督脉来补肾精、调冲任、补气血;晋代和明朝以后天养先天,重视胃气;唐宋和清朝以先天为本,补肾培元;以特定穴为主,并结合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辨证配穴的针刺取穴原则。
数据挖掘;针刺;围绝经期综合征
围绝经期综合征属于“绝经前后诸症”或“经断前后诸症”范畴,历代医籍文献未见这一病名,也无本病的专题论述,但对妇女在经断前后出现的诸类症状,依其临床表现的侧重不同,将其归属于“百合病”“脏躁”“崩漏”“心悸”“郁证”“不寐”“眩晕”等范畴进行辨证分析。1964年修订的全国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1]将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月经紊乱、烘热面赤、汗出、耳鸣心悸、失眠健忘、精神倦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腰背酸痛、手足心热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症”,又称“经断前后诸症”。
近年来采用针刺治疗PMS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尚艳杰[2]等采用原俞配穴法,取太溪、太冲、太白、三阴交、肾俞、肝俞、脾俞、关元,治疗8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结果表明原俞配穴法对E2,FSH和LH有一个良性的调节功能,并能显著提高Kupperman评分,且优于常规针刺。周军[3]等采用电针三阴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现电针三阴交可显著改善血管收缩功能和患者的精神症状,并且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Didem Sunay[4]等对53例绝经后妇女进行交替分配为针灸与假针灸组进行治疗后发现:相比于假针灸,针刺可以有效地减少绝经期症状,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在更年期的治疗替代疗法。
因此,我们以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5]为基础,联合手工检索有关针灸及妇科类古代文献,整理出历代文献中关于针刺治疗PMS的处方条文,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和总结历代文献中针刺治疗PMS的选经规律和取穴特点,为临床针刺治疗PMS提供指导。
中医对妇女月经的调理,历史悠久。中医认为,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二脉逐渐亏虚,精血不足,脏腑尤其是肾、肝、脾失于濡养,引起机体阴阳失于平衡而致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6]。PMS以肾虚为本,肾阴不足,阳失潜藏,肝肾同源,肾阴不足,则水不涵木,而阴虚阳亢;肾水不足以上济,则心火偏旺,心肾不交;或肾阳虚弱,阴阳失调,元阳不足以温煦脾土,则痰湿、瘀血从生。在治疗上应注重平调肾阴肾阳,并注意有无水湿、痰浊、瘀血之兼夹症,要综合施治[7]。中药处方以肾气丸类(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地黄丸类[8](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左归饮等),以及四君子汤、逍遥散、清心莲子饮、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四物汤、百合固金汤等[9]以补肾为主,兼以四脏同治。
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现代医学一般认为引起PMS临床症状的主要因素是卵巢功能衰退。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过度降低的雌激素水平使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 Ovarian Axis,HPOA)或肾上腺轴等功能紊乱[10]。绝经后,雌、孕激素对下丘脑与垂体的周期性反馈消失,使促卵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进一步升高,同时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释放增加[11]。临床研究显示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能良性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异常功能,使血清E2含量增加,FSH下降[12-13]。同时,王洪彬[14]等对符合研究标准的99篇现代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所选穴位以三阴交、肾俞、关元、足三里最为常见,经络主要集中在膀胱经、任脉、脾经。
2.1 数据来源 以《中华医典》为基础收录了从先秦至清末时期所著的针灸专著,包括晋代的《针灸甲乙经》;唐代的《黄帝明堂灸经》;宋代的《针灸资生经》《灸膏肓腧穴法》等;明代针灸专著最多,包括很多集大成著作如《针灸聚英》《针灸大全》《针灸大成》等;还有宋代的《针灸逢源》《针灸集成》等。并联合检索妇科专著包括《妇人大全良方》《证治准绳·女科》《圣济总录·妇人血气门》《济生方》等。将这些古代文献及针灸专著书名建立数据库,共有50部著作,其中记录围绝经期综合征文献的著作数为28部;共纳入符合标准的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古代文献数据377条,涉及腧穴总数108个。
2.2 数据处理 西医学病名中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涵盖了古代文献中多种关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的记载内容,为确保文献收集时标准的统一和数据的可靠,根据中医和西医的最新诊断标准,我们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名和具体症状作了以下规范和限定:根据《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1]中的描述,“围绝经期综合征”无对应的中医病名,只是症状散见于“年老血崩”“绝经前后诸症”“脏躁”“百合病”等病名中。对中西医诊断标准中的主要症状进行规范和限定,如月经不规则,或月经紊乱:古代描述中主要为“月事不调”“月脉不调”“经水不调”“月事不利”“月水不利”等[15];停经,或停闭:古代描述中主要为“绝经”“经断”“经绝”“经水断”“经水绝”等[16];烘热、潮热:古代描述中主要为“烘热”“潮热”“热”“五心烦热”等。“围绝经期综合征”40~55岁的年龄,在古代医籍中进行规范和限定如:天癸已过期、六七、七七、年过五十、四十九、四旬等。
表1 历代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腧穴运用频次
表2 历代特定穴频次关联分析结果
表3 晋朝腧穴-经络关联分析结果
表4 唐宋朝腧穴-经络关联分析
表5 金元朝腧穴-经络关联分析结果
2.3 数据挖掘系统 我们研制了“针灸临床循证决策支持平台”系统[17],该平台首次采用SOA架构设计,引入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决策支持技术等,可以实施对古今针灸文献进行经络运用规律、腧穴运用规律等全面的分析。
3 历代针刺治疗PMS的腧穴运用挖掘结果
3.1 历代腧穴运用频次统计与分析 历代腧穴应用频次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
腧穴使用频次分析旨在提供针刺治疗MPS选用的腧穴及其频繁程度。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历代针刺治疗MPS的腧穴运用频次位居前十位的情况见表1。针灸治疗MPS以明、清文献最多,其次为唐宋,晋、金元时期的文献较少。其中,晋、金元时期腧穴运用少而分散,无明显的规律可循;唐宋时期腧穴运用逐渐增多,选用的穴位主要为中极、百会、足三里、气海、关元;明朝时期腧穴运用最为丰富,用穴94个,频次高达353次,选用的穴位主要为三阴交、气海、中极、关元、合谷和太冲。清朝时期用穴较明朝稍有减少,选用的穴位主要为中极、气海、足三里、复溜、神门和三阴交。
表6 明朝腧穴-经络关联分析结果
表7 清朝腧穴-经络关联分析结果
特定穴关联分析是指处方中各类特定穴的运用情况(详见表2)。历代针刺治疗PMS累计使用腧穴813次,特定穴累计737次,占90.65%,针刺处方中108个腧穴中,92个特定穴,占使用腧穴总数的85.19%,特定穴使用频率远超非特定穴,其运用以交会穴为主,尤以下肢、胸腹部居多,其次为五输穴、原穴、募穴等,此外,交会穴和五输穴不但使用频次高,而且用穴个数多,最常使用的交会穴如三阴交(脾、肝、肾三经所交)、中极(既是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又是膀胱募穴),五输穴如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又是胃之下合穴)等。唐宋、明朝、清朝对特定穴的选取均以交会穴用穴频次和个数最多,胸腹部和下肢穴位居多;金元、晋朝均以五输穴频次和个数最多,多重视胃经、肾经,这种差异可能与各朝代的盛行医学理论相关。
3.2 历代腧穴-经络关联分析 历代针刺治疗PMS的腧穴-经络关联分析,是从晋朝、唐宋朝、金元朝、明朝和清朝5个时期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表7所示。
腧穴经络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了历代针刺治疗PMS选用腧穴的分经情况。PMS症状多样复杂,所以十四条经脉均有涉及,其中任脉的腧穴选用居历代之首,成为PMS古代针刺治疗的首选经脉。任脉的腧穴不仅选用频率最高,而且用穴个数最多,选用的腧穴范围主要集中在胸腹部。肾经、脾经、膀胱经和督脉的腧穴选用频率也居于前列,其次为肝经、胆经、胃经、心经,而心包经、小肠经、大肠经、肺经和三焦经5条经脉虽有选用腧穴,但选穴频率很低,且选用的腧穴仅局限在个别特定穴上,如合谷、神门、内关和外关。
PMS是由于肾精亏,天癸竭,冲任虚损,精血不足,致脏腑失于濡养,阴阳平衡失调所表现为症状复杂多样的一种疾病[18]。历代文献均围绕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机选穴,都选用了任脉、肾经、脾经、膀胱经、督脉等以补先天和后天之精,由于不同朝代医家对PMS的病机认识略有不同,因此在治疗上各有侧重,总的来讲,主要以滋肾、养脾、调肝为原则治疗围绝经期症状。
1)唐宋、清朝补益先天为主:唐宋、清朝医家认识到围绝经期时肾气渐亏,肾精不足,肾虚是围绝经期体质最根本的特点,因此在围绝经期时滋养肾水,培补命门之火来调理体质。常用经络主要为任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常用穴包括中极、气海、关元、肾俞、水泉等补先天之本。
2)晋、明朝补后天以养先天:晋、明朝著作大都认为绝经期先天之精渐衰,此时补后天脾胃以滋养先天,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妇人胎产论第二十九》:“妇人童幼至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说明足太阴脾经通过冲脉、任脉与胞宫相联系,对妇女围绝经期时冲任不足、肾虚、血少气余的体质状态进行调整。常选用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如三阴交、足三里、血海、隐白、气冲等调理脾胃,充养后天。
3)金元时期围绕主症疏肝调神:肝主藏血,称为血海;肝血充足,则冲脉盛满,血海充盈;肝气疏泄失常,气机不畅,则情志抑郁,烦躁易怒;肾之精血旺盛,化源充足,则髓海充盈,围绝经期时肾精不足,化源匮乏,髓海不足则脑转眩晕、记忆力下降、智力障碍等。金元时期常用经络主要为足少阳胆经、督脉、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以调情志。常选用合谷、复溜、大椎、通里等腧穴滋阴泻热;选用足临泣、行间、带脉等疏肝解郁;选用百会、神门、照海等腧穴以调神治神。
3.3 历代腧穴配伍分析 金元时期关于针刺治疗PMS的记载比较少,而且是单穴选穴,没有配伍。因此只能从晋朝、唐宋朝、明朝和清朝4个时期进行分析,其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历代腧穴配伍关联分析结果
腧穴配伍关联分析提示的是处方中存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腧穴之间的配伍形式,该配伍的效用性使用支持度和置信度表示。表7显示历代腧穴配伍关联结果,只显示为支持度前10位的。纵观历代腧穴配伍分析结果发现:晋代的主要配伍为足三里->章门、足三里->太白,以及足三里、章门、太白之间的两两配伍;唐宋、明时期的主要配伍为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中极,以及足三里、气海、中极之间的两两配伍;清朝的主要配伍为三阴交->中极、气海->中极、肾俞->中极,以及三阴交、中极、气海之间的两两配伍。由此可以看出,历代腧穴配伍关联基本与晋和清朝重视先天、唐宋和明朝重视后天密切相关。特定穴配伍关联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古代文献中交会穴、五输穴与其他特定穴的配伍形式是最常见的,因许多特定穴同时又是交会穴,可以起到一穴多治的作用,交会穴与其他多种特定穴配伍,就更突出了交会穴的重要性,各个朝代的特定穴配伍支持度最高为交会穴和五输穴,其次为原穴和五输穴、募穴和交会穴、背俞穴和交会穴等。
表9 历代特定穴配伍关联分析
4.1 历代针刺治疗PMS的经穴运用特点及配伍规律4.1.1 古代针刺治疗PMS的发展概况 综合分析发现,晋唐宋金元时期均对PMS有了一定的认识,宋代出现了详细记载针灸治疗妇科疾病的医疗经验的著作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出现了记载针灸治疗妇科病的有关针刺手法、腧穴特点及操作原则的著作如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另外,宋代著名针灸家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提出多种妇科疾病须辨证施治,并配以不同腧穴进行治疗[19],这些都表明针刺治疗MPS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所以腧穴运用与现代稍有不同。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内容比较系统而详尽的妇产科专著,对于多种妇科疾病都有针灸治疗的介绍说明。同时,关于PMS的针灸治疗条目较于前期更为丰富,如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论述31种妇科病的针灸治法;《普济方》列述20余种针灸治疗12种妇科病的方法;清代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列述妇科疾病治疗方法13种,这些著作里都对针灸治疗PMS作了非常详细的阐述,使得PMS的针灸治疗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因此,明朝和清朝针刺治疗PMS的腧穴运用和现代的比较接近。
4.1.2 腧穴的应用及配伍 从历代针刺治疗PMS的数据挖掘结果可知,历代最常用的腧穴为:三阴交、中极、气海、足三里。其中三阴交的支持度最高,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也是足三阴经肾经、肝经、脾经的交会穴,可调理肾、肝、脾三脏气血,使气血充足,阴阳平衡,说明围绝经期综合征与肾、肝、脾关系密切。中极、气海为任脉穴,与胞宫、冲脉、督脉、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等联系密切。中极穴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交会穴,又是足太阳膀胱经之募穴,是任脉气血达到了天部中的最高点。气海穴居脐下,为肓之原,生气之海,为先天元气汇聚之处,《针灸资生经》:“气海者,盖人之元气所生也。”足三里穴为胃经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益气活血,扶正祛邪的功效,能调节机体抵抗力,增强抗病能力,培补后天以助先天,使肾中精气及冲任气血生化有源。足三里与三阴交两穴一表一里,一腑一脏,一阳一阴,具有补益气血、生精充髓的功效[20]。
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应用特定穴类别频次最多的为交会穴,其次为五输穴。交会穴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等多条经脉上,经脉互相之间交叉会合,并不局限,可使脉气互通,综合调理全身气血,扩大治疗作用。五输穴里以足三里、神门为最多,其后依次为复溜、足临泣、太冲、然谷、太溪等,从侧面反映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与肾、肝、脾、心四脏关系最为密切。另外,针刺治疗PMS以任脉和足三阴经配伍为主,交会穴具有治疗多经病证特点;五输穴具有治疗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病变特点,因此特定穴配伍多选用五输穴和交会穴。
4.1.3 腧穴-经脉关联 由以上关于腧穴与经络的关联关系研究结果可见,针灸治疗此病阴、阳经二经并重,侧重阴经,其中以任脉使用率最高,其次为肾经、脾经、膀胱经和督脉。《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任脉气血亏虚,则天癸衰竭,任脉与六阴经都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故针灸治疗此病以任脉穴为主意在调节全身阴经气血。天癸藏于肾,随肾之气血阴阳消长变化而变化,脾为“后天之本”,故取肾经腧穴以固“先天之精”,取脾经腧穴以“后天养先天”。此外,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主一身之表,督脉与任脉同出会阴,统一身之阳气,络一身之阴气,针灸督脉和膀胱经腧穴以配合上述阴经腧穴,从而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因此,历代主要取上述各经腧穴共同维持“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延缓天癸衰竭过程而治疗此病的目的。
4.2 小结 历代针刺治疗PMS运用的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治疗观的特色。妇人以血为本,肝藏血,脾生血、统血,肾藏精,精化血,三脏与血密切相关,肝脾肾功能失常,均可使气血失调,而致围绝经期综合征,故指导临床治疗PMS必须从疏肝、健脾、补肾、调和气血等辨证取穴着手,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1)补先天为本,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机根本在于肾气衰,天癸竭,女子年届七七,肾精渐亏,天癸将竭,冲任二脉虚损,精血不足,脏腑失于濡养,阴阳平衡失调。因此,任脉亏虚,肾精亏虚为致病之本,针刺治疗本病首重补益肾气,培补先天[21]。2)兼补后天,肾中所藏之精有两个来源,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虚可以引起脾虚,脾虚亦可加重肾虚。天癸物质匮乏,产生围绝经期综合征,肾虚与脾胃虚弱关系密切。因此,补肾之余要注意兼补后天之脾。3)围绕主症,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常以烘热、面部潮红、汗出、烦躁易怒、失眠等症状为主症。因此,古代文献中针刺治疗PMS的主穴常用三阴交、中极、气海、足三里。并配合辨证取穴和随症取穴,肾虚的配关元、肾俞、水泉;脾虚的配血海、隐白、气冲;潮热症状明显的配以合谷、复溜、大椎、通里;失眠、烦躁易怒等神志症状明显的配以百会、神门、太冲、内关。
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历代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腧穴运用规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可为针灸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选穴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Shang Y J, Zhang Y, Kong L L, 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combination of source point and Back-Shu Point for treatment of perimenopausal syndrome[J].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2009, 29(6):444-448.
[3]Zhou J,Qin Z Y,Li W L,et al.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Sanyinjiao (SP 6)on peri-menopausal syndrome[J].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2006,26(9):617-620.
[4]Sunay D, Ozdiken M, Arslan H, et al.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postmenopausal symptoms and reproductive hormones:a sham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2011, 29(1):27-31.
[5]湖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研究院.中华医典[M].北京:中国电子出版社,2000.
[6]赵艳.浅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研究概括[J].光明中医,2008,23(11):1865-1867.
[7]罗春艳,周世超.吴克明辨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撷菁[J].江西中医药,2008,39(6):25-26.
[8]韩美仙,曲秀芬.中医对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J].吉林中医药,2008,28(10):715-716.
[9]王清,许润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认识述评[J].中医杂志,2006,47(2):151-152.
[10]杨丽蓉.围绝经期妇女证素特点的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学院,2006.
[1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67.
[12]Chen GZ.Effect of acupoint catgut-embedding on the quality of life,reproductive endocrine and bone metabolism of postmenopausal women[J].Chin J Integr Med,2010,16(6):498-503.
[13]徐天舒,石明晴,韩克,等.针刺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血清E_2水平及下丘脑5_HT含量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4):296-298.
[14]王洪彬,李晓泓,莫捷,等.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选穴规律[J].中医杂志,2012,53(8):693-695.
[15]张瑀.三阴并治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2008.
[16]马中夫,杨光宁,杨红梅,等.更年期综合征三阶段的辨证核心调控治疗[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7):552-553.
[17]任玉兰,梁繁荣,吴曦,等.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临床循证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4):795-797.
[18]秦正玉,胡玲汪,克明.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24(1):58-60.
[19]胡琏.现代妇科针灸治疗学的形成和发展[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
[20]王洪彬,李晓泓,莫捷,等.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选穴规律[J].中医杂志,2012,53(8):693-695.
[21]杜娟,焦立媛.妇女更年期综合征针刺选穴及穴性分析[J].福建中医药,2011,42(1):60-61.
(2015-03-02收稿 责任编辑:洪志强)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81273854)
Data Mining on Acupoints' Selection in treatment of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Chen Zhifeng1, Zhang Xiaoxia2, Zhao Yunyun1,Wang Xing1, Ren Yulan1, Liao Huaqiang3, Li Ying1, Zhao Ling1
(1DepartmentofAcupunctureMoxibustionandTuina,ChengduUniversityofTCM,Chengdu610075,China; 2Chongqing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ongqing400010,China; 3TheAffiliatedHospitalofChengdu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engdu610075,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acupoints selection and rules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PMS)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Methods:We identified data source, established data collection criteria, standardized verbatim of diseases names, symptoms names and acupoints names, retrieved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PMS from ancient literatures. By using “Acupuncture Evidence-based Clinical Decision Making Support Platform” we performed extensive data minging.Results:There had been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PMS since Tang dynasties. Acupoints selection in Ming and Qing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modern times. All fourteen meridians were selected, and ren meridian ranked first. Specific acupoints accounted for 90.65% of all acupoints treatment (737/813), most frequently used were intersection points followed by five shu points. Most frequently treated acupoinst include Sanyinjiao(SP6), Qihai(RN6), Zhongji(RN3), Baihui(DU20) and Guan yuan(RN4).Conclusion:The ancient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PMS showed following features:ren meridian is the mainly treated meridians, kidney meridian, spleen meridian, bladder meridian, Du meridian can be added if needed. Jin and Ming focused more on enhance stomach qi; Tang, Song and Qing on kidney nurturing. In most cases specific acupoints were treated in combination with near or farther acupoint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Data-mining; Acupuncture and mixibustion;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分课题(编号:2012BAI24B01-3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473603)
赵凌(1980—),女,副教授,E-mail:ling94@163.com
R246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5.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