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灿
吐鲁番地名的开创期*
——吐鲁番地名研究之二
陈国灿
两汉至且渠大凉王国(公元前48年—公元460年)为吐鲁番历史上的地名开创期,分为四个时段,一、车师王国时期有交河城、石城、兜訾城及万度、其养、乾养、柳婆、摩诃演、阿虎、喙进等地名。二、戊己校尉时代为汉语地名奠定期,有高昌、柳中、高宁、横截、白艻等诸壁的出现。三、高昌郡时期建一郡五县:高昌、田地、横截、高宁、白艻等县。四、大凉国建有高昌、田地、交河三郡及高昌,横截、高宁、威神、白艻、田地、酒泉、交河、盐城等九县。
吐鲁番地名 车师国地名 戊己校尉时期地名 高昌郡地名 大凉国地名
吐鲁番地名的开创期,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两汉以前,当地居民对所居之地,也应有称谓,由于史籍不载,现在已无从查考。能见于史籍记载或早期出土文献的,当属车师时代的地名或戊己校尉时代的地名。
车师王国的地名,见于《汉书》者有“交河城”、“石城”、“兜訾城”、“桓且谷”等地名,
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汉屯田于渠犁的侍郎郑吉、校尉司马憙“发城郭诸国兵万余人,自与所将田士千五百人共击车师,攻交河城,破之。王尚在其北石城中,未得。……归渠犁田。收秋毕,复发兵攻车师王于石城。”*《汉书》卷96下《西域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922页。交河城,《后汉书·车师前王传》载:“车师前王居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故号交河。”*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卷88《西域·车师前王传》,中华书局影印本,1984年,第1031页。以两河相交著称于世,即今交河故城址无疑。石城在交河城之北,故址在何地?尚有待考察证实。
《汉书·郑吉传》载:郑吉“击破车师兜訾城,功效茂著。”*《汉书》卷70《郑吉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006页。表明兜訾城为车师王国时的城名。钱伯泉氏说:“车师人为‘胡’种,其语言同于匈奴和突厥,突厥语称盐为吐訾(Tuz),与兜訾音同,所以兜訾城即盐城。”*钱伯泉:《高昌国郡县城镇的建置及其地望考实》,《新疆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车师人应属吐火罗语言系统,Tuz是否也属吐火罗语中盐的概念?此城在交河城西南,到麹氏高昌朝早期,已改为汉名“盐城”了。
“桓且谷”,见于《汉书·西域传》,西汉末王莽当政,匈奴寇车师,“时戊己校尉刀护病,遣史陈良屯桓且谷备匈奴寇。”*《汉书》卷96下《西域传》,第3926页。此“桓且谷”,当是车师时代的旧地名,为匈奴南入盆地的通道。
在出土文书中,特别是公元450年车师王国灭亡后不久的汉文文书中,出现一些含意不明的地名,如新出《阚氏高昌永康九年、十年(474、475)送使出人、出马条记文书》*荣新江、李肖、孟宪实主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上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163页。中,除了此前已有的高昌、田地、高宁、白艻、横截、威神诸城名外,还新出现有万度、其养、乾养、柳婆、磨诃演、阿虎、喙进等地名,这些名号,从其所列人数份额看,显然都是居民点的名称,应该是对大凉新征服的车师王国境域一些居民点差役的摊派*这件文书是阚氏政权计口出马送使的帐历,不是“出人出马”,也并非每人出马一疋,而是每次送使,按各地人数分摊出马一疋,如“十年闰月五日送鄢耆王北山,高宁八十四人,横截卌六人,白艻卅六人,万度廿六人,其养十五人,威神二人,柳婆卌七人,合二百五十六人出马一疋。”即256人分摊一疋马价。又如“十年三月八日送吴客并子合使北山,高宁八十三人,白艻廿五人,合百八人出马一疋。”则是108人合摊一疋马价。如是每人出马一疋,帐历就会写明“人出马一疋”,可是帐历写的是“合二百五十六人出马一疋”,或“合百八人出马一疋”。。从人数的多少也能反映出一些居民点的大小,如柳婆一次出马摊派47人,两次均为30人;万度共摊派四次,有三次是26人,一次23人;其养(乾养)摊派五次,其中两次15人,又14人,12人,7人各一次;摩诃衍三次摊派中最多的一次也只16人;阿虎两次,最多的是15人;喙进一次18人,一次10人。由此看出,柳婆是其中人数最多的居民点,这些地名应是车师王国时期就存在了的地名。
荣新江氏对这些新的地名作过专题研究,认为最初都是车师“当地胡语的音译”名*荣新江:《吐鲁番新出送使文书与阚氏高昌王国的郡县城镇》,《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卷,第37页。。对于喙进,荣氏认为“到麹氏高昌时期,可能是嫌其不雅,遂改作‘笃进’。”*荣新江:《吐鲁番新出送使文书与阚氏高昌王国的郡县城镇》,第36~37页。对于柳婆,荣氏认为“‘柳婆’、‘南平’其实都是一个胡语地名的不同音译,柳婆更接近原来的胡语(应当是Lampu),之所以麹氏高昌改用‘南平’的译音,这可能是同时取汉语‘南部平定’的意思,因为柳婆一地在高昌王国的南境,故此用‘南平’这样一个音、义两通的地名取代汉语意思不甚佳的‘柳婆’。”*荣新江:《吐鲁番新出送使文书与阚氏高昌王国的郡县城镇》,第36页。此说合乎实际和情理,当予遵从。
对于其养、乾养,荣氏认为两者实为一地,但未说明到高昌国时为何地。我觉得,从其发音转译推测,有可能就是后来麹氏高昌改名的“始昌”。
在新疆博物馆新入藏的一批吐鲁番文书中,见有一些文意不明的地名,虽不一定是县城名,列出以供研究参考:
在高昌王国早期的令听文书中,也有些新地名,如无罗:在《高昌国严悦上言为应次课归事》中,臣严悦本应课归休假,可是,“先昨被敕往无罗,因尔差错。”*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新疆博物馆新获文书研究》,中华书局,2013年,第215页。无罗应是距高昌城有一定距离的地名。
蒲陶谷:在《高昌被符诸色差役名籍》中,有“右七人蒲陶谷薗子被符差刈草”*《新疆博物馆新获文书研究》,第218页。,此蒲陶谷已具汉文文意,是否是后来的洿林,今之葡萄沟?待考。
在麴氏高昌契约中有“山帝”一名,如《高昌和平元年(551)三月郑凤安买薄田券》中,有买“山帝薄田六亩”*《新疆博物馆新获文书研究》,第201页。;在《高昌和平三年(553)郑凤安买田券暨出租田券》中,有“五月十二日卫石得从郑凤安边夏山帝薄(田)”*《新疆博物馆新获文书研究》,第203页。;在《高昌建昌二年(556)闰八月刘玄庭从郑凤安边夏田券》中,又有“山帝薄田一分”*《新疆博物馆新获文书研究》,第204页。。在《高昌建昌四年(558)某人从郑凤安边夏田券》中,又有“(从郑)凤安夏山帝(薄田)”*《新疆博物馆新获文书研究》,第205页。。从多起券契看,此“山帝”并非一般的山地,应是专指的一地名。
零中:在《高昌□寅岁六月苏法□买马券》中,有买“马一匹,向零中一道”*《新疆博物馆新获文书研究》,第206页。,此零中是买马者要去往的目的地,当是一地名,是否是“柳中”的别写?或另有其地?
以上是高昌王国时期又见的新地名,如山帝、无罗,文意费解,有否可能像前面所列万度、其养、柳婆等名一样,也是车师时代地名音译的遗存?这里只是提出疑问,由于缺乏资料,尚难以判断。
西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汉朝廷决定在车师设戊己校尉,负责军事屯田事务,开始了中原汉族军民对吐鲁番盆地的开发,屯田日久,必然会出现一批屯卒聚居之地。西汉末王莽当政时,戊己校尉治下发生了一场动乱,在匈奴寇车师时,“时戊己校尉刀护病,遣史陈良屯桓且谷备匈奴寇,史终带取粮食,司马丞韩玄领诸壁,右曲候任商领诸垒。”可是,陈良等人相谋杀校尉叛降匈奴,“将数千骑至校尉府,胁诸亭令燔积薪,分告诸壁”*《汉书》卷96下《西域传》,第3926页。。从这段记载看到,经过戊己校尉半个多世纪的经营,在盆地不仅出现了“诸壁”、“诸垒”,而且还建置了“诸亭”,壁与垒有所不同,《说文解字·土部》云:“壁,垣也”;“垒,军壁也”。诸壁,是指有城垣的居民点;而诸垒,是指专供驻军的城垣,而亭则是指传递信息的烽燧设置。
此诸壁,除高昌壁外,还有柳中,《后汉书·西域传》载:“(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弛刑士五百人,西屯柳中。勇遂破平车师。”*《后汉书》卷88《西域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912页。柳中在东汉时既已是西域长史班勇屯驻之地,自然属于诸壁之一。然而,屯田不能只在一地,应当是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之内。
其它诸壁,从地理形势分析,应该大体在高昌至柳中的这一广大的地域区间内。后来高昌初建郡后所置的高宁县、横截县、白艻县,正是在这一地域及其附近。在戊己校尉时,这些县所在的地域,肯定已有壁垣的存在。如吐鲁番出土西凉《建平(441~442)某年兵曹下高昌、横截、田地三县符为发骑守海事》*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壹卷,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67页。等见有高昌、横截、田地三县名。在西凉《高宁县上言》文书*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壹卷,第79页。中,又见有高宁县。在《兵曹条往守白艻人名文书》*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壹卷,第72页。中,又见有白艻。戊己校尉统治时,这些地名虽然未以县名地,壁内已有相当数量的居民,应该已有壁垣之设,而且汉族居民是用汉文汉意来称谓其居住地。由此推测,高宁、横截、白艻诸地名,在戊己校尉时期已经存在了。正因为有大量的居民,故在建郡后才有建县的基础和必要。
由此看,戊己校尉治理盆地期间,已出现了一批汉文汉意的地名,至少有高昌、柳中、高宁、横截、白艻等诸壁名,这也为盆地的汉文汉意地名奠定了基础。
对于高昌郡时期郡县地名,诸家研究甚多,而集其大成而作出归纳性研究者,是王素氏的《高昌史稿·交通编》,他将高昌郡时期定在公元327~449年,认为此时是“一郡五县”时代。一郡是高昌郡;五县是高昌、田地、高宁、横截、白艻等五县。*王素《高昌史稿·交通编》,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34~35页。这一认识也是从吐鲁番出土的高昌郡时期文书归纳而得出的。
高昌县:较早载有此县名者,有《西凉建初十四年(418)韩渠妻随葬衣物疏》,疏文载“建初十四年八月廿九日高昌郡高昌县都乡孝敬里民韩渠妻”*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壹卷,第5页。,证实此前早已建有高昌县,县下还有乡、里的建制。前引的西凉《建平(441~442)某年兵曹下高昌、横截、田地三县符为发骑守海事》*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壹卷,第67页。文书中不仅列有高昌县,而且同时列有横截、田地两县名。
田地县:最早出现于高昌建郡时,《初学记》卷8引梁顾野王《舆地志》称:“咸和二年,置高昌郡,立田地县。”田地县实乃汉柳中壁改名而来。出土文书中,北凉玄始十二年(423)前后的《高昌郡功曹下田地县符为以孙孜补孝廉事》,记有“田地县主者:今以孙孜补孝廉,符到……奉行。”*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壹卷,第41页。这是高昌郡功曹为了让在田地县的孙孜补为孝廉下给田地县主事者的符令,说明北凉时田地县已有学校的设置。阿斯塔那382号墓文书《北凉真兴七年(425)高昌郡兵曹掾范庆等白为请差直步许奴至京事》中,说许奴现“游居田地”*柳洪亮:《新出吐鲁番文书及其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页。;2006年在吐鲁番鄯善县洋海墓区1号台地的4号墓所出《北凉高昌郡高宁县条次烽候差役更代簿》*荣新江、李肖、孟宪实主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上,第197~209页。原拟题作《北凉高昌郡高宁县差役文书》,此处略作调整。,本件应写于北凉缘禾二年(公元433年)之前,其中所记是由高昌经高宁县、到田地县沿线烽候差役值守人三日一代的情况;另有《兵曹条次往守海人名文书》,文书前列的人名已缺,后面的内容完整:“兵曹掾赵苕、史翟富白:谨条次往海守人名在右。明廿五日催遣,敕抵诣田地县下召受辞。守十日代到□,事诺,蓬敕奉行。”*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壹卷,第73页。这是敕令往守海的人,到廿五日都集中到田地县听安排。将这三件文书联系起来考察,表明此时的田地县是高昌郡经大海道、通往敦煌内地的前沿基地。田地县自然也有看守大海道的任务,故在西凉《建平(441~442)某年兵曹下高昌、横截、田地三县符为发骑守海事》*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壹卷,第67页。文书中,有“田地三骑……往海守十日”的记载。
高宁县:2006年洋海1号台地4号墓出土的《前秦建元二十年(384)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籍》*荣新江、李肖、孟宪实主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上册),第177~180页。,表明高宁在前秦统治时早已建县,县下有乡里,居民人口繁盛,农桑兴旺。前列的《北凉高昌郡高宁县条次烽候差役更代簿》,是北凉缘禾二年(公元433年)之前高宁县“贼曹阚禄白”的文书,其上载有此时高宁县一些官员的名字,如“主簿就”、“功曹史□”、“校曹主簿养”、“廷掾溢”、“录事猛”等,反映出县府官吏建制的完整。另有一件《高宁县上言》文书,仅存文字1行:“高宁县言:谨案华豹部隤明当……”*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壹卷,第79页。,这是高宁县向郡的上言文书,从本件背面列有义和年间(431~433年)“兵曹掾张预、史左法强”推断,《高宁县上言》文书应在此之前。
横截县:除了上述《发骑守海事》文书,在《横截县被符责取鹿角文书》*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壹卷,第100页。里,记载“横截县言:被符‘刘崇、令狐受各有鹿角一头。符到,主者将诣,当科给贾(价)。’谨案,奉符召责取崇、受,各列右……。”这是高昌郡符令横截县主者出价收购两头鹿角,横截县完成任务后向郡上的报告。反映出五凉时期高昌郡与横截县上下级的隶属关系。
白艻县;在义和年间(431~433年)“兵曹掾张预”《条往守白艻人名文书》中,有大批百姓因未输租,被罚“各谪白艻守十日”。白艻在盆地的东面,东面隔戈壁与伊吾相望,北接往山北的通道,是需要加强防守的重镇,文书中多次见《条往守白艻人名文书》*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壹卷,第72页。,而且有些犯规的百姓受处罚,常被谪罚到白艻,如“右五人坐阅马逋,有谪白艻。”*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壹卷,第75页。在此建县,具有与田地建县同等重要的意义。
在北凉统治期间的文书中,只见有上述五县的记载。这与《魏书·唐和传》的记载遥相印证,《传》云:唐和与兄唐契“为蠕蠕所逼,遂拥部落至于高昌。蠕蠕遣部帅阿若率骑讨和,至白力城。和率骑五百先攻高昌,契与阿若战殁,和收余众奔前部王国。时沮渠安周屯横截城,和攻拔之,斩安周兄子树,又克高宁、白力二城。”*《魏书》卷43《唐和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962页。《传》文中已涉及到高昌、横截、高宁、白力,白力即是白艻。几乎搅动了盆地全境的唐和与沮渠之战,就差没有惊动田地一城了。
公元443年,北凉余部沮渠无讳、沮渠安周兄弟在盆地建大凉政权,行年号为“承平”。作为大凉王国政权,下面不能只有一个高昌郡,为了扩大其政权基础,便将田地上升为郡,下辖田地县外,还应辖有白艻县和酒泉县。
郑炳林氏认为之所以有酒泉县,是由于“北凉残部以酒泉西迁的人建立的侨治县。”*郑炳林:《高昌王国行政地理区划初探》,《西北史地》1985年第2期。王素补充说:“沮渠无讳曾封酒泉王,设置此县,纪念意义明显大于安置侨民的意义。”*王素:《高昌史稿·交通编》,第36页。吴震先生从出土的甘露元年《譬喻经》题记中,也论证了大凉时期有酒泉城的存在,但并未言县*吴震:《敦煌吐鲁番写经题记中“甘露”年号考辨》,《西域研究》1995年第1期。。此记云:
甘露元年三月十七日于酒泉城内斋丛中写讫。此月上旬汉人及
杂类,被诛向二百人。愿蒙解脱,生々信敬三宝,无有退转。*陈国灿、刘安志编:《吐鲁番文书总目(日本收藏卷)》493页:东京书道博物馆藏吐鲁番文书038号。
对此“甘露元年”,吴震先生依据鄯善吐峪沟所出《维摩经义记甘露二年沙门静志题记》认为,题记中的酒泉城在吐鲁番,甘露元年应是阚伯周在柔然支持下推翻大凉政权、称王高昌所建年号,时为公元460年,攻灭沮渠安周流血事件的地点,据写经题记看,就发生在酒泉城*吴震:《敦煌吐鲁番写经题记中“甘露”年号考辨》,《西域研究》1995年第1期,第17~27页。。这一推论,颇具合理性。
承平八年(450)沮渠安周出兵消灭车师王国,收交河城设置郡县,交河既然建郡,其下必有县予以充实,依王素判断,其下应有附郭的交河县*王素:《高昌史稿·交通编》,第36页。。除交河县外,是否也有新置县?钱伯泉氏认为:“从交河的地理位置及其在王国中的重要性看,必然也设为郡,下属盐城一县。”*钱伯泉:《高昌国郡县城镇的建置及其地望考实》,《新疆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从章和十一年(541)以前的《高昌临川等城丁输额文书》*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壹卷,第348页。对于本文书的年代,详见下文的考释。考察,列在最西边的盐城,很可能在大凉时已建为县,归属于交河郡治下了。
据上分析,承平八年(450)以后的大凉政权建制是三郡九县,即:
高昌郡,下辖高昌县、横截县、高宁县、威神县。
田地郡,下辖田地县、白艻县、酒泉县。
交河郡,下辖交河县、盐城县。
《魏书·高昌传》载:“晋以其地为高昌郡,张轨、吕光、沮渠蒙逊据河西,皆置太守以统之,去敦煌十三日行。国有八城,皆有华人。”*《魏书》卷101《高昌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243页。此云“国有八城”,颇值得注意,究竟指何时的八城?钱伯泉氏认为“所记载的大致为麴氏王朝立国之前,阚伯周父子、张孟明和马儒统治时期的城数。”*钱伯泉:《高昌国郡县城镇的建置及其地望考实》,《新疆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从《魏书》所记“皆置太守以统之”看,只说到前凉张轨、后凉吕光、北凉沮渠蒙逊三凉政权,并未言及阚、张、马朝改太守为国王的时政巨变。所云“国有八城”之国,究竟指何国?应该就是指北凉末期在高昌地区延续的大凉国。所谓“国有八城”应是指大凉国都的高昌城之外,加上已建有县制的田地、白艻、横截、高宁、威神、酒泉、交河、盐城等八城。
TheinitiativeperiodofTurfan'splacenames——AstudyonTurfan'stoponymies(Ⅱ)
Chen Guocan
It was the initiative period of Turfan’s place names when in two Han dynasties toQiequDaliang(且渠大凉)Kingdom. (48 B.C—460 A.D).This period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epochs: 1.in Kushi kingdom, there were many places,such as,Yarcity(交河城),Shicity(石城),DouZicity(兜訾城),WanDu(万度),QiYang(其养),QianYang(乾养),LiuPo(柳婆),MoHeyan(摩诃演),AHu(阿虎),XueJin(喙进) and what not. 2.Wujixiaoweitime(戊己校尉) had the established place names, such as,GaoChang(高昌),LiuZHong(柳中),GaoNing(高宁),HengJie(横截),BaiLe(白艻) and many walls.3. In Gao Chang Jun time there were one prefecture five counties, such as,GaoChang(高昌),TianDi(田地),HengJie(横截),GaoNing(高宁),BaiLe(白艻).DaliangcountryhadbuiltGaoChang(高昌),TianDi(田地),YarthreeprefecturesandGaoChang(高昌),HengJie(横截),GaoNing(高宁),WeiShen(威神),BaiLe(白艻),TianDi(田地),JiuQuan(酒泉),Yar(交河),Saltcityandso on nine counties.
Turfan place names; Cheshi kingdom toponymy; the toponymy inWujixiaoweitime; the toponymy in Gao Chang prefecture; the toponymy in Da Liang country
*课题项目:吐鲁番学研究院课题“吐鲁番古代地名研究”(TX2012-001)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武汉大学出土文献与传统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