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凯旋
(1.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130117;2.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吉林 长春130102)
何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学界对此问题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对基本特征的内涵与本质不甚明确。要深刻把握基本特征的内涵与本质,应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梳理与定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是对道路本身发展经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强调“顶层设计”……改革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其基本特征日益彰显。
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界把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体制,我们也曾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是不可跨越的,并于建国初期效仿苏联模式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凸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积极稳妥的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从意识到“计划经济”的不足,形成“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到十二届三中全会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再到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一步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十四大以来,市场导向的改革使整个经济运行特征与原来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从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中经十五大到十八大对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强调与发展,直至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178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日渐显现。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基础性”到“决定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逐步转化形成,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总体布局: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体布局是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持续推进而不断深化拓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但与此同时,社会精神生活方面却出现一些新问题,党风和社会风气呈现出不良发展趋势。针对问题党中央适时确立了“两个文明”的建设目标。十二大以后,改革实践表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驾护航并进一步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就斐然,但中国社会也随之步入矛盾凸显期。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此,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先后把“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到总体布局中。可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确立是以建设事业发展实践中呈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依据逐次提出并展开的,期间经历了一个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不断拓展的过程。
改革开放:从提出“摸着石头过河”到强调“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完美结合”。改革伊始,大多数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有模糊认识,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前行。邓小平把这个过程形象比喻为“摸着石头过河”。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长期在“左”的思想束缚下的广大农民率先冲破了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启动破冰之旅,揭开了农村体制改革的序幕。在接下来的改革中,摸着石头过河的特征非常鲜明:先易后难,梯次推进。30多年来,正是由于我们以“摸着石头过河”为改革的思维模式和实践方法,才能够逐渐掌握“过河”的方法和规律,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开放历史进程。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从单个具体项目或领域着手推进改革的路径举步维艰,要深化改革,必须从全局发力,整体推进。为此,中央提出“加强改革顶层设计”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强调要将“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完美结合”[2]178。可见,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一个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强调“顶层设计”,从“单兵突进”到整体发力的探索过程。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并无集中阐述,只有分别阐述过一些基本原则及思想。大致可归纳为: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生产资料社会占有、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既坚持科社基本原则又凸显出鲜明中国特色,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的基本原理。”[3]它在当代中国具体表现为: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进行改革。也就是要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桎梏和体制、机制弊端,以推动生产力发展。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我国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前提和基础的,同时要积极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人类先进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合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多年来,正是因为我们一以贯之的坚持全面改革开放,持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使各项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对外开放逐步完善,实现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它在当代中国具体表现为:以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决定的。首先,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决定了应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其次,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情特点决定在“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4]。只有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才能发展与完善体制、繁荣经济,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思想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它在当代中国具体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思想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社会思想文化也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来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下,充分尊重并包容社会思潮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相一致的因素,将其整合到马克思主义统领的社会意识之中,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内涵是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在当代中国具体化的集中表述。党的十八大对此已做出了明确的概括。其要义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道路的政治保证;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道路的核心;坚持“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建设是道路的基本内容;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道路的建设目标。道路基本特征是道路特征的最高层次,是对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属性外在表征的凝练。因此,基本特征一方面必须源于道路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又必须实现对内涵的升华。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特色道路的指针和航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要求决定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经济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前提与政治保证,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是为了更充分展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改革开放必然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布局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推动整个社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居于总体布局的中心位置。政治建设是保障,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和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驾护航。文化建设是灵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社会建设是纽带,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创造必要条件。生态建设是屏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只有坚持“五位一体”总体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昌盛、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5]。
纵观近现代世界文明史,现代化发展道路总体上可归纳为两条,一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二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模式相差别,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根本区别的主要标志,是以这两种发展道路或模式为参照系。
对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突破和扬弃。中国社会主义曾与苏联社会主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6],首先是以“苏联模式”为参照的。由列宁开创,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本质上是属于社会主义的,并一度被各国视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样板模式。新中国建立伊始,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中国也选择建立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曾有力地推进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深刻反思,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开辟发展道路、创新建设模式,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突破和扬弃。具体表现为:在经济建设上,扬弃了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突破了姓资姓社的束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建设上,扬弃高度集权政治体制,走出了一条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在文化建设上,扬弃了苏联模式高度统一的文化管理体制,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思想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创造了不同于苏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模式;在社会建设上,扬弃了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社会管理体制和忽视民生的发展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对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利用。合理利用人类包括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尽快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的捷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引进、吸收并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其合理利用与创新发展。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开放式的发展道路。从经济领域看,大胆引进并合理利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政治领域看,批判地借鉴资本主义国家一些治国理政的合理因素,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从思想文化领域看,突破了以往把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一概视为腐朽、没落和反动的东西的传统观念,逐渐形成与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思维方式。其次,吸收并合理利用西方先进文明成果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长期战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归根结底是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运动的连续性和积累性乃至于它的世界性或国际性决定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第三,吸收并合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我们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的同时还要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反对全盘西化。
[1]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20.
[2]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 郑德荣,彭波.从“破冰再行”到“乘风破浪”——邓小平南方谈话思想奠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9.
[4]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9.
[5] 吴建平.“生态自我”理论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3-15.
[6] 樊瑞科,孙立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三维解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