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书道博物馆藏吐鲁番文献目录(上篇)

2015-03-22 04:11:36包晓悦
吐鲁番学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残卷缀合中村

包晓悦

日本书道博物馆藏吐鲁番文献目录(上篇)

包晓悦

日本书道博物馆是由书画家中村不折建立的一所私人博物馆,其中收藏着他自1912年前后到1943年三十余年间所收集的一批敦煌吐鲁番文献。1945至1955年间,中村不折长子中村丙午郎以其父著录的写经目录为基础,编成《经卷文书类目录(中国及本国)附解说》(以下简称“《旧目》”),油印发行*锅岛稻子:《不折旧藏写经类收集品》,矶部彰编《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所藏中村不折旧藏禹域墨书集成》下卷,2005年,第357页。。这份目录在每一件文书之下著录名称、字体、尺寸、行数、年代、出土地、题记,以及对其书法的评论,长期以来都是研究者了解书道博物馆敦煌吐鲁番文献整体收藏状况的重要资料。陈国灿、刘安志主编《吐鲁番文书总目(日本收藏卷)》(以下简称“《总目》”)书道博物馆藏部分就是以这份目录为基础编撰的*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87~551页。。

然而在中村不折收藏中,有二十余件得自王树枏(字晋卿)和梁玉书(字素文)的写经残卷册,每件之中都贴裱数件到数百件不等的残断写经或文书。《旧目》对于这部分的著录相对简略,尤其是现编号SH.174《北凉写经残字册》(一至五册)、SH.175《唐写经残片册》(一至三册)、SH.176《流沙碎金册》这九部残卷册,实际包含了八百余件残片,但由于数量大又多为小残片,《旧目》只著录每册残片总数,并对某些写经略作提示,其中每件写本残片的具体信息我们都不得而知。

2000年,书道博物馆作为归属东京市台东区的公立博物馆重新开馆,由矶部彰先生主持,整理出版了图录《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所藏中村不折旧藏禹域墨书集成》(以下简称“《集成》”)*参梶普晋书评,载季羡林、饶宗颐主编《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14~417页。,基本依照《旧目》顺序将书道博物馆所藏全部敦煌吐鲁番文献影印出来。自图录出版以来,学界善加利用,业已产生了一系列成果。为进一步清理这部分文献,以及更便捷地利用这一学术资源,我们在《旧目》和《总目》基础之上,依照《集成》收录的吐鲁番文献图版,重新编订了书道博物馆藏吐鲁番文献目录。新的目录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依据《集成》中所收录的吐鲁番文献,对已经有标目的予以核对。对部分《旧目》和《总目》著录为“残经”的写经残卷,利用数字化的大藏经重新比定。

第二,对于《旧目》和《总目》没有标目的残片,利用数字化的大藏经和其他方法,予以编目。包括SH.174、SH.175、SH.176等9部残片册,以及《旧目》、《总目》均未著录的SH.147《唐人写经残卷·六》与SH.151《至元通行宝钞册》。

第三,更正了一些《旧目》著录错误的信息。如现编号SH.162《北魏写经残卷(十六)》和SH. 166《六朝以来写经残卷(廿)》两卷,封面均有“素文珍藏”或“素文先生珍藏”题签*《集成》没有收录写经残卷与残片册封面图片,题签见锅岛稻子《中村不折旧藏写经类收集品》一文附录。,但可能由于卷首有王树枏跋,《旧目》误为王树枏旧藏,现一并更正。

凡 例

1.目录收录的是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所藏吐鲁番文献,对于出土地点无法确定的文献,本目录也予以著录,并在条目下说明。

2.本目录编号依照《集成》一书图版编号,并依照学界惯例在序号前冠以“SH.”作为书道博物馆藏文书代号。其中SH.174—SH.176为已装裱好的残片册,《集成》只有残片册编号,现在残片册一、二级编号(如SH.174-1~ )之下给予每一件残片三级编号(如SH.174-1-1~ ),编号顺序为每册自从第一页至末页,每一页中按残片贴裱位置,从右至左,从上至下(具体参见后附残片编号示意图)。《集成》无图版的注明“编号缺”。

3.佛教典籍定名均依照《大正藏》标准经名和卷数,标题中不出现抄经年代、写经人等信息。如有写经题记,在条目下录文。世俗文书的定名依照《总目》,基本不再改动。

4.每个条目下著录尺寸、字体、年代、出土地、可缀合文献、题跋、递藏情况以及相关研究文献。写经残片册部分将题签、年代、出土地与递藏情况在每一册下予以说明。

5.文书双面书写,若正背面内容不同,则以小写“r”和“v”区分。正背面确定以《集成》为准。

6.参考文献仅著录重要图录、文书缀合、录文、比定以及直接研究的相关成果,并落实到具体页码。

缩略语表

《集成》上=矶部彰编《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所藏中村不折旧藏禹域墨书集成》卷上,2005。

《集成》中=矶部彰编《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所藏中村不折旧藏禹域墨书集成》卷中,2005。

《集成》下=矶部彰编《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所藏中村不折旧藏禹域墨书集成》卷下,2005。

《旧目》=《书道博物馆所藏经卷文书录(附解说)》,西域文化研究会复制。

《书苑》6-9,《书苑》第六卷第九号,三省堂,1942。

《书苑》7-2,《书苑》第七卷第二号,三省堂,1943。

《总目》=陈国灿、刘安志主编《吐鲁番文书总目(日本收藏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T.T.D.II(A). T. Yamamoto & Y. Dohi (eds.),Tun-huangandTurfanDocumentsconcerningSocialandEconomicHistory, II. Census Registers (A), Tokyo: The Toyo Bunko, 1985.

T.T.D.II(B). T. Yamamoto & Y. Dohi (eds.),Tun-huangandTurfanDocumentsconcerningSocialandEconomicHistory, II. Census Registers (B), Tokyo: The Toyo Bunko, 1985.

T.T.D.III(A). T. Yamamoto & O. Ikedo (eds.),Tun-huangandTurfandocumentsconcerningsocialandeconomichistoryIII Contracts (A), Tokyo: The Toyo Bunko, 1987.

T.T.D.III(B). T. Yamamoto & O. Ikedo (eds.),Tun-huangandTurfandocumentsconcerningsocialandeconomichistoryIII Contracts (B), Tokyo: The Toyo Bunko, 1986.

包晓悦2015. 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写经残片册”的文献价值,《文献》2015-5,36~47页。

白石将人2013.书道博物馆藏吐鲁番出土《左传》服虔注残卷について,《敦煌写本研究年报》7,347-360页。

柴剑虹、萨仁高娃2008.关于中村不折旧藏敦煌、吐鲁番所出《金光明经》古写本,《敦煌学》27,101-106页。

池田温1979.《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

池田温1990.《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池田温1998.东京书道博物馆所藏唐代西州地亩文书残片简介,《出土文献研究》4,中华书局,66-71页。

大川富士夫1978.《古本三国志》をめあぐって,《立正大学文学部论丛》62,35-57页。

大津透1990.大谷、吐鲁番文书复原二题,《东アジア古文书の史的研究》,刀水书房,90-104页。

大庭脩1959/1985.吐鲁番出土北馆文书——中国驿传制度史上の一资料,《西域文化研究》2,京都:法藏馆,367-380页;汉译载《敦煌学译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784-817页。

金祖同1940.《流沙遗珍》,秀水金氏1940年影印本(再版《敦煌丛刊初集》5,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罗福苌1923.古写经尾题录存,《永丰乡人杂著续编》;收入《罗雪堂先生全集》初编第三册,文华出版公司,1968,1221-1270页。

内藤乾吉1960.西域发见唐代官文书の研究,《西域文化研究》3,京都:法藏馆,9-111页。

片山章雄1992/2000.吐鲁番、敦煌发见の《三国志》写本残卷,《东海史学》26,33-42页;汉译载《文教资料》2000-3,137-157页。

仁井田陞1937.《唐宋法律文书の研究》,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

荣新江1996.日本书道博物馆藏吐鲁番敦煌文献纪略,《文献》1996-2,149-158页。

唐长孺1983a.唐西州差兵文书跋,《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439-454页。

唐长孺1983b.南北朝期间西域与南朝的陆道交通,《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68-195页。

唐长孺1990.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西州府兵,《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29-103页。

王三庆2012.《中村不折旧藏禹域墨书集成》“月仪书”研究,《庆贺饶宗颐先生九十五华诞·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660-665页。

王三庆2013.再论《中村不折旧藏禹域墨书集成·月令》卷之整理校勘及唐本“月仪书”之比较研究,《成大中文学报》40,33-76页。

王树枏1918/1979.《新疆访古录》,二卷(再版《石刻史料新编》2-15,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

王素1996.吐鲁番出土写经题记所见甘露年号补说,《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集》,书目文献出版社,244-252页。

王素1997.《吐鲁番出土高昌文献编年》,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吴丽娱、陈丽萍2012.中村不折旧藏吐鲁番出土《朋友书仪》研究,《西域研究》2012-4,87-104页。

吴震1995.敦煌吐鲁番写经题记中“甘露”年号考辨,《西域研究》1995-1,17-27页。

肖瑜2011.日本书道博物馆藏《三国志·吴志·虞翻传》10行残卷研究,《敦煌研究》2011-2,114-119页。

张新朋2014.大谷文书别本《开蒙要训》残片考,《敦煌研究》2014-5,81-86页。

赵贞2014.中村不折旧藏《唐人日课习字卷》初探,《文献》2014-1,38-48页。

中村不折1927a.《禹域出土墨宝 书法源流》上,西东书房。

中村不折1927b.《禹域出土墨宝 书法源流》中,西东书房。

中村不折1927c.《禹域出土墨宝 书法源流》下,西东书房。

周西波2008.中村不折旧藏敦煌道经考述,《敦煌学》27,81-100页。

周肇祥1928.沮渠安周造经,《艺林旬刊》6。

朱玉麒2012a.王树楠吐鲁番文书题跋笺释,《吐鲁番学研究》2012-2,69-98页。

朱玉麒2012b.吐鲁番文书中的玄宗诗,《西域文史》7,科学出版社,63-76页。

庄垣内正弘1979.中村不折氏旧藏ウイグル语文书断片の研究,《东洋学报》61-1、2,1-29页。

Shogaito, M. 1981. “Ein uigurisches Fragment eines Beichttextes”,Scholia:BeiträgezurTurkologieundZentralasienkunde,AnnemarievonGabainzum80.Geburtstagam4.Juli1981, eds. k.Röhrborn & H.W.Brands,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1981,pp.163-169. P. Zieme1983. Editions and Studies of Uigur Texts from Turfan and Dunhuang since 1970,JournalofCentralAsia6.1, Islambad 1983, pp.81-101.

目 录

SH. 001 《佛说老女人经》

断裂为10片,11行,隶书,有乌丝栏。《旧目》称“鄯善吐峪沟出”,并系其年代为汉魏时代。

参:中村不折1927a,10;《旧目》,1;《书苑》7-2,图1-2,5;《总目》,496;《集成》上,7-9。

SH.002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八

24.2×173.9cm,116行,首部残损,篆书、隶书、行草杂写。出土地不明。

参:中村不折1927a,24;《旧目》,1;《书苑》6-9,5;《集成》上,10-16。

SH.003 《譬喻经》卷三

24.0×240.2cm,143行,由七纸粘贴,首部断裂。隶书。存题记6行:“甘露元年(526)三月十七日于酒泉城内斋丛中写讫。此月上旬,汉人及杂类被诛向二百人。愿蒙解脱,生々信敬三宝,无有退转。惟大圣之难遭,念至教实叵值。々之不恳恻,来世何所冀,々感觉弘慈,察彻知所忌。一校[ ]定写讫。因记作数言,毕思其旨。”出土地不明。

参:中村不折1927a,22-24;《旧目》,1;《书苑》6-9,4;池田温1990,76,图2;吴震1995,17-27;王素1996,224-252;《总目》,493-494;《集成》上,17-25。

SH.004 《五分戒本》(?)

26.0×402.2cm,158行,首部断裂,行书,有乌丝栏。据内容定名为《五分戒本》,但与《大正藏》所收版本文字不全同。《旧目》记为“新疆出土”。存题记1行:“永宁元年(301)七月比丘僧儁戒记智”,池田温1990认为可疑。卷末今人钤“木斋审定”、“德化李氏凡将阁珍藏”朱方印。

参:《书苑》7-2,图3,5;池田温1990,75;《集成》上,26-31。

SH. 005 《道行般若经》卷七

24.5×163.0cm,105行,由四纸粘贴,隶书,有乌丝栏,经文后书“永嘉二年(308)二月写讫”数字,池田温1990认为可疑。卷末今人钤“木斋审定”朱方印。

参:《旧目》,2;《书苑》6-9,写经6-8,5-6;池田温1990,75,图196;《总目》,493;《集成》上,32-33。

SH. 006r 《羯磨经》

28.3×87.3cm,51行,隶书,有乌丝栏。前后断裂。《旧目》称“东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写”。出土地不明。

参:《旧目》,2;《书苑》7-2,图4-7,5;《集成》上,34-35。

SH. 006v 《释迦氏谱》(?)

49行,行书。据内容定名为《释迦氏谱》,但与《大正藏》所收版本文字不全同。

SH. 007 《大智度论》卷一(?)

25.0×158.8cm,96行,隶书。《旧目》据其字体推断年代为晋代。出土地不明。

参:《旧目》,2;《集成》上,36-37。

SH. 008 《妙法莲华经》卷三

27.5×529.3cm,286行,隶书,有乌丝栏。《旧目》推断年代为晋代。出土地不明。

参:中村不折1927a,45;《旧目》,2;《集成》上,38-43。

SH. 009 《佛说菩萨藏经》卷一

25.6×116.4cm,60行,隶书,有乌丝栏。内容为《大正藏》所收《大宝积经》卷七七。存题记7行:“一校竟。大凉王大且渠安周所供养经。承平十五年(457),岁在丁酉。书吏臣樊海写。法师第一校。法师第二校。祠主道(后缺)”。《旧目》称“吐鲁番三堡出土”。后有王树枏、赵雅熙跋。

参:王树枏1918/1979卷一,22-23;罗福苌1923,14;中村不折1927a,29-30;周肇祥1928,第一版;《旧目》,2;《书苑》6-9,图14,6;池田温1990,87,图12;《总目》,495;《集成》上,44-47;朱玉麒2012a,82-83。

SH. 010 《妙法莲华经》卷一〇

18.4×38.3cm,20行,隶书,有乌丝栏。下部断残。存题记8行:“释比丘德愿。妙法莲华经卷第十。永康五年(470)岁在庚戌七月[ ]常住三宝,媚宿缘斯薄[ ]染累缠结,游浪三有。罔囗[ ]形浮幻,命也难保。谨竭产表之[ ]此躬已遍事诸佛与陁罗尼,善[ ]滞饮定水,以去乱想,使庆钟[(后缺)”。梁玉书旧藏,后有王树枏跋。

参:王树枏1918/1979卷一,23;《旧目》,2;池田温1990,88-89;《总目》,495;《集成》上,50-51;朱玉麒2012a,88-89。

SH. 011 《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26.5×183.1cm,100行,首部断裂,隶书,有乌丝栏。卷末有题记2行:“宋泰始七年(471)四月建康六部尉弟子席达敬造胜鬘经一卷”,池田温1990认为可疑。出土地不明。

参:《旧目》,2;池田温1990,91;《集成》上,52-53。

SH. 01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26.9×519.7cm,244行,隶书,有乌丝栏。卷首破损。存题记6行:“延和八年(609)己巳岁正月九日白衣弟子广昌公主元台,稽首归命常住三宝。盖闻积财灵府,终获如意之宝,寄饭神钵,必蒙天厨之味。弟子仰感诚言,誓心弥笃。故简帋墨,敬写《八时般若经》一部。即请僧转读、校定已讫,謶诵习者获无上之因,转读者证彼岸之果。冀以斯福,又愿七世先灵,考妣往魄,普及法界,超悟无生,获深法忍。又愿弟子舍身受身,护持正法,广利众生,高栖常乐。”

参:《旧目》,2;《总目》,496;《集成》上,54-59。

SH. 01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四

26.7×51.4cm,22行,隶书,有乌丝栏,存题记2行:“凉王大且渠安周所供养经。廿帋。”后有王树枏跋。

参:中村不折1927a,31-32;《旧目》,3;《书苑》6-9,图15-16,7;池田温1990,88,图14;《总目》,495;《集成》上,60-61;朱玉麒2012a,97。

SH. 01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四、一五

25.2×1179.4cm,由二十八纸粘贴,隶书,有乌丝栏。存题记5行:“天监十一年(512)壬辰岁,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江州诸军事、镇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建安王萧伟敬造众经一千卷流通。愿神徽鉴于六道,清猷[ ]灵聿辅,景福咸臻。深信坚明,大悲增上。照环中之奥理,得象[ ]情,舍身命财,护持正法,修菩提行,专向一乘。苞举群生,导达形[ ]□真实相,俱照道场。”后有王树枏跋,称“吐鲁番三堡出土”。

参:王树枏1918/1979卷一,24-25;中村不折1927b,3-4;《书苑》6-9,图21,8-9;《旧目》,3;池田温1990,102,图34;《总目》,495-496;《集成》上,62-79;朱玉麒2012a,93。

SH. 02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三

26.0×1042.9cm,由二十三纸粘贴,隶书,卷首缺损。存题记1行:“梁普通四年(523)太岁卯四月,正法无尽藏写”。《旧目》称“吐鲁番出土”。

参:中村不折1927b,4;《书苑》6-9,图24,9;《旧目》,4;池田温1990,113;《总目》,496;《集成》上,130-137。

SH. 025 《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19.0×81.8cm,48行,隶书,有乌丝栏。存题记4行,下部残缺:“大同元年(535)正月一日,散骑常侍淳于[ ]于芮芮,愿造《金刚波若经》一百卷。令[ ]届梁朝,谨卒本誓。以斯功果,普施人[ ]境。”《旧目》称“鄯善出土”。有王树枏、赵雅熙跋。题签:“梁大同元年写经残卷·十四 出鄯善 晋师珍藏”。

参:王树枏1918/1979卷一,25;中村不折1927b,5;《书苑》6-9,图26,9;《旧目》,4;唐长孺1983b,192-193;池田温1990,119,图48;《总目》,496;《集成》上,142-143;朱玉麒2012a,87。

SH. 026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二

26.8×965.5cm,隶书

580行,隶书。末有题记2行“一校竟,用纸廿三张”。六朝写经。出土地不明。

参:《集成》上,144-151。

SH. 032 《妙法莲华经》卷四

25.1×863.6cm,580行,隶书,有乌丝栏。六朝写经。出土地不明。

参:《集成》上,174-179。

SH. 036 《大般涅槃经》卷三二

25.0×163.8cm,93行,隶书,有乌丝栏。六朝写经。出土地不明。

参:《集成》上,196-197。

SH. 037 《摩诃衍经》卷二九

24.4×876.2cm,487行,隶书,有乌丝栏。卷首缺损。卷末有作伪的题记5行。六朝写经。出土地不明。

参:《集成》上,198-201。

SH. 038 《妙法莲华经》卷七

25.2×120.2cm,69行,隶书,有乌丝栏。六朝写经。出土地不明。

参:《集成》上,202-203。

SH. 039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上

26.3×423.3cm,243行,隶书,有乌丝栏。后有“清信女荆氏供养”、“陈正机书”题款。六朝写经。出土地不明。

参:《集成》上,204-205。

SH. 040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八

26.6×452.1cm,242行,隶书,有乌丝栏。六朝写经。出土地不明。

参:《集成》上,206-209。

SH. 042 《摩诃衍经》卷八七

26.5×377.8cm,220行,隶书,有乌丝栏。六朝写经。出土地不明。

参:《集成》上,214-217。

SH. 043 《大方等大集经》卷二二

23.3×199.3cm,106行,隶书,有乌丝栏。六朝写经。出土地不明。

参:《集成》上,218-219。

SH. 072 《弥勒上生经》

24.3×266.1cm,135行,隶书,有乌丝栏。存题记3行,有武周新字:“久视元年九月十五日白衣弟子氾德达供养。普照寺僧法浪校定。交河县龙泉乡人贾方素抄。”《旧目》称“吐鲁番出土”。后有王树枏跋。

参:王树枏1918/1979卷二,16;中村不折1927c,4-5;《旧目》,12;《书苑》7-2,图32-33,8;池田温1990,248,图100;《总目》,493;《集成》中,26-29;朱玉麒2012a,85。

SH. 073 《妙法莲华经》卷二

25.5×131.4cm,60行,隶书,有乌丝栏。存题记2行,有武周新字:“大周长安二年岁次壬寅六月丁酉朔,天山府右果毅男宋知古为亡父敬写《法华经》一部。”后有成本璞跋。

参:《书苑》7-2,图34,8。池田温1990,259,图101;《总目》,493;《集成》中,30-31。

SH. 088 《妙法莲华经》卷三

25.7×39.1cm,23行,隶书,有乌丝栏。唐代写经。《旧目》称“鄯善出土”。

参:《旧目》,14。《集成》中,100-101。

SH. 093 礼忏文

27.5×180.1cm,94行,草书,卷末7行为隶书。出土地不明。

参:《集成》中,130-131。

SH. 097 《佛说父母恩重经》

25.4×76.5cm,41行,隶书,有乌丝栏。唐代写经。出土地不明。

参:《集成》中,138-139。

SH. 098 《千眼千手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28.0×803.6cm,430行,隶书,有乌丝栏。唐代写经。出土地不明。

参:《集成》中,140-143。

SH. 103 《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画卷》

28.1×105.5cm,三纸,隶书。卷首绘有白描佛像。唐代写经。出土地不明。

参:《书苑》7-2,图51-56,;《集成》中,172-173。

SH. 106 《傅大士颂金刚经并序》

14.5×10.8cm,黄绢裱装经册,共六十叶,一叶7行,一行12字。隶书。出土地不明。

参:《集成》中,180-189。

SH.(编号缺)r 《杂阿含经》卷二一

长十四尺五寸,回鹘文、汉文对译。吐鲁番出土。原卷无法展开,《集成》无图版。

参:《旧目》,19;王树枏1918/1979卷一,12。

SH.(编号缺)v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叹等品》

隶书。吐鲁番出土。原卷无法展开,《集成》无图版。

SH. 118 回鹘语《父母恩重经》

32.4×53.5cm,36行。《旧目》称“吐鲁番出土”。

参:王树枏1918/1979卷二,24;《旧目》,19;庄垣内正弘1979,7-10,图I;P. Zieme 1983; 《总目》,481;《集成》中,240-241;朱玉麒2012a,。

SH. 119 畏吾儿经卷残片

封面题签“畏吾儿残字 出吐鲁番”。卷首、卷末均有王树枏题跋。

SH. 119-1 回鹘语《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

33.8×60.4cm,38行。后有王树枏跋、马禄甫俄文译文,周源中文译文。

参:《旧目》,19;庄垣内正弘1979,1-29;《总目》,481;《集成》中,242。

SH. 119-2 回鹘语忏悔类文书

34.3×53.5cm,5行。

参:《旧目》,19;庄垣内正弘1979,16-18,图III;《总目》,481;《集成》中,244。

SH. 119-3 回鹘语《慈悲道场忏法》

33.3×45.5cm,小字9行,大字23行。

参:《旧目》,19;Shogaito 1981,163-169,图I;《总目》,481;《集成》中,245。

SH. 119-4 回鹘语《白伞盖陀罗尼经》

27.1×10.7cm,5行。刻本一叶。

参:《旧目》,19;庄垣内正弘1979,1-29,图Ⅳa;《总目》,481;《集成》中,245。

SH. 119-5 回鹘语《白伞盖陀罗尼经》

22.4×9.6cm,5行。刻本一叶。后有王树枏跋。

参:《旧目》,19;庄垣内正弘1979,1-29,图Ⅳb;《总目》,481;《集成》中,244;朱玉麒2012a,71。

SH. 119-6 回鹘语文献

20.5×3.3cm,3行。

参:《旧目》,19;《集成》中,244。

SH. 119-7 残画像

16.6×13.7cm,有王树枏跋。

参:《旧目》,19;《集成》中,245;朱玉麒2012a,71。

SH. 120 《妙法莲华经》卷五

17.0×125.5cm,刻本。隶书,有乌丝栏。《旧目》推断年代为隋代。出土地不明。

参:《集成》中,246-251。

SH. 121 千佛像印本

29.5×174.2cm。出土地不明。

参:《集成》中,252-253。

SH. 124-1 唐仪凤二年(677)十月西州北馆厨典周建智牒为在坊市得莿柴、酱等请酬价直事

28.5×78.0cm,20行,行草杂写。吐鲁番三堡出土。

参:中村不折1927c,22;金祖同1940,6-8,图4-1、2;大庭脩1959/1985,375/801-802;内藤乾吉1960,58-59,图7,78-79;大津透1990,99;《总目》,487-488;《集成》中,272-273。

SH. 124-2 唐仪凤二年十一月西州仓曹司以状下市司及柳中县牒

28.4×42.8cm,11行,草书。吐鲁番三堡出土。

参:王树枏1918/1979卷二,11-12;中村不折1927c,23;金祖同1940,7,图4-3、4;大庭脩1959/1985,379/812;内藤乾吉1960,64,图9,84-85;大津透1990;《总目》,488;《集成》中,272。

SH. 124-3 唐仪凤二年(677)十二月西州市司上州仓曹牒为报酱估事

19.9×24.8cm,6行,草书。前部缺损。吐鲁番三堡出土。本件可与大谷1032号、SH.177上-10缀合。后有王树枏跋。

参:中村不折1927c,23;大庭脩1959/1985,378/810-811;内藤乾吉1960,65-66;大津透1990,100-101;《总目》,491;《集成》中,273;朱玉麒2012a,93。

SH. 125 武周大足元年(701)西州某县男智力等户残籍

本件残存六片,第一片2行,第二片3行,第三片3行,第四、五片均1行,第六片3行。后有王树枏、高树、郑沅跋。

参:中村不折1927c,24;仁井田陞1937,682-683;池田温1979,238-239;T.T.D.II(A),66;T.T.D.II(B),103;《总目》,492;《集成》中,274-275;朱玉麒2012a,94。

SH. 126-1 唐开元四年(716)西州柳中县高宁乡籍(之三)

28.7×39.4cm,14行,缝背有“柳中县 高宁乡 开元四年籍”,可与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另一片缀合。

参:中村不折1927c,24-25;仁井田陞1937,686-687;池田温1979,81-82,85,247,插图18;T.T.D.II(A),74;T.T.D.II(B),115;《总目》,492;《集成》中,276;朱玉麒2012a,。

SH. 126-2 唐开元年间西州交河县名山乡差科簿(之一)

28.5×52.8cm,14行。本件裂为24片,2片入藏书道博物馆,其余入藏东京国立博物馆。缝背署“思”字。

参:中村不折1927c,24-25;仁井田陞1937,651-652;池田温1979,111-112,286-287; T.T.D.II(A),133-134;T.T.D.II(B),207-208;唐长孺1990,89-92;《总目》,492;《集成》中,277。

SH. 126-3 唐开元年间西州交河县名山乡差科簿(之三)

28.5×42.3cm,4行。参SH.126-2。

参:中村不折1927c,24-25;仁井田陞1937,651-652;池田温1979,111-112,286-287; T.T.D.II(A),133-134;T.T.D.II(B),207-208;唐长孺1990,89-92;《集成》中,277。

SH. 128 唐开元九年(721)六月典邓承嗣牒为给使马料事

28.2×27.5cm,9行。行草书。前、后缺。第8-9行有朱印,文不清。

参:中村不折1927c,25-26;金祖同1940,5-6,图6;《总目》,487;《集成》中,279。

SH. 129 唐人习字

28.8×993.7cm,楷书。前有王树枏跋。

参:中村不折1927c,27;《旧目》,21;《总目》,496;《集成》中,280-283;朱玉麒2012a,78-79;赵贞2014,38-48。

SH. 130 (A) 玄宗诗《初入秦川路逢寒食》

3行,楷书。与Or. 8212/599, Kao. 094. B属于同一文书。吐鲁番出土。梁玉书旧藏。

参:《旧目》,21;《集成》中,284;朱玉麒2012b,63-75。

SH. 130 (B) 不知名名籍

4行,行书。部分人名旁有墨笔记号。吐鲁番出土。梁玉书旧藏。

参:《旧目》,21;《集成》中,284;吴丽娱、陈丽萍2012,87-104。

SH. 130 (C) 《朋友书仪》

30.0×290.3cm,断裂为十三片,楷书。吐鲁番出土。梁玉书旧藏。

参:《旧目》,21;《总目》,496;《集成》中,284-287;吴丽娱、陈丽萍2012,87-104;王三庆2012,660-665;王三庆2013,33-76。

SH. 140 《三国志》卷五七

24.4×19.6cm,10行,白麻纸,隶书,有乌丝栏,前、后缺。东晋写本。吐鲁番出土。

参:《旧目》,23;大川富士夫1978,37-39;片山章雄1992/2000,36-37/143;《总目》,493;《集成》中,345;肖瑜2011,114-119。

SH. 141 《三国志》卷六五

24.4×38.8cm,25行,白麻纸,有乌丝栏,前、后缺。东晋写本。鄯善出土。后有王树枏跋。

参:王树枏1918/1979卷一,24;《旧目》,23-24;片山章雄1992/2000,37/143-144;《总目》,493;《集成》中,346-347;朱玉麒2012a,80。

SH. 142 《佛说大般泥洹经》卷五

24.5×177.8cm,96行,隶书,有乌丝栏。北凉写经。吐鲁番出土,王树枏旧藏。题签:“北凉写经残卷·十一”。

参:中村不折1927a,41;《旧目》,39;《集成》中,348-349。

SH. 143 《大智度论》卷二四

24.8×139.6cm,77行,隶书,有乌丝栏。六朝写经。鄯善出土。题签:“六朝经卷·十五”。

参:中村不折1927a,38;《旧目》,39;《集成》中,350-351。

SH. 145 《密严经》

26.4×1071.8cm,楷书,有乌丝栏。出土地不明。

参:《集成》中,356-361。

SH. 146 《妙法莲华经》卷一

26.2×158.7cm,90行,隶书,有乌丝栏。出土地不明。

参:《集成》中,362-363。

SH. 147 唐人写经残卷·六

题签称“唐人写经残卷 出鄯善 晋卿题笺”,为王树枏(字晋卿)旧藏。卷内贴裱写经残卷9件。《旧目》、《总目》未著录,今重新标目。

SH. 147-1 《合部金光明经》卷三

24.5×37.6cm,21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c,10;《集成》中,364。

SH. 147-2 《杂阿含经》卷一二

24.5×43.0cm,24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c,16;《集成》中,365。

SH. 147-3 《妙法莲华经》卷四

24.5×32.4cm,16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c,10;《集成》中,364。

SH. 147-4 《妙法莲华经》卷六

24.5×26.8cm,16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c,16;《集成》中,365。

SH. 147-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菩提流支译本)

24.6×79.7cm,42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c,10;《集成》中,366-367。

SH. 147-6 《妙法莲华经》卷四

24.5×35.0cm,20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c,16;《集成》中,366。

SH. 147-7 《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卷一二

24.5×30.4cm,17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c,16;《集成》中,367。

SH. 147-8 《妙法莲华经》卷二

24.6×31.0cm,16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c,10;《集成》中,368。

SH. 147-9 《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一

24.5×34.2cm,25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c,10;《集成》中,369。

SH. 148 吐鲁番出土唐人墨迹·十五

题签称“吐鲁番出土唐人墨迹 宣统辛亥 素文珍藏”,知为梁玉书(字素文)旧藏。《旧目》未著录,但4件文书均收入金祖同《流沙遗珍》,相关研究颇多,故《总目》已著录。

SH. 148-1 唐西州某年七月卫士阴回运、徐进达等辞为请海峻等入山替番事

28.7×37.6cm,12行。上部稍缺。

参:金祖同1940,18,图17;《总目》,490;《集成》中,370。

SH. 148-2 唐垂拱二年(686)后西州差兵试判题

28.7×31.8cm,8行,草书。

参:金祖同1940,1-2,图1;唐长孺1983a,439;《总目》,487;《集成》中,371。

SH. 148-3 唐西州田簿

28.7×15.9cm,7行。前、后缺。

参:仁井田陞1937;金祖同1940,20-21,图19;池田温1979,383;《总目》,490;《集成》中,370。

SH. 148-4 唐咸亨二年(671)四月杨隆海收领阚祐洛等六驮马价练抄

28.7×15.8cm,4行。

参:仁井田陞1937,40,图4;金祖同1940,21-22,图21;T.T.D.III(A),162;《总目》,490-491;《集成》中,371。

SH.151 至元通行宝钞册

《旧目》、《总目》未著录,今重新标目。

SH.151-1 至元通行宝钞

33.1×22.4cm。吐鲁番出土。

参:《集成》中,374。

SH.151-2 至元通行宝钞

30.8×22.5cm。吐鲁番出土。后有段永恩跋。

参:《集成》中,375。

SH. 152 北凉写经残卷·一

题签称“北凉写经残卷 出鄯善土峪沟 最精本”。卷内贴裱写经残卷16件。《旧目》称“旧新疆布政使王树枏所藏”。卷首有王树枏题跋,参荣新江1996,151;朱玉麒2012a,77。

SH. 152-1 《妙法莲华经》卷二

25.5×68.0cm,33行,隶书。存题记1行:“岁在己巳六月十二日,令狐岌为贤者董毕狗写讫校定。”后有王树枏跋。

参:王树枏1918/1979卷一,9-10;中村不折1927a,29;《旧目》,24;《书苑》6-9,6;池田温1990,83,图9;《总目》,494;《集成》下,4;朱玉麒2012a,77。

SH. 152-2 《大智度论》卷三一

25×64.6cm,49行,隶书。

参:中村不折1927a,36;《旧目》,24;《总目》,496;《集成》下,4。

SH. 152-3 《菩萨本行经》卷二

24.9×26cm,20行,隶书,有乌丝栏,上部断裂。

参:中村不折1927a,36;《旧目》,24;《总目》,496-497;《集成》下,4。

SH. 152-4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二

26×265cm,15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a,36;《旧目》,24;《总目》,497;《集成》下,4。

SH. 152-5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21×31.9cm,21行,隶书,上部残缺。

参:中村不折1927a,36;《旧目》,24;《总目》,497;《集成》下,5。

SH. 152-6 佛典残片

21.5×32.3cm,16行,隶书,有乌丝栏,下部残缺。

参:中村不折1927a,36;《旧目》,24;《总目》,497;《集成》下,5。

SH. 152-7 《大智度论》卷三九

26.1×37.7cm,20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a,38;《旧目》,24;《总目》,497;《集成》下,4。

SH. 152-8 《摩诃僧祇律》卷二二

24.4×39cm,29行,诸体混写,有乌丝栏,上下部断裂。

参:中村不折1927a,33;《旧目》,24;《书苑》6-9,8;《总目》,497;《集成》下,4。

SH. 152-9 《正法华经》卷六

24.5×49.3cm,24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a,34;《旧目》,24;《书苑》6-9,7;《总目》,497;《集成》下,5。

SH. 152-10 《大智度论》卷一四

25.5×27cm,16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a,34;《旧目》,24;《总目》,497;《集成》下,5。

SH. 152-11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六

25.8×67.5cm,39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a,38;《旧目》,25;《总目》,497;《集成》下,4。

SH. 152-12 《出曜经》卷一三

26×58.3cm,30行,隶书,有乌丝栏,上部断裂。

参:中村不折1927a,38;《旧目》,25;《总目》,498;《集成》下,5。

SH. 152-13 《妙法莲华经》卷二

24.8×135.3cm,79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a,34;《旧目》,25;《书苑》6-9,8;《总目》,498;《集成》下,6。

SH. 152-14 《大智度论》卷八九

25.8×69.4cm,31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a,38;《旧目》,25;《总目》,498;《集成》下,6。

SH. 152-15 《贤愚经》卷二

25.9×22cm,11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a,38-39;《旧目》,25;《总目》,498;《集成》下,7。

SH. 152-16 《十住论》卷七

26.0×28.6cm,5行,前、下残缺,有乌丝栏。存题记3行:“凉王大且渠安周所写[ ]愿一切众生深解实相,悟无生忍。用帋廿三张。”

参:中村不折1927a,30-31;《书苑》6-9,图17,7;池田温1990,87-88,图13;《总目》,494-495;《集成》下,7。

SH. 153 北凉写经残卷·四

题签称“北凉写经残卷 出吐鲁番 陶庐之宝”,知为王树枏(号陶庐老人)旧藏。卷内贴裱写经残卷8件。卷首有王树枏跋,参荣新江1996,151;朱玉麒2012a,74-75。

SH. 153-1 《贤愚经》卷八

23.8×52cm,28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a,36;《旧目》,25;《总目》,498;《集成》下,9;朱玉麒2012a,75。

SH. 153-2 《出曜经》卷一〇

25.5×85.7cm,48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a,39;《旧目》,25;《总目》,498;《集成》下,8。

SH. 153-3 《辩意长者子经》

裂为二纸,可缀合。一纸24.5×27.6cm,存16行;另一纸24.5×31.8cm,存18行,俱隶书,有乌丝栏。后有王树枏跋。

参:中村不折1927a,32;《旧目》,25;《书苑》6-9,7;《总目》,498;《集成》下,9;朱玉麒2012a,75。

SH. 153-4 《佛说菩萨本业经》

24×39.4cm,24行,隶书,有乌丝栏。《旧目》认为此经书法笔力刚健,或为西晋所写。

参:中村不折1927a,32;《旧目》,25;《总目》,498;《集成》下,8。

SH. 153-5 《大般涅槃经》卷三〇

25.4×61.8cm,35行,隶书。北凉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a,40;《旧目》,25;《总目》,498;《集成》下,9。

SH. 153-6 《大般涅槃经》卷三五

25.4×55.7cm,32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a,36;《旧目》,25;《总目》,498-499;《集成》下,10。

SH. 153-7 《佛说大般泥洹经》卷二

25.4×34.5cm,22行,隶书,有乌丝栏。北魏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b,13;《旧目》,26;《总目》,499;《集成》下,11。

SH. 153-8 《长阿含经》卷一二

19.5×20cm,10行,隶书,上部及左右部俱缺损。后有王树枏跋。

参:中村不折1927a,39;《旧目》,26;《总目》,499;《集成》下,11;朱玉麒2012a,75。

SH. 154 北凉写经残卷·五

题签称“六朝以来写经残卷 出吐鲁番 陶庐珍藏”,知为王树枏旧藏。卷内贴裱写经残卷2件。卷首有王树枏跋,参荣新江1996,151;朱玉麒2012a,87。

SH. 154-1 《妙法莲华经》卷六

25×301.3cm,183行,隶书。

参:中村不折1927a,39;《旧目》,26;《总目》,499;《集成》下,12-15。

SH. 154-2 《十住毗婆沙论》卷四

25×191.4cm,106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a,41;《旧目》,26;《总目》,499;《集成》下,16-17。

SH. 155 北凉写经残卷·六

题签称“六朝人写经残卷 出吐鲁番 陶庐珍藏”,知为王树枏旧藏。卷内贴裱写经残卷7件。卷首有王树枏题跋,参荣新江1996,151;朱玉麒2012a,80。

SH. 155-1 《金光明经》卷四

26.5×178cm,102行,北凉写经。存题记1行:“相华所供养经”。

参:中村不折1927a,36-37;《旧目》,26;《书苑》6-9,5;池田温1990,96;《总目》,499;《集成》下,18-19;柴剑虹、萨仁高娃2008,104。

SH. 155-2 《道行般若经》卷九

断裂为二纸,一纸24.5×42.2cm,25行;另一纸下部断裂,24.5×23.5cm,14行,俱为隶书,有乌丝栏。北凉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a,37;《旧目》,26;《总目》,499;《集成》下,20-21。

SH. 155-3(A) 《大般涅槃经》卷二四

26.4×42.5cm,23行,隶书,有乌丝栏。北凉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a,39;《旧目》,26;《总目》,499;《集成》下,20。

SH. 155-3 (B) 《大般涅槃经》卷二四

26.4×47.5cm,26行,隶书,有乌丝栏。北凉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a,39;《旧目》,26;《集成》下,21。

SH. 155-3 (C) 《大般涅槃经》卷二四

26.4×38.0cm,21行,隶书,有乌丝栏。北凉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a,39;《旧目》,26;《集成》下,23。

SH. 155-4 《妙法莲华经》卷一

25×41.1cm,23行,隶书,有乌丝栏。北凉写经。

参:《旧目》,26;《总目》,499;《集成》下,21。

SH. 155-5 《佛说维摩诘经》注疏

24.8×80.7cm,46行,隶书,有乌丝栏,经文下有双行小字注。北凉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a,37;《旧目》,27;《书苑》6-9,8;《总目》,499;《集成》下,22。

SH. 156 六朝人写经残卷·七

题签称“六朝人写经残卷 出吐鲁番 陶庐珍藏”,知为王树枏旧藏品。卷内贴裱写经残卷2件,卷末有王树枏、郑沅跋,参荣新江1996,151;朱玉麒2012a,92。

SH. 156-1 《大智度论》卷一〇

24.5×99.1cm,59行,隶书,有乌丝栏。经文与《大正藏》所收版本文字不全合。北凉写经。后有董云招跋。

参:中村不折1927a,39;《旧目》,27;《总目》,499;《集成》下,24-25。

SH. 156-2 《妙法莲华经》卷一

24.4×93.2cm,55行,隶书,有乌丝栏。北凉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a,34-35;《旧目》,27;《总目》,499-500;《集成》下,24-25;朱玉麒2012a,。

SH. 157 六朝以来写经残卷·八

题签“六朝以来写经残卷 出吐鲁番 陶庐珍藏”,为王树枏旧藏品。卷内贴裱写经残卷15件,卷首有王树枏、杜彤跋,参荣新江1996,152;朱玉麒2012a,73-74。

SH. 157-1 佛典残卷

25.8×32.4cm,19行,隶书。北凉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a,41;《旧目》,27;《总目》,500;《集成》下,26。

SH. 157-2 佛典残卷

25.7×44.8cm,26行,隶书,有乌丝栏。北凉写经。

参:《旧目》,27;《总目》,500;《集成》下,27。

SH. 157-3 《妙法莲华经》卷一

25.9×53.2cm,27行,隶书,有乌丝栏。北魏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b,13;《旧目》,27;《总目》,500;《集成》下,26。

SH. 157-4 《大智度论》卷五一

26.1×58.4cm,32行,隶书,有乌丝栏。北凉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a,37,39;《旧目》,27;《总目》,500;《集成》下,27。

SH. 157-5 《增一阿含经》卷一〇

24.3×41.8cm,24行,有乌丝栏。北凉写经。后有王树枏跋。

参:中村不折1927a,35;《旧目》,27;《总目》,500;《集成》下,28;朱玉麒2012a,74。

SH. 157-6 《大智度论》卷七〇

25.8×49cm,27行,隶书,有乌丝栏。北凉写经。可与157-15缀合。

参:中村不折1927a,39-40;《旧目》,27;《总目》,500;《集成》下,29。

SH. 157-7 《大般涅槃经》卷二七

25.8×25.6cm,14行,隶书,有乌丝栏。北凉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a,37;《旧目》,27;《总目》,500;《集成》下,28。

SH. 157-8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14.5×55.4cm,24行,楷书,有乌丝栏,下部残缺。唐代写经。有王树枏跋。

参:中村不折1927c,10;《旧目》,27-28;《总目》,500;《集成》下,29;朱玉麒2012a,74。

SH. 157-9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二

25.8×22cm,13行,隶书,有乌丝栏。北凉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a,37;《旧目》,28;《总目》,500;《集成》下,30。

SH. 157-10 《大智度论》卷九七

11.0×27.0cm,14行,隶书。北凉写经。

参:《旧目》,28;《总目》,501;《集成》下,30。

SH. 157-11 《妙法莲华经》卷一

13.5×20.6cm,11行,隶书,有乌丝栏。北凉写经。

参:《旧目》,28;《总目》,501;《集成》下,31。

SH. 157-12 《佛说佛名经》卷四

25.9×11.5cm,6行,隶书,有乌丝栏。或为《佛说佛名经》卷一九或卷三〇。北凉写经。

参:《旧目》,28;《总目》,501;《集成》下,31。

SH. 157-13 愿文

25.4×9.1cm,6行,隶书。北凉(?)写本。

参:中村不折1927a,35;《旧目》,28;《总目》,501;《集成》下,31。

SH. 157-14 《大智度论》卷六〇

8.5×35.0cm,21行,隶书,有乌丝栏。北魏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b,13;《旧目》,28;《总目》,501;《集成》下,30。

SH. 157-15 《大智度论》卷七〇

18.7×11.7cm,6行,隶书,有乌丝栏。北凉写经。可与SH. 157-6缀合。后有王树枏跋。

参:中村不折1927a,39-40;《旧目》,28;《总目》,501;《集成》下,30;朱玉麒2012a,74。

SH. 158 六朝写经残卷·九

题签称“六朝写经残卷 出吐鲁番 陶庐珍藏”,为王树枏旧藏。卷内贴裱写经残卷8件。参荣新江1996,152。

SH. 158-1 《大般涅槃经》卷六

26.5×54.8cm,29行,隶书,有乌丝栏。北凉写经。后有王树枏跋。

参:中村不折1927a,37;《旧目》,28;《总目》,501;《集成》下,32;朱玉麒2012a,96。

SH. 158-2 《大智度论》卷二七

26.5×35.7cm,19行,隶书,有乌丝栏,上下断裂。北凉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a,40;《旧目》,28;《总目》,501;《集成》下,32。

SH. 158-3 《大智度论》卷九四

26.5×42cm,23行,隶书。北凉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a,40;《旧目》,28;《总目》,501;《集成》下,33。

SH. 158-4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二

26.5×33.6cm,19行,隶书。北凉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a,38;《旧目》,28;《总目》,501;《集成》下,34。

SH. 158-5 《佛藏经》卷一

26.5×42.7cm,23行,隶书,有乌丝栏。北凉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a,40;《旧目》,28;《总目》,501-502;《集成》下,35。

SH. 158-6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八

25.6×14.5cm,8行,隶书,有乌丝栏,上下断裂。北凉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a,41;《旧目》,29;《总目》,502;《集成》下,34。

SH. 158-7 《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23.0×23.0cm,11行,上下断裂,隶书。

参:中村不折1927a,41;《旧目》,29;《总目》,502;《集成》下,35。

SH. 158-8 《大般涅槃经》卷六

20.3×18.0cm,8行,下部残缺,隶书,有乌丝栏。北魏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b,13;《旧目》,29;《总目》,502;《集成》下,35。

SH. 159 六朝写经残卷·十

题签“六朝写经残卷 出吐鲁番 陶庐之宝”,为王树枏旧藏品。卷内贴裱写经残卷6件。卷首有王树枏跋,参荣新江1996,152;朱玉麒2012a,78。

SH. 159-1(A) 《大智度论》卷三九

24×41.3cm,25行,隶书,有乌丝栏。尾题“卷卅九品第五十二”。北凉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a,37-38;《旧目》,29;《总目》,502;《集成》下,37。

SH. 159-1(B) 《大智度论》卷三九

24×43.1cm,26行,隶书,有乌丝栏。北凉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a,37-38;《旧目》,29;《总目》,502;《集成》下,37。

SH. 159-1(C) 《大智度论》卷三九

24×3.6cm,2行,隶书,有乌丝栏。北凉写经。后有王树枏跋。

参:中村不折1927a,37-38;《旧目》,29;《总目》,502;《集成》下,37;朱玉麒2012a,78。

SH. 159-2 《大智度论》卷五五

24.0×16.7cm,9行,隶书。北凉写经。后有王树枏跋。

参:中村不折1927a,38;《旧目》,29;《总目》,502;《集成》下,37;朱玉麒2012a,78。

SH. 159-3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

23.6×33.7cm,19行,隶书,有乌丝栏。北凉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a,41-42;《旧目》,29;《总目》,502;《集成》下,36。

SH. 159-4 佛典残卷

24.0×53.1cm,29行,隶书,有乌丝栏。北凉写经。后有王树枏跋。

参:中村不折1927a,41;《旧目》,29;《总目》,502;《集成》下,37;朱玉麒2012a,78。

SH. 160 北凉写经残卷·十二

题签“北凉写经残卷 庚戌仲春 陶庐之宝”,为王树枏旧藏品。卷内贴裱写经残卷9件、绘画残片5件。卷首有王树枏跋,参荣新江1996,152;朱玉麒2012a,76。

SH. 160-1 《大般涅槃经》卷三五

25.5×125.7cm,73行,隶书,有乌丝栏。北凉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a,40,41;《旧目》,29;《总目》,502;《集成》下,38-39。

SH. 160-2 《大般涅槃经》卷三

25.4×50.5cm,29行,行书。北魏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b,13;《旧目》,29;《总目》,502;《集成》下,39。

SH. 160-3 《十方千五百佛名经》

15.0×62.4cm,31行,隶书,上下缺损。隋代写经。

参:《旧目》,29;《总目》,502;《集成》下,38。

SH. 160-4 《佛说佛名经》卷四

12.2×52.0cm,24行,楷书,有乌丝栏,下部残缺。或为《佛说佛名经》卷十。北凉写经。

参:《旧目》,29;《总目》,502-503;《集成》下,39。

SH. 160-5 佛典残片

25.4×36.8cm,20行,隶书,有乌丝栏。北凉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a,41;《旧目》,30;《总目》,503;《集成》下,40。

SH. 160-6 《妙法莲华经》卷六

25.1×34.8cm,21行,隶书,有乌丝栏。北凉写经。可以与160-9缀合。

参:《旧目》,30;《总目》,503;《集成》下,41。

SH. 160-7 《大般涅槃经》卷三

25.0×26.3cm,15行,下部残缺,行书。

参:《旧目》,30;《总目》,503;《集成》下,41。

SH. 160-8 《大智度论》卷二三

25.3×21.5cm,11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0;《总目》,503;《集成》下,40。

SH. 160-9 《妙法莲华经》卷六

25.0×15.3cm,9行,隶书。可以与160-6缀合。

参:《旧目》,30;《总目》,503;《集成》下,40。

SH. 160-10(A) 纹样画

12.2×13.0cm。

参:《旧目》,30;《集成》下,41。

SH. 160-10(B) 着色云形纹样

9.5×6.9cm。

参:《旧目》,30;《集成》下,41。

SH. 160-10(C) 着色释尊像

7.0×10.5cm。后有王树枏跋。

参:《旧目》,30;《集成》下,41;朱玉麒2012a,76。

SH. 160-10(D) 着色三眼魔像

7.0×4.0cm。

参:《旧目》,30;《集成》下,41。

SH. 160-11 千佛像印本

25.4×29.8cm。后有李晋年跋,称此件出“鄯善土峪沟”。

参:《旧目》,30;《集成》下,41。

SH. 161 北凉写经·十三

《旧目》称此卷“新疆出土”、“旧王树枏藏品”。卷内贴裱写经残卷7件。参荣新江1996,152。

SH. 161-1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二六

25.4×70.4cm,41行,行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a,40;《旧目》,30;《书苑》6-9,8;《集成》下,42。

SH. 161-2(A) 《大智度论》卷八九

25.4×70.0cm,30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a,38;《旧目》,30;《集成》下,43。

SH. 161-2(B) 《大智度论》卷八六

5.4×61.5cm,31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a,38;《旧目》,30;《集成》下,42。

SH. 161-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

25.4×71.4cm,38行,隶书,有乌丝栏。或为《大智度论》卷三九。

参:中村不折1927a,38;《旧目》,30;《集成》下,43。

SH. 161-4 《大般涅槃经》卷二〇

25.4×32.5cm,18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a,38;《旧目》,30;《集成》下,42。

SH. 161-5 《妙法莲华经》卷七

24.4×19.5cm,12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a,38;《旧目》,30;《集成》下,42。

SH. 161-6 《持世经》卷一

24.7×21.9cm,4行,隶书,有乌丝栏。前缺,下部微缺。存题记4行:“持世第一。岁在己丑,凉王大且渠安周所供养经。吴客丹扬郡张烋祖写。用帋廿六枚。”后有王树枏、潘震跋。

参:王树枏1918/1979卷一,20-22;《旧目》,31;罗福苌1923,24;中村不折1927a,28图;《书苑》6-9,图11,6;唐长孺1983b,189-190;池田温1990,图11,86;《总目》,494;《集成》下,43;朱玉麒2012a,96。

SH. 162 北魏写经残卷·十六

题签称“北魏写经残卷 吐鲁番三堡出土 素文先生珍藏”,《旧目》误记为“旧王树枏藏品”,应当是梁玉书(字素文)旧藏。卷内贴裱写经残卷2件。参荣新江1996,152。

SH. 162-1 《光赞经》卷一〇

25.0×82.8cm,54行,隶书,有乌丝栏。北魏写经。后有王树枏跋。

参:《旧目》,31;《总目》,503;《集成》下,44-45;朱玉麒2012a,89。

SH. 162-2 《阿毗昙八犍度论》卷八

25.0×68.6cm,41行,隶书,有乌丝栏。北魏写经。后有王树枏、梁玉书跋。

参:《旧目》,31;《总目》,503;《集成》下,44-45;朱玉麒2012a,89。

SH. 163 北凉写经残卷·十七

题签称“北凉写经残卷 出古高昌国”,《旧目》称出自“旧高昌国遗迹”。卷内贴裱写经残卷2件。参荣新江1996,152。

SH. 163-1 《大智度论》卷六九

24.3×57.6cm,34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1;《总目》,503;《集成》下,46-47。

SH. 163-2 《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三

24.3×43.4cm,27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1;《总目》,503;《集成》下,47。

SH. 164 六朝写经·十八

卷内贴裱写经残卷3件,题签称“六朝写经”,王树枏笔迹,出土地尚不能确定。参荣新江1996,152。

SH. 164-1 《妙法莲华经》卷四

25.5×90.9cm,50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1;《集成》下,48-49。

SH. 164-2 《贤愚经》卷二

25.5×95.0cm,51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1;《集成》下,48-49。

SH. 164-3 《十诵律》卷六

25.5×90.9cm,54行,行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1;《集成》下,48-49。

SH. 165 北凉写经残卷·十九

题签称“北凉写经残卷 宣统己酉 陶庐珍藏”,知为王树枏旧藏。卷内贴裱写经残卷3件。卷首有王树枏跋,参荣新江1996,152;朱玉麒2012a,75-76。

SH. 165-1 《大智度论》卷四四

25.4×137.3cm,75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1;《集成》下,50-51。

SH. 165-2 《长阿含经》卷六

24.7×137.1cm,77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1;《集成》下,52-53。

SH. 165-3 《长阿含经》卷二二

25.4×98.8cm,50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1;《集成》下,52-53。

SH. 166 六朝以来写经残卷·二十

题签称“六朝以来写经残卷 出吐鲁番 素文珍藏 七十七”,当为梁玉书(字素文)旧藏,《旧目》误为王树枏旧藏。卷内贴裱写经残卷7件,佛像印画7片。卷首有王树枏跋及张培愷题诗,参荣新江1996,152;朱玉麒2012a,91。

SH. 166-1 佛像印画残片

存7片。

参:《旧目》,32;《集成》下,54。

SH. 166-2 《金光明经》卷三

27.9×53.2cm,21行,隶书,有乌丝栏。其中记有“金光明经善集品第十二”。有潘震跋。

参:《旧目》,32;《总目》,503-504;《集成》下,55;柴剑虹、萨仁高娃2008,104-105。

SH. 166-3 《大智度论》卷一七

25.0×41.0cm,25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2;《总目》,504;《集成》下,54。

SH. 166-4 《金光明经》卷二

28.0×25.0cm,14行,隶书,有乌丝栏。或为《合部金光明经》卷五。

参:《旧目》,32;《总目》,504;《集成》下,54。

SH. 166-5 《中论》卷一

27.5×22.0cm,15行,上下左右残缺,隶书。

参:《旧目》,32;《总目》,504;《集成》下,55。

SH. 166-6 《大般涅槃经》卷一一

27.9×30.9cm,17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2;《总目》,504;《集成》下,55。

SH. 166-7 《大般涅槃经》卷一一

27.6×35.7cm,20行,隶书,有乌丝栏。后有王树枏跋。

参:《旧目》,32;《总目》,504;《集成》下,54;朱玉麒2012a,91。

SH. 166-8 《妙法莲华经》卷三

25.0×73.0cm,45行,隶书。

参:《旧目》,32;《总目》,504;《集成》下,55。

SH. 167 晋宋已来写经残卷·二十一

题签称“晋宋以来写经残卷 吐鲁番出土 素文珍藏 贰十壹号”,为梁玉书旧藏。卷内贴裱写经残卷3件。参荣新江1996,152。

SH. 167-1 《妙法莲华经》护首

24.0×19.1cm,1行,隶书,存1行“妙法莲华经第八”。

参:《旧目》,32;《总目》,504;《集成》下,56。

SH. 167-2 《妙法莲华经》卷六

24.7×82.8cm,49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2;《总目》,504;《集成》下,56-57。

SH. 167-3 《妙法莲华经》卷一

24.6×86.6cm,43行,隶书,有乌丝栏,上部残损。

参:《旧目》,33;《总目》,504;《集成》下,56-57。

SH. 168 六朝及唐人墨迹·二十二

题签称“六朝及唐人墨迹 吐鲁番三堡出土 素文珍藏”,为梁玉书旧藏。卷内贴裱写本残片8件。参荣新江1996,152。

SH. 168-1 《春秋左氏传·昭公七年》

15.6×25.6cm,12行,白麻纸书写,隶书,有乌丝栏,上部残缺。

参:《旧目》,33;《总目》,504-505;《集成》下,58;白石将人2013,357-360。

SH. 168-2 《法句经》卷一

12.5×17.5cm,11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3;《总目》,505;《集成》下,59。

SH. 168-3 《金光明经》卷二

8.5×22.5cm,11行,隶书,有乌丝栏。或为《合部金光明经》卷五。

参:《旧目》,33;《总目》,505;《集成》下,58。

SH. 168-4 《佛说佛名经》卷五

13.1×23.6cm,11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3;《总目》,505;《集成》下,59。

SH. 168-5 《开蒙要训》(别本)

15.2×15.5cm,5行,楷书。

参:《旧目》,33;《总目》,505;《集成》下,60;张新朋2014,84-85。

SH. 168-6 铭文残片

12.7×12.5cm,5行,楷书。刻本。

参:《旧目》,33;《总目》,505;《集成》下,61。

SH. 168-7 文书残片

12.5×5.6cm,1行,隶书,存1行“元年庚辰岁五月十一日传□”数字。

参:《旧目》,33;《总目》,505;《集成》下,60。

SH. 168-8 佛典残片

13.1×18.0cm,8行,隶书,有乌丝栏。存题记2行:“景龙三年酉岁九月十八日[ ]大德静素师边於□[(后缺)”。

参:《旧目》,33;《总目》,505;《集成》下,61。

SH. 169 吐鲁番出土古人墨迹六朝卷·二十三

《旧目》称“吐鲁番出土”。卷内贴裱文书5件。参荣新江1996,152。

SH. 169-1 唐调露二年(680)前后西州柳中县地亩文书

26.6×33.8cm,14行,行书,前、后缺,中残。后有王树枏跋。

参:《旧目》,34;池田温1998,封底图版,66-67;《总目》,492-493;《集成》下,62;朱玉麒2012a,86。

SH. 169-2 唐诗文残片

16.5×43.3cm,21行,隶书,上下断缺。后有王树枏跋。

参:《旧目》,34;《总目》,505;《集成》下,63;朱玉麒2012a,86。

SH. 169-3 周天授三年(692)西州某县大女史女辈户残籍

26.5×28.7cm,10行,隶书。本件前、后缺。有武周新字。后有王树枏跋。

参:仁井田陞1937,677;池田温1979,81-82,238;T.T.D.II(A),65;T.T.D.II(B),103;《总目》,491;《集成》下,62;朱玉麒2012a,86-87。

SH. 169-4 典籍残片

15.5×25.3cm,16行,隶书,有乌丝栏。六朝写本。

参:《旧目》,34;《总目》,505;《集成》下,63。

SH. 169-5 某妇为亡夫超度文书残片

14.8×13.6cm,7行,行书。后有王树枏跋。

参:《旧目》,34;《总目》,506;《集成》下,63;朱玉麒2012a,87。

SH. 170 晋唐屑玉杂卷

题签称“晋唐屑玉 吐蕃出土 素文 七十六号”,知为梁玉书旧藏。《旧目》称此卷“吐鲁番出土”,可知“吐蕃”当为“吐鲁番”之误。卷内贴裱佛经残卷30件,其中刻本7件。参荣新江1996,152。

SH. 170-1 《佛名经》

14.5×7.0cm,3行,隶书。

参:《旧目》,34;《总目》,506;《集成》下,64。

SH. 170-2 佛画残片

10.0×7.5cm。有王树枏跋。

参:《旧目》,34;《集成》下,64;朱玉麒2012a,96。

SH. 170-3 《增一阿含经》卷二一

16.5×14.5cm,9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4;《总目》,506;《集成》下,64。

SH. 170-4 《大智度论》卷二二

18.2×17.6cm,11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4;《总目》,506;《集成》下,65。

SH. 170-5(A) 《瑜伽师地论》疏(?)

8.5×5.5cm,4行,行书。与《大正藏》所收版本文字不全同。与170-5(B)属于同一卷写经。

参:《旧目》,34;《总目》,506;《集成》下,65。

SH. 170-5(B) 《瑜伽师地论》疏(?)

9.0×9.5cm,6行,中夹双行小字注。行书。参见170-5(A)。

参:《旧目》,34;《总目》,506;《集成》下,65。

SH. 170-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七

9.8×11.5cm,7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4;《总目》,506;《集成》下,64。

SH. 170-7 《大般涅槃经》卷二九

14.5×9.2cm,4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4;《总目》,506;《集成》下,64。

SH. 170-8 《大般涅槃经》卷二七

14.4×17.3cm,9行,隶书。

参:《旧目》,34;《总目》,506;《集成》下,64。

SH. 170-9(A) 《大方等大集经》卷一五

10.4×11.4cm,7行,隶书。

参:《旧目》,34;《总目》,506;《集成》下,65。

SH. 170-9 (B)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

9.0×6.0cm,6行,楷书。

参:《旧目》,34;《总目》,506;《集成》下,65。

SH. 170-10(A)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三

6.4×7.4cm,4行,隶书。或为《大智度论》卷八七。

参:《旧目》,34;《总目》,506;《集成》下,65。

SH. 170-10(B) 佛典残片

11.2×5.5cm,3行,楷书。

参:《旧目》,34;《总目》,506;《集成》下,65。

SH. 170-11 《佛所行赞》卷五

15.4×17.0cm,10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4;《总目》,506;《集成》下,65。

SH. 170-12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一

10.7×8.5cm,4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4;《总目》,506-507;《集成》下,65。

SH. 170-13 《菩萨本缘经》卷二

10.0×31.5cm,12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4;《总目》,507;《集成》下,66。

SH. 170-14 《妙法莲华经》卷一

14.9×13.6cm,8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4;《总目》,507;《集成》下,66。

SH. 170-15(A) 《大般涅槃经》卷二八

11.4×19.0cm,10行,楷书,有乌丝栏。A、B、C属于同一卷写经。

参:《旧目》,34;《总目》,507;《集成》下,67。

SH. 170-15 (B) 《大般涅槃经》卷二八

8.0×5.5cm,3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4;《总目》,507;《集成》下,67。

SH. 170- 15(C) 《大般涅槃经》卷二八

8.4×7.9cm,5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4;《总目》,507;《集成》下,67。

SH. 170-16 佛典残片

18.5×23.4cm,14行,行体隶书,有乌丝栏。有王树枏跋。

参:《旧目》,35;《总目》,507;《集成》下,67;朱玉麒2012a,96-97。

SH. 170-17 《大般涅槃经》卷一〇

15.5×5.1cm,3行,隶书。

参:《旧目》,35;《总目》,507;《集成》下,66。

SH. 170-18 《摩诃般若波罗蜜》卷一七

21.1×14.5cm,8行,楷书,有乌丝栏。或为《大智度论》卷七四。

参:《旧目》,35;《总目》,507;《集成》下,66。

SH. 170-19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

16.7×22.7cm,7行,楷书。刻本。

参:《旧目》,35;《总目》,507;《集成》下,66。

SH. 170-20 《杂阿含经》卷七

11.7×11.7cm,6行,楷书。刻本。

参:《旧目》,35;《总目》,507;《集成》下,67。

SH. 170-21 《中阿含经》卷一四

10.2×8.0cm,4行,隶书。刻本。

参:《旧目》,35;《总目》,507;《集成》下,67。

SH. 170-22 《增一阿含经》卷二四

12.2×10.3cm,5行,楷书。刻本。

参:《旧目》,35;《总目》,507;《集成》下,67。

SH. 170-23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七五

11.3×21.0cm,11行,楷书。刻本。

参:《旧目》,35;《总目》,507;《集成》下,68。

SH. 170-24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八九

16.7×11.6cm,6行,楷书。刻本。

参:《旧目》,35;《总目》,507;《集成》下,68。

SH. 170-25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二八九

14.3×9.5,5行,楷书。刻本。或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二九〇。

参:《旧目》,35;《总目》,507-508;《集成》下,68。

SH. 170-26 藏经目录

17.0×11.0cm,6行,隶书。

参:《旧目》,35;《总目》,508;《集成》下,68。

SH. 171 唐武后时写经残卷

题签称“唐武后时写经残卷 最精品 晋卿藏”,知为王树枏旧藏。《旧目》称“吐鲁番鄯善出土”。卷内贴裱写经残卷2件。参荣新江1996,152。

SH. 171-1 《增一阿含经》卷一八

23.3×42.3cm,24行,楷书,有乌丝栏。中有武周新字。后有王树枏、田应璜跋。

参:王树枏1918/1979卷二,15;《旧目》,35;《集成》下,70;朱玉麒2012a,79。

SH. 171-2 《增一阿含经》卷一八

23.3×42.9cm,6行,楷书,有乌丝栏。中有武周新字。后有王树枏跋。

参:王树枏1918/1979卷二,15;《旧目》,35;《集成》下,70;朱玉麒2012a,79。

SH. 172 唐人写经及藏经目录残卷

题签称“唐人写经及藏经目录残卷 出吐鲁番 素文珍藏”,知为梁玉书旧藏。贴裱写经残卷2件。

SH. 172-1 《合部金光明经》卷三

24.9×64.0cm,35行,楷书,有乌丝栏。后有王树枏跋。

参:《旧目》,35;《总目》,508;《集成》下,72;朱玉麒2012a,90。

SH. 172-2 《大唐内典录》

24.9×72.4cm,41行,隶书,有乌丝栏。后有王树枏跋。

参:《旧目》,35;《总目》,508;《集成》下,72;朱玉麒2012a,90。

SH. 174-1 北凉写经残字册(一)

封面有题签:“北凉写经残字 出鄯善土峪沟 仲父珍藏”,知为王树枏(号仲父)旧藏。《旧目》称此卷残片“约百五片”,今重新标目,计有95件。卷后有王树枏和潘震和诗,参朱玉麒2012a,72-73。

SH. 174-1-1 《佛说郁迦长者经》护首

1行,隶书。

参:《旧目》,38;《书苑》6-9,7;《集成》下,94。

SH. 174-1-2 《佛说贤劫经》卷三

1行,隶书。

参:《旧目》,38;《集成》下,94。

SH. 174-1-3 《金光明经》卷一

6行,隶书,有乌丝栏。或为《合部金光明经》卷二。

参:《旧目》,38;《集成》下,94。

SH. 174-1-4 佛典残片

4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4。

SH. 174-1-5 文书残片

4行,草书。

参:《旧目》,38;《集成》下,94。

SH. 174-1-6 佛典残片

2行,隶书。

参:《旧目》,38;《集成》下,94。

SH. 174-1-7 佛典残片

5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5。

SH. 174-1-8 《增一阿含经》卷九

8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5。

SH. 174-1-9 《妙法莲华经》卷四

3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5。

SH. 174-1-10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七

2行,楷书,有乌丝栏。或为《十住经》卷四。

参:《旧目》,38;《集成》下,95。

SH. 174-1-11 《大智度论》卷一四

2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5。

SH. 174-1-12 佛典残片

2行,隶书。

参:《旧目》,38;《集成》下,95。

SH. 174-1-13 《辨意长者子经》

2行,隶书。

参:《旧目》,38;《集成》下,95。

SH. 174-1-14 《正法华经》卷一〇

3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1-15、SH. 174-1-16、SH. 174-1-17缀合,共12行。

参:《旧目》,38;《集成》下,95。

SH. 174-1-15 《正法华经》卷一〇

3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1-14、SH. 174-1-16、SH. 174-1-17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5。

SH. 174-1-16 《正法华经》卷一〇

3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1-14、SH. 174-1-15、SH. 174-1-17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5。

SH. 174-1-17 《正法华经》卷一〇

5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1-14、SH. 174-1-15、SH. 174-1-16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5。

SH. 174-1-18 《成实论》卷一五

3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4。

SH. 174-1-19 佛典残片

4行,隶书。

参:《旧目》,38;《集成》下,94。

SH. 174-1-20 《摩诃僧祇律》卷二二

8行,行书。可与SH.174-1-21缀合。

参:中村不折1927a,33;《旧目》,38;《集成》下,94。

SH. 174-1-21 《摩诃僧祇律》卷二二

3行,行书。可与SH.174-1-20缀合。

参:中村不折1927a,33;《旧目》,38;《集成》下,第94。

SH. 174-1-22 《摩诃僧祇律》卷二二

6行,行书。

参:中村不折1927a,33;《旧目》,38;《集成》下,94。

SH. 174-1-23 《妙法莲华经》卷七

3行,楷书,有乌丝栏。旧题“鄯善吐峪沟出土”。

参:《旧目》,38;《集成》下,94。

SH. 174-1-24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八三

2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4。

SH. 174-1-25 《大智度论》卷二九

7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4。

SH. 174-1-26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戒经》

3行,楷书。可与SH.174-1-27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4。

SH. 174-1-27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戒经》

3行,楷书。可与SH.174-1-26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4。

SH. 174-1-28 《长阿含经》卷六

12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5。

SH. 174-1-29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

4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5。

SH. 174-1-30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一五

7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5。

SH. 174-1-31 《佛藏经》卷三

2行,隶书。

参:《旧目》,38;《集成》下,94。

SH. 174-1-3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〇

7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5。

SH. 174-1-33 《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8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174-1-41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4。

SH. 174-1-34 《优婆塞戒经》卷七

4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1-35、SH. 174-1-36、SH. 174-1-37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4。

SH. 174-1-35 《优婆塞戒经》卷七

2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1-34、SH. 174-1-36、SH. 174-1-37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4。

SH. 174-1-36 《优婆塞戒经》卷七

2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1-34、SH. 174-1-35、SH. 174-1-37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4。

SH. 174-1-37 《优婆塞戒经》卷七

2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1-34、SH. 174-1-35、SH. 174-1-36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4。

SH. 174-1-38 《出曜经》卷一二

3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4。

SH. 174-1-39 《菩萨善戒经》

9行,隶书。

参:《旧目》,38;《集成》下,94。

SH. 174-1-40 《阿毗昙八犍度论》卷四

9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4。

SH. 174-1-41 《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4行,隶书。可与SH. 174-1-33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5。

SH. 174-1-42 《菩萨善戒经》

5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1-43缀合,共18行。

参:《旧目》,38;《集成》下,95。

SH. 174-1-43 《菩萨善戒经》

15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174-1-42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5。

SH. 174-1-44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〇

8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5。

SH. 174-1-45 礼忏文

5行,隶书。

参:《旧目》,38;《集成》下,95。

SH. 174-1-46 《大方等无想经》卷二

18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5。

SH. 174-1-47 《汉纪》卷一五《孝武皇帝纪》

4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1-48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5。

SH. 174-1-48 《汉纪》卷一五《孝武皇帝纪》

3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1-47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5。

SH. 174-1-49 佛典残片

2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6。

SH. 174-1-50 佛典残片

20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6。

SH. 174-1-51 《大爱道比丘尼经》

1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6。

SH. 174-1-52 《佛说八阳神咒经》

6行,隶书,有乌丝栏。与《大正藏》所收版本文字不全合。与SH. 174-1-53属同一卷写经。

参:《旧目》,38;《集成》下,96。

SH. 174-1-53 《佛说八阳神咒经》

7行,隶书,有乌丝栏。与《大正藏》所收版本文字不全合。与SH. 174-1-52属同一卷写经。

参:《旧目》,38;《集成》下,96。

SH. 174-1-54 《妙法莲华经》卷三

8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6。

SH. 174-1-55 《妙法莲华经》卷三

8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7。

SH. 174-1-56 《大智度论》卷六三

9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1-57、SH. 174-1-58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7。

SH. 174-1-57 《大智度论》卷六三

4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1-56、SH. 174-1-58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7。

SH. 174-1-58 《大智度论》卷六三

11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1-56、SH. 174-1-57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7。

SH. 174-1-59 《妙法莲华经》卷三

4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7。

SH. 174-1-60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二五

正文7行,小字夹写1行,为补抄经文。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1-61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6。

SH. 174-1-61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二五

4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1-60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6。

SH. 174-1-62 佛典残片

2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6。

SH. 174-1-63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10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a,32;《旧目》,38;《集成》下,96。

SH. 174-1-64 《大智度论》卷四

6行,隶书,有乌丝栏。与《大正藏》所收版本文字不全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6。

SH. 174-1-65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8行,隶书,有乌丝栏。经名题作《佛说郁迦长者问菩萨行经》,可与SH. 174-1-66缀合。

参:中村不折1927a,32;《旧目》,38;《书苑》6-9,7;《集成》下,97。

SH. 174-1-66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8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1-65缀合。

参:中村不折1927a,32;《旧目》,38;《书苑》6-9,7;《集成》下,97。

SH. 174-1-67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4行,隶书,有乌丝栏。与第SH. 174-1-65、SH. 174-1-66属于同一卷写经。

参:中村不折1927a,32;《旧目》,38;《集成》下,97。

SH. 174-1-68 《太子须大拏经》(?)

11行,隶书。据内容定名为《太子须大拏经》,但文字与《大正藏》所收版本不全合。与SH. 174-1-69、SH. 174-1-70、SH. 174-1-73、SH. 174-1-74、SH. 174-1-76、SH. 174-1-77、SH. 174-1-79、SH. 174-1-81、SH. 174-1-82似为同一卷写经。

参:《旧目》,38;《集成》下,97。

SH. 174-1-69 《太子须大拏经》(?)

9行,隶书。参见SH. 174-1-68。

参:《旧目》,38;《集成》下,96。

SH. 174-1-70 《太子须大拏经》(?)

11行,隶书。参见SH. 174-1-68。

参:《旧目》,38;《集成》下,96。

SH. 174-1-71 佛典残片

5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6。

SH. 174-1-72 《妙法莲华经》卷六

4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6。

SH. 174-1-73 《太子须大拏经》(?)

2行,隶书。参见SH. 174-1-68。

参:《旧目》,38;《集成》下,96。

SH. 174-1-74 《太子须大拏经》(?)

4行,隶书。参见SH. 174-1-68。

参:《旧目》,38;《集成》下,96。

SH. 174-1-75 佛典残片

8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6。

SH. 174-1-76 《太子须大拏经》(?)

9行,隶书。参见SH. 174-1-68。

参:《旧目》,38;《集成》下,96。

SH. 174-1-77 《太子须大拏经》(?)

3行,隶书。参见SH. 174-1-68。

参:《旧目》,38;《集成》下,96。

SH. 174-1-78 佛典残片

9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6。

SH. 174-1-79 《太子须大拏经》(?)

14行,隶书。参见SH. 174-1-68。

参:《旧目》,38;《集成》下,97。

SH. 174-1-80 《妙法莲华经》卷六

12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7。

SH. 174-1-81 《太子须大拏经》(?)

13行,隶书。参见SH. 174-1-68。

参:《旧目》,38;《集成》下,97。

SH. 174-1-82 《太子须大拏经》(?)

2行,隶书。参见SH. 174-1-68。

参:《旧目》,38;《集成》下,97。

SH. 174-1-83 《大智度论》卷六八

5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1-84、SH. 174-1-87、SH. 174-1-88、SH. 174-1-89、SH. 174-1-90、SH. 174-1-91缀合,共7片53行。

参:《旧目》,38;《集成》下,97。

SH. 174-1-84 《大智度论》卷六八

4行,隶书,有乌丝栏。参见SH.174.-1-83。

参:《旧目》,38;《集成》下,98。

SH. 174-1-85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二五

2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174-1-86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8。

SH. 174-1-86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二五

8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1-85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8。

SH. 174-1-87 《大智度论》卷六八

6行,隶书,有乌丝栏。参见SH.174.-1-83。

参:《旧目》,38;《集成》下,98。

SH. 174-1-88 《大智度论》卷六八

6行,隶书,有乌丝栏。参见SH.174.-1-83。

参:《旧目》,38;《集成》下,98。

SH. 174-1-89 《大智度论》卷六八

7行,隶书,有乌丝栏。参见SH.174.-1-83。

参:《旧目》,38;《集成》下,98。

SH. 174-1-90 《大智度论》卷六八

14行,隶书,有乌丝栏。参见SH.174.-1-83。

参:《旧目》,38;《集成》下,99。

SH. 174-1-91 《大智度论》卷六八

13行,隶书,有乌丝栏。参见SH.174.-1-83。

参:《旧目》,38;《集成》下,99。

SH. 174-1-92 佛典残片

6行,隶书,有乌丝栏。内容近《妙法莲华经》卷四。

参:《旧目》,38;《集成》下,98。

SH. 174-1-9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九

12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8。

SH. 174-1-94 《妙法莲华经》卷六护首

1行,隶书。

参:《旧目》,38;《集成》下,98。

SH. 174-1-95 北凉承平年间(443-460)大凉法静供养某经题记

1行,行书。存“凉都法静所供养”数字。无纪年,内称“凉都”,一般指大凉都城高昌,应为大凉写经题记。

参:中村不折1927a32;《旧目》,38;《书苑》6-9,7;池田温1990,99;王素1997,133;《集成》下,98。

SH. 174-2 六朝写经残字册(二)

封面题签:“六朝写经残字 出鄯善土峪沟 仲父珍藏”,知为王树枏旧藏。《旧目》称此卷残片“约百七片”。今重新标目,计有105件。

SH. 174-2-1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七

8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2、SH. 174-2-3、SH. 174-2-4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8。

SH. 174-2-2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七

2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8。

SH. 174-2-3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七

2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8。

SH. 174-2-4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七

3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8。

SH. 174-2-5 《佛说灌顶经》卷一一

7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8。

SH. 174-2-6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三六

7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8。

SH. 174-2-7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九

2行,楷书。可与SH. 174-2-9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8。

SH. 174-2-8 《妙法莲华经》卷七

6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8。

SH. 174-2-9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九

2行,楷书。可与SH. 174-2-7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8。

SH. 174-2-10 《佛说灌顶经》卷一二

6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8。

SH. 174-2-1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4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8。

SH. 174-2-12 《道行般若经》卷一

4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8。

SH. 174-2-13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三

7行,楷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14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9。

SH. 174-2-14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三

3行,楷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13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99。

SH. 174-2-15 《妙法莲华经》卷五

4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9。

SH. 174-2-16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八

7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9。

SH. 174-2-17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二

5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9。

SH. 174-2-18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二一

5行,楷书,有乌丝栏。或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六九。

参:《旧目》,38;《集成》下,99。

SH. 174-2-19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一三

6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9。

SH. 174-2-20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三二

6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9。

SH. 174-2-21 《毗尼摩得勒伽经》卷一护首

1行,楷书。

参:《旧目》,38;《集成》下,99。

SH. 174-2-22 《狮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

4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99。

SH. 174-2-23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一九

8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174-2-25缀合,共15行。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24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九

6行,隶书。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25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一九

7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174-2-23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26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九

4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27 《佛说灌顶经》卷一二

7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28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二

3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51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29 《大智度论》卷二八

4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30 《大智度论》卷九一

6行,楷书。可与SH. 174-2-33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3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三

5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32 《发菩提心经论》卷一

2行,行书。可与SH. 174-2-34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33 《大智度论》卷九一

6行,楷书。可与SH. 174-2-30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34 《发菩提心经论》卷一

2行,行书。可与SH. 174-2-32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35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一七

2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36 《合部金光明经》卷四

4行,楷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38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37 文书残片

4行,楷书。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38 《合部金光明经》卷四

3行,楷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36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39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一七

5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40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

8行,隶书。可与SH. 174-2-41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41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

2行,隶书。可与SH. 174-2-40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42 《妙法莲华经》卷二

7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43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4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44 《妙法莲华经》卷一

4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45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三

2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46 《救疾经》

5行,楷书。可与SH. 174-2-47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47 《救疾经》

4行,楷书。可与SH. 174-2-46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48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一八

4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49 《大智度论》卷二三

4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50 《老子道德经序诀》

4行,楷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58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51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二

4行,楷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28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52 《妙法莲华经》卷五

7行,楷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54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53 《佛说灌顶经》卷一

6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54 《妙法莲华经》卷五

5行,楷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52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5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4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56 《四分律比丘戒本》

正文8行,中有小字1行。行书。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57 《大方等大集经》卷五

7行,行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58 《老子道德经序诀》

4行,楷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50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59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五

2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60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8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61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三五

6行,行书。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62 《四分律》卷三七

7行,楷书。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63 《摩诃僧祇律》卷四

9行,行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64 《十方千五百佛名经》

3行,隶书。与《大正藏》所收版本文字不全合。可与SH. 174-2-65、SH. 174-2-78、SH. 174-2-79、SH. 174-2-80缀合,共5行。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65 《十方千五百佛名经》

3行,隶书。参见SH. 174-2-64。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66 《增一阿含经》卷二九

23行,楷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67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67 《增一阿含经》卷二九

10行,楷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66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68 《成实论》卷一五

7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69 《小品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

5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70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70 《小品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

6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69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0。

SH. 174-2-71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一五

10行,楷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75缀合,共12行。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72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一五

7行,楷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73、SH. 174-2-74缀合,共8行。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73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一五

3行,楷书,有乌丝栏。参见SH. 174-2-72。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74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一五

3行,楷书,有乌丝栏。参见SH. 174-2-72。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75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一五

3行,楷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71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76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三

6行,隶书。可与SH. 174-2-77、SH. 174-2-81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77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三

5行,隶书。可与SH. 174-2-76、SH. 174-2-81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78 《十方千五百佛名经》

3行,楷书。参见SH. 174-2-64。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79 《十方千五百佛名经》

3行,楷书。参见SH. 174-2-64。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80 《十方千五百佛名经》

3行,楷书。参见SH. 174-2-64。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81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三

5行,隶书。可与SH. 174-2-76、SH. 174-2-77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1。

SH. 174-2-82 《妙法莲华经》卷五

2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2。

SH. 174-2-83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二五

6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84缀合,共9行。

参:《旧目》,38;《集成》下,102。

SH. 174-2-84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二五

6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83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2。

SH. 174-2-85 《妙法莲华经》卷五

3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2。

SH. 174-2-86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三

2行,楷书。

参:《旧目》,38;《集成》下,102。

SH. 174-2-87 《妙法莲华经》卷六

4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2。

SH. 174-2-88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

2行,隶书。

参:《旧目》,38;《集成》下,102。

SH. 174-2-89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一〇

3行,楷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90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2。

SH. 174-2-90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一〇

4行,楷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89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2。

SH. 174-2-9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一七

8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2。

SH. 174-2-9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一四

8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2。

SH. 174-2-93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三八

6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2。

SH. 174-2-94 《佛本行经》卷二八题款

1行,楷书。

参:《旧目》,38;《集成》下,103。

SH. 174-2-95 《大乘二十二问本》

9行,行书。

参:《旧目》,38;《集成》下,103。

SH. 174-2-96 《妙法莲华经》卷二

6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98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3。

SH. 174-2-97 文书残片

5行,隶书。

参:《旧目》,38;《集成》下,103。

SH. 174-2-98 《妙法莲华经》卷二

12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96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3。

SH. 174-2-99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三二

12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101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3。

SH. 174-2-100 《大智度论》卷九一

4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3。

SH. 174-2-101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三二

3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99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3。

SH. 174-2-102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

5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3。

SH. 174-2-103 《妙法莲华经》卷四

5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104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2。

SH. 174-2-104 《妙法莲华经》卷四

5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2-103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2。

SH. 174-2-105 《维摩诘所说经》卷一(?)

7行,隶书,有乌丝栏。经文与《大正藏》本有不合处。

参:《旧目》,38;《集成》下,102。

SH. 174-3 六朝经残纸册(三)

封面题签“六朝经残纸 老子”(中村不折笔迹),《旧目》称此卷为“鄯善土峪沟出土品收集品”,其中残片“四十二片”,今重新标目,计有44件。

SH. 174-3-1 《妙法莲华经》卷二

7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2。

SH. 174-3-2 《老子道德经》

9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中村不折1927c,28;《旧目》,38;《集成》下102。

SH. 174-3-3 佛典残片

5行,楷书,有乌丝栏。与SH. 174-3-4、SH. 174-3-5、SH. 174-3-6属同一卷写本。

参:《旧目》,38;《集成》下,102。

SH. 174-3-4 佛典残片

5行,楷书,有乌丝栏。参见SH. 174-3-3。

参:《旧目》,38;《集成》下,102。

SH. 174-3-5 佛典残片

6行,楷书,有乌丝栏。参见SH. 174-3-3。

参:《旧目》,38;《集成》下,103

SH. 174-3-6 佛典残片

5行,楷书,有乌丝栏。参见SH. 174-3-3。

参:《旧目》,38;《集成》下,103。

SH. 174-3-7 《维摩诘所说经》卷三

6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3。

SH. 174-3-8 《大智度论》卷二八

5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3。

SH. 174-3-9 《金光明经》卷二

5行,楷书,有乌丝栏。或为《合部金光明经》卷五。

参:《旧目》,38;《集成》下,103。

SH. 174-3-10 《妙法莲华经》卷四

5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3。

SH. 174-3-11 《光赞经》卷六

7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4。

SH. 174-3-12 《放光般若经》卷一九

4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4。

SH. 174-3-13 《咒魅经》

5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4。

SH. 174-3-14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三一

5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4。

SH. 174-3-15 《金光明经》卷三

5行,楷书,有乌丝栏。或为《合部金光明经》卷七。可与SH. 174-3-17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4。

SH. 174-3-16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二四

5行,隶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4。

SH. 174-3-17 《金光明经》卷三

4行,楷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3-15缀合。

参:《旧目》,38;《集成》下,104。

SH. 174-3-18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六

3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4。

SH. 174-3-19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戒经》疏

正文2行,双行小字注4行。楷书。可与SH. 174-3-20缀合,与SH. 174-3-23及SH. 174-3-26、SH. 175-1-35、SH. 175-1-36属于同一卷写经。

参:《旧目》,38;《集成》下,105。

SH. 174-3-20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戒经》疏

正文2行,楷书。参见SH. 174-3-19。

参:《旧目》,38;《集成》下,105。

SH. 174-3-21 《维摩诘所说经》卷二

4行,楷书。

参:《旧目》,38;《集成》下,105。

SH. 174-3-22 《大智度论》卷七三

4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5。

SH. 174-3-23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戒经》疏

正文5行,夹双行小字注。楷书。参见SH. 174-3-19。

参:《旧目》,38;《集成》下,105。

SH. 174-3-24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三六

6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5。

SH. 174-3-2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九

8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5。

SH. 174-3-26 《大智度论》卷二七

6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3-35缀合,另参见SH. 174-3-19。

参:《旧目》,38;《集成》下,105。

SH. 174-3-2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一

5行,楷书,有乌丝栏。或为《大智度论》卷六二。

参:《旧目》,38;《集成》下,104。

SH. 174-3-28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二六

5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4。

SH. 174-3-29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四〇

5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4。

SH. 174-3-30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3行,楷书,有乌丝栏。或为《大智度论》卷四六。

参:《旧目》,38;《集成》下,104。

SH. 174-3-31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6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3-32缀合,与SH. 174-3-33、SH. 174-3-34属于同一卷写经。

参:《旧目》,38;《集成》下,104。

SH. 174-3-3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3行,隶书,有乌丝栏。参见SH. 174-3-31。

参:《旧目》,38;《集成》下,104。

SH. 174-3-3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6行,隶书,有乌丝栏。参见SH. 174-3-31。

参:《旧目》,38;《集成》下,104。

SH. 174-3-3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7行,隶书,有乌丝栏。参见SH. 174-3-31。

参:《旧目》,38;《集成》下,105。

SH. 174-3-35 《大智度论》卷二七

8行,隶书,有乌丝栏。可与SH. 174-3-26缀合,另参见SH. 174-3-19。

参:《旧目》,38;《集成》下,105。

SH. 174-3-36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五

7行,隶书。

参:《旧目》,38;《集成》下,105。

SH. 174-3-37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一八

4行,隶书。

参:《旧目》,38;《集成》下,105。

SH. 174-3-38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二

4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4。

SH. 174-3-39 《妙法莲华经》卷二

3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4。

SH. 174-3-40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三一

6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4。

SH. 174-3-41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二〇

3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4。

SH. 174-3-4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二四五

6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4。

SH. 174-3-43 《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一三护首

1行,楷书,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4。

SH. 174-3-44 《大方等大集经》卷三〇

8行,有乌丝栏。

参:《旧目》,38;《集成》下,105。

猜你喜欢
残卷缀合中村
北凉以来写经残卷
中国书法(2023年11期)2024-01-25 17:41:45
旅顺博物馆藏吐鲁番蒙书叙录与缀合
寻根(2022年2期)2022-04-17 11:01:38
八尺龙 神超遥 苏轼《三马图赞》残卷相关问题
紫禁城(2020年7期)2020-07-25 02:40:08
樱花树下的誓言
来,做个小侦探疏忽的罪证
俄藏西夏文《金光明经》卷二“分别三身品”残卷考释
西夏学(2018年1期)2018-04-29 09:08:54
俄藏西夏文《佛说瞻婆比丘经》残卷考
西夏研究(2017年4期)2017-08-17 08:53:00
毛泽东在中村插牌分田
敦煌本《大方等大集经》残卷缀合研究
敦煌佛经残卷缀合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