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小说的框架式结构研究——以《水浒传》等为例

2015-03-21 11:40王文华
城市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外框古典小说水浒传

王文华



中国古典小说的框架式结构研究——以《水浒传》等为例

王文华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新疆喀什 844006)

框架式结构是小说发展史上短篇故事集向长篇小说过渡的一种形式,其相应的小说在外国有一系列的代表作,在中国也有而且发展形式多种多样,从低到高分别是《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水浒传》-《西游记》。通过对这些小说的外框、中框和内框的研究,我们可以梳理出中国框架式结构小说的发展脉络,对框架式小说结构的优缺点也会有所了解。

中国;古典小说;框架式结构

东西方文化是不同的,所造就的文学自然也就不同。以“十”为象征的西方文化,是两希传统,竖是古希腊罗马文化,横是古希伯来基督教,然后吸收其他的文化形成一个外围的圆圈。相比之下,中国是儒释道传统,三家互相影响,就像一个稳固的三角形“△”,改革开放后又像一本三角形的书,书脊是儒和道,然后吸收任何一家外来思想,形成一张张的三角形的书页,包括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马克思社会主义等等。但是,文化差异只是表面的东西,基于人性相通所带来的文学现象的相似性才是根本的。本文正是基于此,选取了框架式小说结构这一东西方共同的文学现象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框架式小说结构的特点

什么叫框架式小说结构?顾名思义就是指有着明确的大故事框架,然后在大框架内又包含着许多小故事的一种小说框架。它一般分为三层框架,即外框、中框和内框。一提起框架式结构的小说,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外国的作品,比如印度《五卷书》、阿拉伯《一千零一夜》、意大利《十日谈》、英国《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以为这是外国小说的特色,其实框架式结构只是长篇小说形成时期的初级形式,是短篇故事集向长篇小说发展的过渡,古代中国古典小说中也有很多,比如《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甚至《聊斋志异》也可以归入这一类。以下是笔者对框架式小说结构主要特点的分析。

1. 外框:即故事引子。介绍故事成集的缘起,比较简单,一般一句话就可以说透。比如印度《五卷书》讲的是国王请老师教傻太子变聪明的事情;阿拉伯《一千零一夜》讲的是宰相之女为拯救天下女性每晚给国王讲一个故事的事情;意大利《十日谈》讲的是躲避瘟疫在乡下庄园的七个贵族男女之间互相讲故事解闷的事情;英国《坎特伯雷故事集》讲的是朝圣途中相遇的香客们互相讲述奇闻异事的事情。总的来说,外框大故事主要起到三个作用,一是引子,引出后面所有的小故事;二是容纳,像是一个口袋,装进了后面所有的小故事;三是基调,好的外框故事能给整部小说奠定一个较高的思想基调,用同一个主题将不同的小故事源源不断地整合进来。

2. 中框:即故事的数量。一般来说这些数量都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其内在的文化背景,因为不同的文化中数字有不同的意义。比如印度《五卷书》,顾名思义是5卷故事;阿拉伯《一千零一夜》顾名思义是1001夜的故事;意大利《十日谈》顾名思义是10天讲的故事等。不过,也有一些框架式小说的中框数字是不明确的,比如英国《坎特伯雷故事集》。但是,在框架式小说结构的发展史上来说,最好还是要有明确的中框数字,因为不光能使读者对小说的内容更容易把握,也能使小说整体性的更强,形式更成熟。

3. 内框:即每个具体的独立小故事。内框小故事选材广泛,自由开放,甚至可以拿出来独立成篇。比如印度《五卷书》每一卷所包含的寓言小故事,阿拉伯《一千零一夜》每一夜所包含的传奇故事,意大利《十日谈》每日谈话所包含的社会奇闻,英国《坎特伯雷故事集》每段路途所包含的社会奇闻等。总之,具体的独立小故事才是框架式结构小说精华所在,具有丰富细节描写和离奇的人物形象。而它们之间的独立性正是框架式结构小说区别于一般长篇小说的特色所在。

二、《水浒传》的框架式结构

《水浒传》系中国古典四大小说名著之一,它的外框、中框和内框结构是清晰的,但是主角人物太多,导致了陌生读者接受上的一些困难。初读该小说的人,会觉得小说的整体性不够强,介于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之间,跟现当代的长篇小说还有一定的差异。下面是对《水浒传》框架式结构的分析:

1. 外框:梁山108好汉聚义造反和招安被残害的故事。其不同于一般的聚义小说之处,在于施耐庵有更大的叙事意图,他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描写一次起义和招安,而是在于探索王朝兴衰的原因。奸臣在什么朝代都有,同样是身居太尉职位的洪太尉和高太尉,为什么洪太尉不得志而高太尉却得志了,其病根就在于君王不同。封建专制时代,皇帝的贤明和昏庸直接决定那一朝的政治风格甚至整个王朝的兴衰。所以《水浒传》一开始并没有马上写108个好汉,而是先写洪太尉私自解开封印,放出了36天罡72地煞共108个妖魔从此祸乱人间,为整个起义奠定了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中国自古的起义不外乎两种出路,即成王败寇,但是宋江却想走出第三条路——招安。而在封建专制时代,统治者容不下曾经造过反的人,因此宋江招安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但这也正是宋江起义区别于其他起义之处。由此可知,金圣叹腰斩《水浒》为70回的做法,破坏了作者的立意和整篇小说的完整性,是错误的。

2. 中框:108个好汉的故事。《水浒传》的每个好汉都个性鲜明,而且一些主要角色的性格还随着情节的推动有所发展。比如林冲一开始是隐忍的军队高官,后来因为老婆太过于漂亮而被上司的儿子调戏,然后又被上司陷害成为罪犯,成罪犯后又要被赶尽杀绝,林冲才因此不得已上梁山成了土匪。而在梁山时期,刚开始的上司王伦也不喜欢他,让他备受压抑。隐忍还是没有好结果,迫不得已只好开始反抗。在晁盖等人上梁山后,林冲终于爆发,火并了王伦,并参与重构了梁山的领导结构,确定了新的排序。晁盖是豪杰首领,排第一;吴用是儒生军师,排第二;公孙胜是巫师道士,排第三;林冲自己是实力战将,一再谦让,排第四。主动选择了上司后,林冲开始充当先锋,不再隐忍,成了积极干预周边现实的人。所以他对于宋江后来的招安是不同意的,因为高俅是他最大的仇敌,害得他家破妻亡。与林冲对应的是杨志,他跟林冲一样都是实力派军官,但是区别在于他是杨家将的后人,有着家族荣誉的沉重包袱。因此,杨志一开始是积极进取的,甚至不惜用全部的家底来行贿买官,却无奈命运总是不好,先是押解花石纲出了差错,后来押解生辰纲又出了事,一再受挫,最后因为卖宝刀被迫杀了破皮牛二,只好放弃所有光宗耀宗的梦想,上了梁山。上梁山后的杨志可想而知是心灰意冷的,凡事都不会积极,所以对于宋江招安他肯定是欢迎的。因为招安会洗白他的过去,让他重新燃起光宗耀祖的梦想。

3. 内框:每一个好汉的小故事。《水浒传》号称梁山好汉108将,自然应该是108人的故事。但实际写作中是有所偏重的,因为人数太多,所规定好的数字很难达到,所以有一些好汉没有展开地详细写。重点突出的好汉是6个,即林冲、杨志、鲁达、武松、宋江和李逵。其中,武松的回数最多,有10回之多,占全书的十分之一强,可以拿出来单独作为一个中长篇。施耐庵对于这六个人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其内在的写作意图。按照金圣叹的说法,林冲和杨志、鲁达和武松、宋江和李逵都是对比着来写的。林、杨都是高级军官,但是一个最终走向了积极干预,一个走向了心灰意冷。鲁、武二人都是神勇武夫,而且最终都走向了佛教,但是程度不同,一个是和尚,一个是行者。宋、李二人都是黑炭头,但是一个是有心计的文人,一个是鲁莽的文盲。

三、《西游记》的框架式结构

《西游记》也是中国古典四大小说名著之一,它的框架式结构比《水浒传》更进一步,其外框、中框和内框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已经完全是一篇成熟的长篇小说了,而不再仅仅是短篇故事集。因为它的主要角色比较少,只有四个,读者很容易就能把握,很快就会熟悉起来,然后跟随这四人进行一难又一难的冒险取经历程。下面是对《西游记》框架式结构的分析:

①处于疲劳状态。孕妇缺乏孕育常识、不注重孕期营养,使孕妇处于疲劳状态,使体液代谢紊乱,机体各方面机能下降,易感各类疾病[6]。②免疫力低下者。孕妇免疫力低下可在孕期造成多种疾病,若孕妇胎膜早破则加重了感染的临床危险[7]。③孕妇运动少、体质差者。④超敏体质者。

1. 外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其不同于一般取经故事之处在于,《西游记》是一部成长小说,虽然主要故事是唐僧西天取经,吴承恩却要从孙悟空开始写起,孙悟空成了第一主角。写孙悟空如何在石中诞生、如何成了美猴王、如何外出学艺、如何大闹天宫、如何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然后才写唐僧的出生与接受取经使命。究其原因,在于作者的写作意图。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只是作者借用的一个壳,作者的根本目的在于借用魔幻的手法,赞扬敢于反叛的英雄,暗讽时政,同时整理一下中国道佛合流的神话系统。当时的明朝社会是黑暗的,太监特务横行,反映在小说中就是神仙亲信下界为妖魔;帝王为治病吃小孩、灭佛;道士为修炼胡作非为、强抢民女、活人祭祀;和尚收人事等。

2. 中框:师徒4人和81难。唐僧师徒四人各有各的鲜明性格和形象,面临困难时也各有各的应对。孙悟空是齐天大圣,武力高强又心思灵巧,且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本领,因此遇到妖魔鬼怪丝毫不怕,总能想出办法解决;唐僧是如来佛徒弟金蝉子转世,十世修行的好人,吃他一块肉可以长生不老,被妖魔鬼怪抓捕或者逼婚时,虽然害怕但是不会妥协;猪八戒是调戏嫦娥被玉帝罚投猪胎的天蓬元帅,他好色又贪吃,没有高大上的追求,遇到妖魔鬼怪和各种诱惑考验时也总是不够坚定,容易变节;沙僧是失职犯错而被贬下凡间变成吃人河妖的卷帘大将,他沉默寡言,本领虽然不是很高强,但能吃苦耐劳,遇事有担当。唐僧师徒一共经历了81难,难难不同,每一难都有新鲜的想象,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由此可见,作者脑海中藏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神话世界,里面包含有各式各样的故事,总是能勾起读者的期待。因为知道主角们最终的幸福结局,所以读者们甚至希望他们永远在路上,永远有经历不完的难,演绎不完的精彩故事,好陪伴自己过着日子。这也就是《西游记》百看不厌的原因之一。

3. 内框:每一难的小故事。81难是重复式的结构,基本上每一难都是唐僧被抓了或者某人某地遭难了,然后徒弟们营救的故事。因为取经的路线是固定的,所以路线即时间。即便是不熟悉古西域地名的读者,把其中一些故事的次序弄错了,也不会影响阅读和接受。甚至每一回都可以当做一个独立的短篇小说来看,不必太较真。文学是容许虚构的,吴承恩虽然没有走过玄奘取经的路线,对西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也不够熟悉,但是,作者也不可追求一一对应,因为那样会限制写作的想象力和自由,毕竟小说不是纪实文学。《大唐西域记》自然有他的宗教、地理和历史价值,但是《西游记》显然更具有艺术魅力,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四、《儒林外史》《聊斋志异》框架式结构

《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这两部作品的框架式结构是隐藏的,并不成熟。它们虽然出现的时间比《水浒传》和《西游记》晚,但是其框架式结构却没有前两者成熟。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自觉的,并非一路继承和进化,而是各自为政,一直徘徊在初级阶段至高级阶段之间,直到《红楼梦》的出现,才达到了顶峰。框架式结构小说的发展自然也不例外。《红楼梦》已经摆脱了框架式结构的影响,它虽然也有石头下凡走一遭并将经历记录下来的外框故事和12金钗提法的中框故事,但是其内框故事缺乏独立性,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整体,因此已经不能算作是框架式结构。只能把《西游记》做为中国古典小说框架式结构的最高峰,之后的框架式小说要么倒退,要么发展成纯正的长篇小说。以下是对《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框架式结构的比较分析:

1. 外框:两部作品的结构很松散,没有明确的外框故事,只是一种写意的写法,更容易被看做是短篇故事集,其框架式结构的发展程度低于《水浒传》。不过,两部作品也有其隐含的外框结构,即作者本人的写作历程。吴敬梓科举失败看透其中黑暗退而著述讽刺,可以看作《儒林外史》的外框结构;蒲松龄建免费茶棚供应路人茶水换取听故事,可以看作是《聊斋志异》的外框结构。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他小说的改造。

2. 中框:两部作品没有明确的中框故事数字,《儒林外史》没有,《聊斋志异》更没有,甚至连长篇小说都不是,只是短篇小说故事集的形式。那么两部作品中有没有隐藏的中框故事的数字,经过仔细的文本阅读和查找,确实没有。它们并没有附会上一个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神秘数字,比如阴阳五行八卦、八股、12生肖、24节气、36天罡、72地煞等等。因为两位作者当时并没有创作框架式结构小说的自觉,那个年代没有这种概念。但是,现代人有这种意识,可以进行相应的改造。比如,《儒林外史》的中框故事数字可以从八股入手,改造成八八六十四个人物的故事。同样,《聊斋志异》也可以从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等角度入手,改造成一年365天的故事。经过这样的改造,两部作品就会更像长篇小说。

3. 内框:两部作品的内框故事是精彩的,比其他任何小说都不逊色,而且都是关于书生的。《儒林外史》的内框写的是每个科举士子的小故事,这些士子貌似没有什么关联,其实都在科举的名义下。开篇的士子王冕不图功名一心隐居,是作者拿来作为后世书生模范的,从而暗讽了之后的一系列为科举老死或发疯的士子们。同样,《聊斋志异》主要写的是鬼狐与书生的恋爱故事。中国自从隋唐时期开始科举以后,书生治国就已经成为千百年来最主流的人物形象。有些书生总是也考不上更高的等级,就像吴敬梓和蒲松龄,他们只好另谋副业,没想到反而干出了别样的成绩,而当年的那些状元们却早已被人们遗忘。

五、结语

参考文献:

[1]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94-173.

[2] 杨义.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社, 1995: 15-36.

[3] 夏志清.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77-314.

[6] 文彬彬, 杨雪. 中西古典长篇小说叙事结构比较研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8): 19-22.

[4] 王颖. 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传统小说结构艺术之比较[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4(3): 13-16.

[5] 韩国颖. 论中国古典小说的先验性结构[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6-12.

[7] 孙福轩. 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空间的文化论析[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 69-74.

[8] 林岗. 叙事文结构的美学观念──明清小说评点考论[J]. 文学评论, 1999(2): 20-32.

(责任编校:彭 萍)

Research on the Frame Structure of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a Case Study of

WANG Wenhua

(Humanities Department, Kashgar University, Kashgar, Xinjiang 844006, China)

The frame structure is a transitional form of novels in the history of novels development from short stories to long novels.Not only there are a series of representative novels in foreign countries, as well as in China, the form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ype frame structure novels are varied, from low to high, respectively works are---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novel frame we are able to sort out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rame type structure of the novel, but also we can carry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frame structure novels.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frame structure

I 207.41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5.06.026

2096-059X(2015)06–0114–04

2015-10-25

王文华(1985-),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外框古典小说水浒传
“看官”是什么官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寻找适合的解读方式
浅析汽车配电盒结构优化设计
《相似》易错题专练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中国油画外框发展现状
美妙的音乐窟
中国古典小说序跋语篇之互文性研究