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伟强
(广州航海学院,广州 5107250)
国际海事组织(IMO)根据世界航运业和航海技术飞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于2010年修订了《海员培训、发证与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简称STCW 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该修正案已于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对海员培训质量及船员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海员领导力和管理技巧能力、船舶资源管理能力、驾驶台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等强制性要求。与此同时,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根据新形势的要求,针对我国高级海员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于2012年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赋予海员人才培养“适任要求”的新内涵,将培养定位提升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航海类专门人才”的新高度。因此,一个突出的矛盾摆在了我国高职航海教育面前:一方面是航运业对航海专门人才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下专科生整体素质相对下降。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本文简要介绍广州航海学院基于国际标准,在借鉴吸收职业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的实践及取得的成果,以期抛砖引玉,与航海教育界共同探讨如何优化高级船员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指在某一教育理论思想指导下,按既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进行人才培养过程的总和,它由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四个方面组成,体现了某一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1]
我国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深受前“苏式”教育的影响,几十年一贯制,建立了培养目标单一、以理论性教学为主辅助以实践教学及专业技能教学的“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套过窄、过专、过深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主要特征是以学年制为载体,以应试教育为内核。该模式在航运科技比较落后、行业急需专门人才的背景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航运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在人才需求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传统的“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
从总体上来看,航海教育长期以来按“专才型”的模式培养人才,该模式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不能适应航运业对国际化人才的素质要求。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反映航运经济、科技的新发展;人文课程偏少,导致学生基本人文素养缺乏。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现行教学主要以书本为主,尽管也设置一定量的实践环节、实验课程以及海上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但由于实习指导老师欠缺、实验设备短缺以及实习时间不足等原因,往往造成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4)考试制度重知识再现、轻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考试(包括船员适任证书考试)的目标指向大多是学生的知识重现,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训练。
(5)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重过程评价、轻结果反馈,制约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6)忽视学习方法的训练,许多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7)国际化程度低。大部分学生英语运用能力满足不了国际航运人才市场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过去,而是要借鉴吸收职业教育新理念、新方法,构建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克服“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局限性,多年来广州航海学院严格按照STCW 公约和国内海事法规的要求培养人才,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国际标准、行业规范、校企无缝接轨、双证有机融合、半军事管理”的基于国际标准的高级海员人才培养模式。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是远洋船舶驾驶员或轮机员,根据国际公约和我国相应法规对高级海员的岗位职能以及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规定,制订了符合国际新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海员人才。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际公约,满足航运企业的要求,学校邀请企业专家、主管部门专家和校内专家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突出行业特色,努力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较强技术思维和应用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航海专门人才,抛弃了原来兼顾陆上就业的培养“水陆”两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现阶段企业对高素质航海类专门人才的需求。
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并吸收同类院校的先进办学经验,重构原有的课程体系,加强了人文素养的培养,构建了基于海员职业能力和学历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实现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1)航海技术专业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依据远洋船舶驾驶员的适任标准,以驾驶员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航海技术专业设计了“船舶货物积载”“船舶航行与值班”“船舶无线电通信”“船舶及人员安全管理与控制”四大职能模块17项专业能力,设置了新的课程体系,确定了12 门专业核心课程。航海技术专业体现职业性的课程体系如图1 所示。
图1 航海技术专业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2)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构建了基于远洋轮机员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充分调研现代远洋轮机员岗位工作过程的基础上,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并转换成学习任务,即课程,每门课程设计若干学习情境。教学实施中做到教、学、做一体。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基于轮机员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如图2 所示。
图2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3)实施以半军事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素养教育
海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海员职业养成教育的极其重要性。为培养航海类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学校实施了以半军事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素养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此外,还通过举办海事论坛、开设“海洋观教育”课程,举办世界海事日、国际海员日和中国航海日纪念活动,参加中国航海院校夏令营活动,开展航海知识竞赛、航海技能大赛、水上运动会等,实施全方位、多途径的航海文化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蓝色海洋、献身航海事业的思想情怀,夯实学生专业思想基础及长期从事海员职业的心理准备。
实践性强是航海人才培养的一个显著特点,而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是摆在所有高职航海院校面前的一大难题:一是教学实训设备投入大,二是解决好教学实习船的问题尤为困难(建造成本大、运行费用高)。学校立足于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迫切需要,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一方面,学校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和自筹资金约5000 万元人民币投入航海类实训实习基地,共建成“大型船舶操纵”“自动化机舱”等15 个校内实训基地;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由学校出资改造了中海散货运输有限公司“清泉山”“安平2”两艘货船为生产性教学实习船,不仅大大降低了建造成本和运行费用,而且实习效果也非常好;与中远航运、广东航运集团、广东粤电海运、广州文冲船厂等16 家航运单位建立了环珠江口综合性校外实习基地群。
由于受到船员适任考试模式的影响,原来课程考试多采用选择题,课程考试目标指向大多是学生的知识重现,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训练,与素质教育精神格格不入[2]。因此对课程考试规定理论考试占70%、实训成绩占20%、平时成绩10%,其中理论考试选择题不得超过50%,以改变学生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的不良倾向。
教学质量需要建立和完善质量评估标准来进行考量。传统的以培养过程指标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培养结果不能及时地反馈给教学部门,无法形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动态改进。因此,对教育质量的评价,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让毕业生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为了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学校委托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与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数据公司实施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短期评估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改进,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与教育质量基本的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如图3 所示。[3]
图3 基本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
在校学生除了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也就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校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习能力的主渠道,通过教师强化学生对学习目的“提升自我,服务社会”的认同,因材施教,倡导师生平等,利用QQ 群和微信搭建释疑解惑和讨论交流平台,举办相关的学习方法讲座,如如何利用文献检索、利用网络学习等,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记忆能力、交流能力、发展能力、联想能力的最终目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4]
英语是海员的通用工作语言,英语能力是高级海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为加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对航海英语教学进行了“应用为本、有机融通”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改革,采取了专业课双语教学、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机融通、强化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等系列措施。学校与意大利热那亚航海学院互派学生培养,现已完成08、09、11 三届航海类专业共计30名优秀学生的互派,拓宽了国际视野。2013年,学校派出两名教师赴丹麦斯文堡航海学院交流讲学,效果良好。
学校经过4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以协同育人为引领,以国际标准为导向,校企无缝接轨、双证有机融合、半军事管理,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海员”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改革后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强,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较好的职业训练计划满足了航运企业的需求。学校航海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一直排在本校第一、二名,达到了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高、职业素质高、技能证书持证率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用人单位满意度高”的整体效果。具体体现在:毕业生获取国家海事局海员职业技能证书率100%;取得学历毕业证和高级海员执业资格证率96%;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10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率95%,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船基地,把上课场所搬到实训室和实习船上,把设备搬到教室,在实习实践中教授理论知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4 周的船舶航行认识实习,保证了学生学习与船舶实际岗位的工作相一致。毕业实习采用预分配实习模式,所有学生都由签订了用人合同的单位的船舶上安排顶岗实习,由用人单位负责指定在高级海员指导下完成学校规定的实习内容以及岗位工作所需的各项训练,并完成国际公约和国家海事局规定的船上技能项目评估。
以2011 届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指标为例。《麦可思报告(2012)》有关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相关指标有: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主要用人单位类型、愿意推荐母校比例、对母校的满意度、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核心知识满足度和5 门核心课程满足度等(见表1)。航海技术专业培养质量处于全校前列。毕业生大部分的职业是船员,与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度较好;用人单位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说明学校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有较好的竞争力;基本工作能力、核心知识满足度和5 门核心课程满足度均位于全校前列。
表1 2011 届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指标[3]
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激发了自身的学习热情,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明显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后劲。航海类专业学生在2011、2012、2013年共获得交通运输部航海夏令营和技能大赛一等奖3 项、二等奖8 项、三等奖11 项;获得其他省部级以上奖励8 项,获奖学生62 人。航海英语教学课程改革后,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学生参加海员适任证书全国统考“英语理论和听力与会话”的通过率提升15%。学生在面试时,用英语交流的自信心增强,能够较快适应需要英语交流的工作岗位。
(1)航海技术专业获得广东省高职教育特设岗位——“珠江学者”岗位。
(2)建设优质的教学资源。例如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与兄弟院校共同建成国家级网络资源库;建成年省级精品课程2 门。
(3)建成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获广东省航海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获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货轮公司航海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基于国际标准的高级海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2014 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高素质高级海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获第七届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职业教育)一等奖。
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实施效果体现了“四统一”:培养目标和国际标准统一、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培训统一、学校教育与航运企业实践统一、职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养教育统一。适应了当今航运竞争国际化的趋势以及航运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对于落实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党的十八大实施“建设国家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是学校清醒地看到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不足,在突围应试教育、提升核心课程满足度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办法不多,有待今后继续研究并付诸实践,以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航海类专门人才。
[1]吴绍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性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10(2):31-35.
[2]覃川,顾勇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4):12.
[3]麦可思数据公司.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1)[R].北京:麦可思数据公司,2011:13-14.
[4]陈晖,李春兰.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调查与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05,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