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奶牛乳腺炎的发生严重影响着奶牛的产量,牛乳中的药物残留也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乳腺炎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由多种因素引起,具有治疗后容易复发的特点。笔者综述了奶牛乳腺的结构、免疫学特征及致病因素,针对永清县境内6个奶牛规模场实际情况,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1 乳腺的结构和免疫学特征
乳腺是一种特化的皮肤腺,具有与其他器官明显不同的防御机制,但总体上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两种。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乳腺特有的生理结构在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乳头管的括约肌构成了保护乳腺的第一道屏障;乳头管顶端的角蛋白也起到了阻止病原微生物向乳腺深层蔓延的作用。新近的研究表明,乳腺上皮细胞在乳腺受到病原微生物侵袭时可产生炎症反应,释放炎症因子、募集中性粒细胞从血液向乳汁中移动,对杀伤病原微生物非常重要 [1]。乳腺中除了具有这些屏障作用的结构成分之外,也存在着非特异的体液免疫因素和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补体是存在于正常动物和人血清中一组不耐热的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补体只有经活化后才可产生多种生物学作用,其活化途径包括从C1开始的经典途径和从C3开始的替代途径。在健康的牛乳腺内有补体,但补体的含量是较低的,由于C1q的缺乏,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所起的作用很弱,相反替代途径很活跃。不同品种牛的牛乳中C5浓度不同,而且变化范围较大,有的品种含量高,有的品种含量较低;C3的含量在不同品种的牛乳中虽然也有一定的变化,但变化范围较窄。C5的活化产物C5a具有趋化作用,可以提高中性粒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和杀伤能力 [2]。在健康牛乳腺中巨噬细胞是重要的免疫细胞类型,而在炎症的早期中性粒细胞是主要的细胞群。当病原微生物通过乳头管侵入乳腺后,巨噬细胞可吞噬进入乳腺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分泌一些生物学分子,在和乳腺上皮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的共同作用下,使中性粒细胞到达炎症部位,吞噬病原。
2 奶牛乳腺炎的危害
根据临床特征的不同,奶牛乳腺炎可分为临床型乳腺炎和隐性乳腺炎。临床型乳腺炎可表现出乳区红、肿、热、痛,泌乳量减少,乳汁稀薄、水样或内有凝块等临床症状。后者无临床症状。临床型乳腺炎多由隐性乳腺炎发展而来,临床型乳腺炎所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产奶量的下降,严重的可导致泌乳停止,甚至引发败血症使牛死亡。而当乳腺炎发生后,常使用抗生素来治疗,从而引起乳及乳制品中抗生素残留,使人被动服用抗生素,不但使引发乳腺炎的病原微生物对这些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且导致这些抗生素对人的疗效下降,有时还会引起假牛奶过敏现象。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治疗乳腺炎,不仅造成饲养成本的增加,而且造成耐药菌株的形成,耐药菌株污染环境,通过耐药性基因的传递,可形成跨寄主细菌之间耐药性的传播,造成更多种类和数量的细菌携带耐药性基因,人畜的健康将受到危胁。
3 奶牛乳腺炎的发病原因
奶牛乳腺炎发生最主要的是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包括细菌、放线菌、霉形体与病毒等。比如杨克礼对合肥市某奶牛场临床型乳腺炎的病原菌进行调查发现,患乳腺炎的奶样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最高,其次为大肠杆菌。陈坤永等对深圳地区临床型乳腺炎病原的调查表明,链球菌为主要的病原菌,其次为葡萄球菌。而且乳腺炎的发生与奶牛的胎次、年龄和乳区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胎次的增加,临床型乳腺炎的发生率也可提高,以4~10岁最易感染。3胎和5胎发病率最高。这可能是因为年龄和胎次的增加,使乳房的乳头管括约肌松弛,机械屏障作用减弱,病原微生物更易于进入乳腺组织。乳腺炎的发生与季节有关,在炎热潮湿季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寒冷季节,在我国南方以第3季度发病率较高,北方则在第4季度较高。
4 综合防治措施
(1)搞好平时的饲养管理和卫生。尽量消灭致病病原微生物,减少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接触的机会。挤奶前要对挤奶用具进行彻底清洗,尤其是擦洗乳房的毛巾每次用后一定要洗净晾干。当有乳腺炎发生时,挤奶要先挤健康牛,再挤假定健康牛,最后挤病牛。同时挤奶的工人也要注意个人的卫生并在干净的环境下完成挤奶过程。否则乳头管中有病原菌时,若乳池中压力过大,可引起乳汁倒流,将病原菌带到更深的乳腺组织,增加乳腺炎发生的机会。
(2)实行干奶期治疗策略。对奶牛乳腺炎在干奶期用抗生素治疗比在泌乳期使用效果好。所以现在许多奶牛场执行干奶期治疗策略。干奶期治疗有助于消灭持久存在于乳腺中的病原菌,降低乳腺炎的复发率,而且不会造成乳中的药物残留。此外,应对久治不愈的牛应进行淘汰,否则其将成为危险的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